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黑料二三事(個人觀點請勿上升)
【一是玄武之變,殺兄逼父。🐍😂 ➅➈şн𝓤𝔵.ᑕ𝕠м 🍮🎁
這是事實,無需否認。
總有人說李建成上位說不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嗯,主播個人不做任何評價,但歷史不容假設。
唐太宗讓大唐領先於別的國家那麼多,讓天下百姓生活安穩,那他就是個好皇帝。】
[玄武門之變時,李淵的宮中禁衛都幫著秦王,可見他有多得人心。]
[殺兄是有點突破道德下限,但因為貞觀之治,我單方面替李建成選擇原諒了。]
[李建成:……我倒也沒那麼大度。]
武德年間的李建成:……我是真沒這麼大度。
李元吉整個被忽略,要氣瘋了。
秦王李世民是哭笑不得,這一茬還是趕緊過去吧。
【二是篡改歷史,混淆黑白。
從歷史角度來看,新朝建立都會重新編修歷史,以強化本朝的政治合法性,誇大一點也正常,這個可以理解。
至於被詬病的主要有:
第一點是貶低父親李淵和兄長李建成。
有人拿著《大唐創業起居注》里關於李淵和李建成的描述,來控訴李世民改史貶低兩人。
首先《大唐創業起居注》是李淵讓溫大雅寫的,成書於武德年間,他總不能寫皇帝和太子不好吧;
其次這本書並沒有被禁,在武則天時期還在官方流傳,如果真改了,為什麼不禁;
最後書里的靈異事件太多,有紫氣如虹沖北斗,有紫雲飄在李淵頭上還變為五色,有江水暴漲數尺,逆流而上等,神奇到本書可信度存疑。
第二點是李世民爭「起義首謀」的功勞。
主播個人認為起義首謀在歷史評價中其實根本不那麼重要。
比如一手打下大明江山的朱元璋,認可的唐朝三大功臣是房玄齡、杜如晦和李靖,這三人也沒一個參與起義首謀。
這事在李世民的身上屬於是錦上添花,沒必要費心力去改。
第三點還是玄武門之變的事。
李世民確實看了《高祖實錄》和《太祖實錄》,但看的是敬播寫的,敬播以直筆聞名,他看完之後還說要直書玄武門之事。
還有人說,李世民是讓房玄齡改史的,但史書明確記載,房玄齡首謀殺李建成,這在古代道德體系中是要受到批判的,既然要改為什麼不模糊一下自己?
總之,說李世民改史,卻完全沒有明確的論據,全是主觀猜測。】
李世民認為有點可笑,他若要改史,為何不直接把玄武門之變從史書上抹掉,還要寫得那麼詳細?
這麼大的事都記載了,別的小事還用改嗎?
[某些大聰明認為,玄武門不道德,所以李世民改史;看完實錄,說直書玄武門,其實李世民在說反話,就是想改史,反正就是自己在那猜。]
[「秦王親手射殺太子」,我要是改史,就改成親手射死有大過的弟弟,兄長是手下殺的,這不香嗎?]
[唐朝可沒有文禁,卻沒有任何「還原」李淵和李建成的筆記小說流傳下來,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李建成覺得丟臉,他並不需要這些人往他臉上貼金,這只會讓別人更加認為他李建成是個一無是處的人。
李元吉繼續無能狂怒。
(唐-××:太宗陛下光明磊落,豈會是這等人?)
(唐-××:太宗陛下乃古今第一人也!)
(唐-××:太宗皇帝赫赫之名累累戰功,自有我們景仰,他無需做這種事。)
李世民被誇得臉紅,心下感動,這都是他大唐的百姓啊。
[古代就有很多人認為李世民是實際的開國之君,偏偏有些人覺得他們比古人更了解。]
[以李淵說的話來看,他還真不像是多厲害的人,他說漢高祖親自打仗丟人,蕭何、曹參是刀筆吏出身,只有他和裴寂最高貴。]
在看熱鬧呢,結果自己成了熱鬧。
(漢-×邦:……乃公親自打仗怎麼了?)
(漢-×何:???)
(漢-×參:刀筆吏出身又如何?吃你家飯了?)
