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黑料二三事2
【八是霸占弟媳,強納長嫂。
《新唐書》記載:「太宗殺其弟齊王元吉,納其妃楊氏,有寵,生曹王明。長孫皇后崩,帝欲立楊氏為後,納魏徵諫,乃至。」
《資治通鑑》也記載過,李世民想給楊氏名分,魏徵勸諫,才放棄這個想法。
楊氏的頭銜是一直跟著李元吉變化的,先為庶人,後成為海陵王妃,再後來又成了巢王妃。
但在《新唐書》出現之前,沒有任何一本史書提到過太宗欲立楊氏為後,包括唐朝專門記錄魏徵諫奏的《魏鄭公諫錄》。
主播個人覺得也許是史書記載李世民的嬪妃楊氏生了曹王李明,又過繼給了李元吉,恰巧李元吉的正妃又姓楊,宋人就覺得楊氏就是李元吉妻子。
以訛傳訛就變成了這般謠言。
同理,強納長嫂更是無稽之談。】
[楊氏的庶出女兒出土的墓誌上明確說了,她和母親一直被軟禁在小宮殿裡。]
[但凡看了舊唐書就不會說這種話。]
[主要是新唐書會編,以前都沒這事,李世民理論上有三個姓楊的妃子,但沒有一個是弟媳。]
[李建成的正妻是鄭觀音,從墓誌史書都沒說被李世民搶,全都宋朝編的。]
[呵,李世民就是個人渣,喜歡楊妃,卻又娶長孫。]
[來了來了,又是個被洗腦的人,只要提到楊這個姓,李二和長孫必被罵。]
[總有人覺得李世民真愛是隋朝公主,也就是吳王李恪的母親楊妃,愛她又怎麼會在史書上留不下記載?]
[不記載就不會被議論,關於她的事,相當於啥都不知道,就沒辦法對她評頭論足了,這是一種保護。]
[別太荒謬,古人最看重身後名,如果要避免評頭論足,應該是勒令史官寫好話而不是乾脆不寫。]
[……你們高興就好。]
[我對楊妃沒有惡意,但是很多楊妃粉總喜歡給二鳳立為國做鴨的人設,忌憚長孫無忌所以寵皇后,所以選李治不選李恪,好離譜啊!]
[更離譜了。]
恍恍惚惚,恍恍惚惚。
李世民覺得開眼了。
那麼點事翻來覆去地瞎說,後人不覺得無聊嗎?
他殺了楊氏和鄭氏的孩子,再怎麼愛女色也不敢睡她們身旁啊。
同為女人,長孫皇后想得更多:「二郎,天幕這麼一說,楊氏和鄭氏必定會被人議論,我想派人去安撫一下。」
雖然天幕說是謠言,但總會有些人心裡不乾淨。
魏徵狠狠皺眉,這宋朝怎麼回事,總是編纂他們大唐的壞話是做什麼?
【九是教子無方,皇室悲劇。
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事,李世民的確要擔責任,這點要承認。
李唐的爭權奪位是悲劇,但皇位之爭幾千年來就沒斷過,沒必要都算在唐太宗身上。】
[李建成:好侄子們,加油,大伯在地府挺你們!]
[哈哈哈,前面你好損。]
真正的李建成表示:你們是真的很不禮貌。
[李承乾謀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李世民的高壓教育和偏袒魏王所帶來的壓力給逼的。]
[本來因為腳跛就夠自卑了,又天天被魏徵、房玄齡、孔穎達等諫臣天天勸諫,精神已經在崩潰邊緣了,只要一點火星就會炸。]
[後天殘疾,自卑敏感,老爹寵弟弟沒邊,還天天被諫臣指著鼻子罵,心態不崩才怪。]
[李世民和現在的雞娃父母差不多一個樣,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砸錢砸精力,但就是不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現在自殺的小孩那麼多,當時的李承乾和這些小孩沒什麼區別,只是他是太子,反抗的方式不同罷了。]
[還有寵幸太常樂人稱心,引突厥人入宮,都是一種反抗。]
[叛逆了,瘋癲了,不裝了,謀反吧!]
唐。
李世民落淚,何至於此?
承乾是他的長子,他對他寄予厚望,從來沒想過有一天父子之間會走到這般地步。
腳跛,後天殘疾,崩潰,瘋癲。
承乾聰敏仁孝,他從沒想過這幾個詞會出現在他身上,怎麼會這樣啊?
