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稅務
【當然歷史證明了,在這個理由上,他的選擇是對的。💣☆ 6➈sⒽᑌ𝔁.ςᗝ𝔪 🍩♤
大明歷史自朱元璋建國到結束,共計276年;自朱棣遷都後,北京作為首都224年。
這224年中,北京從未被攻破,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固若金湯。沒有唐朝國都六陷、天子九逃,沒有宋朝數個國都,皆為南逃而設。
直到最後,北京才隨著明朝滅亡而被攻破,可這個攻破北京之人,也是南方農民義軍,而非北方遊牧民族。】
明朝,永樂十六年。
剛剛聽到天幕對自己遷都的肯定,還沒高興,就聽到了噩耗的朱棣:「……」他有點恍惚,雙手都有些顫抖,「大明,亡了?」他豁然站起身,在地上焦躁不安地徘徊,「224年,不,還有226年,十八年才正式遷都……不是北方遊牧,是農民義軍……農民起義!」
他劇烈喘息、眼睛通紅,仿佛有一把錘子重重地敲了他的腦袋,一下、兩下、三下……
作為某種意義上的第二代皇帝,他小時候正是朱元璋開國征戰的時期,他知道農民們是什麼情況,也知道那些看起來溫順懦弱的群體一旦揭竿而起,究竟有怎樣的力量。他更知道,什麼情況,才會有農民起義,什麼時候,起義的力量才會大到足以推翻一個王朝。
他無法相信的是,大明,居然衰弱到那個地步了嗎?明朝的政治和軍隊系統,居然腐爛到那種程度了嗎?
「土地、土地……」他陰鷙的目光掃過殿中的幾個大臣,最後看向自己的兒孫。
洪武十三年。
宮中一時間靜了下來,安靜極了。靜得仿佛可以聽到每個人劇烈的心跳聲,聽到每個人腦中狂亂的咆哮聲。
「大明亡於農民起義……是這個意思對嗎?」朱元璋的聲音在寂靜的空間中想起,雖然是疑問,但說的就像是陳述,「朕的政策對農民還不好嗎?」他喃喃,猛地抬頭轉身,死死地盯住了殿內的群臣。
文武大臣勛貴們在他開口的瞬間早已驚慌失措地、整齊地跪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抬頭。
朱元璋仿佛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動作,依舊冷冷地掃視著他們,「還是說,咱沒了以後,你們貪污受賄就越來越放肆了?最後發現沒人管得了你們,終於官逼民反,把咱老朱家的基業葬送了?」
群臣跪在點著足數火盆的殿內,心卻比數九寒天還要冰冷,但也沒有人敢於說一個字,吐露一個音節。
朱元璋冷笑數聲,他已經認定了,就是這些貪官污吏葬送了他大明江山!
就看現在,哪怕他殺的人頭滾滾,依舊有那麼多人還前赴後繼、管不住自己的手,就能猜出來日後、他沒了以後的朝堂,會變成什麼樣子!
對了,還有田地……農民只要還有一塊地,就有希望。他想起來自己小時候的情況,難道又有人開始強收土地了?是誰?是這些官員、是那些老爺們!
濃濃的殺意開始在他心頭翻滾。
【而自朱棣始,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傳統便正式形成。】
天子守國門!
此話一出,不少人都在叫好。
雖然確實更加危險,但正因如此,反而更凸顯了這個朝代的氣勢,凝聚人心,提振精神。
永樂十六年。
朱棣聽著天幕對往後數百年的總結,心神震動而又欣慰的同時,也不忘教導兒孫。他少見地莊重嚴肅起來:「天子守國門,萬不可有南遷之意。此話當入祖訓家法,後世斷不可更改!違者非朱家子孫!」
宋朝。
趙匡胤現在不好,很不好。
任誰剛剛建國沒幾年,還懷著雄心壯志,想要大展宏圖之時,就被人告知:哎,你不行,你全家都不行,不僅不行,還是世所罕見的奇恥大辱!都會變成他現在的情況。
從講到朱棣決定遷都的心理時,他就不太好。什麼叫削弱邊軍的戰鬥力,是想變成宋朝?
他大宋的軍隊戰鬥力也很強啊!他手下的軍隊堪稱百戰之師,隨他征戰四方,一舉掃平荊湖、後蜀、南漢、南唐,奠定了宋朝初年的疆域,穩定了他的統治。這樣的軍隊,哪裡有問題?
