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李繼遷

  第93章 李繼遷

  【太平興國三年,李光睿死亡,其子李繼筠繼位。.•°¤*(¯`★´¯)*¤° 69𝔰𝓗𝔲𝓧.¢𝐨ᗰ °¤*(¯´★`¯)*¤°•.而李繼筠在位僅兩年就去世,其子年幼,於是就由李繼筠的弟弟李繼捧繼承職位。

  可想而知,這一傳遞極大地激化了李氏內部矛盾。先主子嗣年幼,其弟繼位——為什麼李繼捧可以繼位?我們不服!

  李繼捧並不能服眾,加之李氏本為党項貴族,族內的貴族們仍舊有著一定權力,所以李繼捧上位後位置一直都沒有坐穩。

  有的人甚至帶兵襲擊夏州,而還有人上表趙光義,認為李繼捧「不當襲職,恐生變亂」,要求廢除李繼捧的職位,另選他人,此人正是李繼捧的叔父、時任綏州刺史的李克文。

  面對種種情況,李繼捧很清楚自己沒有辦法坐穩位置,同時收到李克文上表的趙光義也派了使臣持詔命自己入朝。既然如此,那不如乾脆歸了宋朝,自己還能富貴榮華下去。

  於是太平興國七年,李繼捧攜帶家屬奔赴京城,獻上了定難五州之地,表示歸順朝廷。

  趙光義覺得這是消除割據的大好時機,於是改封李繼捧為彰德節度使,同時要求李氏宗族的近親都遷到京城,並派官員直接管轄定難。】

  宋朝,開寶元年。

  「這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啊,」趙德昭疑惑,「藉助李氏內部矛盾,引導擴大他們的分裂,削弱其力量,趁其內部混亂,順勢收回定難五州,這沒錯啊。」況且,李繼捧獻土還是他自己乾的,說出去也不是宋朝逼的。

  「李繼捧歸順了我宋朝,那看來日後的西夏就是出在和李繼捧意見不和的這些李氏族人手中。」尤其是趙光義詔令李氏宗族遷移,必定有人不願,也必是趁此時機脫離控制的。

  不過,趙光義派的什麼人去接受定難五州、護送李氏族人遷移的?

  漢朝,元狩四年。

  與宋初眾人仿佛,大部分人也不覺得這種做法有何問題。

  桑弘羊精於財政,他提出了另一個角度:「這種做法本身或許沒有問題,但他們低估了李氏和定難五州的情況。先前就提到自平夏部遷移到此,就一直定居在這裡,而到了唐僖宗時期,更是名正言順地統轄定難五州,而其後五代十國,能以此形容一個時期,時間怕是也有數十年,再到宋朝……李氏家族治理定難起碼也有百餘年了。」

  而兩百年,足夠讓當地百姓都習慣了他們的統治,加上當地恐怕不少都是党項人,也更願意歸於李氏旗下,就算是普通百姓,恐怕也不太願意突然改變。

  另一名大臣突然想起來:「對,而且他們治理估計也比較好,之前說百姓頗為擁護。」

  如此一來,宋朝收歸土地和人心的難度更加高了。

  桑弘羊點點頭,見劉徹沒有打斷的意思,於是繼續道:「而且既然李氏只是名義上歸屬於宋朝,實際依舊自治,那他們的稅收政策、貿易政策大約也與宋朝不同。而宋朝,收歸了土地,必然要推行自己的稅收貿易政策,」說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他更加自信,「畢竟,對於一個國家,稅收財政是重中之重。而此時,當地百姓能夠立刻就接受新的、與他們數百年都不一樣的條例嗎?」

