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交趾

  第94章 交趾

  宋朝,開寶元年。

  看到這裡,趙匡胤終於又開始和趙光義說話:「你到底是怎麼想的?打完遼朝腦子廢了?搞經濟封鎖之前,就不想想到底對誰影響最大?」李繼遷怎麼樣是次要的,關鍵是趙光義究竟是如何應對的。

  結果看到現在,趙光義的應對都沒什麼好的,最後看下來要不是變成了李繼遷的助力,要不就是對李繼遷的根基沒什麼用、只是暫時傷害罷了。

  想到這裡,趙匡胤臉色有點微妙,到底是朝中都腦子不太清醒呢,還是朝中有李繼遷的支持者呢?

  宋朝,淳化四年。

  趙光義急急命令身旁侍從:「記下來,趕緊記下來,這件事以後可不能幹。」

  吩咐完,他又有些憂愁——西夏到底是什麼時候建國的啊?看這樣子,李繼遷是會一直打下去,最後不會是朕屈服了吧?朕不可能屈服於一個反叛勢力的!

  好在天幕打消了他的恐懼。

  【隨後,李繼遷就一直在假意臣服和攻打宋朝中反覆橫跳,始終不肯真正臣服宋朝,也不願意接受宋朝授予的節度使職位。

  至道二年,李繼遷截了宋朝40萬石糧草,趙光義終於忍不下去了,命令李繼隆、丁罕、范廷召、王超、張守恩五路並進,但宋朝的老毛病又犯了——五路軍將官意見不統,擅自行動、避而不戰的都有,而有的確實打了幾仗、但由於其他路不配合,只能撤退。

  隨後,至道三年,趙光義就駕崩了。宋真宗趙恆繼位,接受了李繼遷的講和條件,授其為定難軍節度使,將定難五州又劃歸了李繼遷名下。】

  宋朝,淳化四年。

  趙光義鬆了口氣,太好了,他沒有屈服於李繼遷,沒有承認對方,在他在位期間李繼遷一直都是叛逆!

  放下心後,他總算有心思關心其他事情。

  至道三年,自己去世?現在是淳化四年,自己到底什麼時候改的至道這個年號?不會是下一個年號吧?雖然自己在高梁河時中的兩箭,箭瘡年年都會復發,這兩年也覺得自己精力下降,但時間會這麼快嗎?

  還有,太子趙恆是誰?他現在沒有叫這個名字的兒子。不管怎麼說,這個兒子繼位後,居然答應了李繼遷的條件,又把定難五州給出去了!(至道元年,趙元侃改名趙恆,立為太子)

  哦,對了,之前是不是說就是這個宋真宗開始搞祖宗之法的,那他怎麼不看看他爹對定難五州和李繼遷的態度呢?

  至於宋朝的老毛病,既然是老毛病了,他當然知曉,他一直搞以文馭武不也是想要消除這個毛病嗎?只不過,看起來成效有限而已。

  宋朝,開寶元年。

  對於李繼遷反覆橫跳,已經從前面看出來李繼遷此人性格的趙匡胤並不意外。

  令他大感驚奇的是另一點:「趙光義親自部署的五路大軍居然不聽他的話?他不是搞什麼將從中御、遠程微操嗎?這回不起作用了?」總不能是他偏偏這次沒搞吧?

  「而且,他不是還嘗試以文馭武嗎?」沒派文官就算了,要是派了,文官也不聽話啦?

  「大哥,我至道二年出的兵,至道三年就駕崩了。」趙光義恢復了一點精氣神,低低道。

  本來看樣子他在軍事上成就就不是很大,而三年駕崩,說明二年身體情況也不怎麼好了,說不定就壓不住那些將領了呢?

  趙匡胤皺眉。出現這種情況,是不是趙光義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皇帝對將領的掌控能力。皇帝總會老去,那這個皇帝又怎麼在年老的時候保證對權力的掌握呢?如何保證底下人不敢陽奉陰違、起一些過分的小心思?

  想到這裡的不止趙匡胤和趙光義,所有皇帝都思索起了這個對他們而言至關重要的問題。畢竟,掌握過大權的人,誰會願意年老了就失去大權指揮不動人?

