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南征安南

  第75章 南征安南

  唐朝,貞觀三年。

  李世民,李靖、程咬金等武將,以及所有對戰爭有所了解的文臣都專心致志、屏息凝神地看著天幕,畫面中出現一個個造型各異的火器,每種火器的使用效果也呈現出來。

  剛開始,這些火器還只是作為戰場的奇兵、點綴而出現,可到了明朝,火器的使用場景和規模一下子大了起來,但還不到完全成為常規力量的程度。

  直到,朱棣設立了專業火器部隊神機營。七萬五千人四分之三的持有量,那就是五萬六千多人、五萬六千多火器,這還是往少算,倘若加上備用火器,數量還會更多。

  「戰爭的方式完全改變了啊。」李靖慨嘆出聲,他打了一輩子仗,現在看到了戰爭的新形態——雖然天幕還未曾展現,但這已經是必然的了。這個改變不一定能夠立竿見影,可能是緩慢的、不著痕跡的,但是最終,戰爭的形態將會是翻天覆地的不同。

  李世民贊同:「即便只是部分部隊持有火器,即便火器尚有缺陷,但也足以改變以往的戰爭,甚至可以左右戰爭的勝局了。」

  程咬金看的眼熱:「陛下,咱別管那麼多。之前天幕不是說火藥就是大唐出現的嗎?那咱能不能提前搞出來?俺也想試試這火器!」

  李世民失笑,抬頭和群臣對視一眼——大家都想試試啊!不瞞你們說,其實朕也想試試。

  「那便把這火器也研究研究吧。就……先從那些方士來,畢竟這是他們煉丹過程中的產物。」李世民回想天幕畫面中那些火藥的爆炸場景,下了決定。

  有同樣決定的不止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們,其他朝代也都照著天幕有樣學樣,嘗試開展自己朝代的第一個火藥研究項目。

  秦朝。

  始皇帝笑了,反正現在咸陽宮裡有那麼多方士,不用白不用。這些人的用處也不大了,現在既然還能有火藥這一奇物,那養著他們也無妨。

  「左右武衛,分派一支衛隊去方士的宮殿,傳朕命令,讓他們研製火藥。一年時間,朕要見到成果。」

  【隨著火器的發展,最終完全重塑了戰爭的形態。】

  天幕上開始播放各種威力巨大的火器:有的火炮可以掀起巨大的蘑菇狀的雲霧、射程千里;有的火炮裝在巨大的船舶上,威力驚人……還有各種火銃,被人拿在手上,輕輕鬆鬆殺死敵人……

  這些畫面讓所有觀看天幕的人都目不轉睛,呼吸急促。有的老大人甚至一時激動,一口氣沒上來,就這麼暈了過去。

  這些畫面更堅定了皇帝們要大力發展火器的決心,如此神器,怎能不為我所有、不為我所用?

  【在朱棣組建三大營之前,他先對安南揮出了第一刀。

  早在朱元璋在世時,就曾經設下所謂「不征之國」的名額,其中包括了安南、朝鮮等15個國家。這個不征之國就是一般不要隨意征討的國家,對於這些國家而言,就是說你被老大認可啦,老老實實當藩屬國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當然,沒過多少年,朱棣就把安南給打了。】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挑眉,似是生氣地看向朱棣,開口道:「咋了,這是當了皇帝,就不把你爹咱的話放在心上了?」

  朱棣察覺出來老爹不是真的有多生氣,膽子立馬大了起來,理直氣壯地給自己辯駁:「怎麼可能,爹您的話可是祖宗家法,萬不可變。但是這不征之國,也是要他們要尊重上國才可以不征。兒子猜想,許是安南不尊王法,不履天規,發生了有違法制之事,兒子才派兵攻打他們的。」

  朱權表示贊同朱棣,他還補充了一句:「不說別的,爹,四哥登基前,國朝方才歷經動盪,說不得便有那起子小人動了歪心思,想趁火打劫……」

  朱元璋本來也沒有多生氣,聽到兩人的辯解,對朱棣出兵攻打安南的事兒也不再放在心上,反而按著這個思路,開始思考起這安南到底做了什麼事情,才讓明朝出兵。

  【朱棣出兵安南,是有一個很正當的理由的。

  這事兒還要說回建文帝在位時。

  建文元年,內亂多年、逐漸式微的安南陳氏王朝走向了它的末路。國相黎季犛掌握大權、屠殺宗室,隨後廢陳少帝,自立為帝,改回祖姓「胡」,建立胡朝,並以虞舜的後代自居,將國號改為大虞。

