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忠臣與能臣

  第68章 忠臣與能臣

  永樂十六年。🍪🐟 ❻➈丂𝐡𝐮𝓧.Ⓒ𝓸𝔪 🎄🐤

  朱棣父子孫三人也在研究關於明朝滅亡的問題。

  朱瞻基提出了一個想法:「爺爺,爹,你們說是不是和朝堂上大臣們爭鬥有關係啊?」畢竟搞政治鬥爭都開始用方孝孺當旗幟了,還明顯是故意的。

  朱棣、朱高熾都面色陰沉,他們也覺得這個想法很有道理。宋朝的黨爭就極其激烈,那麼沒道理明朝就不可能有啊!朱棣自信他、他的兒子和好孫孫在位時應該不會有那種程度的黨爭,但後世子孫又不一定!

  「而且,說不定他們鬥爭的對象是皇帝本人呢,所以才會用您和方孝孺來當例子。」朱高熾指出了另一個可能——皇帝大權旁落。

  朱棣的臉色愈發陰沉,他猛地一拍椅子扶手,道:「看來對這些文人、文臣的管理不能鬆懈!」

  對於朱棣三人打算對文人和文臣加強管理,永樂大臣們大致分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是參與了靖難的人員,他們輕輕鬆鬆,畢竟就立場而言,他們和方孝孺等可是敵對的,就算子弟從文也難以和這群人立刻走到一條道,因此,他們不僅不擔心,有一部分還想著能否趁此機會多掙點功勞、壯大一下勢力;

  另一部分就是和這些人略微有些聯繫的大臣了,他們都有些擔心,雖然他們不是建文帝之臣,但和這些文人們脫不開關係,或者私下有著利益往來。

  洪武十三年。浙江浦江縣。

  如果說先前關於方孝孺效忠建文帝的內容是讓他以及他的老師同學們有些擔憂的話。

  看到「方孝孺被誅十族」時,他的同學們既是佩服他的氣節,又傷懷於他的慘烈,還有些憤怒於朱棣的殘暴。有名學子低低地喊了聲「暴君!」,獲得了其他人無聲的贊同。方孝孺自己沒覺得有什麼,這是他的堅守,怎麼可能因為暴君恐嚇就屈服。但他沒有聽到老師的話,他望向老師宋濂,只看到了宋濂充滿擔憂的神情。

  「老師,沒事兒的,我不會被嚇到。萬歲也不能因為這就要懲罰我!」方孝孺覺得老師是在擔憂他的性命,於是出言道。

  孰料他的老師搖頭。看他不解,宋濂說道:「我不止擔心這個問題,我還擔心……」

  天幕接下來的話讓他沒有接著說下去,因為他的擔心已經變成了現實。

  朱棣殺了八百多人!但是誅十族是假的!但是這個說法和文人有很大關係!……

  在這裡讀書的學生們大多都還沒有真正接觸過官場,他們心中的想法都還是自己根據書本理解得出的。他們不懂官場,也不是很懂實際上的政治,更不了解現在的洪武帝是什麼人。所以他們雖然知道這件事是假的,也隱隱感覺有什麼不對,但還是並不明白。

  方孝孺也不明白,他看著老師一瞬間變得悲痛、甚至有些絕望的神色,發出了疑問:「老師,怎麼了?」

  宋濂長嘆:「你未來必然沒有官場前途了!而我們這些文人,前進之路也將無比艱難!」他沒有說更多。

  宋朝。

  趙匡胤陷入了沉思:他已經儘可能地防備武將,以免重現唐朝舊事了,但是,現在看來,難道光武將還不夠,文人們也得防?那這又該怎麼做?

  秦朝。

  始皇帝看著天幕中顯示的明朝遇到的問題,想到了現在的那些百家之人。諸子百家,若不能為朕所用,用祂們又何用!他看向李斯。

  李斯完美領會到他的意思,恭敬應是,並開始在腦中構想相應措施。

  【那麼,方孝孺究竟該作何評價?

