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交趾郡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有點驕傲,但看到朱棣明顯得意洋洋的樣子,還是按奈住了自己,沒有露出笑容,而是板著臉點點頭:「老四做的不錯。咱之前還擔心你一登基就找不著北,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驕矜起來了,現在看來,倒還沒有失了那份謹慎之心。」
說到最後,他還是沒忍住,又說了一句,「這樣很好,要保持下去。」
朱棣才不管他爹是板著臉說的,他懂,他爹這是不想讓人覺得太過得意,但他不一樣,他想得意就得意,再加上朱元璋的婉轉的誇獎——就是誇獎,全都是誇獎!他頓時身後的尾巴都翹得老高。
宋朝。
趙匡胤看著朱棣布下的各種準備,陷入了思考。
此時是開寶元年,歷史上宋朝消滅南漢是在開寶三年至四年,此後才打算進一步收復安南。只不過當時北方契丹來襲,宋朝難以支撐兩線作戰,於是只能暫且擱置安南。這一擱置,就到了趙匡胤駕崩,趙光義登基。
現在,趙匡胤的打算也是一樣的,那就是等兩年,先滅南漢,再征安南。
朱棣的種種舉措,倒是為他提供了一份有效的樣板,他可以根據宋朝的情況進行適當更改,然後直接用就可以了。
東漢,建武十七年。
光武帝劉秀看著天幕中朱棣對安南的征討。
去年,也就是建武十六年,交趾郡反叛,隨後自立為王,他正有出兵平叛的打算。
可天幕說他雖然成功平叛了,但也導致漢軍損失過重,那麼他的作戰計劃是不是也需要改一改呢?就依照天幕中這明成祖的做法,改動一二,或許就能讓大漢對交趾的作戰更加順利一些。
【永樂五年正月,明軍追安南兵至黃江,攻破其江中兵寨,後又連戰木丸江、富良江獲勝,五月,明軍在奇羅海口俘黎季犛父子,胡朝滅亡。
隨後明朝因為陳氏子孫皆被胡氏殺戮殆盡、無人託付,無法復立陳家王朝,於是就在原安南一地設立交趾都指揮司、承宣布政使司及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將其化作郡縣,由明朝直接管理。】
明朝,洪武年。
看著安南重新變成了歷史上的交趾郡,朱元璋不由有些意動。
這安南自古就是咱中原的一郡之地,現在重歸華夏懷抱,也算是撥亂反正,咱要不要提早讓這地方回歸?也算是可憐當地百姓,生計無著,無依無靠……
對啊!於公,咱是為了一統華夏,為交趾郡撥亂反正;於私,咱這是體諒當地百姓,天子自來愛民如子,怎能不為子女考慮?
朱元璋完成了自我說服,眼睛亮了,臉色也紅潤起來,身上迸發出來一股昂揚的精氣神,惹得兒子們和大臣們疑惑側目。
他卻不管這些人,又喚來一個內侍,吩咐道:「再去鴻臚寺,認真查查安南有無有違法紀、倫理之事,有沒有不聽咱的話的事情,然後報給咱。記住,一定要認真查!」
內侍聽懂了命令,去鴻臚寺了。殿內的皇子和大臣們也聽懂了。
他們眉來眼去、眉飛色舞:好哇!萬歲/爹打算打安南了,這不是一個掙功勞的好機會嗎!
【但是打下安南,帶給明朝的不只是一個藩屬變郡的好處,帶給安南的也不只是失去獨立性這一個後果。】
漢朝初年。
劉邦看到這裡,又生出了興致:「諸位,你們說,這安南還有何好處能給明朝?」
眾人沉默,紛紛開始思索。
一人道:「莫不是有金銀礦藏等物?」
另一人道:「許是那偏僻之地有些鮮為人知的稀有之物……」
韓信不懂這些,他只是突然想起來這明太宗時期還有個鄭和下西洋一事,而這安南與西洋甚近:「應當是與下西洋有關,說不定是便於水軍征討他國。」
蕭何也道:「安南雖無他物,但有一個最基本的東西,就是人口。」
【帶給明朝的一個好處,就是方便了鄭和下西洋之行。
安南臨海而居,地帶狹長,內有多個良港,這對出使西洋的船隊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停靠點,既能休息,也能補充物資。
此外,安南變成交趾郡,由明朝直接管轄後,又是一處重要基地。
西洋的船隊可以在這裡及時與明朝互通消息,獲得支持,以及後備力量。
這對於漂泊海上的船隊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安心劑,也對附近其他國家有所威懾。
而在鄭和成功建立南洋的多個明朝海上據點後,這些據點又可以與交趾郡相互聯繫,以交趾這一陸地基地為首,緩解了據點的消息不暢問題,也加大了這些據點動亂的難度。】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棣嘴角上揚,瘋狂暗示別人:誇我啊,快誇我!
