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五隴阪之戰
漢朝初年。🍟♣ ❻❾𝕊𝕙𝓊𝓧.C𝓞м ♝☮
「李淵這樣的表態,對於李世民還是有影響的。」張良道,且不說感情上是否受到打擊,純粹從政治角度上,李淵就是在展示自己的立場敲打李世民同時也敲打朝臣們。
大約就是:朕才是皇帝,你們都應該跟著朕走!
劉邦卻笑:「按照天幕所言,各地的行台本就是獨立的政治系統了,加上唐朝之前的戰亂狀態,當地州縣聽李世民的也不奇怪。」就是李淵,你到底為什麼要給你兒子這麼一個系統?
【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
尹德妃的父親尹阿鼠橫行霸道,秦王府屬官杜如晦騎馬經過門前,他家的家僕們就把杜如晦從馬上拉下來毆打,「汝是何人,敢經我門而不下馬!」
尹阿鼠怕李世民告狀,就告訴了尹德妃,於是尹德妃搶先告狀:「李世民的屬下都很兇惡殘暴,還欺負了我父親。」
李淵又開始生氣,責罵李世民:「你的屬下連我的妃嬪都敢欺負,普通百姓不知道會遭遇什麼樣的慘狀!」
李世民雖然盡力辯解,但並沒有什麼用。】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思路拐彎,再次拐到了子孫和諧的事情上:「你們都給咱聽好了,一定要友愛兄弟手足,愛護子孫,不能出現什麼欺壓陷害、殘害親人的事情!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及時說開的?」
提到自己最在意的子孫家族之事,朱元璋神色肅然,狠狠地盯著一群兒子們。
朱標等人都誠懇應是,又各自發誓,才讓老爹的目光收回去。
宋朝,開寶元年。
趙德昭試著找李淵這麼明確表態、多次表態的理由:「其實唐高祖有如此作為也不奇怪。唐朝承接南北朝和隋朝,而這數個王朝時期皇室內鬥的情況極為普遍,唐高祖大約也是為了唐朝穩定著想。」還有他自己的權力與性命。
提到那數個王朝的皇室內鬥,在場幾人都是嘆氣。
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
這句話雖然是寫在《魏書·島夷劉裕傳》中,但能夠被這句話形容的何止一個劉宋?
在劉宋之後的蕭齊同樣如此,在蕭齊滅亡後,宗親殘殺雖然有所收斂,但也一直存在。而隋朝和唐朝,雖然已經一統,但百餘年的南北朝造成的影響並不容易消除。
李淵大約也是有這樣的擔憂,就如他大方接受隋朝皇室、各地降臣而沒有明面上直接大肆屠殺的做法,也是想要立下一個寬和之風。
【對於李世民逐漸增多的功績,除去與後宮妃嬪結盟,李建成還做了什麼準備?
一方面,他也嘗試增加自己的軍功,如消滅劉黑闥;另一方面,他不斷增添自己在長安城內的力量。
他私下召集各地的驍勇之輩,又召集了長安惡少年,共計兩千餘人,把這些人作為自己的私兵,分別駐紮在左右長林門,稱作長林兵。
長安惡少年可謂是歷史悠久的一個群體,漢朝就曾經徵召長安以及各郡國的惡少年們去往邊疆,到了唐朝,這一群體依舊活躍。
但是,建立私兵的過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
幫助李建成召集各地驍勇的人中,有一個叫做楊文干,是慶州總管,曾經擔任李建成的宿衛。
武德七年六月初三,李淵準備去仁智宮休養,留下了李建成居守長安。】
漢朝,元狩四年。
霍去病道:「要出事了。」雖然他專職於軍事,但通過天幕特意的強調也不難看出來,李淵這一走,留下了不小的空檔,本就已經摩擦白熱化的李世民和李建成在這期間必然會出現事端。
「大約是謀反。」劉徹下了定論,組建私兵,但卻不一帆風順,能夠引申的不就是危害李淵嗎?而對李淵最有威脅的,就是謀反了。
至於是真是假?當然有可能是真的,畢竟當時太子和秦王的鬥爭已經非常激烈;當然也有可能存疑,但那重要嗎?只要李淵認為確實需要處理就夠了。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正如漢朝君臣所想,此時的大清太子胤礽顯然對李建成能夠握有軍權、在京城內駐紮軍隊分外羨慕。
要是我能夠掌握真正的一支軍隊,那還何必整日為了這些情況擔憂不安?
