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穿插戰術

  第66章 穿插戰術

  漢朝,元朔元年。♙♜ ❻9丂ʰ𝔲𝓧.𝓒Ⓞ𝐦 🐙👽

  看到南軍約定了三聲炮響突圍,而朱棣這邊也打出了三聲炮響,劉徹一拍案幾:「這也太巧了!這朱棣運氣實在不錯。」他扭臉笑意盈盈,意氣風發:「當然,朕的運氣也很好,有了關內侯,我大漢必將徹底消滅匈奴,讓那些匈奴人再無法擾我大漢邊疆!」

  衛青也笑道:「龍城大捷中,臣的運氣也很好。況且陛下願意任用臣,已經是臣最大的運氣了。」這句話,前半段是謙虛,後半段是出自真心。如果不是劉徹,他未必能發揮自己的才華。到時,他就算有天賦、有才能又如何?只能是一生寂寂,默默無聞。

  劉徹頓時更得意了,他大笑:「仲卿不必自謙。打仗或許有些許運氣,但這運氣又不能做的准,還是愛卿自己的才華才能讓我大漢獲得勝利啊!」

  此時,劉徹還不知道,運氣有時候也很重要。除去衛青霍去病,這二人不知究竟是天賦還是運氣的原因總能在大漠上找到匈奴人外,剩下的將領不是迷路就是在迷路的路上。(此處做調侃,作者知道李廣公孫敖等人迷路有不小的因素在於沒有合格的嚮導。)

  【燕軍三炮後,將領何福以為是己方的信號,於是奪門而逃。

  一個主要將領跑了,南軍士卒們自然也開始混亂,有的想抵抗,有的想跑路,頓時變成了一盤散沙,潰不成軍。燕軍趁機猛攻,打了一個大勝仗,俘虜了平安、陳暉、徐真等三十七個將領,還俘獲了不少文臣。

  與武將不同,朱棣把文臣都放了。

  至於平安,燕軍不少人對他都有些畏懼,見他被俘,高興之餘便要求殺掉他,朱棣卻沒有這麼做,而是把他送回北平,平安於是投降了朱棣。

  這一戰徹底擊潰了南軍主力,此後燕軍在長江以北再也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同時,一千六百年前決定楚漢之爭勝敗的垓下之戰就發生在靈壁附近,這也是這一戰中的巧合。】

  明朝,洪武年間。

  傅友德感嘆:「燕王善解人心啊!」而這一戰後,建文帝的徹底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了。

  漢朝初年。

  劉邦吃飽喝足,懶洋洋地倚坐著:「原來是這樣巧啊!」又看到接下來天幕的總結,同樣的決定之戰,相距竟如此之近,又笑了:「我大漢與這明朝也算有緣!」

  他見眾人表情惶惶,便知他們是在為那一千六百年所不安,也是為他可能的憤怒所不安。他環視一周,道:「早就知道大漢滅亡了,又不是這一句一千六百年才知道,有什麼可擔心的?始皇帝的秦朝不過二世,就如早前的商、周也未有不滅之理啊!」

  【五月初一,朱允炆調動的遼東兵馬在直沽被燕將宋貴等截擊,全軍潰敗。

  初七,燕軍攻下泗州。初九,朱棣派朱能、邱福二人率數百人,悄悄渡河繞至盛庸身後,趕走盛庸,攻克盱眙。十一日,朱棣召集將領,商量下一步的動向。有人建議取淮安,有的則認為當走鳳陽。

  但朱棣哪個都沒選,他的目光落在了揚州。

  他對眾人道:「鳳陽城牆樓櫓都還完好,淮安屯糧眾多,都不容易攻下。不如直接取揚州,指向儀真,淮安和鳳陽自然會受到震懾;而我耀兵長江,京師孤立無援,人心震動,必然會發生內變。」

  於是燕軍就此向揚州進發,十七日抵達天長,朱棣派人招撫揚州守將王禮。

  王禮本就打算獻城投降,於是便謀划起來。他的行為被想抵抗的監察御史王彬發現,將他關入牢中。但王禮還有同黨,於是趁著王禮沐浴之時將他綁住,放出王禮,開門投降。

  這些都在一日之內發生。

  十八日,燕軍進入揚州。十九日,燕軍抵達六合。】

  明朝,洪武十三年。

  「揚州!」雖然早先就覺得朱棣不會按照建文帝預想的一樣走淮安或者鳳陽,但他直接選擇了揚州也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不過仔細想來,這一步走得又實在巧妙。淮安和鳳陽既有重兵屯守、又已經有了作戰準備,而揚州不一樣,在所有人都認為朱棣要打前面二者的時候,揚州雖不會全無準備,但也有所鬆懈,不然這個獻城的二五仔是怎麼找到機會的?

