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鄭和下西洋
永樂十六年。🎉👑 6➈รⓗ𝔲ˣ.CoⓂ 🍬🍓
朱棣看著太子太孫:「太子,太孫,俺知道你們平日裡學的什麼,要『仁』,這沒錯。俺打了一輩子仗,接下來大明需要休養生息。但是,這不意味著要心慈手軟!特別是對這些挖咱老朱家的根的傢伙。你們也看到了,大明最後亡了,而這滅亡的原因和這些只知道自己一己私利的傢伙脫不了干係!」
朱高熾和朱瞻基點頭,臉色也不好看,滿是怒火:「兒子/孫兒知道的!爹/爺爺放心,我絕不會讓這樣的情況出現!」
朱高熾提議:「爹,要不把這一條記到祖訓里吧!」
朱棣同意:「可以,一定要寫清楚,大明滅亡和這個問題密不可分!」
宋朝。
趙匡胤有些發愁,剛剛才知道宋朝一堆問題,哪怕打了一頓兒子也沒有消除他的怒火。
現在,他要好好想想,畢竟他的打算是要好好對待文官的,那大宋會不會也出現同樣的問題?收不上稅,或者,大臣結黨?
【說回朱棣。】
天幕中的畫面開始變換,藍色的海洋,望不到邊際的海面,遠方的岸線和島嶼……
朱元璋揣測:這莫非是要講海洋的事情?海禁,商人?
而永樂十六年的朱棣則已經猜到了是什麼事情,他笑了:「三寶太監有大功也!」
【在這些傳統的事情之外,朱棣還進行了一項偉大的事業——航海。
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略者剿滅之,由是海清寧,番人仰賴者。
這句話說的便是永樂年間的官方航海活動,也就是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西洋航行的事件。】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再次抓住了那個關鍵詞:「太監?老四,你到底用了多少太監!」
唐朝,貞觀三年。
李世民以手支頤,聽著天幕對下西洋的誇讚,不禁開始思考起出海來。海洋啊……
【鄭和,也就是三寶太監,據考證,應當是在明軍攻打雲南的戰爭中被抓,後成為太監入宮,隨後跟隨朱棣到了北平。而他嶄露頭角的時間和其他朱棣重視的太監們一樣,都是在靖難之中。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朱棣命正使鄭和率船隊出使西洋,鄭和船隊從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門楊帆,開始了他的下西洋之旅,也開始了明朝共計七次的下西洋之行。
明史記載,鄭和的艦隊共有各種船隻240多艘,載船員28000人。
而這240多艘船共包含五種船隻,其一是鄭和乘坐的旗艦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可容納艦員近千人,艦體廣闊,可以行馬;第二種是馬船,運載戰馬和草料;第三是糧船,用於儲藏糧食及日用品;第四是水船,用於儲存淡水;第五種是大小戰船,用於對外作戰。
依靠著這五種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又能協同合作的船隊,鄭和在海洋上堪稱是所向無敵。而大明的光輝也在這一次次航行中灑遍大洋南北。】
漢朝,元朔元年。
對於這些宏偉的船舶,漢武帝顯然很有興趣。
漢朝的造船水平實際上已經相當發達。例如樓船的製造,船體高大,上可起三層樓,這三層每層都有防禦敵人弓箭矢石進攻的女牆,同時開有射擊的窗口。而在水上作戰時,一次戰役就能出動樓船2000多艘,水軍20萬人。
劉徹本人對海洋航行和海貿更是極有興趣,先前他就在努力試圖促成穩定的海貿航線,如從山東沿岸經黃海通向朝鮮、日本,這既可以揚大漢國威,又可以給他帶來更多的金錢寶物。
而看到天幕中明朝下西洋的龐大船隊,更是往他本就熊熊燃燒的野心上再添了一把火。
「來人,」他向身邊的侍從開口,「去傳樓船官和少府卿速速來見朕。」
他要建出更好的樓船,要訓練更好的水軍!不過,長安附近似乎沒有合適的地方,不若就在城外開鑿一個能夠承載水軍的湖泊把,就讓少府負責。不過,要不要再專門設立一個管理船舶的官職呢?
