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南下

  第65章 南下

  宋朝。💣ඏ 69Şђu乂.𝓬𝓞M 🔥♦

  「蒙古將領?」趙匡胤驚奇道,「這蒙古就是那明朝北方的敵人吧,」說到此,他不由帶入了北邊的遼國,隱隱有些不喜。不過,倘若我大宋消滅遼國後又遼人願意獻上忠心,也不是不行……

  趙光義道:「任用外族總有風險,雖可用,但不可使其居高位。其心不定,恐復唐時故事。」

  唐朝,貞觀三年。

  太宗皇帝兩眼放光:「朕亦能任用異族,只要他們願為大唐效力。」人才誰嫌多?反正他不嫌。「漢朝便有舊例,昔冠軍侯麾下匈奴人眾多,亦有忠心死節之輩,大唐當如此。」

  眾人贊同。

  魏徵適時上前一步:「陛下,任用異族須仔細行事。且如今我大唐還未攻破突厥,不可操之過急。」

  「哦。」李世民有點蔫,又看向李靖,「此次出征,必打出我大唐的威勢。由此,當有更多百姓願往我大唐而來,突厥也會有人願意改換旗幟。」

  李靖回道:「臣必定盡臣所能。」

  【三月初一,燕軍到達宿州。

  十四日,平安率領步兵騎兵共四萬人緊隨燕軍。燕軍在淝河埋下伏兵,都指揮王真又想出了一個新方法,他把草塞進帛做的袋子中,讓它像是一捆捆的絲帛。等到平安的軍隊過來後,他的士兵爭相奪取袋子。燕軍趁此機會殺出,但後續部隊沒有及時跟進,最後王真戰死。

  隨後朱棣親自迎戰,俘虜了平安的部將火爾灰,但是朱棣沒有殺掉火爾灰,反而讓他做了自己值夜的貼身護衛。

  二十三日,朱棣派將領譚清襲擊徐州的運糧通道,大獲全勝。但在回程的時候卻被南軍包圍,朱棣急忙支援。這裡有一個人綻放光彩,就是前面的火爾灰。他被俘後反而受到了朱棣的信任,這讓他大受感動,想要立功贖罪。於是就在此次戰鬥中,他作為貼身護衛,用自己的身體掩護朱棣,殺死了南軍幾十人,迫使南軍逃走。】

  明朝,洪武十三年。

  不少人紛紛看向朱棣,尤其是他的兄弟們,紛紛上下打量他。

  「沒想到四哥居然有這樣的氣度!」朱楨開口,「不過四哥你怎麼這麼膽大,居然就這麼用他,就不怕萬一嗎?」

  朱棣挺挺胸膛:「那必然是因為我看出來他是可以招降的啊!而且不會有萬一,我必定會做出相應的準備的。」不過,什麼叫沒想到我有這樣的氣度?意思是之前在你眼裡我是什麼樣?

  朱標拍拍他的肩膀。

  朱元璋看著朱棣也露出了讚許的眼神。老四如此的行事,既證明了他自己的眼光,也展現了氣度,也算是有些章法了。

  接到老爹的讚許眼神,朱棣頓時氣焰更高了。

  【四月初二,燕軍抵達睢水,準備架橋渡河。

  初三,平安的軍隊趕到,與燕軍爭奪渡橋;同時,何福的軍隊也及時趕來,擊敗燕軍,斬殺了燕軍將領陳文。

  在此朱棣遇到了靖難以來最危險的一幕,也遇到了靖難之中最大的巧合。】

  漢朝初年。

  酒席已經過半,宴上眾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天幕上。

  見朱棣大敗李景隆後,又一路南下,兵鋒直指京城,劉邦面上笑意晏晏,心中除去對朱棣的讚賞外,便是對漢朝這些分封王侯們的警惕。對於他來說,分封只是一時之計,日後他、他的子孫後輩必然要施行削藩。

  只希望到時的子孫不要如這建文帝一般吧!