  但是,能夠在戰局中冷靜地做出抉擇、找出揚州這樣的薄弱點就已經是絕大部分普通將領做不到的事情了,要知道,這可是南軍的防禦線內、大本營旁啊!帶領軍隊,在敵人後方和大本營中窺出一條生路、不斷穿插,並且取得戰略性的成果,談何容易?況且,朱棣還有時間限制,他不能在一個地方過多停留,必須始終在運動之中。

  不說別人,朱棣帳下的將領們難道是庸才嗎?不是,朱能等人不僅勇猛、也是有著頗高的戰爭水平和天賦的,但他們依舊是在鳳陽淮安之間二選一。

  李文忠常常嘆息,敗在這等人物手中,九江也不算虧。他站起身來,向朱棣頷首行禮:「燕王與軍事一道,天賦世所罕見!乃我大明之福!」

  其他將領們也紛紛行禮致意,這是對朱棣軍事才華的敬佩。況且,朱棣作為皇子親王,和他們這些武將勛貴也不在同一個賽道上,談不上多大的競爭。

  先前朱棣的軍事水平雖然早有體現,但眼下天幕中這一次大縱深穿插迂迴,在南軍內部地區幾次運動轉折才是真正展示了朱棣的水平。

  朱元璋滿心複雜,又充滿自豪。現在看來,朱允炆不過庸才,又如何能與朱棣相比?而這庸才還喜歡搞事情。

  朱標站在他身邊,眼中也有對於弟弟能力卓越的驕傲,和對大明後繼有人的欣慰:「爹,日後假使兒子還是沒能躲過那一劫,您也不要讓允文他們繼位了,他們繼位對大明怕是是禍非福啊。」

  朱元璋先是點頭,又扭頭啐他一口:「說什麼話,你是太子,福氣深厚,怎麼可能有什麼問題!」

  朱標笑笑。

  唐朝,貞觀三年。

  李世民看著朱棣一路穿插,在南軍內線,準確找出薄弱點大膽用兵、一擊即中,臉上儘是興奮和贊同之意。

  他的打法就與此有些類似,當年打仗時就喜歡搞穿插透陣,再迂迴過來繼續穿插,幾下就打得敵軍開始潰散。

  現在,他看著朱棣這麼迂迴穿插,不由回想起自己當年的馬上歲月,一時有點蠢蠢欲動。

  貞觀眾臣們對他多了解,一下子就看出來他想幹什麼,紛紛用行動拒絕:

  「陛下,您別想搞什麼御駕親征了!」

  「這次對突厥用兵,有藥師就夠了,您不用擔心!」

  ……

  李世民有些鬱悶,但也知道大臣們是為了自己和大唐好,只能怏怏應下。但這打仗的心一起,卻不是那麼容易被消滅的。

  【朱允炆見局勢不妙,先是下令詔天下勤王,並派出朝中大臣去各地徵兵;同時採取了方孝孺的建議派人去和朱棣講和,以期拖延時間。

  他派去找朱棣講和的這個人選也比較有意思。

  他從宗室里挑了一個和朱棣關係比較近的人:慶城郡主。她是朱棣的堂姐,但在洪武年間應當稱為慶陽公主,建文帝繼位後才把她降為了慶城郡主。

  二十二日,慶城郡主到達燕軍駐地,請求割地講和,朱棣並不同意。

  他還寫了封回信,大概是說我要報我爹的仇,懲治黃子澄、齊泰這幾個奸臣,然後我和我的好侄兒可以像成王周公的舊例一樣,當然,要是不行,那我也沒辦法,只能讓親愛的兄弟姐妹們先移居到孝陵那邊去,免得我破城的時候被嚇到。

  當然,會面的結果不止這些。慶城郡主還告訴了朱棣關於先前被削的幾位藩王的現狀。岷王流放漳州,代王囚禁於大同,周王和齊王則在京師,而這兩人還是庶人身份,仍然處於關押狀態。】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棣看見「慶城郡主」,立刻發言:「爹,大哥,你們看好侄兒他幹的好事兒,堂姐用公主封號有什麼問題,怎麼他削藩還不夠,還要把公主的封號也削了?」

