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航海與火器

  第74章 航海與火器

  明朝,洪武十三年。💢♣  🐺👍

  朱元璋又開始磨牙。

  聽著那森森的磨牙聲,剛剛起身的大臣們都開始猶豫,是不是乾脆再跪回去?

  江浙!沿海!朱元璋開始在心裡點名,數人頭,違背禁令、私自出海,本就是殺頭大罪;他們還為了一己之私,結黨營私,欺上瞞下,阻礙朝廷正當政令,挖他老朱家的錢……

  他對朱標說道:「標兒,待會兒去查一下,現在朝廷里有多少江浙沿海地區的官員。」

  以後,不僅得對這些地方的官員進行限制,對這些地方的豪商巨賈們,也得仔細盯著啊!

  永樂十六年。

  朱棣想到之前天幕說的,太孫登基後是最後一次出行,於是看著朱瞻基,語氣平淡道:「太孫啊,這個繩子,什麼時候該松,什麼時候該緊;這麼多東西,什麼應該抓住,什麼可以暫時放手,都要仔細考慮,細細斟酌啊。」

  朱瞻基皺著眉頭,起身鄭重應是。他可能確實需要重新梳理一遍這些年的經歷,再思考一遍了。

  宋朝。

  趙匡胤有些發愁,他好像自從天幕捎帶上宋朝開始,就一直在發愁。

  不過,這次發愁和那些不肖子孫們無關,他在發愁宋朝的海外商貿。

  畢竟,很顯然,宋朝的海貿將會日漸發達,那麼在這個前提下,皇帝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控住海貿的權力,而不是被下面的官員和商人糊弄哄騙呢?如何儘可能地減少這些人官商勾結、反過來壓制皇帝的可能性呢?

  他嘆了口氣,怎麼就這麼多問題呢?而自己身邊的人,他看了看弟弟和兒子們,嫌棄地移開視線,怎麼都這麼礙事兒、傷眼、無甚大用呢?

  【其實,海外並不是只有一群「未曾開化」的蠻夷。相反,無數黃金都在海外。

  雖然這些不是常規商貿所獲得的一般物品,但正適合作為官方行動的目標。

  比如從金銀角度,日本有石見銀礦,足足開採了400多年,還有佐渡金山,一年可以生產黃金400千克,白銀40噸,而一噸大約有兩萬六千多兩,一千千克等於一噸。

  往遠一點,在鄭和所到的麻林迪(肯亞)再往南,就是南非,那裡除了無數金礦銀礦,還有大量的鐵礦煤礦,不少都是露天開採,難度極低。

  從糧食角度,在南洋地區,氣候溫暖,能夠支撐稻穀一年兩熟至三熟,鄭和船隊到達的南洋以外的南部地區也是如此;而往東走,船隊未曾到達的東邊,跨過無盡的海洋,有一片大陸,上面生長的幾種作物,一畝可有3000到5000斤的產量,且對土地環境適應性強。

  至於海外貿易,在西方的大陸上,林立著許多國家。這些國家雖然體量沒有中原大,但也足以提供不小的市場進行對中原商品的消費。】

  天幕上的畫面轉到歐洲一帶,展示了在那裡的各個國家,還有他們的貴族們擁有的財富、以及對東方貨物的深切渴求。

  【而不從海貿利益角度講,而從國防角度講,放棄海洋力量的發展,難道別的國家就不會發展了嗎?任何高地,如果自己不去占領,總有人會去占領。而到那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結果又會如何?】

  畫面中,中原大地戰火紛飛,民不聊生,任何昔日的繁華都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高高在上的異族之人,在這片土地上肆意妄為。

  明朝,洪武十三年。

  看到天幕中那金燦燦的金子、白花花的銀子,朱元璋的心瘋狂跳動。

  不只是他,殿內的人沒有一個心不在瘋狂跳動。畢竟,這可是錢啊!都說千里做官只為錢,雖然現在在殿中的這些開國重臣們還不至於墮落到這種地步,但是錢,誰又會嫌多呢?

  而朱元璋則更進一步。在他眼裡,這些金礦銀礦不只是普通的金礦銀礦,而是他老朱家的錢袋子!沒錯,是他老朱家的!他已經將這些都視為己有了。畢竟,天下都是他老朱家的,那這藩屬國的礦產也理當是他老朱家的啊!