隋。
竇氏無奈看了眼一旁的丈夫。
李淵出身高貴,性情自然倨傲,但漢高祖出身微賤都能建立那般偉業,他又有何資本說出這種話呢?
唐。
阿耶被圍攻了,李世民袖手看熱鬧。
【三是舉兵反隋,征戰平平。
嗯,難評,前面具體介紹過了,還是看看教員那句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朱元璋耳。」】
[哈哈,哈哈,「征戰平平」李世民(狗頭)]
[是征戰平平,也就是破隋將宋老生,攻長安三分之一,扶風之戰破西秦,淺水原滅西秦,破劉武周,一戰擒雙王(謙虛)]
[征戰平平是真的搞笑,還有黑李世民戰績的,咱就是說天策上將這個稱號,本來就是功勞太大李淵賞無可賞給的封號,那為啥不把這個稱號給別人呢?]
貞觀時期,太宗手下的武將們怒了。
程知節:「陛下叫征戰平平的話,那把我們這些武將都看成什麼了?」
[李世民穿越上下五千年,像獎品一樣被賞給歷朝歷代被皇帝辜負的忠臣良將們,就這還被黑。]
[李世民:看來大家都知道朕的好(狗頭叼玫瑰)]
這個表情太生動,長孫皇后看一眼再聯想到二郎做這個表情,憋不住笑了。
李世民:多謝賞識,但他還是最喜歡大唐的。
被辜負的忠誠良將們:……
若是他們的陛下有大唐太宗皇帝的兩分氣度,他們也就滿足了。
尤以宋朝主戰和堅持北伐的文臣武將為主。
【四是屠殺功臣,報復魏徵。
先說屠殺功臣。
就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結局吧,只有三個人因謀反罪名被誅,虞世南和唐儉壽終正寢,其餘人都因病去世。
潞國公侯君集是真的參與了李承乾的謀反,事敗被處死不冤;勛國公張亮晚年心生異心,收義子五百人,被告謀反,斬首於西市。
至於趙國公長孫無忌,高宗朝時被許敬宗誣陷謀反,流放於嶺南一帶,自縊而死,之後高宗李治又為長孫無忌平反,陪葬昭陵。
功臣基本都算善終了
其次報復魏徵。
魏徵去世之後,太子謀反之事發生,潞國公侯君集被處死,中書侍郎杜正倫被牽連貶謫,因為魏徵推薦過兩人,太宗開始懷疑他結黨營私。
恨急之下,推倒神道碑,也就是唐太宗自己親筆給魏徵寫的功德碑,不是墓碑,之後查清真相,又把神道碑立了回去。
沒有推倒魏徵的墓碑,也沒有下令抄家,更沒有鞭屍魏徵。
所以屠殺功臣和報復魏徵完全是謠言。】
魏徵繃不住了,怎麼還能造謠他被鞭屍呢?
[長孫無忌謀反是被誣陷的,只是他後來貪戀權勢,也算自食惡果。]
[李治這個腹黑男,長孫無忌都沒斗過他,事是他主導的,惡名是武則天背的。]
[屠殺功臣?這就是屠殺了?你讓老朱的洪武大逃殺情何以堪?]
洪武大逃殺???
都用上大逃殺了,可見當時朝堂的危險。
洪武朝臣們紛紛變了臉色,陛下,你好狠的心吶!
朱元璋驚疑,他老朱是這種人嗎?
李世民皺眉,這個叫武則天的兒媳,似乎很不得了。
還有之前她發言,為何前面是武周?
有點猜測,但又不敢確定,太過匪夷所思了。
【五是渭水之盟,奇恥大辱。
渭水之盟差點搬空國庫,對李世民自己來說是奇恥大辱。
但它避免了己方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穩固了唐初的根基,為李唐發展贏得了時間。】
[渭水之盟隨便說,反正幾年後頡利可汗就要來長安跳舞了。]
[怎麼說呢,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在,都沒有完全的好人,但有些人倒也不必對李世民這麼苛刻。]
[渭水之盟不應該是功績嗎?怎麼變成恥辱了?]