【第一次下西洋是永樂三年,途徑占城、爪哇等國。在航行的終點古里,鄭和賜其國王誥命銀印,並起建碑亭,樹立石碑,「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永樂五年九月二日,鄭和率船隊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還是永樂五年,這次遠航的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規模較小。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鄭和、王景弘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永樂七年夏,鄭和船隊還朝。
第三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七年九月。鄭和從太倉劉家港啟航,敕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等國。永樂九年六月還朝。
第四次下西洋在永樂十年十一月,鄭和帶領船隊首次繞過阿拉伯半島,航行到了東非麻林迪(肯亞)。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國。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鄭和第五次出行,並護送各國使者歸國,永樂十七年七月回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朱棣命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這也是在永樂年間的最後一次出海。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明太宗朱棣去世。
而在太孫朱瞻基登基後第五年,鄭和迎來了他的最後一次航行,並在這次出行中去世。】
明朝,洪武年。
朱棣略帶興奮之意,看向朱元璋:「爹,此乃萬國來朝,盛世之景啊!」快誇誇我,都是我的功勞!
朱元璋嫌棄地看了他一眼,口中道:「些許未通教化的番邦罷了,有何可炫耀的?不過,能讓他們知道沐浴天恩、蒙受教化,為我大明的盛世繁華做一點綴,也算是有所貢獻了。」
朱棣的嘴角開始上揚,這不就是誇他嗎?
「不過,」朱元璋話鋒一轉,又開始批評起來,「雖是為了宣揚我大明恩德,但這七次出使西洋,未免有勞民傷財之過,虛飾浮華,有違安定黎民、穩定社稷之要啊!」他語氣莊重,「還是要以農業為國之根本,不可為些許玩樂而動志!」
朱棣有些鬱悶,但也贊同朱元璋的「農為根本」的話,於是乖乖受教:「我懂得的,爹,農才是咱們的根本。」
「不過,那海洋可真大啊!」朱柏年紀還小,看著天幕.中隨著鄭和的航行而點亮的一個個地方,不由驚嘆道。
是啊,那海洋之上、華夏中原之外,可真大啊!國家也真多啊!
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從東到西,從北到南,點亮了無數的地方,也向各朝各代、局限在大陸之上的帝王將相們展示了,世界,究竟何等廣闊,中原之外,又有多少國家、多少土地!
朱標也開口了:「爹,雖然說農是根本,但四弟做的也很對,這麼大的地方,我大明必須有一席之地,最少,也要有自保之力。」
明初,海禁還是很嚴格的,但海禁,和他們訓練海軍、製造官船又不衝突。
永樂十六年。
由於早就知道下西洋的情況,現在眾人關心的是另一個問題。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去世。去世?去世!
「爹!」
「爺爺!」
朱高熾和朱瞻基一下子看向朱棣,看樣子,差點就要一起撲倒朱棣身上去了。
朱棣雖有些驚訝,但心態還是比較平穩:「慌什麼慌,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俺年紀也不小了,遲早有這麼一天的。」他笑了,看著兒子和孫子,「俺又不信什麼千秋萬代、萬歲萬萬歲的,那些都是哄人的。」
見朱高熾和朱瞻基的臉色還是不怎麼好看,他又想起來過去的皇帝們的常見問題,於是正色道:「別想多了。況且,俺也不信那些丹藥神仙的,你倆也別在這上面動什麼心思!」口氣嚴厲。(永樂十五年,朱棣就下令殺掉方士)
朱高熾和朱瞻基紛紛應了,但還是有些悶悶不樂。
「爹,現在就是十六年了。天幕說的是二十二年……」只有六年了!
