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楊業
明朝,洪武年。🐟✌ ❻❾ⓢнยא.𝓒𝕠m 👮🐤
湯和等將領之前也研究過宋朝這場大型北伐的失利,也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此時,湯和就開口道:「曹彬帶兵走得太靠前了,涿州附近又沒有其他軍隊與他相互支援,必然被遼朝針對,以至於糧草斷絕。」他左右看了看,見朱元璋並無異色,也沒有人反駁,又道:「但暫時退回雄州倒也不是完全不可取,若能及時補充糧草、在涿州一線合理布局,未必不可以成功。」
「宋太宗非要搞什麼……對,遠程微操,對局面可不是一件好事。」傅友德也開口,又小心翼翼地看了朱元璋一眼,畢竟他接下來的話可不一定讓萬歲開心,「曹彬也是,太聽話了……」
朱元璋瞥了一眼他,也沒斥責,反而似是贊同:「曹彬此人,為人稱道的就是小心謹慎,聽從上意,不貪功勞。但將領嘛,只要你們忠於咱,能打勝仗,懂得咱的目的,又知道進退,咱也是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的。」
朱棣雖然也覺得曹彬此時的決定有隱患,但這時候趙光義的責任也不小:「爹,曹彬能在宋朝得到善終,也就是因為他聽話,要不然他就算安全抽身,怕也不會有現在這樣的身後名了。」換句話說,曹彬是一個聰明人,他敢不聽話嗎?
「話是這麼說,但他居然壓制不住自己手下的將領……」
【曹彬照做了,他率軍與米信會和。
此時東路軍內部開始出現其他聲音。曹彬的部將都聽說了西路潘美、中路田重進的連戰連捷,屢立功勞,頓時有些坐不住了,覺得自己這一路才是正經主力,居然沒有建立功勞,怎麼說得過去?
這種聲音在軍隊內部越來越大,不少將領都議論紛紛,曹彬沒有能夠壓制這些將領,最後反而聽從了這些聲音,決議再次攻打涿州。
他命令士兵攜帶五十天的口糧,開始行進。但由於遼軍的騷擾,一路且戰且進,二十天才到了涿州,隨後再次攻下涿州。
雖然攻下了涿州,但此時天氣炎熱,士兵已經疲憊到了極點,糧草也再次不夠了。沒有辦法,曹彬只能再次下令撤離涿州。
天氣炎熱,士兵疲憊,糧草出問題……這是不是和高梁河之戰有些相像?沒錯,接下來出現的,又是一場大敗,也是雍熙北伐的轉折點。
此時遼軍已經基本集結完畢,蕭綽和耶律隆緒率領的援軍抵達了涿州東部,與耶律休哥一起,反倒對宋軍形成了鉗形攻勢。己方士兵疲憊不堪,糧草不濟,自是只能撤退,但曹彬自然不可能掉頭就走,他讓軍隊結成軍陣,以此來防備遼軍的追擊。
但構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雖然他要求結成軍陣,但已經一心撤退的宋軍並沒能形成完好的陣型,反而隊伍混亂,不成行伍。
宋軍出了如此大的破綻,耶律休哥怎麼可能看不到?對這種送人頭一般的情況,他自然是笑納了,率領遼軍精兵親自追擊。
很快東路軍撤退到了岐溝關,被遼軍追上,兩軍展開激戰。宋軍用糧車環繞軍隊來自衛,反而被遼軍全數包圍,關門打狗。
此時宋軍士卒們早已沒有了戰鬥之意,一心只想儘快逃離戰場,最終遼軍在岐溝關大敗宋軍。
對此曹彬等人決定突圍,但宋軍如此情況,自是沒有辦法全數脫離,於是他和米信只帶了數騎逃走,剩下的士卒全數潰散,這一潰散,就到了拒馬河。一心逃命加上夜晚昏暗,不少士卒在渡過拒馬河時溺死在河中。此時是五月初三。
曹彬潰退至易州,駐營沙河。耶律休哥並沒有停下腳步,打聽到宋軍殘部在此,就再度襲來。聽說追兵又至,宋軍如驚弓之鳥,爭過沙河,死者過半,河水為之不流。
殘餘宋軍向高陽潰逃,還是被耶律休哥追上,死者數萬,丟棄的兵甲高如山丘。至此,宋軍主力全線崩潰,傷亡慘重。】
