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天可汗

  第53章 天可汗

  漢朝,前元年間。♨🐺 ❻➈ˢℍ𝕦𝕏.ᑕỖᵐ 🍬💋

  劉恆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自己的太子:「第七代皇帝,是你的兒子,朕的孫子……」

  被他盯著的劉啟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因為他自己同樣被這個消息占據了所有心神,什麼唐太宗和他的輝煌功業,都被扔到了一邊去。

  「也不知道是哪家的女子能夠誕育這樣的繼承人……」劉恆喃喃,此時他迫切希望天幕能夠把這個好孫子的母親姓甚名誰、家住何方都統統說清楚,他好給太子定下,到時候早早讓他們成婚生子。

  【天可汗的稱號並非完全是對李世民歌功頌德的結果,在唐朝皇帝的位置上,李世民對待各族歸附唐朝的百姓確實態度頗為平等。

  而各個異族也確實是真心奉李世民為天可汗,願意為了這一個天可汗浴血奮戰,成為了唐朝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唐朝的對外征戰中,異族將領,如貞觀年間的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再到開元年間的高仙芝、哥舒翰……對唐朝忠心耿耿,立下汗馬功勞;而隨同唐軍作戰的番兵同樣作戰勇猛,不僅對外出擊,同時還協助朝廷穩定統治。

  及至李世民駕崩,阿史那社爾和契苾何力還向唐高宗自請殉葬,被制止後,方才作罷。最後,在二人去世後,陪葬昭陵。】

  漢朝,元狩四年。

  霍去病對於李世民大膽任用異族將領的行為表示贊同:「其實很多異族是可以放心任用的,又有能力,又有忠心。」就比如他自己,這幾次出擊匈奴,隊伍里其實有不少匈奴人隨同作戰。

  劉徹點頭,對於霍去病說的事情他自然了解:「只要那些人願意誠心效忠大漢,朕自然也能夠給他們一處容身之地,若有功勞,加以封賞也不是不可以。」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沉默,他大宋確實不敢如唐太宗這般放手任用異族,哪怕他們確實忠心。

  他不是不嚮往如唐太宗那樣君臣相和(特指異族臣子),也不是不眼饞那些能力出眾的異族人士,但經過晚唐的腥風血雨,再加上此時的大宋並沒有成功一統天下,他的底氣沒有那麼足。

  趙光美嘆息:「終唐一朝,番將任節度使者八十五人,中書二十三人。」這樣的規模,實在是龐大,也當真是大膽。而頂層的文武官員如此,更別說中下層官員了,特別是後期唐朝的軍隊中,番兵占比更是快速增加。

  【而征討高句麗一事,其實也不過一個必然結果,只不過李世民的御駕親征讓這次征討變得更加特別。

  隋煬帝雖然濫用民力,但他對於高句麗的認識確實是正確的。

  高句麗在南北朝時期,就一直在反覆橫跳,希望通過扶持各種力量維持中原的分裂態勢,維持自己稱霸遼東和朝鮮半島的地位。

  「或南通劉氏,或北約蠕蠕,共相唇齒,謀陵王略。」

  而在隋朝建立,國力不斷發展的時候,高句麗又停止了和隋朝的來往,轉而向南陳朝稱臣,並向北聯絡突厥。

  而拋開高句麗自身的野心和謀劃,單看高句麗所處的地理位置,就註定了它必須被中原王朝所掌握,否則便是將一個關鍵讓給了其他可能對中原虎視眈眈的國家。

  比如,在明朝萬曆年間,一個有野心的人就進行過嘗試。而這個嘗試在數百年後還將屢次出現。】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目光炯炯地看著他的大臣們,朕就說要打高句麗,你們看,這是沒錯的!

  頂著李世民的目光,魏徵道:「陛下,征討高句麗還需從長計議,切不可勞民傷財……」

  「朕知道,朕只是想要把時間提前一點,不要等到十九年才發兵。」李世民嘆了口氣。

  十九年,自己的身體自己了解,一貫有著風疾的隱患,雖然近些年並未犯過,但近些年的征戰到底還是對身體有影響。而到了十九年,自己的身體可以嗎?

  況且,記錄只到二十二年,那自己大約也就是二十二二十三年了。

  「而且,」他無視掉那些明顯對自己御駕親征不贊同的眼神,接著陳述理由,「天幕也說了,高句麗本身的地理位置非常關鍵……緊接平原,朕怎可將這樣的地方拱手讓人?」

  杜如晦等人嘆氣,只得認下了皇帝的想法,畢竟,現在仔細一看,那塊地方確實十分重要。只是,御駕親征的想法,他們一定會讓皇帝打消的!