朱棣恍然一笑:「俺還以為你們想到哪兒去了。哭喪著臉幹什麼!俺只擔心,到時候俺的想法還沒有實現,還有遺憾……」況且,這些年來,他的身體確實也在逐漸衰弱。
別人不知道,他自己還不知道嗎?早年的連年征戰,對他不是沒有影響的!而這些年他也沒有歇著,還在御駕親征。二十二年駕崩,一點也不奇怪。
【當然,鄭和下西洋,並不僅僅是作為象徵作用、或者只是單純的使節。
他還承擔著為大明在南洋布下一個個據點的責任。
比如第三次出行時,已經對南洋局勢基本了解的鄭和,在斯里蘭卡建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這個舉動看起來是個紀念、示好,但實際上卻是在打擊當時當地的主要勢力泰米爾人,幫助弱勢的信奉佛教的僧伽羅爾人。
這樣做顯然是有政治目的的,那就是在當地建立一個更加服從大明的藩屬勢力。
於是在當地爆發武裝衝突後,鄭和帶領部隊沖入王宮,將國王帶回了明朝,並將其關押直到死亡。而朱棣也順勢命令當地重新選出國王。
這樣一來,僧伽羅爾人就此復國。
而這樣的地方當然不止一個斯里蘭卡。如,鄭和帶領軍隊除去了舊港的陳祖義,扶持施進卿成為了新統治者,並建立了大明王朝在南洋群島上的最重要藩屬——舊港宣慰司。】
明朝,洪武年。
看到這裡,朱元璋點點頭,臉上也帶出了幾分滿意。
不錯!這樣的屢次出使西洋,自不能僅僅是為了讓那些撮爾小國來向我大明朝貢,當然要有更多的舉措、有更關鍵的任務!海上有如此廣闊的地方,雖然咱看不上,但也得有點據點才是!就像北邊一樣,這樣才能讓大明更好地展示上國的威嚴!
漢朝,元朔元年。
劉徹看著鄭和在南洋諸國建立一個個據點,推動一個個心向明朝的勢力發展,不由心旌搖盪。
這麼做,似乎很有效的樣子……
大漢能不能也這麼做?不在西洋,而是在西域諸國……讓他們親近大漢,讓他們變成大漢的基地、為大漢服務……
說起來,前些年那個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的張騫到底如何了?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官方的唯一一次出使西洋活動。鄭和之後,再無他人。
停止下西洋的原因很多。
一方面,是財政的難以負擔。
出使西洋並不是完全無利可圖。第一次、第二次,鄭和帶領船隊都帶回了大量中原缺少的香料、珍寶,如胡椒等,這些金銀財寶支撐朱棣進行了大量建設活動;但由於船隊龐大,帶回的香料等物數量過多,導致香料價格開始下降,及至後來,香料等的價格便使得出使西洋成了一個賠本的買賣。
另一個方面,是官僚和皇權的博弈。鄭和出使西洋,帶來的珍寶等大多是直入皇帝私庫。大臣們分享不到出使的利益,反而有時要被損害利益,如當胡椒降價後,直接被當成了俸祿按原價發放。而倘若停止官方出行,而改為私人商貿,他們便可獲取更多的利益。
朱棣之後的皇帝,大多並沒有多少強烈的出海欲望,加之北方的遊牧民族始終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所以日後官府出海一事不了了之。
那麼私人出海呢?實際上,偷渡出海屢禁不絕,特別是大商人,沿海一帶的富商巨賈們。
那官府開海禁呢?這其實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在皇帝打算正式開放海禁時,已經到了明朝中期,此時各個利益集團也已經有所成型。開放海禁,就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嘗試出海,這對於壟斷出海貿易的頂尖商人以及與他們利益相關的官員們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因此,雖然直到最後,海禁政策名存實亡,但正式徹底廢除海禁的明旨從未下達。】
這段話,無疑戳到了所有皇帝的肺管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