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虎牢關之戰

  第40章 虎牢關之戰

  明朝,洪武年。💛🐙 6❾Ş𝔥Ữˣ.Ćό𝐌 ♖😺

  朱柏笑出了聲,真的沒想到唐太宗的承諾還能這麼來解釋,非要這麼說,倒還真的全都兌現了。

  其餘人也忍俊不禁,而不乏有人覺得自己似乎學到了什麼。

  【經過這一次,唐軍內部的氣氛確實好了不少。而竇建德軍內的氣氛則開始日漸下滑。

  四月三十,竇建德的糧草運輸部隊又被李世民派王君廓帶領一千多輕騎截殺,慘遭失敗,連竇建德的大將軍張青特也被俘虜。

  對此,竇建德軍內想要就此撤退的想法日漸高漲。

  其實竇建德軍隊和之前的唐軍有著類似的問題:已經建下了不小的功業,又有冀州這個基本盤,就這麼退守也沒什麼問題。而在虎牢關這裡又是好長時間都沒什麼進展,那何必非要在這裡呆著?

  謀士凌敬建議竇建德「全軍渡過黃河北上,攻占懷州河陽,安排主將鎮守。再率領大隊人馬擊鼓舉旗,跨越太行山,開進上黨縣,虛張聲勢隱藏目的,不必麻煩作戰。加速趕到壺口,逐漸驚擾蒲津,奪取河東土地,這是上策。實行這個方針定有三條好處:一是到無人防守的地方,軍隊萬無一失;二是擴大地盤招募兵卒;三是唐軍對王世充的包圍自己就會解除。」】

  漢朝初年。

  「還是河陽和懷州,」劉邦悠悠道,「這兩個地方確實至關重要,而上黨地區對唐朝也確實不容有失。」要是真的能夠打下河陽和懷州,那竇建德的兵馬可就活了,而按照設想,打下上黨的話,長安確實就坐不住了。

  不,按這麼下去,唐朝會變成什麼樣子都不好說了。

  「但竇建德八成沒有按照這個建議去做。」雖然就算真的攻打河陽和懷州也未必能夠成功,但更可能的是,竇建德最後根本沒有採取這個建議。

  畢竟,李世民就不說了,還有一個心急如焚、馬上就要完蛋的王世充呢,他能撐到竇建德打下河陽懷州、再進軍上黨嗎?

  顯然不能。

  那他的人會讓竇建德走這一條路嗎?當然不會。

  宋朝,開寶元年。

  「不過,將領挾功自重、因功而不願繼續作戰、不願圖謀全盤局勢,這確實是問題。」這種時候,只能依靠主帥自己的個人威望和能力來壓下其他反對聲音,控制軍隊繼續作戰。

  這和那些想要搶功其實還是一個問題,都是眼中看不到大局、或者說看到大局但更願意關心個人利益,而這時,主帥一旦壓制不住,就是災難性的後果。

  雍熙北伐的東路軍中,不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竇建德準備採納這個建議,但是王世充不停地派人過來告急,要求竇建德儘快援救洛陽,同時還暗中花費重金收買竇建德手下的將領們,讓他們幫自己說話。

  而在王世充的訴苦、一群將領的幫腔下,竇建德改變了想法,決定繼續進攻虎牢關。

  竇建德的妻子曹氏也勸他採納凌敬的意見,但同樣被竇建德拒絕,並認為自己這時候去河陽離開虎牢,是「畏敵而棄信也」。

  於是,竇建德繼續和李世民在虎牢關對峙。

  而與竇建德不同,此時唐軍又獲得了一批兵馬,四月初一,益州行台左僕射竇軌率領巴、蜀兵馬前來與李世民會師。】

  漢朝初年。

  劉邦確實代入了自己當年成皋城戰役,但想著想著,他突然發現一件事情:「王世充是撐不下去了,洛陽之圍再不解除,他自動就投降了,這是因為糧草。那話說回來,虎牢關的唐軍,糧草是充足的嗎?」

  虎牢關本身是能夠儲存一定的糧草作為備用的,但洛陽城外的唐軍此時能夠給虎牢關供糧嗎?特別是在這種兩軍對峙的情況下。

  如果後方不能穩定供糧,那留給李世民的時間也不多了。

  【既然決定繼續走虎牢關,竇建德自然開始奮力探知唐軍的情況,以便制定作戰計劃。

  與唐軍對峙二十多天後,竇建德探知到了一個情報:唐軍的馬匹等牲畜飼料差不多吃完了,需要直接去黃河北岸放牧。於是,根據這一消息,竇建德決定趁唐軍放牧黃河北岸、軍中沒有足夠馬匹的時候,偷襲虎牢關。

