第八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魯道夫·歐肯於1846年1月5日生於德國東弗里西亞群島首府奧里希。歐肯的父親是當地郵政局長,母親是位牧師的女兒,一家生活幸福。然而,歐肯5歲那年,災難不期而至,父親突然去世,使得全家只能靠撫恤金維持生計。

  歐肯年幼時體弱多病,多次遭重病侵襲,險些喪命。然而病魔並沒有將歐肯打倒,反而家庭的困苦和個人坎坷令他酷愛讀書,並勤于思考。

  1863年,歐肯考入哥廷根大學攻讀哲學,師從亞里士多德解釋者、目的論唯心主義哲學家洛采,同時兼修語言學和歷史學。後又轉入柏林大學,師從思想家和哲學家特倫德林堡專攻倫理學和哲學史。1869年,歐肯發表一篇論亞里士多德語言的論文獲哲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歐肯曾擔任中學教師,1871年任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授,1874年,他離開巴塞爾大學會德國擔任耶拿大學教授,直到1920年退休。教學期間,他深受學生愛戴,並曾以交換學者身份赴美哈佛大學講課。

  歐肯的早期著作有:《論亞里士多德的語彙》(1866)、《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方法與基礎》(1870)、《亞里士多德研究的方法》(1872)。他的重要著作還有《精神生活在人類意識和行為中的統一》(1887)、《從柏拉圖到現代偉大思想家的人生觀》(1890)、《為精神生活的內容而戰》(1896)、《宗教之真理》(1901)、《人生的意義與價值》(1907)、《歷史哲學》(1907)、《現代思想的主流》(1908)、《宗教與生活》(1911)、《認識與生命》(1912)、《當代倫理學與精神生活的關係》(1913)、《歐肯論文集》(1914)、《人與世界———生命的哲學》(1918)、《人生回顧》(1920)等。

  歐肯勤奮好學,對事業執著追求,治學嚴謹。因此,直到36歲,他才與心地善良又頗具藝術氣質的葉蓮娜·巴索夫結婚。婚後,葉蓮娜對歐肯的學術研究給予了很大幫助。

  1908年,歐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繼蒙森之後又一位非文學人士獲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歐肯對自己的獲獎十分自信。他說,他曾潛心研究過諾貝爾文學獎的規定,認為自己符合一切必備條件。

  1926年,9月15日,歐肯在耶拿去世。

  作品賞析

  1.作品介紹

  歐肯的著作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以亞里士多德為研究對象而出版的著作。包括《論亞里士多德的語彙》、《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方法與基礎》、《亞里士多德研究的方法》、《現代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意義》、《亞里士多德對友情與人生的見解》等。研究亞里士多德的目的在於探求精神王國的目的性。目的論起源於蘇格拉底,完善於亞里士多德,認為物質世界的終極目的是向「好」或向「善」,而推動它們發展的是精神世界。

  第二部分著作中就是將這些觀點做了全面而縝密的闡釋,並指出當今社會出現的唯物質論是如何的令人堪憂。著作包括《現代思想的主流》、《宗教之真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人與世界———生命的哲學》等。

  歐肯的哲學思想體系是屬於唯心主義範疇的,他的研究重心集中在人類現實的精神經歷方面。概括地說,他的著述總是在宣揚充滿基督精神的「唯靈主義」。他認為人的精神至上,根源來自於宗教,這顯然是唯心主義形而上的邏輯。

  2.經典聚焦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是魯道夫·歐肯探尋人類精神世界的代表作。在著作中,歐肯針對當時西方世界物質生活越來越繁盛,而精神世界越來越匱乏的現狀,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憂慮和思考。

  在他看來,如果人只一味專注於世俗勞作中,就會迷失心靈,哪怕你得到了世界上最豐富的物質。他認為,現實主義正是造成這種結局的根源,一方面,它關心生活的外部環境,而忽視人們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它又把人封閉在狹隘的世俗範圍內,使人與更為廣闊的宇宙相隔絕,進而令人們精神匱乏乃至走向崩潰的邊緣。

  所以,人類必須要克服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視精神世界的開發。他闡述道「人類的力量不外乎自然的和精神的兩種,人類的責任和權利就在於一旦掌握了精神力量後,通過不停頓的努力奮鬥去戰勝自然力量」。這種觀點顯然是否定物質第一性,宣揚精神有著自發能動的作用,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哲學論。

  歐肯將他自己的哲學稱為「精神生活哲學」,在哲學史上屬於生命哲學一類。他認為哲學不應以抽象概念為中心,應該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為中心,而生命或生活是一個進化的過程,初級階段是自然生活,高級階段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在本質上是倫理的,包括現實的理想與目的在內,人格就是它的屬性。

  而人的價值並不在於物質上的豐富,更本質的應該是在精神生活的崇高與充實。他認為,人生就是自主的行動,就是戰鬥,而精神具有獨立性,能夠不斷地克服物質的阻力而取得勝利。僅僅追求物質享受而忽視和貶低精神追求的生活是毫無價值、毫無意義的。他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克服自然與精神、個體與總體的矛盾,使之不斷走向統一,成就崇高的人格。

  總體來看,歐肯是想以「精神生活哲學」來統一、整合哲學史上自然主義與理智主義、唯物與唯心的對立,但它的本質仍然是從主觀出發的唯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