兄弟相殘,父子隔閡,之前就知道,但沒想到承乾未來會被逼瘋,長孫皇后氣疾一下子復發了。
「觀音婢!」李世民扶住她,大聲喊人,「快去找御醫!」
「阿娘……」李承乾和李泰趕緊去她身邊。
長孫氏溫柔安慰:「沒事的,一會兒就好了。」
她只是有點難過。
被提到的魏徵、房玄齡、孔穎達等諫臣:……他們這麼可怕嗎?
秦。
心理需求?始皇覺得很新鮮。
前面提過扶蘇結局似乎也不好,那他的心理需求又是什麼?
嬴政側頭瞥了他一眼,他覺得扶蘇看起來挺正常的。
扶蘇不清楚上頭的親爹在想什麼,眉頭輕皺,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漢。
劉徹抱著小劉據,思緒複雜。
不知道這個小孩將來又是什麼結局?
明。
朱元璋搖頭,「太宗皇帝一生英明,卻沒平衡好長子和次子的關係。」
他就不會,他的位置只會是太子朱標的,剩下的那些小崽子想都別想。
【十是後期昏庸,封建迷信。
比起早年,唐太宗的晚年絕對稱不上聖明,愛美色,興土木,這點也是事實。至於封建迷信,對李世民來說,是有點彈性迷信在的。
他早年還嘲笑過秦皇漢武迷戀方術和尋求仙丹,可見他覺得神仙乃虛無縹緲之事。
但貞觀五年李承乾生病,他請道士祈福;貞觀七年李承乾再次生病,請天竺高僧祈福;貞觀十年長孫皇后重病,他重建廢棄的道觀寺廟祈福。
晚年,李世民重病纏身,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丹藥上。
比起秦皇漢武,李世民的迷信算是一種寄託。】
[總結,還是政哥和豬豬好騙,一騙一個準。]
[李世民後期還是有點昏頭了的,已經聽不進多少勸諫了。]
[李隆基怎麼就不能和他太爺爺多學學,該死就得死啊!]
[漢武帝也是這個原因,活太長了,差點把大漢拉進深淵。]
[嘖,還是現在好,以前要想過得好,就得看上頭統治者的德行,萬一攤上個昏君,那就完蛋了。]
[感謝先輩們!!!]
看來後世生活應該很好,這些先輩應該就是立國的人吧。
漢。
天幕終於說了個好消息,他活得長!
可惜後面又跟了句「差點把大漢拉進深淵」,高興之餘又有些擔心。
看到「差點把大漢拉進深淵」,劉啟在知道劉徹以後是武帝後的慈父笑容瞬間消失,抬腳踹了下他的屁股。
年幼的膠東王很不服氣,那個劉徹做的事,和他有什麼關係?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身上一些被詬病的點已經講完。
主播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的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看法,並不完全正確,大家聽個樂呵就行。】
[按這些黑粉的標準,歷史上就沒一個好皇帝了。]
[網際網路三大神奇理論:「隋比唐強」、「楊廣是明君」、「李建成登基肯定不比李世民差」。]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李世民贏就贏在他是勝利者,所以可以隨便抹黑。]
[……前面的,你不要太恨,史書上明確記載的不信,就喜歡臆想不確定的。]
[他可能不是個好人,但肯定是個好皇帝。]
[貞觀之治是真的就行,那時候的大唐卻是流傳海外,威名遠播。]
[李世民之前皇帝的標準是漢文帝,李世民之後皇帝的標準就是唐太宗。]
嬴政並不在意這種私德問題,皇帝不需要這種東西。
劉邦大笑,「文」是個美諡啊,之前還有個武帝,他大漢運氣好啊。
李世民到底還是個俗人,也在乎身後評價,知道後世對他還是認可的,放下了那顆墜墜的心。
李治還是有點不滿,在他心裡,耶耶就是最好的。
(唐-×治:耶耶,你在稚奴心裡就是最厲害的。)
[我作證,李治絕對是個爹控,李世民原來的諡號是文皇帝,但是李治覺得這不能突出他爹的厲害,於是李世民就變成了「文武大聖大光孝」皇帝。]
[好花里胡哨,李治加的時候不覺得拗口嗎?]
