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博買務
【蜀錦天下聞名,而其餘布料也是「羅紈錦綺等物甲天下」。而這樣的財富,宋朝自然不會放過,加上本來就有的專賣慣例,自然而然,蜀地的布帛也被劃入了專賣範疇。
於是趙光義登基後,宋朝政府在這裡設立了「博買務」,第一件事就是將布帛貿易變成官府專賣,要求蜀地的百姓要按照規定的數量織造布帛,並交與官府,禁止個體農民和小商販自行買賣。
隨後又將蜀地的茶葉也劃入官府專賣的範圍,蜀地茶農要按規定繳納完賦稅,才能把茶葉賣給官府的茶場或政府規定的大茶商,不允許茶農販賣到外地。
這兩個政策造成的結果是災難性的。】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臉色鐵青,為趙光義搞出來的這個博買務:「朕平滅後蜀,忙著安撫當地人心,忙著減免百姓賦稅,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生怕百姓們失去活路、前路無著,最後對朝廷生怨,揭竿而起嗎?」
他指著趙光義怒罵:「可你呢?你設立這玩意兒的時候有沒有動過腦子?這東西,看起來是不錯,但它能隨隨便便就起來一個嗎?你的監督機制完善了沒有?你的條例夠不夠清晰?你能確保底下的人不會私自苛以重稅、層層加碼嗎?」
清朝中後期。
一名大臣看到此情此景,自然也能想到諸多依託這些維生的百姓、起義是他們失去活路後必然的結果,但是,這和他們大清的某些地方又是何等相像!
他不由低低呢喃:「百萬漕工衣食所系啊……」近日來,朝堂上是否停止漕運一事爭吵得正激烈。這關係的,可不只是卑微的漕工,還有那漕工群體,以及諸位大人們的身家利益。
【前面提到,蜀地不少百姓為了生計、都從事一些紡織或採茶,更何況還有專門從事此道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禁止私自買賣後,他們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收入,何況,政府收購布帛和茶葉時,本就屬於低價,再加上官吏們中飽私囊,收購的價格就更加低廉。
許多茶農和專門織造布帛的百姓破產,無以為繼;不少販賣布帛和茶葉的中小商販也紛紛破產,生路斷絕;而其餘在耕種之餘從事紡織採茶的農民,也失去了一筆關鍵收入。
為什麼是關鍵收入?因為他們自己耕種是無法得到足夠的糧食的,而通過紡織採茶賺到的錢,就是為了從市場上買到糧食,養活家小。
而此時,蜀地的大族們趁機將糧食漲價,高價售賣,迫使無糧的百姓花費大量錢款買米,而沒有錢的為了活下去,只能一點一點賣掉自己的土地,最後或者越發貧困,或者轉為旁戶。
博買務官員的剝削,更甚傳統理論中商人的敲骨吸髓。】
宋朝,淳化四年。
趙光義覺得自己找到了蜀地爆發大規模起義的根源,就是這個博買務政策。
此時的他,經歷過風風雨雨,早不是那種必須要把自己政策貫徹到底,覺得取消就是自己丟臉的情況了。於是,他很自然地向諸位宰輔重臣們道:「眾卿,朕以為這博買務一事應當重新調整,蜀地的情況還需細細斟酌才是。」
實在不行,就暫且取消蜀地的博買政策再說。
朝臣們皆為贊同,這一政令很快就被發布下去。
此時趙光義解決了心頭大患,又開始想要找回些場子,就從那個「博買務官員的剝削」開始吧,朕明明設立博買務也是為了方便百姓,固然有思慮不周的地方,但也是一片好心。
可這些官員是怎麼回事?生生把朕的善意變成了壓迫百姓,還打著朕的旗號,抹黑朕的名譽,孰不可忍!