  他搖搖頭:「很難。倘若宋朝與當地的政策大為不同,那接受起來的難度可不小。而若是相較於先前更加輕鬆,可能還快些。怕就怕,相較之前,反倒更加繁重……」

  衛青接著分析了下去:「百姓必然願意支持李氏,就算不直接支持,也會反覆反抗。加之李氏有人不願失去獨立地位,宋朝未能收回土地、反倒出現西夏也是自然而然。」

  「而且,他們的朝廷並不太支持軍隊力量啊!」霍去病又提到了宋朝自身的根本問題。

  【趙光義的行為無可厚非,但對於李氏其餘人而言,可謂是李繼捧賣地求榮,趙光義也不做人事。

  此時,宋朝的問題再度暴露——對外情報系統不完善,缺乏足夠的正確的信息,以及自傲心理。

  這些問題在之前攻打幽州的時候就已經造成了不小的不良後果,但宋朝上下並沒有認識到,此時,在對李氏定州的事情上,這些問題再度讓宋朝跌了跟頭。

  宋朝派人去接管定難五州後,沒有給出足夠的過渡時間,而是直接對這片地方施行了宋朝的賦役制度,但是,宋朝的賦役制度是比較苛刻的,而當地百姓對宋朝原來也沒有多少歸屬感。如此一來,宋朝對五州的統治實際上沒有鞏固、宛如空中樓閣。

  而同時,在知道要遷走李氏宗族後,李繼捧的族弟、時任定難軍都知藩落使的李繼遷心生反叛之意,對自己的親信表示:「自先祖至今,我們經營此地三百餘年,而如今若遷徙京師,生死皆由他人,李氏的割據就要斷絕了。」

  李繼遷就是日後的西夏太祖。

  最後,經過商議,他決定「走避漠北,安立家室,聯絡豪右,捲土重來」。

  為了避免屯駐宋軍的阻截,李繼遷偽稱為乳母發喪,令部下數十人將兵器藏於靈柩之中,偽裝成送葬隊伍,出城以後就直奔地斤澤。

  這裡離夏州三百餘里,水草豐美,是沙漠中的綠洲,是塊兒建立基地的好地方。李繼遷便以此為根據地,利用李氏家族的影響力、以及宋朝未能穩固統治的漏洞,集結党項諸部,壯大自己力量。】

  宋朝,開寶元年。

  「……原來如此。」趙匡胤緩緩吐出一口氣,「宋朝自身對外情報不完善,又過於自傲了嗎?」

  確實,遼朝就連基本的情報都沒有搞清楚,而定難五州這裡,也沒有完全搞清楚。

  再加上自傲心理,先不說李繼遷這個人,朝中難道不知道定難五州風俗制度都與宋朝不同嗎?不知道當地多有其他民族嗎?不知道當地人早已習慣自治嗎?情報再不完善,這些也該是知道的。

  但他們都沒有放在眼裡。

  宋朝,中原正統,聖人之國,朝野中都自恃於此,對遼朝都有幾分輕慢,更何況一個看起來小的不能再小的定難五州呢?

  →

  說不定,當時的趙光義和大臣們都覺得施行宋朝的稅賦天經地義,定難五州反而應該歡天喜地地慶祝自己回歸了中原懷抱。

  他有些悵惘,宋朝畢竟算是一統了,自然就會有人滋生出傲慢心理,他自己難道就一丁點都沒有嗎?

  「你們覺得,國朝近些年,朝野內外是否都開始有了自傲心理?」他看向趙光美三人。

  那肯定有啊!三人仔細回想了一下,得出了結論。

  但話不能這麼說,趙光美道:「確實有此等情形。但隨著大宋統一,治下繁華,必然會產生這種心理。呃,完全禁止是不太可行的,我們應當要求官員在面對國家大事的時候謹慎行事……」

  趙匡胤點點頭,他還要再想想,就提了提另一個問題:「關於情報一事,朕先前建立了武德司,但現在看來還缺乏一個專門對外的情報系統。」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搖搖頭:「能夠趁內亂占便宜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有時候便宜也不是好占的啊,你總得做好準備才是。」就像神跡說的,自傲心理,宋朝這是自信過頭了,也被這個從天而降的便宜糊了眼。

  至於李繼遷假借奔喪為名趁機出奔,他看了看衛青和霍去病,在這方面他們二人更加專業。

  霍去病直接道:「觀天幕所言,地斤澤是個不錯的根據地,李繼遷帶人跑到這裡,又有定難五州民心不穩,他必定會有人支持,而此時宋軍主力都在準備攻遼或者正在攻遼,對遼戰敗後的宋軍也未必能夠節制住他。」暗戳戳地鄙視了一番宋朝的戰鬥力。

  衛青則道:「李繼遷能夠當機立斷出奔,可見是個既有野心,又有果敢之人。此等人……絕不會輕易停下。」講完李繼遷,他還想到了宋朝所處的環境,「況且,就算李繼遷一人勢力不足,他未嘗不可尋求遼朝的幫助。」