(唐-×治:有嗎?我覺得很好啊。)
[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幾個孩子都非常好,李承乾謀反他都沒殺,李泰奪嫡也沒怎麼樣,別的朝代必死。]
[沒錯,長樂公主李麗質要成婚,李世民想逾越多給,被魏徵勸諫回去,但高宗乃至玄宗時期,還有人寫文隱射長樂公主出嫁時的盛大隆重。]
[妥妥子憑母貴。]
[這兩父子寫信肉麻得不得了,什麼「億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膩乎死了。]
[不是有個觀點嘛,父愛需要參與養兒過程才能最大限度被激發,李治是李世民親自養大的,自然父愛爆棚。]
[沒錯,沉沒成本太高,肯定不一樣的。]
還有這個說法?
天幕下很多女子心動了,天下絕大部分男人都一個德行,心情好了就逗逗孩子,心情差了就恨不得離孩子遠遠的,還是感情培養不夠。
無論是有了李治還是沒有李治的時空,李世民都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他對孩子說真心話,怎麼就膩乎了?
不少皇子皇女們都羨慕了,這個皇帝爹真好。
[哈哈,該孝就孝,該不孝就不孝,哪個軟弱的爹寶敢在爹生病但還活著的時候就和小娘搞在一起?禁忌這方面還得看九五CP。]
[準確點,還沒搞在一起,只是有了感情。]
[李治這方面是槓槓的,膽子夠大啊。]
(漢-××:他好大膽。)
很多古人大大震撼了,這可是皇帝的女人,這個李治膽子可真大。
唐初一干人等懵了。
還沒有李治這個兒子的李世民臉色變了,和長孫皇后對視一眼,兩人眼裡充斥著驚訝和震撼。
未來的兒啊,你可真會給爹娘驚喜。
已經有李治的時空,李世民抬手掐了下還不會說話的小嬰兒的臉頰,可真是他的好兒子,一旁的長孫皇后只當作沒看見,她也驚訝。
【第2期——唐太宗李世民到此結束,下一期是誰主播暫不透露,大家可以猜一猜哦,下期再見。】
天幕暫時關閉,各朝各代的人開始整理已知的消息。
秦。
李斯不愧是嬴政的得力助手,立刻把記載的竹簡遞上。
紙、選舉制度……有一系列要問清的事。
期間出現的輿圖只是一部分,如果更具體一些就好了。
嬴政清楚,天幕講解的事情越多,得到的信息越全面,對大秦的未來就越好。
漢末。
劉備和諸葛亮讚嘆:「這唐太宗這麼能打,諡號還是文皇帝,可想他的文治該有多出色。」
曹操也欣賞李世民,但他更饞李世民手下的那一干武將謀臣。
孫策周瑜等人同樣誇讚,不知天幕是否會透露些他們的未來?
隋。
楊堅現在看見幾個兒子心情就不好,尤其是晉王楊廣,全都是廢物。
他對李家觀感很複雜,但他很清楚他不能輕易處置。
以隋末那亂象,可想而知朝廷里肯定也有人反隋,一旦他對李家動手,朝臣會驚恐,百姓也會慌張。
真棘手。
幸好李世民這時候應該還是個幼兒,否則更麻煩。
唐。
李世民是最忙的人,天幕已經大概透露出了大唐未來的治國方法,他和一眾文臣武將決定抄一抄。
長孫皇后去安撫過楊氏和鄭氏後,帶著兩個小孩回到宮裡。
長樂公主李麗質不滿地捏了捏一個弟弟的臉頰,覺得他們以後很不孝。
李承乾眼睛發紅,很愧疚。
李泰就有點不滿,甩開姐姐和哥哥,去找阿娘。
長孫皇后想給他們仔細掰扯掰扯,但看著兩個小孩的模樣,還是語氣溫柔安撫:「高明、青雀,你們是親兄弟,身體裡留著同樣的血……」
宋。
趙匡胤有點面上無光,兩次提到宋,都說大宋不好,他有種不妙的預感。
趙佶等人就只把天幕當成樂子,感興趣的聽一聽,不感興趣就扔到一旁去。
元。
忽必烈作為一代梟雄,了解漢族文化,自然也敬佩這位唐太宗。
端起一大碗酒灑地,「敬太宗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