宋朝,開寶元年。
本來還懷抱信心,覺得雖然趙光義不行,但此次北伐應當還是能取得些戰果的趙匡胤不敢置信:「曹彬最是穩重謹慎,緣何會如此行事?又怎會造成此等後果?」
他向來看重曹彬,其中固然有曹彬聽話懂分寸、不似那等驕狂之輩,能夠讓他放心,但也是因為曹彬是有能力在身的,他不可能寵幸一個無能之人。
滅南唐、攻後蜀、三征北漢,這些重大戰役都有曹彬的參與。
「他怎麼會犯下如此嚴重的指揮失誤?」趙匡胤百思不得其解,趙光義在後面瞎指揮就算了,曹彬你聽了話去和米信會和也沒什麼大問題,老老實實呆著,等待其餘兩路,到時候就是一場決戰,勝敗到時再說。
可你為什麼會壓制不住將領?為什麼就屈從於手下?以你的功績,當是數一數二的威望啊!而且,你也知道他們都是為了功勞,而非有什麼遠見卓識。
趙廷美試探道:「可能是能力不足?之前都是在大哥你的坐鎮下,換成二哥就……」
趙德昭也開動大腦:「也可能有給二叔背黑鍋,說不定二叔又指揮了什麼。」
趙德芳則是對其中講述的細節有些疑惑:「他是在岐溝關拋棄了大軍嗎?之前為什麼就會被斷了糧道?」
宋朝,太平興國。
趙光義此時已經在太醫的救治下醒了過來,正在平心靜氣。
「這曹彬,還說是大宋的頂級武將,現在看來也不過如此。」他對天幕中曹彬的表現極為不滿,「朕若是當真派他帶領東路軍,必是因為他穩重謹慎,還有他聲望過人,才會把重擔交付於他,可他居然會犯這麼多錯誤!戰術戰略連連犯錯,就連大軍內部的將領都不能壓制,他這個統帥還有何用?」
他滿心都是對曹彬的厭煩。雖然他也知道自己的戰略和計策有問題,而且對遼國當時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就決定北伐,但這都是他自己的事情,錯了可以再改嘛。
但是曹彬犯的錯誤,在他眼中卻是難以原諒。
殿內群臣議論紛紛,曹彬也在其中。
他只是苦笑,心知此次必然會被趙光義斥責甚至罷用,對此也無甚辦法。畢竟看起來,他在雍熙北伐中卻是犯了錯誤,不論……這是否與官家有關。
旁邊的大臣見他如此情狀,紛紛安慰,在他們心裡曹彬還是聲望很高的,包括文臣在內都對他頗為敬重。
曹彬轉移了話題:「以天幕觀之,遼國的蕭太后確實有治國理政之能,而這耶律休哥先前便時常出現,作戰勇猛,當是我大宋的大敵。」
遼朝,統和五年。
與各個時空的宋朝的淒風冷雨不同,遼朝自是一片歡慶。特別是統和五年的遼朝眾人,都紛紛回想起了當時大敗宋軍、扭轉局勢的驕傲與喜悅。
立時便有大臣出列,朗聲慶賀:「昔日大敗宋國、挫敗宋軍北伐,還要多虧太后當機立斷、敏銳果決,使我遼朝沒有延誤時機,加上宋國王(耶律休哥封號)英勇善戰,才使我大遼獲得如此輝煌的大勝!」
其他人也紛紛出言,不甘落後:「太后眼光獨到,能識人用人,為大遼發掘出許多良才,也敢於任用,才讓諸多良才能夠發揮才能,助我大遼!」
「聽說宋國那邊都畏懼北院大王如虎,無人敢敵……」
唐朝,貞觀三年。
看到東路軍慘敗,眾人只能嘆息:「此次戰敗,中路西路也只能回撤,否則便是孤軍,這個雍熙北伐到這裡已經宣告結束了。」
房玄齡則是思慮到了北伐後的事情:「此次再次大敗而歸,宋太宗可還有再戰之意?宋朝朝野上下又可還有再戰之意?」說的好聽點,是再戰之意,實際上就是再戰之勇。
房玄齡懷疑,接連兩次大敗,再加上趙光義的性格缺陷,他很有可能不會再北伐了,受他影響、加上兩次慘敗、以及自他開始的崇文抑武,後來的朝野恐怕也難以再次北伐——不是沒有人想,而是難以做到。
聯繫之前明太宗的內容,提到南北分裂、幽雲分離多年,很可能就是此後的宋朝再也沒有成功。
李世民對此表示贊同,但他的思維在另一個方面:「曹彬壓制不住軍中將領,固然有其自身能力問題,但將領不聽從指揮本身也有問題。或許,這就是大唐後期乃至五代十國的『驕兵悍將』?」