  明朝,洪武年。

  「明朝萬曆年間?」朱元璋眉頭一皺,怎麼就扯到了他大明身上?居然會有野心家嘗試從高麗——按照如今的地理位置,確實是高麗——從高麗入侵大明?

  「那個萬曆怎麼當皇帝的?是咱大明衰落了嗎,不然怎麼隨便幾隻狗就想要稱王稱霸了!」朱元璋把怒氣灑到了萬曆身上,必然是他沒有干好,要不然不會有人膽敢生出這樣的心思、還付出了嘗試!

  朱標安慰:「爹,天幕用的詞是『嘗試』,想來那個有野心之人並沒有成功,我大明還是守住了高麗。」若是成功了,用的詞大約就不是嘗試了。

  朱元璋這才暫時放過了萬曆,轉而思考起是哪來的膽大包天之人:「想要從高麗入侵大明,那應當不是蒙古那些人,也不是中原之人。」這兩方都沒必要走高麗繞那麼大一個彎子,那剩下的,只有……

  朱元璋把目光移向了那個朝鮮東邊的島嶼:「倭國!」他露出了猙獰的微笑,一眼看過去只讓人覺得寒氣陣陣,「這倭國還真是國小心不小,居然想染指中華。」雖然從天幕上看到,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和國家,但畢竟離大明最近的就是這個倭國了。

  【長安天子的光芒從長安籠罩各地,就如長安城西北開遠門的石碑上的那句話:西極道九千九百里。

  從這裡出發,往西而去,九千九百里,都是唐朝的土地,唐朝的百姓們可以放心在此行走。

  唐朝的輝煌還在繼續,但李世民的歲月停止在貞觀二十三年。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李世民病危,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

  唐朝,貞觀年間。

  「二哥!」長孫皇后緊緊握住了李世民的手臂,淚水湧出,聲音都在顫抖。二十三年,李世民那時候也不過五十餘歲啊!而且,病危,那就說明二哥是因病而亡,「從今天開始,二哥你必須開始保養身體!」什麼十九年的御駕親征,想都別想。

  同樣哭成淚人的還有李承乾、李麗質、李泰,哪怕距離二十三年還有很遠,但他們如何能夠接受宛如天神般的耶耶就此離去?

  在場的重臣們有一個算一個,也都眼眶泛紅,淚水流淌。

  倒是以往都是第一個哭出來的李世民,此時十分平靜,他先是安慰長孫皇后,又安慰兒女,再勸慰大臣:「貞觀二十三年,觀之天幕,朕的理想也都已經實現,並無遺憾,諸卿當為朕感到欣喜才是!」

  勸完,他又輕聲和長孫皇后說話:「想來觀音婢應當能比朕壽數更久一些,朕走後,萬萬不要為此傷了身體,朕希望你能夠得享天年……」

  【李世民不過五十餘歲,去世如此之早,還是因為身體出了問題。而這又與三個方面有關。

  一方面,是他早年四處征戰帶來的種種隱患。

  雖然李世民征戰期間並未受過大傷,但作戰時期高強度的身體消耗,加上飲食無定、晝夜不休,而征戰時間又很長,如此一來,埋下的隱患其實非常大;

  另一方面,則是李家遺傳的疾病問題。

  李家很有可能遺傳有「風疾」,親征完高句麗後李世民就發過病,而其後的唐高宗同樣有著疾病發作的記錄,唐高祖同樣晚年飽受這一疾病的困擾。

  這一疾病帶來的痛苦非常大,頭疼暈眩、抽搐、痙攣、肢體顫抖都只是發病的常見表現,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半身不遂等問題。

  最後一點,就是在貞觀年間李世民遭受過多次心理上的打擊,這樣的打擊促使了他身體的衰敗。】

  唐朝,武德年間。

  「風疾?」李淵坐直了身體,畢竟這和自己的性命息息相關,自己晚年同樣飽受困擾,「頭疼暈眩、抽搐、痙攣、肢體顫抖……」李淵每念一句,聲音就顫抖一分,念到最後,甚至無法繼續。

  無他,這些症狀只是看起來,就已經足夠慘烈。李淵完全無法想像自己到時候是怎樣忍受下去的。

  與李淵不同,李世民更關心的還是第三點:「心理上的打擊?」究竟是什麼打擊?李世民有了不祥的預感。

  【貞觀九年,太上皇李淵因病駕崩。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病重,崩逝於立政殿,年三十六。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

  而在這次謀反中,魏王李泰同樣牽涉其中,被降封順陽郡王,安置在均州。

  貞觀十七年,還是這一年,長樂公主李麗質病逝,年二十三。

  貞觀十八年,李承乾卒於黔州,年二十六。

  其後,被李世民親自撫養的晉陽公主李明達病逝,年十二。】

  唐朝,貞觀三年。

  方才還安慰長孫皇后,希冀於她能在自己走後不要悲傷過度的李世民一時間失去了所有言語。

  耶耶六年後駕崩……這一點就足夠傷心了,雖然他們父子之間橫亘著玄武門,但終究還是有著父子之情的。

  可這件事和後面的這一系列比起來,都不算什麼了。

  十年,觀音婢就病逝了?不過三十六歲?