朱元璋看了一眼,只覺得眼睛疼,於是扭過頭,當自己什麼也沒看見。
一群皇子親王們也不想給得意的朱棣再加一把火,於是聚成一圈,各自聊天,也當自己沒看見。
只有朱標,不忍讓弟弟期望落空,於是帶著驕傲的笑容,開口誇獎:「四弟確實眼光長遠,又能精準把握時機,特別是這件事,做得很好!」
朱棣挨挨擠擠蹭到朱標身邊,想讓大哥再多夸幾句。
永樂十六年。
朱棣對這功績依然自傲,但也不忘對太子和太孫諄諄叮囑:「交趾一地,必須緩緩經營,但不可輕言放棄……」
唐朝,貞觀三年。
自從對海上生起嚮往後,對於能夠和出海扯上關係的,太宗陛下就頗為上心。
此次提到的交趾也不例外。
此時,並未設立交趾郡,而是在南邊設立了三大官方管控的都府,其中「交府」正是交趾故地。
既打算加強對交府的管控,李世民不由想起了去年他派去擔任交趾都督,結果因貪污被處死的李壽。一個李壽已經讓他很生氣了,結果他打算派盧祖尚去接任這個交趾都督時,盧祖尚竟敢不願前往、拒絕命令,他只能將盧祖尚處斬。
回想起這兩人,他還是一肚子氣。
不過如何經略交府,現在看來,還得仔細計劃一番。
【但是,帶給安南最大傷害的並非此事。
明朝從安南獲取了大量人口,其中包含了稀缺的技術人員、知識人員。
在征討安南的過程中,張輔等人斬首安南軍隊六萬餘人。
這個人數看起來平平無奇,與歷史上種種大捷相比,簡直是沒有任何值得被提起的價值。
但對於安南則不同。當時,安南人口不過520萬人左右,其中還有200萬的土著人口,純粹安南人也就是300萬。
六萬人被斬首,差不多就是安南人口的百分之一,這還是往少計算。
對於安南來說,光這一點就堪稱是滅頂之災。
當然這和華夏王朝更替時的人口損失無法相比。】
漢朝初年。
劉邦常常嘆息,一時也沒了什麼興致。
對於人口損失他可是深有體會。秦朝末年的各路征戰,雖然只有七年,便迎來了大漢一統,但這七年就足夠讓中原戰火沖天,百姓死傷殆盡。特別是,碰上項羽那個莽夫……
張良、蕭何也沉默不語。一場秦末亂世,中原人口損失百分之七十,十室九空,漢朝初立,面對的就是無人無糧、百廢待興的境況。
東漢,建武十七年。
劉秀回想自己於動亂中復興漢室,重建漢統。
這是他的功績,中興漢室,他一生的驕傲。但他也很清楚,在西漢末年、新朝動盪的環境下,漢朝的人口損失達到了百分之六十,險些就要與太祖創業時期持平了。
他的心中升起了深深的憂慮。
此前他只是不願意去想,不願去設想漢室的覆滅,但現在天幕已經明晃晃的指出了事實:天下豈有不滅之王朝?他不得不去想。一方面,想著漢室興亡,一方面,又想到了百姓生死。等到他的漢朝末年,百姓會遭遇何等的動亂?總不會比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損失還要大吧?
他不知道,東漢末年、三國亂世,人口損失達到了百分之九十!