與他同樣想法的其實還有另一位大清太子,也就是日後的嘉慶帝。
【到了仁智宮的李淵還沒有快樂幾天,他就突然接到了一個消息:李建成要謀反了!
大概情況是這樣的:在楊文干不斷募集壯勇到李建成手下的過程中,恰逢李淵到了仁智宮,於是李建成派了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送去武器賜給楊文干,命令他起兵配合接應。
但爾朱煥、橋公山知道了這樣的事情,心頭惴惴,到了豳鄉就跑去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李淵。
知道這件事情後,李淵沒有聲張,而是親手寫下詔書用其他理由命李建成到仁智宮。等到李建成到了仁智宮,李淵大怒,李建成不斷叩頭認罪,幾近斷氣。
當晚,李淵把李建成放在了帳幕,讓殿中監陳萬福守衛仁智宮,而楊文干還是起兵叛變了。】
秦朝。
看著情況不斷變化,嬴政面色不變,在他看來,這一次並不會對李建成造成過大的、不能承受的損失,也就是李淵絕對不會在此時改立太子的。
雖然李建成這次起兵看起來很有可能是真的,但真的又如何?
李淵想要的是朝堂的穩定和制衡,李建成在這個時候不能倒下;何況,這件事的根本在於李建成有私兵,或者說能夠調動軍隊。而私兵或者軍權這種事情,按神跡中唐朝的情況來看,是一件大家都有的東西。
李世民有沒有?有。李建成沒有了長林兵,手中就完全動不了軍隊了嗎?不,他也能。就連李元吉,同樣有一定的權力,起碼他的親衛是可以調動的。
但是李淵會把這些都削掉嗎?目前看來,他不會,就算會,也是日後。
【隨後,李淵又叫來了李世民,商議平息叛亂的事情。
李世民認為楊文干不足為慮,派一名將領就足夠。但是李淵不這麼看,他認為李世民應該親自去一趟:「文幹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畢竟和太子有關,你這個秦王親自去我才能放心。
→
而且,「吾不能效隋文帝誅殺骨肉,廢建成封作蜀王,地既僻小易制」,這樣,日後要是李建成不聽你的話,你處理他也很方便。
沒錯,在這裡李淵向李世民說了一句話:「還,立汝為太子。」等你平定楊文干,你就是太子。
不論李淵到底怎麼想,李世民此時出發了。
而隨後,站在李建成一邊的李元吉和後宮妃嬪紛紛幫李建成求情,封倫封德彝也在一邊敲邊鼓,於是李淵又打消了改立儲君的想法,自己繼續在仁智宮休養,讓李建成接著回長安留守。】
漢朝,元狩四年。
「李淵在開始就未必多想改立太子。」劉徹冷嗤,作為他爹的太子,還是改立的太子,他對這種事情清楚得很。要是一個皇帝真的想要改立太子,怎麼會是被人一勸、求情就能改變主意的?
哪怕勸說的人再多也不會管用的,最多只是讓皇帝知道這件事情不好辦罷了。
畢竟,太子也不是第一天招兵買馬、拓展自己在長安和各處的勢力了,李淵作為開國皇帝,就算不清楚細節,但有這樣的事情總是能夠知道的。
他既然之前選擇了放任,此時又怎會追究。
隋朝,開皇十八年。
被隔空踩了一腳的楊堅非常不高興:「朕誅殺骨肉?李淵你哪來的臉用朕來作對比!」
你自己的李唐還一屁股爛事兒,怎麼就說我父子不和、誅殺骨肉了?你自己看看,你的大兒子二兒子四兒子,三個嫡子已經鬥成什麼樣子了!
這之中固然有著個人野心的問題,但你就沒有一點錯誤嗎?我誅殺骨肉,你的放任難道不也是在誅殺骨肉嗎!