  他是一個忠臣。不論喜歡他的人還是不喜歡他的人,對於這個觀點都基本贊同。他忠於建文帝,陪著建文帝到最後,也沒有投降朱棣,確實實踐了儒家理想中的忠君。

  那他是個能臣嗎?這一點未必。

  他曾經寫過一篇《深慮論》,被人推薦給潤之先生。而潤之先生的回答是:「他自己的命運怎麼樣?他自己的命運都慮不到,還談什麼深慮?」

  當然,他的精神是值得尊重的,堅守人格,絕不屈服。

  而以他擁有的博學知識,或許更適合做一個儒者、老師,教書育人。這或許也是朱元璋最初授予其漢中教授之職的原因。】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搖頭,雖然他現在還沒有見過方孝孺,但從天幕的描述也可窺見一二。「忠臣而非能臣嗎?」這種人平時其實也沒什麼大問題,但放到朱允炆和朱棣時期,能力不夠就是天大的罪過!「不過,確實適合當一面旗幟,做精神象徵啊!」他踱了幾步,決定還是按照神跡中自己的做法來,「還是讓他當個教授吧!其他的就不適合了。」

  見大事兒好像過去了,朱柏又活躍起來:「爹,天幕中的潤之先生是那位啊?」天幕只說潤之先生,而畫面中也只有一個書架旁的影子,根本沒有展現任何信息。

  朱元璋撇了他一眼,見其他兒子們、還有大臣們也看著他,好像他知道一樣,不由憋氣:「咱也不知道!或許是後世之人吧,能被天幕提到他的評價,應該也是位英雄之人。」

  「哦。」朱柏悻悻收回看向他爹的視線,他爹這和沒說有什麼區別!

  浙江浦江縣。

  方孝孺看到神跡對自己的評價,只是低頭沉默。他的同學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只能面面相覷,一時間連空氣都安靜下來。

  有個人實在受不了這古怪的安靜,又有些擔心方孝孺,便開口道:「師兄的《深慮論》我們都看過的,寫的很好!那個潤之先生的評價未免有些太過了。」(《深慮論》寫於洪武七年)

  又有幾人出言附和,又安慰方孝孺。

  方孝孺抬起頭,強笑道:「謝謝諸位師兄弟的好意。不過可能我寫的確實不夠好,畢竟後來我也確實做出了錯誤判斷,沒能挽救危局……」

  老師宋濂也勸慰他:「雖是後世評價,但這也並非不可改變。你如今學業已經足夠優異,應當是缺乏親自實踐。日後多去看、去學,不可拘泥於書本,其他人也是一樣。」此時,天幕講到朱元璋最開始讓方孝孺當了漢中教授,宋濂鬆了口氣,接著道:「屆時萬歲可能也會授予你教授一職,先做一做教授也很好,以你的學問,日後著書立說,成為一方大家也未嘗不可。」

  方孝孺鄭重點頭,他知道這也是他最好的選擇了。

  →

  漢朝,元鳳二年。

  此時霍光早已獨攬大權。上官桀等人伏誅、漢昭帝委任,在如今的大漢,他可以說是說一不二。

  漢昭帝劉弗陵看了眼霍光,心想,霍卿就是神跡所說的能臣吧,在他的治理下大漢百姓充實,四夷賓服。那他算不算忠臣呢?算吧,起碼現在他沒想當皇帝。

  劉弗陵嘆了口氣。

  【說起能臣忠臣,就提一下明朝另一個大名鼎鼎的人:于謙。

  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進士。後來,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戰敗被瓦刺俘虜,京城一片人心惶惶,甚至有人提出了南遷。

  在這種情況下,于謙站了出來,駁回了南遷,說服所有人堅守京城,並力主讓英宗之弟朱祁鈺登基,穩固民心。在新帝登基後,他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京城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

  這一系列行為,可以說是為大明力挽狂瀾。不說其他,只說南遷一事,如果真的南遷,怕是明朝就和南宋一般無二了。

  而八年後,明英宗復辟,于謙最終被殺。

  他是能臣嗎?顯而易見。他是忠臣嗎?當然。只不過,他忠於的不是僅僅朱祁鎮一個皇帝,而是這大明天下、芸芸百姓。

  只不過這樣的名臣,更需要一個有胸懷的君王。朱祁鈺可以,但朱祁鎮顯然不行。最終也只能讓人嘆惋。】

  明朝,永樂十六年。

  朱棣剛開始還挺高興:「十九年的進士?很快,我大明就要多一個人才了。」還沒等他和兒孫樂一樂,神跡上的內容急轉直下,「皇帝被俘虜?!被瓦刺???」朱棣簡直勃然大怒,這哪兒來的無能子孫!打了敗仗不說,還能被俘虜!除了宋朝那幾個皇帝,不會就他們老朱家了吧!