  隨後,為了安撫大臣,他將皇位傳給了陳氏公主所生之子胡漢蒼,自己變成了太上皇,把握實際權力。

  胡漢蒼繼位後,才向明朝上表,謊稱陳氏子孫盡滅,而自己因為是陳家外甥,所以成為了國王,請求受封。

  此時是永樂元年,朱棣對於這個突然冒出來的陳家外甥當然心有懷疑,便派人去調查情況。只不過,胡漢蒼召集安南群臣聯名上書,在這樣的情況下,朱棣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

  明朝,洪武年。

  朱棣看到安南發生的事情,底氣更足了:「我就說我不會隨便就打一個不征之國的吧,爹。」轉頭又開始罵起安南國相黎季犛來:「這小人篡權奪位不說,還妄圖欺瞞上國,好滿足他的如意算盤。如此行事,顯然是沒有把我大明放在眼裡,目無尊長!」

  朱柏雖然也不滿安南如此行徑,但他還是對朱棣的話撇了撇嘴:「四哥,可你不還是被騙了嗎,你還給他們封王了。」

  朱棣被噎了一口,有點想教育教育弟弟,但見時機不對,只能道:「那我後來出兵了,肯定是我發現了真相啊。」

  朱柏還想接著吐槽,朱元璋阻止了吵嘴的兩人。

  他擺擺手:「別吵了。老四,就算你後來發現真相,亡羊補牢,但你最開始被騙了也是事實。不過,咱既然知道了,就可以早點解決問題。」他揮手找來一個內侍,「去問鴻臚寺卿,讓他查查現在安南有沒有一個叫黎季犛的官員,有的話就直接派人去砍了。」

  內侍恭謹領命,匆匆而去。

  朱元璋回過頭來,接著和兒子們說話:「咱這也算幫了那安南陳氏一把,省的他們日後再被篡權奪位,還得浪費咱大明的好兒郎去給他們平叛。」

  【當然,雖然胡家父子對明朝這個宗主國看起來謙恭無比,但實際上,他們可從來都不是什麼內斂低調的人。

  別人都說「王莽謙恭未篡時」,但胡季犛在篡位前,就已經對安南的朝堂宗室下了不止一次的狠手,因而安南國內對他的反對之聲從未停息。

  這就使得胡氏意圖欺瞞明朝的計策未能持續太久。

  永樂二年,陳氏遺臣入京求見,其後又有自稱「陳氏子孫」的人來到京城,二人都控訴胡家篡位、要求恢復陳氏王朝。而當朱棣命令胡朝使臣與二人相見後,使臣具都「錯愕下拜,有泣者」,證實了二人的身份。

  胡氏見事已不可改,隱瞞無用,便更改措辭,要「迎歸天平」。

  可能是覺得此事不大,也可能是由於國內尚需緩和,朱棣並沒有因為胡朝的作為而就此決定出兵,而是打算把陳氏子送回,令胡氏「重奉舊主,復歸原位」。

  永樂三年十二月,都督黃中領兵五千,護送陳氏子回歸安南。

  這本來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因為朱棣許諾胡氏「建爾大公,封之上郡」,就是說你們好好地尊奉你們的君主,我會給你們封大的郡邑,讓你們當上公。

  但是永樂四年三月,黃忠的隊伍就在越南境內的支棱隘被胡軍截擊,陳天平及部份士兵被俘。而後,陳天平被胡朝審訊,接著就「處凌遲罪」。

  這叫什麼?這叫啪啪地直接打朱棣的臉!打明朝的臉!

  這朱棣能忍嗎?當然不能!忍了我朱棣不就成了千年王八萬年龜了嗎?】

  別說那個朱棣不能忍,任何時空的正常的皇帝都不能忍。

  洪武十三年的朱元璋本來對安南不屑一顧,吩咐鴻臚寺看看有無黎季犛此人,也不過順手為之,一件小事罷了。但看到胡氏王朝如此上躥下跳,不由心生怒火,冷嗤道:「撮爾小國,蠻夷之輩。不通王化,不沐聖恩,狂妄自大,自取死也!」

  別和他說胡氏王朝是胡家父子的問題,在他看來,胡氏既然能成功篡位,其後又出兵截擊宗主國,那安南上下就都沒一個好的,統統都該犁一遍!