[也不能說是功績,但人家後面把面子討回來了。]
[可能和檀淵之盟弄混了吧。]
[李二送了那麼多金銀,自己覺得恥辱,但他恐怕沒想到後世居然真的有人當恥辱了。]
[歷史功過任憑世人說,人家都死了幾千年了,愛咋地咋地。]
李世民表示,倒也沒有死了幾千年,他現在可還活著,還是比較在乎的。
【六是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封建社會的本質就是剝削和被剝削,無論再怎麼英明的帝王,終究還是剝削者。
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上來看,那肯定是不想打仗的。
但不想打,並不意味著不去打,不然被打只會是自己,比如宋。
除了晚年備受爭議的攻打高句麗,貞觀時期的戰爭,幾乎做到了每一次軍事行動都達成一個重大的戰略目標,不會反覆與外族做拉鋸戰。
大大小小的戰爭,為的都是維護大唐的安穩,它們是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不是單純的窮兵黷武。
但李世民也不是完人,不可能沒有私心,至少在攻打高句麗的事情上,就沒有那麼純粹。
首先大唐盛世,萬國來朝,李世民建立了極大的豐功偉業,容不下高句麗在臥側之塌鼾睡了,何況在當時看來,高句麗的領土本就是從中原分裂出去的,是必須要收復的。
其次,高句麗擁有比遊牧民族要高的政治遠見與文化素養,從南北朝到隋唐時期,一有機會便暗中挑撥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關係,以求在混亂中自保,對中原王朝始終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所以,在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力排眾議,結果征高句麗失利撤兵。
隨後,又在貞觀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兩次小規模地征討高句麗。
但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逝。
主播個人認為除了征高句麗之外,其他每一場戰爭,都不能成為被攻擊的點。
當然,三征高句麗對大唐王朝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消耗,這是不可否認的。】
[總結,征高句麗原因有兩個,一是晚年好大喜功,二是不想給下一代留隱患。]
[第一次並不是被打敗,只是局勢不利之下的主動撤兵,但這對李世民來說,就是其人生的重大污點。]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失敗,讓隋朝徹底崩潰,李世民也三征高句麗不下,最終變成了自己的終身遺憾。]
[李世民認為太子李治軟弱,高句麗的事情他不解決,以後大唐肯定會吃虧,雖然李治不是什麼軟弱的人。]
[老父親對兒子濾鏡太重。]
[窮兵黷武還是比較適合漢武帝,貞觀一朝是打了無數戰鬥,但越打糧價越低,百姓越富,國土越大,影響力越強。]
唐。
李世民眉頭緊皺,三征高句麗,居然都沒把那彈丸之地打下來?
魏徵非常不贊同,準備等天幕結束就進諫。
前朝煬帝就因這高句麗把江山徹底葬送,大唐建立之初,還尚未穩定,怎能這般貿然出征?
房玄齡等一干謀臣也不贊同。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事實在是給中原留下太大陰影了。
隋。
楊堅又想打兒子了,三次都沒打下,還葬送江山,楊廣可真是小孽障啊。
【七是外送技術,養虎為患。
有人認為唐太宗給周邊少數民族和周邊國家一些先進的技術文化,從而讓他們發展起來,對自身造成隱患,比如日本。《貞觀政要》《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明確記載過,太宗時期送的是儒家六經,來大唐的使臣,學習的都是儒家經典。
後面發生的事情前人無法預判,說養虎為患多少有點不妥。】
[這一點很難評,無話可說。]
[主要是那段歷史太慘烈,讓大家都幻想如果日本沒有學習到這麼多東西,是不是就不會發生後面的事?]
[前面的,明確告訴你,不會,小日子就是那麼陰狠毒辣,總會找到機會的。]
[詛咒它,作惡多端,怎麼還不沉島?]
武周時期。
武則天正要給倭國賜名日本,天幕這麼一說,一下子改變主意了。
看來在後世,這個小國似乎做出了一些不好的事,讓後世人這麼厭煩。
還是繼續叫倭國吧。
她眼神一狠,吩咐人把那些遣唐使看管起來,他們能不能活命,就得看他們的後人做的都是些什麼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