  不過,這個名字按順序……朱棣頓時感覺眼前一黑、幾乎喘不上氣來,緩了緩,他睜開眼,見他的倒霉兒孫忙著叫太醫過來,怒從心起:「朱瞻基,你生的好兒子!」

  朱瞻基連忙告罪,又勸朱棣:「是孫兒的不是,沒有教育好兒孫。但是現在還來得及!爺爺您不要動怒,氣大傷身啊!」

  一旁一直帶著殿內的太醫上前來給朱棣把脈,得出了氣急攻心的結論。

  此時,天幕講到了于謙的一系列舉動。朱棣頓時感到了濃濃的欣慰之情。

  朱高熾也感動道:「于謙大人是我大明的恩人啊!爹,這樣的人一定要好好待他!」

  朱棣贊同,命人去打探于謙的消息。至於別的,他想到天幕提到有人要南遷?也不知道是誰,不要讓俺抓住!

  結果,又一個大雷來了。

  「復辟?這龜孫還能復辟?」朱棣比先前更生氣了,「這朱祁鈺居然沒把他殺了?還能讓他復辟?」不怪他這麼生氣,這朱祁鎮之前幹了什麼可還在耳邊迴蕩,誰知道他復辟後大明會變成什麼樣子!而且,八年就復辟,那朱祁鈺又是什麼情況?

  「于謙死了?」朱高熾看著另一句話,眼神投向了朱瞻基。

  「兒子定不會讓那朱祁鎮登上皇位的!」朱瞻基也很鬱悶,他兒子還沒影兒呢!

  明朝,洪武十三年,浙江浦江縣。

  方孝孺看著神跡對于謙的點評,不由愣神,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于謙沒有忠於明英宗,他另立新帝!但他又保了大明天下……天幕說他也是忠臣,忠於整個大明天下……難道我的忠誠是錯誤的嗎?

  皇宮中。

  在憤怒無比地罵了一通朱祁鎮,又揍了朱祁鎮的祖宗朱棣一頓後,朱元璋的怒火略略平息。他開始注意天幕中的其他細節部分。

  而天幕畫面中京城的圖像讓他察覺出了不對。這好像不是現在的京城的樣子?

  「老四,是你登基後又重修京城了嗎?」朱元璋決定問朱棣。

  「也許吧,可能是我打完仗以後京城有些許破舊了。」朱棣齜牙咧嘴,但還不忘在話里進行一些修飾。

  朱元璋點點頭,雖然還是心有疑惑,但也決定先放放再說。

  倒是朱棣,他去過北平,看著天幕中的京城的城牆風格和建築風格,怎麼看怎麼覺得有點點眼熟。嗯?為什麼有點像北平?難道說我登基以後懷念北平,就把京城改造了?

  宋朝。

  趙匡胤兄弟三人本來在看樂子,結果突然一個樂子就到了他們自己身上。

  「像南宋一樣?」這明顯不是一句好話,而且還是南遷。

  趙匡胤不由悚然,沒事兒怎麼會分個「南」出來?這分方向的都是朝代中斷、甚至另立新國……難道說我大宋子孫不成器,搞了南遷,就變成了「南宋」?

  他喃喃出聲:「難不成我大宋北伐失敗了,沒能統一天下?」

  趙光義、趙光美等人聽到這種猜測,臉色也很難看。他們的心中也還是有著統一北方的理想的,而天幕透漏出來的一點點內容卻是說,他們很有可能沒有成功……

  更可怕的設想,誰也沒有說,那就是日後不僅沒有成功,還被打敗,變成了恥辱!

  氣氛頓時冷凝起來。

  唐朝,貞觀三年。

  李世民和大臣們看著于謙,不由心生敬意,又回想天幕中方孝孺的情況,也是搖頭不已。

  「這于謙若是在我大唐,若是遇到的是陛下,怎麼可能遭受如此結局!」程咬金對那朱祁鎮憤怒無比,又實在惋惜于謙,能文能武、還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這樣好的人才,就應當配他們的陛下才好。

  「好一個忠心義烈之人,德才兼備,兼資文武!」李世民語氣中也充滿了欣賞,「大唐正需要這樣的人才!」想起神跡對於忠臣、能臣的評價,他看向心腹大臣們道:「眾卿以為,這忠臣一詞又有何問題之處?」

  魏徵行禮道:「臣以為,除去天幕中的忠、能之分,還當有良臣。忠臣會置自己於孤立危險境地,陷國君於深重罪惡之中,導致國破家亡,空留忠臣之名;而良臣,卻可以使自己獲得高尚的名聲,幫國君取得顯赫的稱號,享受生前身後的富貴與榮譽。」

  李世民若有所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