【既然不打算追究李建成,這件謀反之事,最後便以李淵責備「兄弟不能相容」,並歸罪於太子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及天策兵曹杜淹等,把他們流放到巂州作為結束。
順帶一提,在這件事情中,出現的新人物封倫封德彝,也是一個頗負盛名之人,很有故事。】
宋朝,開寶元年。
趙光美點評這件事的結果:「挺草率的,雖然知道唐高祖自有考量。」
不過這也算是唐朝的一個特色了,很多時候皇室內部的事情都千絲萬縷、亂七八糟,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實實在在地謀反了也只是貶為庶人流放,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卻被賜死……
總之,唐朝的情況真的有些與眾不同。
至於封德彝……提到此人,確實很有故事。
「天幕促狹了。」趙匡胤笑道,只說封德彝頗負盛名,卻不說究竟是何種盛名,又是什麼樣的故事。「不過此人確實有些才能,只是不算正途。」
【而兄弟之間的鬥爭經過這一次事件後,愈發激烈。
武德七年秋天,突厥再次入侵關中,由突利可汗和頡利可汗帶隊。
面對匈奴的屢屢侵擾,以及唐朝此時並不十分強壯的情況,李淵開始召集朝臣商討究竟該如何處理突厥的問題。
於是有人建議:暫時打不過,咱們還跑不過嗎?
持有這一觀點的大臣認為,突厥之所以屢屢侵襲關中,就是因為長安富庶,他們是為了求財以及糧草。那麼只要我們把長安燒毀、不在此定都,突厥就不會再來關中侵襲了。
這倒也是個辦法。於是李淵就派中書侍郎宇文士及到終南山以南的樊州、鄧州巡視,找一個適合當做新都城的地方。
但終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一方法,蕭瑀等人就覺得此舉不妥,但畢竟李淵還沒有正式開口要遷都,他們這些大臣也不好直言反駁。
李世民也不認為遷都是個好方法,於是他站了出來婉言勸說李淵,並表示自己絕不會讓突厥能夠威脅唐朝。】
漢朝初年。
劉邦活動了活動身體,換了個姿勢,思索道:「李淵選擇遷都,這本身只是一種選擇,倒沒什麼。但是,他選擇遷都的原因中,突厥占比多大?而其他原因又占比多大?」
畢竟此時的突厥確實看起來比較強大,而唐朝方才完成一統沒有幾年,此時發動一場全面戰爭並不是最好的時機。避禍這件事本身沒什麼。
但其實遷都本身確實不是最佳的選擇——在還有其他可能的前提下,長安終究還是有著不小的政治意義的;而且,還是那句話,唐朝一統不久,此時遷都是否會動搖國內的信心?
蕭何等人也認為遷都這個選擇並非最佳,而李淵確實也沒有真正遷都,只是考察地點、不遷也無所謂。但他能夠做出這樣的姿態,其中是否有關於朝堂勢力整頓、以及三個兒子爭鬥的原因也不好說。
劉邦嘆了口氣:「信息還是不夠啊。」天幕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具體說過李淵在基本統一、太子秦王爭鬥的時候做了什麼。
東漢,建安年間。
曹操眯了眯眼:「李世民就算不在乎遷都,只出於他的功績多為軍功,就不能支持遷都。」
他必須打!雖然沒有得到具體的信息,但天策府既然能夠開府設官,再加上陝東道大行台的屬官,可以推斷出李世民身邊應當聚集有一些開國時期的功臣。
這些人,也必然是支持不退縮、迎戰突厥的一員。
【李淵並沒有立刻被說服,相反,他對有人駁斥自己的命令很不高興,就派李世民帶著三十多個騎兵到關中巡視,讓他擬定擊退突厥的計劃。
大約李淵是想讓李世民看看唐朝的現狀,讓他認識到遷都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李世民並沒有改變想法,巡視完回來後,李世民依舊堅決上奏不可遷都,最終李淵還是打消了念頭。
隨後,就派遣李世民和李元吉去抵禦突厥,也就是五隴阪之戰,這一戰,雖然唐軍勢弱,但李世民通過突利可汗和頡利可汗之間的矛盾,打消了突厥繼續入侵唐朝的打算,暫時立下了盟約。
同時,各地的唐軍堅決抵抗並反擊匈奴,並且獲勝,也進一步打消了突厥想要入侵中原的想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