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楊家將
【楊業很清楚自己處於兩難之地。♚♞ 🐻💝
若聽從王侁等人的說法,自己必定會兵敗,此後要麼戰死,要麼因戰敗被治罪;而若是違抗王侁等人,那自己也會因為違抗軍令被治罪。
他最終還是聽從了命令,但也並不想沒有意義地送死,他想要嘗試在絕境裡一搏求生、求勝。
於是他請求潘美在陳家谷口左右兩側埋伏強弩步兵接應,等他帶人轉戰到這裡,就趁勢夾擊敵軍。
此時潘美答應了楊業的請求,並在陳家谷口布下了隊伍,以備接應。
可是就在楊業領兵而去後沒多久,監軍王侁派人登高眺望,沒有見到遼朝軍隊,就覺得是楊業把敵人擊敗了,遼朝敗退。
王侁等人頓時坐不住了,這是戰功啊!怎麼能沒有自己的一份?怎麼能全都便宜了那個楊業?
於是他就不想繼續遵守原來的約定,而是要帶兵離開。
此時作為主帥的潘美,再一次沒有阻止王侁等人的行為,聽任他們帶兵離開,自己也跟隨隊伍走了。
當他們沿著馬邑川行進二十里後,終於聽到了楊業戰敗的消息,但他們不僅沒有回師陳家谷口救援,反倒是直接引兵撤退了。】
宋朝,開寶元年。
趙德芳目瞪口呆:「這個王侁、還有潘美等人怎能如此行事!」而且,聽到了楊業的消息,沒有回師救援,是因為覺得打不過遼軍救不了,還是乾脆把楊業當成了拖延遼軍的方法?
趙光美搖搖頭,覺得更嚴重的是另一件事情:「王侁等人決定離開,是為了爭功。先前他與楊業爭執,覺得應該直取雁門,看來也是想要有更大的功勞。而再往前的東路軍,連曹彬都壓制不住的將領們,還是要爭功。」
這反映了什麼?反映了宋朝武將、包括監軍們都只想爭功,為了爭功,能夠不把主帥放在眼裡,能夠不管正確的建議,能夠不管同僚的生死……
在這樣的堪稱系統性問題面前,楊業的死都是可以放在後面再說的了。
趙匡胤沉默,他在的時候,基本上是能壓制住這些五代遺留下來的驕兵悍將的,這些人自然也會服從他任命的主帥。沒想到到了趙光義時期,情況就有些不受控制了。
這方面的東西還需要仔細考慮、轉變風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只能嘆一聲:「楊業,可惜了!」
很明顯,楊業基本上是要戰死了。
唐朝,貞觀三年。
自東路軍出事時,李世民便在關心驕兵悍將的問題,此時更是看得認真。
怪不得宋太祖要特意對武將進行牽制,若是武將都是這麼個作風,那確實需要仔細關注才行。
「不過,這件事肯定也瞞不過宋太宗,」哪怕這人之前搞出來一堆神奇操作,李世民發出了疑惑,「莫非,宋太宗採取以文馭武,還有這方面原因?不過,他怎麼能夠確定,加入了武將系統的文官們不會也去爭功?」
「陛下,」魏徵開口道,李世民頓時凝神細聽,「驕兵悍將似是起於唐末,但並不代表之前的唐朝就沒有此類問題。縱觀歷朝,爭功一事屢見不鮮,殺良冒功也不少見,甚至還有主動挑起戰爭的。我大唐多有對外經略的打算,那日後這點就不得不防。」
【楊業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耶律斜軫見楊業前來,佯敗退兵至狼牙村,遼將蕭撻凜率伏兵從四處殺來,宋軍大潰。
經過戰鬥,楊業麾下還有百餘人,他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子,與我一起死不值得,可以突圍還報天子。」眾人感動得流淚,卻沒有一人肯離去。
楊業且戰且退,從日中戰至日暮,轉戰到陳家谷口,見空無一人,撫胸大哭。他知道,擺在他面前的只剩下全軍覆沒一條路了。
此時,他身上已受傷數十處,仍率帳下勇士力戰,手刃敵兵數百人,轉入深林,被射中坐騎,墜馬被俘。
