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冶鐵術

  第42章 冶鐵術

  【唐軍能夠完成人馬具裝,並保證這些鎧甲的防護力,與當時的冶鐵技術有關。🎈🐠 ❻9𝔰hᵘЖ.ᶜ𝑜m ☯🍫

  漢朝時期中原就出現了百鍊鋼技術,通過在鍛鐵的過程中,大幅增加了折迭、鍛打的次數,反覆錘鍊,提高了鋼鐵的品質;

  其後又出現了炒鋼,也就是將生鐵加熱成半液體和液體狀,然後加入鐵礦粉,同時不斷攪拌,利用鐵礦粉和空氣中的氧去掉生鐵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鐵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獲得鋼。這一技術大幅提高了鋼鐵的產量,為軍隊大面積裝備鐵質兵器鎧甲提供了條件。】

  天幕中分別展示兩種煉鋼法的過程。

  【同樣,漢朝煉鐵的豎爐也有所發展,一方面,爐型有所擴大,另一方面,豎爐的鼓風設備也發生了改變,從用皮囊人力鼓風變成了畜力的馬排,後來南陽太守杜詩有創造了水排。】

  畫面中出現了水排的樣子,立在岸邊,有上下兩個臥輪,上下輪被輪索相連,當下輪被水流推動,上輪也隨之轉動,最後經過傳導,排扇也一開一閉,進行鼓風。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有些得意,這百鍊鋼和炒鋼法都是他大漢的技術,而且此時就已經應用了。大漢的軍隊遠征匈奴,除了休養生息時間足夠、又有優秀將領外,和這先進的煉鋼技術下產出的大量鐵質兵器大有關聯。

  「不過,天幕是這樣描述炒鋼法,碳、氧……」劉徹揣摩著天幕的用語,大漢並沒有這些詞語,「碳」是在鐵、「生鐵」中,那既然有生鐵,是否也應當有「熟鐵」?而空氣他理解,那這個「氧」存在於空氣之中,是否是「氣」的一種?

  不等他思考下去,天幕中那個水排又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這一物在朕的治下還未出現,大約是日後的大漢吧。」劉徹回想了一下,現在倒是有馬排了,但並沒有水排,也並沒有一個叫杜詩的南陽太守。不過,這不妨礙他吩咐左右記錄下水排的樣子,並送至少府讓他們進行製造。

  東漢,建武七年。

  劉秀記得杜詩這個人,建武初年,杜詩就擔任侍御史,後來又去河東郡誅剿了降漢復又叛變的楊異等人。此後,他就開始任職地方,現如今剛剛到南陽擔任太守。

  見到天幕中被杜詩研製出來的水排,劉秀心情大好,不愧是他一直看好的俊才,有如此成就,當重重嘉賞才是。

  唐朝,貞觀三年。

  對於天幕提到鐵器和冶鐵,眾人倒是都很贊同。

  「我大唐有鎧甲兵器,那些地方賊子沒有,這倒是事實。」長孫無忌想起之前的各方勢力,道。別的不說,很多農民軍確實缺乏鎧甲兵器,並非沒有,但數量很少,遠不能和唐軍精銳的披甲比例相比。

  雖然唐朝初立,各方面都還在建設,但唐朝還是有一定人馬鎧甲的儲備的,裝備齊一支甲騎具裝並不困難。

  其餘人與漢武帝劉徹一樣,更好奇神跡中的種種描述,關於「碳」——燒炭在此時已不新鮮,而這個「碳」就是「炭」字多了一個「石」的偏旁,這二者是否有所聯繫?為何「碳」會存在於鐵之中?

  【而在南北朝時期,灌鋼法出現,登上了煉鋼的舞台。而灌鋼法也區分了生鐵和熟鐵,「雜煉生鍒作刀鐮者」,生就是生鐵,鍒就是熟鐵,將生鐵熟鐵雜糅,經過幾度熔煉,使鐵滲碳成為鋼。這種方法煉出的鋼也被稱為「宿鐵」。】

  畫面中,工匠先將生鐵炒成熟鐵,然後與新的生鐵一同加熱,而生鐵先於熟鐵融化後,就被澆築灌入熟鐵中,經過反覆鍛打,最後得到鋼。看起來比起之前的煉鋼方法,效率更高。

  【灌鋼法操作比之前的煉鋼法要更為簡便,只要工匠掌握好生鐵和熟鐵的比例,就能夠製作出不同含碳量的鋼;同時,用這種方法,效率提高,鋼的產量同樣更高,也就成為了南北朝乃至日後朝代主要的冶煉方法之一。