至於軍隊體制,他強幹弱枝,也沒錯啊?加強中央,削弱地方,避免唐朝的藩鎮問題,可是中央禁軍的戰鬥力是有保證的,對外征戰也是以禁軍為主力。
難道說是輪換將領的問題嗎?但他也沒有別的辦法來避免將領坐大,況且,他也不認為僅僅是輪換將領,就會讓軍隊戰鬥力下降到被認為是負面例子的地步。
所以,一定是後來的皇帝出了問題。
很好,趙匡胤平復了心情,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兩個兒子,臉上帶上了微笑。之前就有什麼靖康之恥、沒有一統天下的問題,現在又多了一個軍隊的問題,真是他的好兒子!
他伸手握住了自己身邊的一根棍子。
唐朝,貞觀三年。
唐太宗李世民現在也很不好。
先前,根據透露出的信息,他們推測出皇帝被迫依靠宦官來爭取權力,又推測出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地方將領的失控造成了藩鎮,然後他們開始討論如何避免這方面的問題。
結果就聽到夸北京的同時,又捎帶上了大唐——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李世民感覺眼前一陣陣發黑,胸口發悶,幾乎喘不上氣來。
「陛下!」長孫無忌嚇得趕緊扶住他,把他扶到一旁的椅子上坐下,又趕忙給他順氣:「陛下,放鬆,呼吸,呼吸……」
已經有人見勢不妙,派人去叫了太醫。沒一會兒,太醫趕了過來,給李世民餵了丸藥,見他逐漸緩了過來,太醫勸道:「陛下,儘量不要情緒激動,大喜大悲,您……」
李世民嘆了口氣,打斷了他的話:「朕知道了。」又讓太醫先到一旁候著。
他看向群臣,悲從中來:「國都六陷,天子九逃,亘古未有啊!」頓了頓,又換了口氣,「我大唐百姓不知要面對何等瘡痍之象、何等紛亂之世!」
大臣們也嘆息,雖然已經儘可能去揣測藩鎮坐大的後果,但誰也沒有想到會有如此嚴重。
國都多次陷落,天子屢次逃難,這對皇室、中央、朝堂的打擊是致命的!可以說是失去權力又失去威望,里子面子都不剩。這樣的皇室,這樣的中央,又有何面目去治理天下、放牧地方?只怕只能灰溜溜地管著自己的京畿之地,幾乎要與那戰國年間的周天子等同了吧!
而在此之外,更可怕的是百姓的生活。
這樣頻繁的陷落和逃難,實際上是反映了戰火紛飛的情況,連中央都保不住,那戰爭的情況又該是何等慘烈?天子逃了,百姓逃到哪裡?生活又何以為繼?大量人口流離失所、失去土地化作流民,大量土地拋荒、無糧食種植,這樣下來,饑荒簡直近在咫尺!而隨後朝廷徹底失去統治力,百姓又生活在何人統治下?稅賦如何?
大唐,居然到了此等地步嗎……
想到這裡,李世民的淚水早已湧出。
是誰,是哪個皇帝,把大唐帶累到這般光景的!
【當然,朱棣選擇遷都,也有經濟方面的原因,最終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自宋朝以來,中原地區的經濟中心就變成了江淮之地。這片地方,生產糧食,又商業聚集,可謂是財賦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
但江南繁華的同時,是南北方的巨大撕裂,是江南和江南以外地區的嚴重不平衡。
大明的疆域很大,北方大片地區,也是明朝疆域,卻是窮苦一片,僅有的繁華,大概就是蒙漢交易的「馬市」了。
朱棣遷都北平,就是要把明朝的經濟中心,由偏南的南京,挪到方位更居中的北方,重新整合國家的經濟布局,這樣,國都的經濟力量,就能輻射到更遼闊的北方,使整個大明的所有地區都能受益。
而北京所需的物資大都需要依靠漕運來從江南運往北方,因此,漕運日漸繁盛。而漕運的繁盛帶動了運河沿線市鎮的發展,如揚州、臨清和滄州等,也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
明朝,洪武十三年。
隨著講述內容的改變,殿內的氣氛稍稍回暖。
但依舊沒有人敢當出頭鳥,第一個打破這殿內的寂靜。
半晌,朱元璋自己開口了,是誇讚:「老四啊,這一點確實不錯。」他向朱棣點點頭,似是表示肯定,「不止經濟,軍事上的選擇也可以。就像天幕說的一樣,北京撐到了最後,而且,」他扯扯嘴角,「也沒有被那北方的蠻夷們搶先攻破。」
漢朝初年。
劉邦看著天幕中明朝江淮一帶的繁華景象,頗為羨慕。
「乃公好窮啊。」他抱怨,「連四匹白馬都湊不齊,整個大漢都好窮,哪像那明朝,都開始考慮地方平衡的問題了。」
抱怨歸抱怨,他很清楚,大漢還是只能慢慢來,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漢朝,元朔元年。
漢武帝劉徹看著天幕中,隨著漕運繁盛而逐漸繁華起來的運河市鎮,眼睛發亮。
「朕的大漢,能不能也用這種辦法?」劉徹看向了底下的大臣們,語氣期待。沒辦法,他要打匈奴,他缺錢啊!太缺了!