到此楊業部下將官和所有士兵都已戰死,其子楊延玉也戰死。
被俘後楊業不願投降,絕食三天而死,當時是雍熙三年七月十二日。
而他的兒子楊延昭(原名楊延朗)、孫子楊文廣等人,也承繼父祖遺志,威名方略,忠誠勇果,守衛邊疆,屢立戰功,是有「楊家將」一說。
「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歐陽修)
宋朝,太平興國三年。
趙光義看到楊業奮勇作戰、忘軀徇節,不禁大為感懷:「執干戈而衛社稷,聞鼓鼙而思將帥。盡力死敵,立節邁倫,誠堅金石,氣激風雲!」
轉頭,又想起這位將領死在了陳家谷口,孤軍奮戰,直至最後,不由對西路軍的將帥監軍心生不滿:「都是這群不分輕重的傢伙們不遵守約定,沒有及時援救,才讓朕損失了如此一員忠肝義膽、勇猛過人的將領!」對了,他還是朕親自招降的,是朕這一邊的……
「搶功,搶功,還是搶功!」趙光義神色憤恨,拳頭緊握,「大哥在的時候怎麼沒見他們在這種緊要關頭跑出來搶功,還是覺得朕管不了他們!將來北伐,朕必須想出一個萬全之策。」
還要北伐嗎?當然,但他要重新想一個作戰方案,還有節制這群將領的辦法。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經過元明兩朝的發展,戲曲在清朝已經十分發達,成為了重要的娛樂方式,楊家將的戲曲人們也並不陌生,包括朝堂之上的這群大臣和皇帝。
一名官員開口詢問:「萬歲爺,這個楊家將……」需要做些什麼嗎?
康熙微微思索,隨後道:「無妨,楊家將都是忠孝節義之士,當為大清臣民的楷模。不過,結局可以變上一變,畢竟悲劇實在太過傷身,不若圓滿結局為好。」他看向這名大臣,吩咐道:「就你來負責吧,召集一些文人,務必讓百姓能夠接受。」
「嗻。」官員退下,順便開始思索其楊家將戲劇的改編問題:忠孝節義之士,就是要盡力寫楊家將的忠君孝順;圓滿結局,楊家將是宋遼之爭的一個體現,本是悲劇,如何圓滿?對了,宋遼議和!宋、楊家將都與遼議和了,那自然諸位百姓都是我大清百姓,也當與我大清一體啊!
【情況傳回京城,趙光義痛惜不已,追贈楊業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糧食一千石。
同時封楊業的長子供奉官楊延昭擔任崇儀副使,二子殿直楊延浦、三子楊延訓同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同時擔任殿直。
而對於此次楊業孤軍戰死的主要責任人,監軍王侁免官、流放到金州;潘美被削秩三級,責授為檢校太保;軍器庫使劉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宋朝,開寶元年。
趙德芳看了對幾人的處罰,道:「這麼看來,是認為王侁和劉文裕是罪魁禍首,潘美是因為身為主帥未能節制王侁的領導責任?」
趙匡胤點頭:「潘美身為主帥,未能正確帶領軍隊、調和內部問題,是領導責任,且潘美於大宋有大功。」潘美自身能力沒問題,之前又立下赫赫戰功,不可能因為此事就將他徹底推翻。
「而王侁,隨意制定不當方案,言語威逼楊業赴身必死之局,又不顧約定提前離開,自當是主要責任。」
至於劉文裕,除了沒有如王侁一般領兵,其餘的和王侁也差不多。
明朝,永樂年。
朱瞻基翻出來宋史中幾人相關的記載,突然發現西路軍的監軍除了王侁,還有一個人,就是宋太宗趙光義的親信侯莫陳利用(姓侯莫陳,名利用),在擔任都監前他還是右監門衛將軍。
聯想到宋朝曾經發生過的都監誣陷戰死將領的事情,朱瞻基不由思維發散,這侯莫陳利用不會也摻了一腳、爭軍功吧?