  而大量鋼鐵的生產,也是南北朝乃至隋唐甲騎具裝產生的條件之一。】

  明朝,洪武年。

  畢竟灌鋼法早已有之,明朝的君臣們對此並不太在意。他們很快抓住了這段話中對他們最關鍵的內容:「不同含碳量的鋼」。

  「也就是說,所有的鋼鐵裡面都是有這個叫『碳』的東西?」傅友德開口,作為常年征戰的武將,他對於鎧甲兵器最為敏感,同樣,對於這些鐵製品的好壞也是極為在意,「那,不同碳含量的鋼鐵,會有什麼不同?」

  朱標聯繫前文:「炒鋼法是將生鐵中的碳含量降低,而熟鐵是由生鐵炒制後形成,那是不是說明生鐵中碳的含量要高於熟鐵?」

  另一人回想:「熟鐵仿佛更容易變形,更軟一些,而生鐵非常堅硬。」

  也就是說,碳這個東西含量越高,鐵就會越堅硬。那灌鋼時,只要按照合適的比例,就能製作出朝廷想要的器具——此時工匠們在實踐中其實早已摸索出了熟鐵生鐵比例不同生產出的不同鋼鐵,但並沒有徹底搞清楚這其中到底是有何不同。

  碳,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南北朝之前的朝代暫時沒有時間研究這些內容,而是都在忙著將灌鋼法記錄下來,準備在自己的朝代進行應用。

  【而到了隋唐時期,灌鋼法等進一步應用,為大量鐵質鎧甲兵器的普及奠定了基礎。

  同時,在鐵器的製作上,大量採用鍛制,促進了鐵器形態的多樣化和結構的複雜化,提高了鐵器的實用性,作用到兵器和鎧甲上,就是形制多樣、質量提高。

  以唐朝的鎧甲而論,種類極為豐富,「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鳥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

  而唐軍的鎧甲制式,大致與南北朝時期的鎧甲有所相似,同時唐朝製作鎧甲的甲片更大,層層迭迭,並且覆蓋範圍廣泛,從上身一直延續到腳踝,都是鎧甲防護的範圍,也就讓唐朝騎兵的防護能力較之從前的騎兵更加完善。

  而唐軍騎兵的兵器同樣得益於冶鐵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殺傷性更強,更便於使用,極大地方便了唐軍騎兵的衝殺。】

  漢朝,建安年間。

  曹操看著唐軍種類繁多的鎧甲,以及馬匹的具裝鎧,眼神中滿是羨慕。

  他多缺鎧甲啊!不是那種零零散散的鎧甲,而是這樣完整的、成套的鎧甲,何況,這都是鐵質鎧甲!想當年,他打完官渡之戰,還是很羨慕袁紹的三百具馬鎧。

  要是有了足夠的成套鎧甲,包括馬的具裝鎧在內,他就能武裝起一支強大的騎兵來,而這樣的重騎兵的戰鬥力,足夠他征戰四方了。

  漢朝初年。

  劉邦看著神跡中各種鎧甲的樣子:「這種形制,大漢可以嘗試仿造一些。」雖然此時還沒有通過灌鋼法煉製鋼鐵,但鎧甲的形制仿製一下也虧不了什麼,只要等到真正開始應用灌鋼法,就可以製造這樣的鎧甲了。

  「防護範圍一直到腳踝,怪不得唐太宗屢次帶領騎兵深入敵陣,連馬匹都陣亡,自身卻沒有什麼大問題。」就以李世民那種帶兵衝鋒的風格,敵軍怎麼會不向他瘋狂放箭和砍殺?依照現在的鎧甲,重要部位確實能夠進行防護,但腳踝等肢體末端就未必能夠防住了。

  包括那個李道宗,射成了刺蝟還沒事兒,真是多虧了這樣的鎧甲。

  這種作戰風格果然不是能夠輕易複製的,不然你沒沖幾次,說不定就死在冷箭之下了。

  「不過,唐軍在征討地方勢力的時候,很可能沒有完整具裝馬鎧。」不然,以具裝鎧對馬匹的防護,戰馬未必會那麼容易死掉。

  【而唐軍,或者說李世民率領的玄甲軍之所以戰鬥力強悍,每次都能取得不菲戰果,除了硬性條件的優越外,和他們的騎兵戰術也有關。

  唐軍的騎兵並非一味的重騎兵衝擊打法,相反,自李世民帶兵作戰開始,唐朝騎兵就很講究「兵無常勢」,靈活多變,而且往往會與步兵相配合,等步兵與敵軍相接後,瞄準敵軍暴露出來的側翼或者薄弱之處,攔腰一擊,迂迴穿插,從而擊潰敵軍,獲取勝利。

  而且唐軍也並未完全複製甲騎具裝,相反,經過隋朝征戰後,唐朝認識到了騎兵機動性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戰馬並非完全具裝,而是人披甲而馬不披的簡易版重騎兵,保證了騎兵靈活性和奔襲作戰的能力。