於是他又派了親信去調查蜀地的官員特別是博買務有關的,暗暗打算若是貪腐枉法嚴重,那就斬了,既出了氣,又震懾其餘官員,再用來收攬一波民心。
漢朝初年。
劉邦也為趙光義這斂財政策驚嘆:「他可真敢!這麼一來,蜀地必然要反,只要來一場天災,把現下這種脆弱的情況打破,這些百姓們就會立刻揭竿而起。」
而規模還不會小。本來或許蜀地也會有農民起義,但規模未必會太大。但現在,一個博買務就波及到了所有普通百姓:農民、小商販、旁戶……加上旁戶,這個多年來一直備受剝削的、數量極多的群體,一旦響應,整個蜀地都會是一片戰火。
「宋朝可得花費一段時間嘍!」鎮壓還是可以鎮壓的,就怕他們壓下去以後也不改變,那這蜀地可就不會安寧了。
漢朝,高皇后年間。
呂雉看著天幕中的情況,搖搖頭,單單博買務確實可以導致不少百姓失去生計,但先前的廣大旁戶才是最關鍵的!
如果按天幕的火藥桶比喻,博買務可以說是點燃火藥桶的東西,但是火藥桶本身還是源自於八成的人口都是旁戶,沒有自己的土地,就算有,種出來的糧食也做不到自給自足。
沒有土地,沒有糧食,這才是關鍵!
所以,她一力推行的均分土地的政策必須落實下去,每一個平民都要有自己的、足夠的土地才可以,每個大漢的子民都要有一口飯吃。
【博買務和旁戶加起來,已經足夠讓川蜀地區這塊土地重燃戰火。
但這還不是所有原因。】
唐朝,貞觀三年。
「啊?這些還不夠嗎?還有什麼事情?」程咬金目瞪口呆,按他覺得,這些事情已經夠嚴重了,情況還能更嚴重嗎?
李世民嘆息道:「自然還有,賦稅。」先前一直都沒有提到過蜀地的賦稅情況,原本他還以為是不是與賦稅無關,但既然還有原因,那恐怕賦稅也在其中。
而且,博買務的官員在勒索百姓,那其他官員就不會嗎?
【宋朝在田賦上大致沿用了唐朝晚期以來的兩稅法,按照田產和資產徵稅,一年在夏秋兩季各徵收一次。
但這只是名義上的正稅。實際上,宋朝在打下各個割據勢力的地盤後,基本上全盤照收了這個勢力在當地施行的種種正稅外的稅收政策,被稱之為「沿納」或者「雜變之賦」。
蜀地也不例外。宋朝收復蜀地後,將後蜀的頭子錢、牛皮錢等苛捐雜稅全部繼承下來。開寶六年,「是歲,令川峽人戶兩稅(田賦)以上輸納錢、帛,每貫收七文,每匹收十文,絲綿一兩、茶一斤、稈草一束各一文」,稱為「頭子錢」,史稱「頭子錢納官始於此」。
此外,宋朝還有不少沿襲自五代的稅目,比如加收十分之二的「省耗」等等。
而因為蜀地紡織業發達,因而當地的二稅也被官府要求「折變」,用布帛繳納稅收。同樣是開寶六年,有記載「初,蜀民所輸兩稅(田賦),以匹帛充折」。
而一旦開始折變,稅收的數量就控制不住了。原先的稅錢,到底應該折變成多少布帛?官府說了算,而這些差額就全部落到了百姓(包括旁戶和自耕農)頭上。】
宋朝,開寶元年。
先前,趙匡胤覺得自己已經經歷的夠多了,足以形成一幅良好平靜的心態,但現在,神跡中賦稅的情況再次讓他肝火旺盛。
「開寶六年!」他咬牙切齒的念著那個年份,這是在自己還在位的時候啊!
「朕記得,乾德三年,平滅後蜀以後,朕曾明確下詔,要求『凡無名科役及增益賦調,令諸州條析以聞,當除之』,現在看來,他們都覺得朕只是做做樣子,底下也沒有真的改變啊。」
還有那些折變,他不是不清楚有些地方以實物繳稅,但先前雖也知道這之中或許會有人藉機牟利,也曾經查處過貪腐之人,卻沒有想過這些人竟會如此膽大妄為!