  總之,最後西夏是立國了,李繼遷還是太祖。

  宋朝,太平興國三年。

  趙光義深深地記住了李繼遷這個名字,就是他讓朕顏面掃地,率領定難五州反叛大宋,日後還獨自立國……

  他看了看群臣,按捺了自己蠢蠢欲動的心思,打算等天幕結束後就派人去定難五州那裡,把李繼遷神不知鬼不覺地幹掉。若是不行,就先把他帶回京城來。

  至於李繼捧,也是個無能的傢伙。

  【從太平興國七年年底開始,逐步有了一支力量的李繼遷就不斷地襲擊被宋軍駐守的河西諸州。但他基本一直都在進行小型作戰,且多是敗績。

  特別是到了雍熙元年,他率眾襲掠夏州王庭鎮,俘虜萬計,是反宋以來的首次勝利。

  但他還沒來得及高興多久,宋朝知夏州尹憲和都巡檢使曹光實派出精騎,連續兩夜奇襲地斤澤,李繼遷和弟弟李繼衝突圍而出,其母、妻都被俘,幕帳損失四百餘座、牛羊損失數以萬計。

  但是,雖然李繼遷屢屢戰敗,可他的支持者卻並未減少,反而越聚越多,這也是宋朝低估了李繼遷的一方面。

  為什麼李繼遷反而逐漸強大?

  一方面,是利益牽引,邊疆民族對宋朝不滿、想要更大利益的不只有李繼遷,還有比如党項咩嵬族等,加上李繼遷與各個部族聯姻,穩固了各方的聯結;

  另一方面,就是李氏的遺澤,「李氏世著恩德」,河西之地的百姓豪族對李氏多有感懷,時常有賑濟、歸附之意。】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沉默地看著天幕中,李繼遷屢敗屢戰,愈挫愈勇,並聚集起更多人,引動河西之地的民心:「李氏遺澤啊,這種東西,確實是趙光義他和他的朝臣們低估了。」

  恩澤這種東西,就是在賭一把人心,有時候未必有人願意念舊時恩澤,但一旦長久的恩澤能夠發揮作用,那將會是令敵人最頭疼的一種力量,特別是發自大量百姓的感念之意,那是民心!

  雖然五代十國,你來我往,都是手中掌兵之人的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這些人只要懂情況的,哪一個不注意民心?就算沒有對百姓太好,也不會非要把人都趕到敵人手中。

  當然,那些一味殘暴的不在討論之列。

  宋朝,熙寧四年。

  宋神宗趙頊坐在上首,宰執重臣們也紛紛在座。

  李繼遷的事情,在座眾人都有所了解,趙頊也不例外。不過,他先前確實也沒有細究過李氏家族百年經營下百姓們的心理。

  此時看到這裡,感覺似是找到了一個證據:「百姓是記得恩澤的,李繼遷也正是有了這番助力,才能支持下來,眾卿以為如何?」

  以文彥博為首的宰執們卻都搖頭嘆息:「官家,這些都是不服王化的刁民啊!他們幫助李繼遷,就是在資助我大宋的敵人,怎麼可以說他們是好的呢?」

  百姓記得恩澤又如何,大宋是與士大夫共天下,而不是百姓!

  【隨後,李繼遷攻克了銀州,又深感自己實力弱小,就派張浦出使遼朝,表示歸附。

  面對一個可能將河西拉到自己這邊的機會,遼聖宗雖然認為李繼遷其心不誠,最終答應了他,封他為定難軍節度使,並下嫁宗室女義成公主。

  面對李繼遷和遼朝的結盟,以及始終無法消滅李繼遷的煩躁,宋朝在此時幹了一件隨後看來起到了不小反作用的事情。

  淳化五年,宋朝對夏州地區施行嚴禁「青白鹽」入境的經濟封鎖。

  以畜牧為業的党項人,其糧食主要以當地天然豐產的池鹽與邊民交換所得。

  趙光義的鹽禁政策旨在引起党項族的糧食危機,但實際上影響的卻不只是與宋朝敵對、追隨李繼遷的人。

  宋朝關隴邊民因食鹽斷絕而騷然不安,而其餘未曾跟隨李繼遷的遊牧部族因糧食恐慌而相率擾邊,反而為李繼遷推波助瀾,甚至壯大了李繼遷的力量,最後宋朝只得撤銷禁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