  【西夏建國實在李繼遷之孫李元昊手中,而李繼遷一生打下來的基業也是西夏最終能夠建國的重要原因。

  講完西夏,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給了趙光義痛擊的地方,交趾。

  之前講明成祖朱棣的時候,我們就提到過這個地方,為明朝提供了不少人才。

  交趾自秦朝以來就是中原國家的一部分,直到五代十國紛亂多年,沒有王朝對交趾進行過統治,交趾自此獲得了獨立。

  趙匡胤在位時,對交趾一直沒能騰出手來,而趙光義登基後,自是想要收復這個漢唐故地。

  此時統治交趾的是丁朝。

  太平興國四年,丁朝發生內亂,丁璉及其父丁部領被殺,唯一的子嗣、年僅六歲的丁璿襲位,十道將軍黎恆掌握實權。】

  明朝,洪武年。

  朱橚喃喃道:「又是內亂,這宋太宗怎麼老是碰上這種情況……」遼國雖不是內亂,但是確實是幼主登基,而定難五州也是出了內亂。

  「但問題不應該是,每次碰上內亂這種按理來說的好機會,他都沒贏嗎?」朱樉順口接話吐槽。

  「說的也是,他怎麼都沒贏呢?」朱橚有些無語。

  「嘿嘿,不過說起來這個丁朝,你們不覺得這種情況有些眼熟嗎?」朱棣賣了一個關子,幸災樂禍道。自從上次講了那個登基的他收復了安南,他回去就翻了翻之前有關安南的記錄,現在正好講出來。

  「眼熟?哪裡眼熟?發生內亂嗎?」其他兄弟們對安南的歷史並不太清楚,畢竟一個邊境小國,沒事兒他們都不是很在意。

  「幼主登基?權臣坐大?……孤兒寡母?」朱一個個列舉,直到最後一個,他看見朱棣笑著點頭。

  「沒錯,孤兒寡母,陳橋兵變哈哈哈哈哈!」

  「哇哦!」

  【聽到這個消息,以太常博士知邕州的侯仁寶聽說這一消息,請求趁機收復交趾,恢復漢唐榮光。

  趙光義當即大喜,認為這是個大好機會,於是動員荊湖士卒一至二萬人,歸侯仁寶指揮,準備出兵交趾。

  聽到宋朝要攻打的消息,丁朝連忙做出應對,太后楊雲娥命令黎桓率軍防禦,並任命南冊江人范巨倆(一名「范巨備」)為大將軍。

  范巨倆臨行,認為「今主上幼弱,我眾雖竭死力御外侮,脫有尺寸之功,其誰知之?不如先冊十道為天子,然後出師可也」,軍士「咸呼萬歲」,以表贊同。太后楊雲娥聽說此事後,派人給黎桓送去龍袍,讓黎桓即位。】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感覺自己被噎住了,噎得一口氣上不來那種。

  這是什麼?翻版的陳橋兵變?雖然歷史上擁兵自立其實不少,但這交趾的要素也太齊全了吧?而且,偏偏就在大宋開國不久、趙光義在位期間?

  趙匡胤莫名感覺到了一種嘲諷之意。

  趙德昭等人此時都乖乖閉嘴,安靜如雞,一點也不想就此事發表什麼看法。

  同樣反應的還有一眾宋朝各代皇帝和臣子們。其實他們之前不是不知道此事,但當時都沒有太過在意,此時專門被拉出來……

  確實有那麼點……

  漢朝君臣們則不關心這小小交趾政權更替,他們為一件事感到振奮無比:「恢復漢唐榮光」。

  所有人都嘴角上揚,心神愉悅,畢竟,從前都是以周朝為標,現在,他們大漢在後世也是可以被當做光榮而提起、當做標杆而追隨!

  唐朝君臣們也是如此。

  【這個消息自然也傳回了趙光義耳中,趙光義簡直大喜過望,還有什麼比這個權臣自立是更好的出兵藉口嗎?之前只是想趁火打劫,現在居然有了一個正當無比的藉口,那不出兵還等什麼?