何況,官府每年規定的稅額就是那麼多,多餘的錢可沒有到了朝廷、到了皇帝手裡,自然是到了這其中所有涉利之人手中。
「沒拿到什麼好處,偏偏壞處全被咱們背了!」趙光美對這些地方官員怨憤不已,這是他們家的天下!而這些人重稅盤剝百姓,到頭來還是他們皇家受難、他們的江山不穩。
唐朝,貞觀三年。
「兩稅法?按照土地和財產徵稅?夏秋各徵收一次?」殿內,李世民和所有對稅法有所了解的大臣們都開始思考起來。
現下,配合著均田制,唐朝施行的稅法是租庸調製度,同時還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軍隊制度,府兵制。
租庸調也很簡單,根據人丁(男丁)來徵收,且不論貧富,全部定額。租就是每年納粟二石,庸是每年服勞役二十天,也可以以財貨代替,調則是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這種稅制與均田制相結合,成功地讓大唐初期混亂的局面迅速穩定下來,也安定了天下民心,使民間迅速恢復生產。
只不過,他們之前以為,宋朝的賦稅制度是宋朝自己、或者是唐朝後面的五代十國時期誕生的,沒想到卻是源自他們唐朝自己,雖然已經是晚期。
租庸調已經相當完美了,為何會改制呢?必然是原來的稅制已經難以施行了。
幾位負責賦稅人口方面的臣子臉色迅速變差,李世民的面色也有點難看。
畢竟,租庸調難以繼續,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大唐視為基礎的均田制也已經失去效力,不再正常。租庸調是建立在給人丁分田的均田制上才能運行的。
財政垮了,但垮的不止有財政,還有府兵制。
李世民閉了閉眼,心生悲意:「怪不得會出現全方位的藩鎮割據,還有其後國都陷落、天子出逃……」均田制垮了,府兵制又怎會正常運行?軍隊出現問題了,財政也出現問題,那地方生變是遲早的事情。
群臣沉默不語。他們也看出來了,就算不擅長這方面的經過旁人解釋也都反應過來。
但大家都清楚,均田制為何會出現問題,可關鍵在於使均田制出現問題的原因他們難以解決。
【而宋朝官員在蜀地的貪腐作亂之風可為盛行。
趙光義曾經多次派人去蜀地清查官吏,先後懲治的官員有百餘人,而其中有一個官員則被認為是清白強幹之人,被當做了標杆榜樣來宣傳,這個人就是彭山縣令齊振元,往上舉薦他廉潔奉公的是張樞。
但實際上,齊振元可不是一個忠勤正直之人,「收賕得金,多寄民家」,他也是一條貪腐大鱷。
朝廷對他的廣泛宣揚也進一步加劇了蜀地民眾的不滿之情。
另外,除了苛捐雜稅、博買務外,蜀地的官員們還有一條致富發財之路。】
宋朝,淳化四年。
趙光義再次支棱起來:「齊振元?張樞?」他記得這兩個人,畢竟一個是他時常派去監察蜀地官員的人,一個是被他當做正面例子廣泛宣傳的人。
他頓時憤怒不已,這種情況,何止是引發了蜀地民眾的不滿之情,更重要的是簡直是把他當成了傻子來耍!
張樞到底是和齊振元沆瀣一氣、還是眼光不行識人不明先不提,就說這齊振元,朕將他樹為標榜、多有誇讚的時候,他是不是在心中暗暗嘲笑朕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是不是覺得朕像個傻子一樣?
必須給朕死!
於是他匆匆下令:「傳朕旨意,彭山縣令齊振元,刻削為功,以權謀私,不以惠和為政,不尊上意,今罷免其官,就地斬首,以平民憤。至於張樞,先押回京城。」
群臣心知此時趙光義正憤怒無比,倒也無人對此提出異議。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復又坐下,細細思索。
雖然蜀地百姓起義的時間是趙光義時期,博買務也是趙光義設立,但許多源頭在他這個太祖時期就已經出現,苛捐雜稅、官吏貪贓,已經形成了一套體系,再加上蜀地本身的土地問題……
看來,他也得加緊對地方的監察了。
不過,除了賦稅和上面的內容,還能有什麼「致富」方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