不過,他看向自己記下的內容,不管和這個侯莫陳利用有沒有關係,都不重要了,畢竟他也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反而聖寵有加。
而單論剩下來的幾人,只有楊業一個北漢降將,還屢立戰功、威名赫赫,直把其他人顯得無甚光彩。而剩下的人都是宋朝自己的將領,不論究竟是太祖心腹還是太宗心腹;加上明顯沒有消失的爭搶軍功的風氣……
朱棣看著他思索,便道:「宋朝開國就是依靠宋太祖的軍事集團,而五代遺留下來的驕兵和爭搶軍功的風氣並沒有消除,排擠楊業,一方面是爭搶軍功,一方面也有不同軍事集團的原因。」
【楊業事件發生的動機,有人說是一群人嫉賢妒能,也有人說是搶奪軍功,這二者其實可以合併起來。
此外也有人提出來,之所以針對楊業,也有他是北漢降將出身與宋朝自己的將領派系不和的原因。
而在此事中的重要人物、最高領導潘美,之所以屢次默許王侁等人的行為,大約也與以上幾個原因有關。
不過後世朝代,也有人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自污以自保。
持有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夫之和愛新覺羅·昭槤。
二人認為,宋太宗趙光義一直都很猜忌這些在太祖年間就功名累累的將領,為了保全自身,潘美故意放棄了楊業,扔掉了這份功勞,給自己添加了一個巨大的污點,從而保住了自己,也讓自己離世後獲得了朝廷的高評價。】
派系鬥爭的說法大部分人比較接受,但對於後來這個「自污以自保」的觀點,就有人看法不同了。
還有一部分人則是認為,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潘美拋棄了楊業是事實,導致楊業戰死的結果不能改變,因而他的罪過也無法消除。
也有人注意到了「愛新覺羅·昭槤」罪過名字——非漢人之姓氏,被列舉出來也並不像議論一個中原之外人物的口吻,難道此人是加入中原的外族?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天幕現下的內容倒是對清王朝的眾人有些影響。
「愛新覺羅·昭槤」?姓愛新覺羅,這起碼是清朝的宗室子弟。
「汗阿瑪,我大清如今有這個人嗎?」太子率先開口問道。
康熙搖頭,表示自己沒有聽說過,隨後吩咐人去查一下。
若現在沒有此人,那就是後代子孫了。只不過,如果說是宗室,大清宗室沒有很明確的起名排序,所以也無從得知這究竟是第幾輩的子孫。
【班師回朝後,此次作戰失利的曹彬、米信等人也受到了處罰,其中,曹彬被貶為右驍衛上將軍,米信被貶為右屯衛大將軍。
經歷此次大敗,趙光義收復燕雲的野望消失了不少,也很擔憂遼朝趁勢攻宋,於是在邊境做出了部署:李繼隆為滄州都部署,楊重進為高陽關部署,劉廷讓為瀛州兵馬都部署,田重進為定州都部署,張齊賢知代州。
那遼朝出兵了嗎?出兵了,目標正是瀛洲。
同年十一月,遼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西路軍由耶律休哥率領,東路軍由承天太后親自統領,在滹沱河北與西路軍會合,渡河以後直撲瀛州。
瀛洲守將劉廷讓(劉光義),也是一員老將,伐蜀、征討北漢都有他的身影。
發現遼軍逼近瀛洲,他迅速開始部署,交給了李繼隆一支精兵作為機動,隨時準備支援。
宋軍對即將到來的戰鬥做出了部署,遼軍同樣,也分出了一支精兵,去截斷宋軍的後路。而帶著機動部隊前去援助劉廷讓的李繼隆和滄州副都部署王杲就這麼被攔在了路上,最終沒有到達主戰場,而是退守樂壽。(此處有爭議)
而主戰場上,由於此次戰鬥在冬季,天氣極寒,宋軍拉不開弓弩,又有耶律休哥部署遼軍和圍宋軍,加上遼軍的援兵也到了,宋軍軍心開始動搖,原本奮勇殺敵的御前忠佐神勇指揮使桑贊帶兵撤退。
剩下的人中,楊重進戰死,劉廷讓全軍敗沒,死者數萬,只有劉廷讓僥倖免於死亡,率數騎遁走。還有一個將領賀令圖被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