  從這個決策上,倒是沒什麼問題,畢竟唐軍的騎兵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有目共睹。

  但是竇建德的情報保密工作沒做好,很快他的這個計劃就被李世民的探子知道了,隨後告訴了李世民。

  李世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徹底破局的好機會,於是他決定就用這個餌,把竇建德釣上來。

  五月初一,李世民到北渡黃河、到廣武山查探敵情,同時把千餘匹馬放在黃河淺灘來引誘竇建德。

  竇建德上鉤了,在五月初二率領大軍傾巢而出,最終在汜水旁陳兵列陣,因人數眾多而綿延數里之長,還伴有擂鼓吶喊之聲,聲勢赫赫。】

  漢朝初年。

  劉邦搖頭:「竇建德有些心急了。」不過,兩軍對峙的時間已經不短,他們還與唐軍不同、是主動進攻的一方,再加上洛陽的王世充大約真的下一刻就得自開城門,他有些著急倒也正常。

  只是,這個保密工作沒有做好,這樣一個關鍵的決策部署居然被泄露給了李世民,這就是真的出大問題了。

  蕭何也道:「情報一事,乃重中之重,臣等必不會讓大漢也出現此等問題。」情報啊,在戰爭中,情報在某種程度上當真是比人命還要重要的東西,若是己方就像那唐太宗一樣能夠屢屢破獲敵軍情報,那當然再好不過了;但,怕就怕,自己成了那個情報屢屢泄露的一方。

  你的每一步都被敵人知道,錯失關鍵機會不說,還會被敵人反過來攻擊……

  探知敵人情報可能沒那麼容易,但保住自己的情報確實一定要做到的。

  漢朝,元狩四年。

  看到情報被泄露,劉徹一方面把自己帶入唐軍,覺得此事甚妙,竇建德此次傾巢而出,那消滅對方也就在這一次了,完全可以畢其功於一役。

  但另一方面,他也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大漢的情報泄露問題——元光二年,馬邑之戰!

  不要說那次戰役匈奴進入包圍圈後,大漢能否達到作戰計劃中的目的,這些都是進入包圍圈後的事情。關鍵的問題在於,這件事、這件包圍埋伏匈奴的計劃被泄露出去了!匈奴壓根沒有進包圍圈就跑了!

  其後匈奴還四處劫掠,報復大漢。

  明朝,洪武年。

  說起來情報這件事情,朱棣就想起來那個周邊國家林立的宋朝:「我記得,宋朝的時候各類間諜十分活躍?特別是宋遼之間的情報輸送。」

  朱棡點頭:「沒錯,當時間諜和情報輸送很多,而且宋金也不少,南宋的時候不是有個劉蘊古來著。」

  【面對竇建德大軍來襲,唐軍中不少將領心生懼意。

  李世民依舊在戰前帶領騎兵登高以望敵陣,又對唐軍將領進行開解:「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

  竇建德的兵馬別看人多,都是一群沒見過什么正經敵人的烏合之眾,現在他們在靠近虎牢關城牆的地方結陣,是輕敵;結陣作戰了還在吶喊叫囂,這正是沒有什麼政令紀律、軍隊散亂的表現啊!

  面對這樣的敵人,何必擔心?

  這樣的軍隊,是要我們坐得住、按兵不動,他們自己就會生亂,氣勢不斷衰減,等到時間長了士卒飢餓,他們自然就會撤退,等那時,我軍趁勢追擊,無往不克。

  唐軍就按照李世民的計劃開始堅守不出,靜靜等待時機。】

  漢朝初年。

  「未見大敵?」劉邦笑了,神跡對竇建德著墨不多,但若當真如這唐太宗這句話所言,竇建德的大部分兵馬都是沒有經歷過與真正強大的敵人的大型會戰的話,那確實也只是一群沒什麼大力量的軍隊了。

  對於這樣的軍隊,他們強大之處在於他們的人數眾多、士氣正隆,但大量的人數也可能反過來成為導致失敗的致命弱點。

  只要他們的士氣一散、陣腳一亂,可能都不用唐軍多做什麼,就會自行崩潰。

  「士氣,人心向背,這才是關鍵所在。」不然李世民為什麼每次都要在唐軍內部士氣有些低的時候,去打一場仗提振士氣,或者認真和將領們細細分析一通?