  漢朝,元壽元年。

  王莽剛剛被漢哀帝召回侍奉太皇太后王政君,並沒有官職。

  他心知哀帝是在忌憚王氏權力,打壓王氏,於是也不多說什麼,只打算私下慢慢部署;同時,經過他數十年如一日的經營,他的名聲早已不是漢哀帝的打壓就能夠動搖的,所以,他並不十分擔憂。

  直至此刻——「王莽謙恭未篡時」?

  「篡」?何為篡?逆而奪取曰篡!

  所有看到天幕的人都是悚然而驚。王莽,他們都知道,謙恭,他們也知道。王莽的名聲不就是謙恭愛民、公正廉潔等等嗎?可天幕的意思是,未篡時?

  王莽,意欲篡漢!而這些謙恭,不過都是他篡之前的偽裝罷了!

  漢哀帝迅速下令:「去長信宮,捉拿王莽,如若不從,就地格殺!」

  王莽只覺得渾身汗毛乍起,冷汗涔涔。太皇太后王政君看著他的眼神充滿奇異:「好孩子,你是打算篡奪大漢嗎?」

  【永樂四年七月,明軍正式開拔。

  朱棣親往龍江餞行,命朱能為征夷將軍,張輔,沐晟為副將軍,率兵號稱八十萬征討安南——當然,這個八十萬是安南方面說的,很有可能有所誇大。

  靖難之中,朱允炆在不調動南北邊防、內地重要衛所的情況夏,最高兵力是五十萬人,而在靖難過後,朱棣更不可能短時間調動起五十萬的人馬,何況八十萬。

  七月出兵,明軍在十二月就攻破了多邦城,緊接著就攻下了安南的東都升龍。

  對此時的明軍而言,安南胡氏已經是冢中枯骨,吾等必親手擒之。

  胡氏現在後悔了嗎?有所後悔。

  那當初又為何欺瞞明朝、截殺明軍?因為胡氏認為自己有險可依——安南瘴癘橫行、水網密布、地勢複雜、且全民皆兵。

  歷史上倒在安南未能成功的皇帝數不勝數,元世祖忽必烈,宋太祖趙匡胤……而就算成功征伐,卻也消耗甚大,如始皇帝嬴政、漢光武帝劉秀……

  加上明朝方才內戰結束,胡氏斷定朱棣不會輕言動兵,就算動了,也難以奈何他們。】

  明朝,永樂十六年。

  朱棣笑了,露出森森白牙:「可惜他們低估了俺,也低估了大明的力量。況且,大明可不是那等不知吸取前人教訓的。」

  哼哼,他心裡嘲笑出聲,一方面是對那自以為是的胡氏,一方面是對天幕中提到的那些征討安南失敗或者損失不小的皇帝們,始皇帝就算了,那是第一次,剩下的傢伙,在這件事兒上,都是蠢蛋!

  朱高熾不知道他爹在想什麼,贊同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們這麼幹,那肯定是因為有了充足的準備了啊!」無意中,順著他爹內涵了一波其他皇帝。

  其他時空。

  被提到的劉秀、趙匡胤、忽必烈等人,連著打了三個噴嚏,驚得大臣和左右侍從們團團圍上來,噓寒問暖。

  趙匡胤擺擺手,不耐煩:「朕無事。只是這征討安南一事,看來得從長計議了。」

  趙光義趁機提議:「不若看看這明太宗如何做的,也可參考一二。」

  【朱棣早已知曉安南的情況,也從歷史上吸取了足夠教訓。

  他之所以命令明軍七月開拔,就是為了避開炎熱的夏季,天氣轉涼,安南的瘴氣也會隨之減弱。

  同時,他給了朱能、張輔等將領三個指示。

  一是要快,速戰速決,決不可拖延。一旦時間過長,一方面是後勤糧草消耗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天氣炎熱後的瘴氣加重,必將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的問題。

  二是不要與安南百姓為敵,避免擴大戰局。「安南皆朕赤子,惟父子首惡必誅,他脅從者皆釋之」。

  而張輔等人在遵照這條命令的同時,還利用此事瓦解了安南百姓的敵意——在打仗的同時,不斷地發表檄文,寫明胡氏父子的罪惡,並說明朝只是「吊爾民之困苦,復陳氏之宗祀」,決不牽連他人。為了使更多人看到檄文,還把文章刻在木板上,順水而下。

  三是謹慎。朱棣要求明軍「毋冒險肆行,毋貪利輕進」,並做足了後勤準備。

  在朱棣的決策,張輔等將領的指揮,以及明軍的英勇作戰下,安南很快被攻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