  「這日本,應該就是倭國吧。」朱楨不知道從哪翻出來了一份地圖,對照著天幕中的地圖比劃道。雖然不知道這地方什麼時候改了名字,但位置沒變,就該是這倭國。

  但眾人的注意力已經隨著天幕的內容轉移了。因為,更驚人的消息在天幕中呈現。

  「3000斤?5000斤?」朱元璋的心已經飛出了金銀的海洋,向著糧食不斷撲騰。他臉色漲得通紅,雙手小臂抬起,還在不斷地顫抖。

  但以往一直是所有人注意力中心的他,此次並沒有被其他人第一時間關注到。所有人都被這個信息吸引住了,作為開國一代的官員,他們還是對民生農事有著很清晰的了解的。他們知道一畝地能有多少產量,知道環境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不少人在當官前還曾經自己種過地。

  因此,這個內容才顯得格外震撼人心、不可思議,這是中原大地的農民們、了解農事的人終其一生也不敢幻想的產量。

  和這個內容一對比,就連那一年兩熟三熟的土地都沒那麼驚人了。

  「要是這麼多產量的莊稼,配上那一年兩熟三熟的土地……」朱棣喃喃,神情恍惚。

  所有人都跟著他的話展開了想像的翅膀,仿佛看到了那五穀豐登、富饒壯麗的盛世之景。而他們,不僅能夠享受這盛世繁華,還將在史書上留下重重一筆——如此神跡的發現者、盛世的締造者!

  「堯舜之世,聖人之道也!」有人神情狂熱,脫口而出。

  「這齣海一事,必須搞!」朱元璋最終拍板,一錘定音,「不僅要向南洋走,也要向東邊走。此乃上天垂憐咱大明、上天賜福!」他看著武將們,還有自己的兒子們,「這將是國朝一等一的大事兒,萬不可輕忽!咱讓工部去製造寶船,你們就先研究研究水師訓練、出海航行的問題。」

  所有人都兩眼放光地應了,恨不得時間立刻到達出海的那天,然後自己帶人找到那金礦銀礦、天賜糧種,然後載入史冊……

  永樂十六年。

  朱棣直接吩咐左右:「讓王景弘、侯顯他們來見俺。」(這兩人都是有出海經驗的宦官)

  69🅂🄷🅄🅇.🄲🄾🄼

  「爹是打算讓這二人來去倭國這些離得近的藩屬國,開採礦產、勘察土壤嗎?」朱高熾道。

  「沒錯,下南洋、特別是那什麼南非的事情就還是交給鄭和,他有經驗,俺比較放心。」至於這兩個宦官,既有出海經驗,也是他信任之人,這樣的大事兒交給他們正好。

  「爺爺,是要再培養一批水師嗎?」如果要向東邊的大陸探索,現在的人手肯定不夠。

  「不止,還要有更多的能夠統管之人,等鄭和回來後看他手下有沒有什麼合適的人選。」朱棣看著他的兩個繼承人,鄭重囑咐,「出海一事,務必視為國策,代代不斷,不可輕言放棄!」

  秦朝。

  秦始皇看著神跡中那些一年兩熟、三熟的土地,心潮澎湃。遠的不提,近的有此等土地的,就在南方的安南等地。若能獲得此等天賜之地,大秦何愁不興!

  至於南洋諸國,以大秦現在的船舶水平,短暫航行也不是不可行,如此一來,那些土地一樣可以屬於大秦,既可以解決黔首的生計問題,又可以擴大大秦的土地,也不用擔憂有功之臣的酬勞封賞之事。

  不過,大秦之外,原來還有如此之多的地方。能否把一些六國之人遷徙到此呢?