  還有高明,他為什麼要謀反,為什麼青雀也會牽涉其中……

  李世民神色恍惚,滿面茫然,一時間覺得自己仿佛身在最險惡的夢境。

  不僅精神上感覺如墜噩夢,身體上同樣如此。

  李世民恍恍惚惚,一口氣沒喘上來,險些誘發了本就患有的病症,四肢有一瞬間失去力氣。幸好他一直都是坐著看神跡,並沒有站起身,也就不至於出現摔倒等危險情況。

  幸好長孫皇后一直坐在他的身邊,且扶著他的手臂,在李世民出現問題的第一時間就感知到了,從而扶住他幫助他舒緩氣息。

  李承乾也沒心情想自己謀反不謀反的事情了,趕忙叫太醫上前,早在此次觀看天幕之前,殿中就常備太醫以防不測。

  太醫診脈後,鬆了一口氣,遂行禮道:「陛下並無大礙,只是一時情緒激盪所致。」

  李世民此時也逐漸緩了過來,揮揮手,令太醫也給在場其他人也診一診脈。

  畢竟,他已經看到了,因為天幕這次一口氣抖露出來的重大事件而傷神的可不止自己一人,在場中人有一個算一個,臉色都算不上好。

  特別是觀音婢和高明他們。

  而在李世民恢復過來後鬆了口氣的長孫皇后等人也才開始想起神跡中的重大內容。

  自己早早離世?這確實算不上好消息。但對於長孫皇后來說,比起這一點,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一方面,自己若是早逝,必然給二哥帶來不小的打擊,想來後來他身體衰敗也有這一份悲傷的原因在;

  另一方面,自己的幾個兒女同樣壽數不久——對於一個母親而言,這就是最大的噩耗。她不由開始懷疑起自己對待兒女的照料是否不周,不然為何會如此?而且高明還行謀反之事……明明高明看著是個孝順聰慧的孩子啊!

  還有自己早早離開,那兄長他們……

  長孫皇后的目光在幾個孩子和長孫無忌、高士廉之間移動。

  李麗質和李承乾都一手握著李世民,一手握著長孫皇后。

  而李麗質在依偎在母親身邊、獲取了一份安心的存在後,不由將充滿疑問的目光投向了李承乾——關於自己早逝,雖然被天幕透露,但此時年幼的公主是難以對此有什麼深刻體會的,倒是李承乾的未來更讓人上心。

  大哥他是不是腦子壞掉了?居然謀反?

  被李麗質盯著的李承乾從她的眼神中讀出了這句話,沒有反駁,因為他自己也很奇怪,那個自己居然跑去謀反,難道真的是腦子壞掉了嗎?

  耶耶對自己有多好,自己怎能不知道,居然還要做出這樣的事情傷透了耶耶的心,也讓耶耶的培養付諸東流,還無顏面見阿娘……

  就算不論耶耶和自己的感情,那個自己為什麼會覺得自己能夠謀反成功?

  而與皇帝一家沾親帶故的長孫無忌和高士廉,他們當然很悲傷,皇后是他們的妹妹/外甥女,共同生活多年,感情深厚,她早逝如何他們能不悲傷?

  而除此之外,長孫無忌悲傷的還不止這一件事,還有太子李承乾謀反、魏王李泰牽涉其中的事情。太子謀反,即使他這個皇帝妹夫想辦法保全了性命,可也再不能繼承皇位,更是英年早逝;而牽扯進謀反大事的魏王距離皇位大約也開始遙遠……

  這樣,妹妹就只剩下一個皇子了,如今還在襁褓之中。如此一來,未來又會是何種情況?

  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則是敏銳地從這幾句話中察覺到了隱含的殺機。

  ——別的不提,單太子謀反一事,太子要謀反,會是自己一個人衝上去嗎?必然不會,他的身邊必然有大臣、甚至是重臣,此外還會有一些小團體為他衝鋒陷陣。

  而這樣的小團體和大臣,不是他們自誇,但他們真的想不出來,除了他們這些皇帝重臣的子侄外還能有什麼人選。

  除了他們,李世民顯然也想到了這一點,於是本就流淌的淚水更加洶湧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