  他斂下思緒,笑道:「不知這巧合會是什麼,莫不是大家選了同一個地方搞埋伏?」

  氣氛輕鬆,張良也道:「說不定是燕王挑的地方正好兵力空虛。」

  【斬殺陳文後,平安轉戰北坂,橫槍直刺朱棣,差一點就刺中了。這可以說是朱棣在靖難戰場上最為驚險的一幕。而燕軍的蒙古將領王騏躍馬沖入陣中,帶朱棣逃脫。

  此戰南軍奪下渡橋,士氣大振,一掃先前的畏懼和低落。

  至此燕軍駐紮橋北,南軍駐紮橋南。朱棣此時再次打起了南軍糧草的主意。

  不得不說,朱棣在打糧草、繞背等方面都頗有天賦,縱觀靖難,不是繞背、就是斷糧草,有時兩者兼有,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此次平安依舊沒有料到朱棣的行動,但是先前從京師出發的徐輝祖此時恰好趕到,打了朱棣一個措手不及。從中午十二點打到晚上,最終南軍獲勝,燕軍將領李斌戰死。】

  明朝,洪武十三年。

  聽到天幕中說朱棣多次繞背、打糧草,眾人都不由點頭。

  從最開始的兩面夾擊,就是朱棣帶人繞背;後來燕軍掌握了北方大本營、開始向南進攻後,就開始打糧草。不光打,他還對時機的把握非常準確,每次一打就讓南軍斷糧,進而喪失鬥志;同樣,繞背的時機也把握的極好。就看他繞背了那麼多次,結果現在平安還是沒有料到他的行動就知道了。

  殿內所有武將看朱棣的目光越發欣賞。燕王,有頂級名將之能啊!

  【而朱棣又一個危機出現了,這次是場下的最大危機。

  南軍打了勝仗士氣高漲,燕軍卻是幾次戰敗,這讓一部分將領的內心開始動搖。同時,由於南方氣候濕熱,北方來的燕軍士卒許多無法適應氣候,生病者眾多,這給一部分將領又帶來了一擊。

  於是這些將領開始猶豫要不要打下去了,但他們也不是想著直接撤兵,而是想稍作退卻,找個合適的地方修養,伺機而動。

  坦白講這樣的想法不算錯。但是朱棣此次南下,打的就是一個快速戰、閃電戰,一路上連路過的城池都不管,因為一旦慢了、退卻了,等待朱棣的很可能就是另一個局面,比如朝廷大軍的包圍。畢竟這裡離北平太遠了。

  朱棣堅決前進,又讓所有將領就此事表態,想修整的在左邊,不想的到右邊。結果大部分人走到了左邊。朱棣十分憤怒,而此時,朱能站了出來,用漢高祖劉邦舉例:「當年漢高祖也是十戰九敗,最後不也取得了天下嗎?況且現在敵人也十分疲憊,只要我們斷了他們的糧道,就可以困住他們!」

  

  同時,一個有利的條件出現:朱允炆把徐輝祖召回去了。因為京師傳言燕軍已經往北平撤退,朱允炆信以為真。

  於是燕軍重整旗鼓,打算接著向南。】

  漢朝初年。

  本來劉邦還想就燕軍內部意見不和發表一番觀點,結果下一秒火就燒到了他身上。

  劉邦「……」他搓搓牙花,抱怨:「這叫朱能的,舉例非得用乃公這方面的事情來嗎?就不能說點乃公好的?」

  呂雉翻了個白眼,張良、蕭何等人也沒有說什麼,因為劉邦也不需要安慰,他心情一轉,又笑了開來:「哈哈哈,不過他有一點說得對,最後還是乃公得了這天下,就算乃公十戰九敗又如何?」

  蕭何這才出聲:「這建文帝聽信流言,臨陣召回大將,實在是自毀長城。不過莫非這就是先前天幕所言的巧合?」

  他們沒有怎麼討論燕軍將領產生退卻之意的事情,左右朱棣已經再次成功統一了人心,也未曾發生什麼動盪。

  唐朝。

  看到天幕中朱允炆召回了徐輝祖,不同時空的李世民都感覺到了一陣牙疼,與他同樣感覺的還有各個時空中的秦王府中人。

  不怪他們如此反應,實在是高祖李淵當年這種事情乾的太多了!

  剛起兵出太原的時候,遇到戰事受挫,他就想撤兵,是李世民大哭勸阻,才沒讓大唐死在萌芽里;後來,打王世充、虎牢關之戰前,李淵還又想讓李世民班師回朝……

  武德八年的李世民還和父親兄弟、大臣們一同在殿內,只能不動聲色;而貞觀三年的李世民則放任自己的情緒自由流淌,滿是回憶往昔的唏噓和對建文帝手下優秀將領們的同情。

  畢竟,李淵當年幾次三番想撤兵是他自己基於實際情況的判斷(先不論對錯與否),而這建文帝是直接聽信了流言啊!