而其後的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更是無數人生活在鐵蹄戰火下,艱難求生。
【但這還不是對安南打擊最大的。
永樂五年六月,也就是剛剛打下安南時,朱棣給交趾總兵張輔下了一個選拔人才的命令。
他是這麼說的:「懷才抱德、山林隱逸、明經能文、博學有才、賢良方正、孝弟力田、聰明正直、廉能幹濟、練達吏事、精通書算、明習兵法、武藝智謀、容貌魁偉、語言便利、膂力勇敢、陰陽術數、醫藥方脈之人,悉心訪求,以禮送赴京擢用」。
瞧瞧,這樣的人才要求,幾乎把所有有一技之長、懂點知識的人都包括在內了。
張輔當然遵從命令。
他先是在交趾搜集了出色的工匠共計7700人,送到了京師,隨後又送來了130人。這個數量別看沒有上萬,實際上相當之多。
自古以來,技術性人才就是比較少的。
明朝永樂年間,總人口大約6600多萬,而整個明朝的匠戶只有40萬出頭,實際上明朝朝廷可以常年使用的匠人大概只有23萬左右。
按比例,明朝工匠和普通百姓的比例大約是1:200左右。
如果安南的比例也與明朝差不多,那麼完全可以想像,明朝的這一行為給安南帶來的打擊。】
明朝,洪武十三年。
周王朱橚掰著手指頭開始算:「一比二百,安南除去土著還有三百萬,那安南的工匠就是……一萬五千人!」他驚嘆地抬頭,看向朱棣,那臉上的表情和眼神都分明在訴說在他的不可思議:四哥,你可真狠啊!
朱標對朱橚的計算結果表示了肯定:「差不多,如果是這個比例,那大約就是一萬到兩萬人之間。四弟這事兒乾的……」是真的損到家了。
其他朝代也紛紛算出了安南的工匠人數,也是驚嘆不已。
總數一萬到兩萬之間,你明朝就一下子拉走了差不多一萬人,一半多的人數。這對安南/交趾何止是打擊?滅頂之災也不為過啊!
【事實上,這些工匠都為明朝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比如為了遷都而修建北京的皇宮,朱棣總共用了兩萬七千多名工匠,其中不少就是交趾工匠。
而除了工匠外,張輔隨後又陸續搜集交趾全境飽學之士和各類技術人才近9000人送往京師。這9000人可不只是工匠,其中不少都是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對一個朝廷來說多重要?他們是維護朝廷統治的基石,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維護地方、教化百姓的人選。
而交趾又有多少「知識分子」?
還是以明朝為例,把秀才開始算作知識分子,整個明朝的秀才大約在百萬人左右。從明朝成化到嘉靖的百年見,秀才一共有三十萬人左右。均攤到每一年,同時存在的秀才大約也只有數萬人,更不用說在其之上的舉人。
從這裡推算,交趾的知識分子,幾乎被明軍一掃而空。
何況在此次張輔送人之後,在明朝的科舉考試中,由於交趾由明朝直接管轄,剩餘的交趾知識分子也紛紛參加科舉考試,隨後自然而然地加入了明朝。】
明朝,洪武年。
朱橚只覺得之前的自己太天真了。
搜羅工匠算什麼?只是區區工匠罷了,怎麼能算得上狠?明明遷徙這些知識分子,對,就是這個詞,很貼切,明明帶走這些知識分子才是真的狠啊!
豈止是狠,簡直是撅了交趾的根,和挖人家祖墳也無甚差別了。殿內的重臣們紛紛敬畏地看著燕王,以前怎麼沒發現這位殿下有如此之手段?看走眼了,看走眼了啊。不過,還好,此時了解也不算晚,還來得及補救。
不少人都開始在腦中回想,自己以前也沒有得罪過燕王……
朱棣被看的渾身冒雞皮疙瘩。
什麼眼光?我是那種人嗎?肯定不是啊!未來的我肯定只是隨口一提,大概也只是為了填充我大明的力量而已,根本沒想到那麼多,怎麼可能存了那麼狠的心思?
我明明是個好人啊!
他在心裡咆哮。沒有說出口,因為他知道,說出口這群人也不會相信他,只會覺得他在維護形象,披一層皮罷了。
算了,愛咋咋地吧……
其他時空,不少皇帝眼睛亮了。
他們從明朝的行為上獲得了啟發,激發了靈感——對付那些治理麻煩的地方,就應該這麼來一發!等把他們的有知識的人才都吸引走,他們還能掀起什麼風浪?
不過烏合之眾耳。
有些大臣也從中獲得了可借鑑之法,激動起來。
還有一些人見到皇帝似是有心動之意,開始哭天搶地:「陛下,此法不可行啊!太過陰狠,有損德行啊!如此行事,又如何擔當上國聖君……」
大部分皇帝不給這些人半分眼神,依舊計劃著自己的想法,考量著使用的地方和時機;也有一小部分皇帝被勸說,打消了此前的念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