明朝,永樂年。
朱棣對於此次戰敗早有了解,此時他專門挑了一點和朱高熾朱瞻基講:「岐溝關之戰中,曹彬壓不住手下將領,一方面是其個人因素,一方面也是五代遺留下來的武將問題。」
朱高熾也了解這一段:「我記得之前在消滅南唐的時候,宋太祖是給了他尚方寶劍和特命。」
朱瞻基臉帶笑意,認真道:「我明白的爺爺,雖然大明的文官看起來有隱患,但也需要繼續制衡武將,只是不能像宋朝那樣過度推崇一方,內侍們也是這個作用。」
朱棣點點頭:「制衡歸制衡,但不能讓那些完全不懂的人去瞎指揮,對信得過的將領倚重些也無妨。」比如英國公,比如雲南那邊的沐家。
【戰場的各方面都是有關聯的,宋軍東路主力潰敗,西路和中路自然不能接著留在遼朝境內,否則就會被反應過來的遼朝打個包圍。
趙光義接到東路軍的戰報後,立即命令中路軍退駐定州,西路軍退回代州,他也擔心宋軍陷入敵手。
事實也正是如此,承天太后蕭綽調集優勢兵力向西,以便全力對付中西兩路的宋軍。而遼朝將領耶律斜軫更是主動出擊。
這時中路軍已安全撤回,還剩本就路程較遠的西路軍,而他們又接到趙光義的指令,要求掩護寰、朔、雲、應四州居民遷至內地,撤退速度再次減緩。自然而然地,這支孤懸敵後的西路軍就成為遼軍唯一追擊的目標。
西路軍一路撤到了朔州南邊的狼牙村,而十餘萬遼軍由耶律斜軫帶領,已經攻陷寰州。
見此楊業認為遼軍勢盛不可正面接戰,可以出大石路,事先派人密告雲、朔守將配合,將民眾遷徙到石碣谷,而宋軍趁機再派強弩手千人扼守谷口,用騎兵在中路聲援,就能完成預定的任務,讓宋軍和百姓安全回到宋朝境內。
這個想法是正確的,但卻遭到了監軍王侁、軍器庫使劉文裕等人的反對。
在他們看來,應當直奔雁門,並認為楊業「領精兵數萬,卻逗撓不前」,是別有企圖,是對宋朝的不盡心。
而作為西路軍主帥的潘美此時緘口不言,可以說是默許了王侁的主張,這有悖於他作為名將知曉軍事的情況。】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只覺得這一場雍熙北伐,著實打破了他對許多自己信賴的將領的印象。
有一點說的很對,潘美是當下的名將,打過數場重要戰爭,對兵法軍事當是了如指掌,怎麼會看不出來楊業的想法才更正確?
「楊業,聽名字,和北漢的那個劉繼業有點關聯。」趙匡胤對各大著名將領都有所了解,覺得這個楊業很可能就是劉繼業,畢竟之前趙光義攻克了北漢,順勢收服了此人也有可能。
況且,他也不認為這麼幾年,就能出現一個新的才華卓越的將領——衛霍那種還是太少了,這種可能可以完全等於零。
趙光美恍然大悟:「那此人確實是一員虎將,仿佛還有個『無敵』的名號。」
趙德昭兄弟二人也有所耳聞,同樣,對潘美的行為並不理解:「總不能是潘美不喜歡楊業,所以故意為之吧?」
「難道是他不敢反抗監軍?不可能,這點不對。」
趙光美轉了轉眼珠,楊業之前是劉繼業,屬於北漢……「楊業是降將!」
明朝,永樂年。
朱棣再次循循善誘:「你們看,這個監軍的問題也是大明需要注意的。監軍不可缺少,俺也派了宦官去監軍,但人選必須仔細斟酌,要對軍事有了解,還不能是那種驕縱跋扈、越權專斷之人。」
朱瞻基很有求學精神:「那爺爺,潘美就是因為嫉賢妒能所以才放縱了監軍這些人的行為嗎?」
朱棣看向朱高熾,示意他來解釋。
朱高熾道:「潘美確實有嫉賢妒能之疑,這種做法是決不可取的。但有一個詞你說的不是很正確,潘美不能算放縱,他是沒有制止,宋朝監軍的權力不需要主帥放縱,自可與主帥相抗衡。潘美……一直沒有阻止監軍,有一定的自保原因在。」
見朱瞻基低頭思索,他又補充了一句:「但潘美的錯誤還是無可置疑的。」
「況且,還要看西路軍這些人,他們各自的政治背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