  朱元璋、朱標也有些不滿,不滿之餘還有些疑惑。要說慶陽公主確實不是皇帝親女或者姐妹,而是朱元璋的堂侄女,理論上不能用公主身份。但朱元璋寵愛她,又是一個侄女,封公主就封了,礙不著什麼事兒。況且,洪武四年的時候,依照禮制,慶陽公主已經是不享公主份例,從兩千石降到了五百石,僅僅是保留公主封號罷了。這樣的皇姑你為什麼還要動她?既沒有意義,還不符太祖心意。

  其餘諸皇子們也是冷笑,特別是神跡中點出來的那四位親王中的周王、齊王(崛王朱楩才1歲,代王朱桂6歲,不在殿中),更是充滿嘲諷,好侄兒你怎麼想的?削我們,還要削堂姐?結果現在遇上事兒了又想起堂姐來了?按年份算,堂姐那會兒都年近五旬了吧,你就「啪」一下把人家的封號弄沒了,真是一點良心、血緣親情都沒有!

  漢朝初年。

  眾人對朱允炆削了人家封號又讓人家幹活的行為表示了充分的不屑。

  不是因為他不要臉,臉算什麼?關鍵是他這麼搞也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啊!像他們的陛下,雖然不要臉,但每次都能達成目的啊!這才是關鍵。

  【六月初一,燕軍準備從浦子口渡江。盛庸守在江邊,沒讓燕軍過去。

  恰好此時,朱高煦趕到,朱棣就給二兒子畫了一個大餅:「好好干,世子身體不好!」聽到這話,朱高煦於是帶兵殊死搏鬥,打敗了盛庸,使其退守高資巷。

  同時,朝廷派來支援的都督僉事陳瑄叛投朱棣,還帶著從朝廷一同派來的水兵。】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四兒子:「老四,你是真想改換世子、日後的太子?」他目光凌厲,神色逼人。

  朱棣心裡有些委屈,那是以後的我,我怎麼知道他怎麼想的。他只能按照自己現在的想法說:「怎麼可能?熾兒可是我嫡長子,還那麼聰慧懂事,我怎麼會想換掉他?」現在朱高熾剛剛出生兩年,朱高煦還在燕王妃(徐皇后)肚子裡,要今年年底才出生。朱高熾現在既嫡又長,是朱棣唯一的兒子,心尖尖的心尖尖。

  「那你就是想用這樣的假話哄騙你兒子?」朱元璋頓時大怒,「這事兒一旦不好,會動搖國本的!咱是這麼教你、你的兄弟們的嗎?腦子長到哪兒去了!」

  其餘兄弟們沒想到看老四的笑話還能被颱風尾掃到,一個個乖乖縮起了腦袋,還挪步離朱棣遠了點,以示自己和朱棣不一樣,絕不可能做出那樣的事。

  朱棣有些訥訥,又有些不服,那又不是我,他梗起了脖子:「爹,我才不會這麼做!而且他那麼做了,想來是有應對的辦法了啊!」

  朱元璋冷哼一聲,「那咱就看看你到時候有什麼辦法。」

  永樂十六年。

  看到自己跟二兒子說他大哥身體不好的暗示被天幕放出來,朱棣有些尷尬地咳了咳,裝作看不見朱高熾的視線,也把大臣們忽略了個徹底,乾脆轉頭看向朱瞻基,和他講起自己帶兵的種種心得來。

  宋朝。

  趙匡胤和趙光義對此都頗為不贊同。

  「大哥,這朱棣如此行事,恐是亂家之起啊!唐朝便多有兄弟鬩牆之事,不少與此類似。」趙光義評論,這用天大的好處許諾,在人家當真後又未必能實現,必然引起兄弟相爭,而一旦牽扯上皇位的兄弟爭鬥,必然是不死不休。

  趙匡胤點頭,「你我兄弟幾人要給我大宋百姓和後繼之君做出表率,以免我大宋也出現這兄弟鬩牆之事。」他看向趙光義、趙光美,又道,「且切不可做出這等隨意許諾之事。」

  趙光義、趙光美鄭重點頭:「臣弟定會謹記兄長所言,以身表率,使我大宋長盛不衰!」

  趙匡胤滿意點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