  太平興國五年年底,交州路水陸轉運使侯仁寶為首,孫全興等人為陸路兵馬部署,從邕州入交趾;劉澄等人為水路兵馬部署,從廣州路出發,對交趾進行水路夾擊。

  宋軍一到達交趾,就獲得了一場大勝,破敵萬餘眾,斬首兩千多人。等到太平興國六年春天,又在白藤江口大破敵軍,斬首千餘人,繳獲了兩百多艘戰艦,甲冑都可以萬計。

  直到這裡都很順利,但轉折也就此出現。

  此時,侯仁寶率領前軍在前,準備將水陸合兵。但侯仁寶帶領前軍走後,孫全興在花步這個地方停留了七十天,為了等候劉澄,侯仁寶屢次催促,他都並不前進。

  而等到劉澄終於到了以後,二人水陸合兵,一同從水路來到多羅村,在這裡沒有看到敵人,結果就又擅自退回了花步。

  此時,黎恆派了士卒去侯仁寶處詐降,並趁機襲擊了侯仁寶,侯仁寶就此戰死。黎恆又趁勢攻擊群龍無首的宋軍,於是宋軍大敗。

  隨後,宋軍撤退回朝,趙光義對此當然不滿意,何況這次又出了配合、甚至是延誤戰機的問題。

  於是他決定對責任人進行處罰。劉澄在他下令之前就病死,而負責水路的閣門祗候王僎,軍器庫副使賈湜在邕州被就地正法,陸路的孫全興押赴京城下獄、隨後也被處死,其餘人被降為團練副使。】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對於戰敗並不疑惑,反正是給了趙光義一個打擊,不是失敗還能是什麼?

  倒是宋朝軍隊的問題確實相當嚴重。

  這都第幾次了?這次是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拖延逗留,之前是爭搶功勞……他想起來之前打後蜀的時候,幾乎所有將領都在當地夜夜宴飲、胡作非為,也就曹彬和劉光義約束了手下,沒有搞出什麼么蛾子來。

  怎麼能讓宋軍的軍紀變好一點呢?總不能每次都賜給主帥一個尚方寶劍和臨陣斬殺的特權吧。

  明朝,永樂年。

  朱棣對宋軍這種配合、擅自行動的問題造成的後果可謂是感同身受,這不就是當時拍邱福北伐時候邱福搞出來的事情嗎?

  可惜,這種情況一方面要加強對將領的訓導培養,一方面還是要靠朝廷的監管機制,讓一些腦子不清楚的將領也不敢輕易肆意妄為。

  「還好,從宋朝至今,已經過去數百年,武將間不遵從戰前制定的戰略方針、隨意自作主張的風氣也已經消失很多。」朱棣有些慶幸,宋朝初年宋太祖雖然已經極力遏制這種不良風氣了,可卻也難以一時間就獲得成效。而後來的皇帝們,矯枉過正,反倒把宋朝的風氣拖向了另一個不歸之路。

  「是啊,加上我大明的監管機構較之之前也比較完善,可以儘可能地把壞苗頭及早扼殺。」朱高熾十分贊同,實在是這種情況總會有,畢竟有些將領平時看起來好好的、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腦子突然一抽,但只要能及時制止,不形成一種風氣,就不會太難辦。

  要是形成風氣了,那就難說了。就比如唐朝時期,邊將不乏有主動挑起戰爭、只為了賺取軍功的情況,最後形成了一種不良風氣,再想消弭就困難許多。

  漢朝,元狩四年。

  看著宋軍王全興和劉澄等人慢悠悠地合兵一路,又在多羅村沒有看到敵人就掉頭回了花步,劉徹感覺到一陣牙疼。

  他想到漢朝攻打匈奴的一些情況,他微妙的有些共情趙光義了,太倒霉了啊!

  雖然漢朝這些倒霉倒不是將領不聽指揮、自作主張,但結果是實實在在有些相似——迷路了,找不到敵人,包圍圈漏了個口子……

  雖然有衛青和霍去病光輝功業撐著,漢朝沒有出現什麼問題,而是結結實實打敗了匈奴,但是這不代表這些缺陷就不存在啊。

  想到這裡,劉徹越發感受到了衛青、霍去病二人的重要性。不過,要是沒有這兩位大將,他劉徹不會也遭遇總是戰敗的結果吧?那就太慘了。

  宋朝,大中祥符

  「官家,您看,這就是武將驕橫、不聽指揮的結果啊,可憐轉運使侯仁寶,忠心耿耿、一心為君,結果卻遭遇了此等結果。」見到又一個難以達成配合而導致戰敗例子,就有諫官出列,表情凝重、聲音沉痛地向趙恆諫言。

  他的話說完後,又有幾人出言附和,其餘不少文官雖未出聲,但觀其面色,也多是贊同之意。

  本來經過先前天幕明顯的對以文馭武國策的嘲諷,趙恆心中是有所動搖的。但經過官員們的極力勸諫,他動搖的心思又穩固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