  騎兵的這種作戰風格,不僅體現在李世民帶領的玄甲兵身上、造就了玄甲兵的輝煌,同樣被日後的唐朝所繼承。而唐軍騎兵奔襲作戰的一大巔峰就是唐滅DTZ之戰,李靖命精騎長驅直抵突厥王帳,大破突厥。】

  唐朝,武德九年。

  對於唐軍騎兵的敘述,李淵並不太在意,因為這些事情是他自身經歷,十分清楚。但隨後的內容將他的注意力徹底拉了回來:「李靖滅DTZ?」

  李淵震驚不已,李靖他知道,但直到現在,李靖也沒有滅掉DTZ,而馬上他就要退位給他的二兒子了,那李靖滅DTZ的時候是誰在位顯而易見:「你滅掉了DTZ?!」他看向李世民。

  「耶耶,兒子說過的,必將攻取突厥,系頡利之頸,耶耶要相信兒子啊。」李世民認真道,他是發自內心的,就如他在武德七年說的話一樣,霍去病作為漢朝的將帥都想著攻取匈奴,他作為大唐的封王、如今的太子,如何不會想著攻取突厥,增添大唐的榮光?

  漢朝,元狩四年。

  「確實如此,有兵卒也要有方法,盲目用兵是不能帶來勝利的,哪怕表面上看起來強大無比。」衛青點頭,唐軍的騎兵戰術很符合唐朝的情況和需求,像一柄鋒利無比的尖刀一樣,切開敵人的要害,再用迂迴穿插讓敵軍崩潰,一切有章可循,又非常有效。

  霍去病眼神明亮:「唐軍奔襲作戰,李靖滅DTZ,精騎直抵王帳。這必然是騎兵長途奔襲的戰術,一舉消滅DTZ!」

  經過幾次戰役,霍去病已經成功將兵鋒推到了祁連山,他認為,下一步,就是將匈奴王庭徹底消滅,就像這李靖消滅DTZ一樣,將匈奴侵擾大漢的可能徹底消除。

  何況,大漢現在也知道了更先進的冶鐵技術,也就能更好地裝備士卒,如此一來,大漢士卒、特別是他帶領作戰的騎兵的戰鬥力又會獲得提高。

  而李靖的出現,也讓唐後的各朝掀起了一波讚美的風潮。

  【最後順便提一下唐朝的戰馬情況。

  唐朝建立後,就立刻開始施行馬政,將馬匹遷徙到隴右地區設立官辦牧場,隨後在中央和地方都設立相關機構,同時不斷從突厥等遊牧民族獲取馬匹,與中原馬匹雜交以獲取更優質的戰馬。

  加上自北朝以來,源自鮮卑等各遊牧民族的養馬經驗,唐朝的馬匹數量迅速增加,戰馬的質量也較高。

  在繁盛時期,唐朝除去各個軍鎮和驛站的馬匹外,由中央朝廷直屬的監牧機構中的馬匹數量就達到了七十萬匹;而由於馬匹數量多,唐軍的步兵都配備有一定馬匹,保證了機動性。】

  漢朝,元狩四年。

  「隴右地區?」劉徹看著地圖,就是河西四郡所處之地,「那確實是個養馬的好地方。」反正現在這個地方已經納入了大漢的版圖,也不用再費心從匈奴手中奪取了。

  【再說回李世民。

  此時的唐朝,不僅平定了北方,南方的諸多勢力,諸如蕭銑、杜伏威等人也先後降唐,整體上唐朝的局面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勢。

  外面的事情處理完了大部分,唐朝就此走上了一條平穩發展的道路?

  不,當然不是。相反,洶湧的暗流早在武德初年就已經開始在中央出現,政治的博弈一刻未停。

  前面已經說到,唐朝剛剛建立,武德元年之時,李淵就立了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同時,李世民還被任命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雍州牧。

  消滅薛仁杲後,李淵又授予李世民封太尉、陝東道行台尚書令、左武侯大將軍、涼州總管的職位,而在那段時間還把關東兵馬交與李世民節制調度。

  平定劉武周,收回晉陽等地後,李世民被任命為益州道行台尚書令。

  而在洛陽虎牢一戰擒兩王后,李世民受封天策上將,領司徒,又將原本的陝東道行台尚書令變成了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

  武德五年平定竇建德部下劉黑闥後,李世民又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

  炒鋼法一說在公元前二世紀,也就是漢武帝時期已經出現。而漢朝對匈奴的作戰優勢一部分也來源於中原的鋼鐵技術的發展。

  碳和炭的繁體與簡體相同。

  明朝朱元璋設立了鐵冶所,專門負責鐵器冶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