  明朝,洪武十三年。

  看到朱棣的軍隊內部軍心不穩,又暫時穩定;而朱允炆卻又把徐輝祖召回,所有人都知道,朱允炆這邊最好也是最後的機會錯過了!

  打過仗的人、甚至了解幾分打仗的人都明白,朱棣這次看似是重新穩定了軍心、燕軍又凝聚在了一起,但實際上裂痕並沒有被完全消除,只是暫時彌補了而已。此時,只要再次遇到一場大敗,遭遇失利,燕軍的軍心就會再次動盪,而這次動盪就不是簡簡單單一次談話、講道理能解決的了。如此一來,燕軍就算沒有從此駐守北方、不再南下,那也要再過段時間才能重新出兵。這樣一來,朱允炆不起碼能多喘息一段時間嘛。

  可惜了,朱棣心裡搖頭,是對那個不同時空的好侄子,又對自己十分自豪:這樣一來終究是我贏了!不管是最終結果,還是緊接下來的那一場戰鬥。

  明朝,永樂十六年。

  好聖孫朱瞻基看到爺爺身陷困境,雖然早已從書上知曉情況,但親眼目睹還是免不了擔憂。朱棣見孫子擔心他,樂的眉開眼笑:「好孫孫,爺爺沒事兒的,咱不都學過了嗎,接下來爺爺就取得了大勝……」一邊安慰,一邊不忘教導朱瞻基,關於軍心等等方面的事情。

  秦朝。

  始皇帝看著畫面中京中流言四起,很快傳入建文帝耳中,而建文帝相信了這看起來有理有據的消息,撤回了徐輝祖,心中對朱棣也有幾分讚許。

  這流言必然和朱棣脫不了關係。未必是他直接授意,但也必然是他在京中的人手所散布,只是不知道現在京中有多少人暗中在為他做探子、馬前卒。秦朝並不忌諱這種方法,也並不覺得這種行為就有違道義,畢竟在秦朝成為秦朝之前,可沒少用流言、讒言來打擊對手,而效果也很不錯。

  只不過,嬴政看著天幕中朱允炆的影響,心裡冷笑,這建文帝對於這種說法心中未必沒有一點點懷疑,就算不多,但他還是選擇相信,也不過是因為他願意相信罷了,懦弱。

  【二十五日,何福和平安合營,駐紮在靈璧,打算藉助地勢的溝壑打持久戰。同時,平安還派出了步兵騎兵共六萬來運送糧草。但這還是沒能攔住打糧草小能手朱棣。

  二十七日,朱棣率領精銳部隊橫向殺入糧草隊伍中,將六萬人截成兩半;何福趕緊拉出了營中的所有人馬趕往增援,殺了幾千燕軍打退了朱棣,卻一腳踩入了朱高煦的伏兵中。加上朱棣殺了個回馬槍,何福於是大敗。

  這樣的戰果導致的就是南軍缺糧了。怎麼辦?沒辦法,找個有糧草的地方突圍唄!

  於是大家約定了突圍暗號:三聲炮響。

  二十九日,燕軍對靈璧駐軍展開了正面進攻。打頭的就是炮兵——連發三炮!

  誒~巧了嘛這不是~】

  明朝,洪武十三年。

  武將們面面相覷,皇子皇孫們驚嘆地上下打量著朱棣。大家的意思都很明確:你這傢伙,運氣也太好了吧!

  眼瞅著你內部軍心不穩、需要勝利,就有了一場大勝——沒錯,一場大勝,這種情況下,面對以為是突圍號令的南軍還不是一場大勝,那才是見了鬼;而怎麼獲得大勝,哎呦你就恰好在進攻開頭來上三發大炮,和南軍突圍暗號就那麼對上了——這不是運氣好是什麼?難不成是南軍又有你的二五仔,告訴了你他們要突圍和突圍的暗號?

  那你可真行!

  朱元璋眯起眼打量著朱棣:莫非自己家這個老四身上真有點什麼玄之又玄的運氣?打仗一直帶頭衝鋒也不見有什麼大傷,這次還恰好就對上了對方的暗號……

  傅友德等人也興致勃勃地看著朱棣,眼神熱切:以後打仗要是把燕王也帶上就好了!說不定燕王真有什麼運氣,那自己不就爽了嗎?就算不提這運氣之說,就燕王自己的打仗水平就很值得啊!哦,還有他策反二五仔的能力……

  不過為什麼他就能弄出來那麼多二五仔呢?我能不能也弄上幾個呢?將領們陷入了沉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