  漢朝初年。

  劉邦看著天幕中廣闊的世界,不由嘆息:「乃公實乃一井底之蛙耳。」

  不過,感嘆歸感嘆,幹活歸幹活。他向跟自己一同打天下的老夥計們說道:「看來這造船和訓練水師一事,還得儘快提上日程,若能獲取礦產、亦或者那一年多熟的土地,於我漢家就是無可比擬的大功了!」

  不過,他也很清楚,自己這一代恐是見不到什麼成效了。真正的結果,還是要交由後世子孫去做才行。

  元朔元年。

  本就心裡既裝著西域邊疆,又裝著寬廣大海的劉徹,宛如被打了好幾劑強心針一般,整個人都興奮不已。

  「倭國的金銀礦……還有南洋的金銀銅鐵……南邊一年三熟的土壤……還有那畝產驚人的作物……」怎麼辦,當然是加緊造船,然後先去倭國來一波錢啊!接著去南洋,搞一波土地,如此一來,大漢的國力豈不是會翻倍上漲?那樣,又何愁攻打匈奴的錢糧不足!

  至於東邊跨過大洋的大陸上的農作物,那個慢慢來就行。

  首要任務,還是要造船!

  想到這兒,他有些坐不住了,連聲詢問身邊的侍從:「之前朕宣召的樓船官和少府卿呢?何時才到?」

  宋朝。

  趙匡胤感覺自己在長時間的憂愁之後,終於聽到了一個、許多個好消息。

  眼下,他的軍隊兵強馬壯,還有了之前不曾有的大量火器。況且,他還打過水戰,自認為自己和軍隊的水戰水平不錯,也覺得大宋現在的造船水準堪稱一流。

  這麼算下來,去倭國、南洋搞點副業也不是很難的樣子嘛。

  畢竟,誰會嫌自己糧多、錢多、礦多呢?

  唐朝,貞觀三年。

  李世民覺得自己又找到了一個真愛活動:出海。

  見他像是蠢蠢欲動的樣子,大臣們對視一眼,覺得還是先暫時勸住再說,畢竟現在排在任務列表第一項的是攻打突厥,一雪前恥。

  魏徵當仁不讓地站了出來:「陛下,臣知您欲為天下百姓尋得富足之法,也為大唐鑄造盛世之基。」先夸兩句,「但出海航行一事,須得從長計議,也非一時之功。眼下朝廷尚有大患未解,不宜另行他事。」你還是先把突厥搞完再說別的吧!

  太宗皇帝噎了一噎,從善如流:「朕知曉愛卿之意。放心,肯定要先解決西北一事,但出海也可先提上日程。」

  眾臣應諾。

  【當然出海只是朱棣生涯的一部分。作為一個馬上皇帝,占據他人生大部分的還是戰爭。

  生於戰火的他,一生也與戰爭密不可分。

  他與戰爭有關的多個稱號:漠北的征服者,越南(安南)的毀滅者,征北大將軍,永樂年間的第一名將……

  而達成這些稱號,除了因為他自身軍事水平、明朝軍隊水平都很高外,與一種武器的使用也脫不開關係。

  這種武器,就是讓靖難中的朱棣也險遭不測的火器。】

  唐朝,貞觀三年。

  李世民坐直了身體:「終於要講這火器了嗎?」先前在靖難的時候,天幕只是提到火器,隨即便一掠而過,著實讓他好奇了半天。

  【火器的誕生,第一個關鍵在於火藥。

  唐朝初期,孫思邈在煉丹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比較可行的火藥配比公式,從此,火藥、使用火藥的武器開始登上戰爭舞台。

  而及至宋元時期,火器的研究應用得到極大發展。各種藥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藥武器。同時,火器也開始影響傳統的作戰方式。

  明朝,火器迎來進一步發展。從太祖朱元璋開始,明朝就十分重視火器的發展。在明朝打天下的過程中,火器就發揮過不小的作用。

  而到了朱棣登基後,由於他的軍旅出身,對火器也十分重視。

  永樂五年至永樂八年之間,朱棣在京師組建三大營,除了傳統的步兵騎兵外,還單獨有一大營與火器有關,也就是「神機營」。

  神機營初創之時下轄五營,營下設司,每司約4000至5000人。永樂九年,獲得了塞外優質馬匹5000頭,以此為基礎擴編了神機營的馬隊,稱五千下營。至此,神機營總兵力約7.5萬。

  而在這七萬多人中,火器持有量可達四分之三。火器有神機槍和神機炮兩種,炮利於守,槍利於戰,再輔以刀盾手、長矛兵。

  至此,世界首支專業火器部隊成立,也開創了大規模、成建制使用火器的新的戰爭方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