群臣面面相覷,一人出列道:「陛下,眼下大漢多封國,漕運難以暢通。」換句話說,封國經濟獨立,又不用和中央往來,那誰願意沒事兒花錢花人力去開鑿漕運?
劉徹看向了在他身邊擔任侍中的桑弘羊,桑弘羊沒有辜負他的期望,行禮道:「陛下,可先將封國之外的水系利用起來,開漕運以濟軍,變水患為水利。況且,朝廷已經有了渭河南岸開漕渠的經驗。」
劉徹滿意點頭,他也知道漕運一事只能慢慢來,不過現在他也還沒缺錢到不能等的地步。但是,封國的問題再一次被提起,他再次問群臣:「眾位,對封國的問題可有對策?」
沒人說話。
沉默中,中大夫主父偃開口了:「陛下,臣有一個尚不成熟的想法。」(歷史上主父偃於元朔二年提出了推恩令)
劉徹點頭:「會後與朕商討。」
「諾。」主父偃低首應是。
【當然,遷都北京也有一些負面影響。
自然環境比南京差,邊防壓力增大,等等等等,這些自不必提。
關鍵的一點是,中央朝廷對南方的掌控力度被削弱了。
朱棣最初的設想,其實就是收南方之財賦用於北方國防,以北馭南。這個設想很好,開始執行也沒問題。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央對南方的有效控制越來越弱;加上同時期南方鄉黨的逐漸崛起,掌握了南方越來越多的力量。最後的結果就是,朝廷開始收不到南方的稅了。
舉個例子。萬曆年間,經過二百年的發展,大明朝在冊的耕地、人口居然比不上洪武年。又比如明朝鹽稅遠低於宋、清,但鹽價卻高於宋、清,這部分錢又到了誰的手裡?
明朝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收不到稅。但是江南是不缺錢的,官員士紳群體也是不缺錢的。
收不到稅,朝廷就沒有錢,沒有錢的關鍵後果,就是發不了軍隊的軍餉。】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神情冰冷,他之前就覺得是這群官員貪污腐敗才亡了他大明的江山。現在,雖然與他設想的有所出入,但歸根結底不還是這些官員們的問題嗎?朝廷沒有錢,他們有錢,哪怕不是貪了賦稅,實際上不也還是偷了朝廷的錢嗎?不然,他們的錢哪來的?
特別是,特別是江南官員士紳!
之前老四「誅十族」的流言就是與他們脫不了關係,現在,還是他們損公肥私、挖了大明的根啊!
看來,他一早就不允許浙江,江西,蘇松三地人不准在戶部為官的祖訓是再正確不過的了!都不讓他們把手伸到戶部,他們就能搞成這樣,要是允許了,他大明豈不是連兩百多年的壽命都沒有?
「你們怎麼看?」朱元璋把目光投向兒子們,絲毫不管還在地上跪著的大臣們。
「兒子認為,江南收不上稅,應當是缺乏農人。」朱標開口,聲音沉穩,「神跡說二百年後,大明在冊的耕地、人口反而減少,這應當就是朝廷收不上稅的原因。而之所以耕地人口減少,應是農民們都變成地主的佃戶所致,而地主又能夠免稅,朝廷的稅賦自然減少。」
「沒錯,太子!」朱元璋笑了,陰風陣陣,「咱對這些讀書人不好嗎?給他們免稅,給他們當官,給他們優厚的待遇,結果他們是怎麼回報咱的?他們結黨!他們貪污!他們反過來挖咱老朱家的根!」他走到椅子邊,坐了下來,「這天下是他們的嗎?不是,是咱老朱家的!結果錢全進了他們的口袋!還害苦了百姓!」
他扭頭,對幾個還站著的兒子道:「你們也坐下,別還沒處理了這群蛀蟲,先把自己氣壞了就不值當了。」
兄弟幾個戰戰兢兢坐下。雖然他們知道這事兒落不到自己頭上,但老爹如此平靜,還能坐下,顯然是要氣瘋了啊!
武將們雖然也跪著,卻是抬起頭滿臉信服,每個人眼神中都表達著一個意思:萬歲,你說得對,我們都聽您的!若是需要我們,我們絕不遲疑!
明朝完蛋的原因很多,這裡只是強調了文官黨派的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