  竇建德倒是不知道是沒有注意到還是無力顧及士氣的問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他若是在城下列陣還一直與唐軍相持,很容易士氣就會崩掉。

  每一次,李世民都能夠找到一個己方最小損傷、而又最大殺傷敵人的時機和方法,消滅了敵人,卻不至於讓唐軍受創,還能繼續應對新的敵人。

  【在對峙期間,雙方也有過小規模的交戰。

  竇建德的軍隊輕視唐軍,其實也是因為竇建德本人就輕視。他派了三百騎兵一路來到距離唐軍一里的地方,向李世民邀戰。李世民則讓王君廓帶領兩百名長槊兵與敵軍交戰,雙方不分勝負,最終各自退兵。

  其後,尉遲敬德又和高甑生、梁建方三人一同騎馬突入竇建德陣中,生擒了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帶著他的驄馬回到唐軍之中。

  唐軍和竇建德小規模來來回回,竇建德始終無法下定決心強攻虎牢關,只能一直對陣下去。

  但他的士卒們很快支撐不住了。自辰時到午時,士卒們又餓又累,都坐在了陣中,又爭著飲水,作戰之心已經消弭大半,想要撤軍的心思則越發濃重。

  竇建德軍中如此混亂的情況,自然瞞不過唐軍,李世民覺得時機差不多,就先派遣騎兵衝進敵陣,看看竇建德的軍隊是什麼反應。

  結果當騎兵衝過去的時候,竇建德的軍中果然動搖,李世民判斷,這時候已經「可擊矣」!於是親自率領輕騎,一馬當先,沖向敵陣。】

  隋朝,開皇十八年。

  楊堅看著唐軍騎兵和步兵的高超作戰水平,一下子就想到了如今大隋的精銳士卒們都被楊廣霍霍了。

  一想到這一點,他的心就痛得滴血,那是大隋的家底啊!那是大隋,不,或者說從北魏以來攢下的精良家底啊!

  雖然不是不能重新訓練,但難道原本的力量全部折進去就不讓人心疼嗎?

  還有天幕裡面那個被尉遲敬德幾人輕輕鬆鬆就生擒的王琬,他的那匹驄馬,這樣的體格、這樣的品相,怎麼看怎麼像是大隋皇家宮苑裡的御馬。

  廢物!騎著這麼好的馬,居然這麼容易就被擒住了!

  秦朝。

  「軍心動搖,秩序全無,這竇建德的兵馬果真是烏合之眾,未見強敵。」嬴政搖頭,對竇建德軍表示看不上眼。

  一方面,從辰時到午時,時間過長,軍內確實會有動搖或者影響,但是足夠精銳的士卒是可以維持一個基本的陣勢的,像竇建德的士卒這樣直接坐下、爭搶喝水,完全不是什麼精良軍隊的表現;

  另一方面,士卒是如此,那軍中的各級將領呢?維持軍隊紀律、陣型和士氣不應當是他們的責任嗎?結果,不知是無力管束,還是壓根就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情況需要加以改變,放任了士卒的散亂情狀。

  【李世民帶領騎兵衝鋒陷陣,唐朝的大軍緊隨其後,衝著竇建德軍隊的薄弱之處就扎了過去。

  竇建德此時急忙回軍指揮,可還沒有等他指揮好軍陣,李世民的攻擊就已經到了,面臨唐軍的竇建德兵馬頓時開始潰散,陣腳大亂。

  此時,想要完整地指揮軍隊已經不可能了,唐軍完全占據了先機,而得益於整體較高的軍事素養和更為精良的裝備,唐軍在敵陣中四處衝殺而傷亡較少,比如淮陽王李道玄挺身衝鋒陷陣,幾番進出,身上聚集的箭已經像刺蝟一樣,可勇氣仍然不減,行動也沒有什麼阻礙。

  李世民率領史大奈、程知節、秦叔寶、宇文歆等人將旌旗捲起,沖入敵陣,反反覆覆來回沖陣,穿透敵軍陣勢,鏖戰了四五次後,終於擊潰了竇建德的大軍。

  李世民在敵陣後方展開唐軍旗幟,竇建德的兵馬一回頭反而看到了唐軍的旗幟,頓時驚慌失措,開始潰散。唐軍追擊,打了三十里,斬首三千多個,俘虜了五萬多人,車騎將軍白士讓、楊武威還在陣中活捉竇建德。

  隨後,李世民帶著竇建德到了洛陽城下,見到竇建德已被生擒,王世充知道大勢已去,最後帶著統屬的文武官員出城投降。

  至此,李世民平定了竇建德、王世充兩大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奠定了唐朝版圖,唐朝的基業徹底穩定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