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竇建德
唐朝,貞觀三年。
尉遲敬德冷嗤出聲:「算盤打得倒是不錯,不過可惜了,竇建德來了也沒有任何作用,相反,倒是和王世充一起被陛下擒獲。」
長孫無忌笑笑:「這竇建德來援反被我大唐擊敗,倒是恰到好處地擊潰了王世充和守軍的心理防線,徹底打破了他們的堅持意願,也倒是好事一樁。」
漢朝初年。
劉邦嘆了口氣:「從遷入時三萬家,總該有所增長,結果此時只剩下了不到三千家……征伐之地,總是黔首受苦,生死無著。」
從三萬甚至更多戶,減少到不足三千戶,這是唐朝,僅僅是洛陽一城,僅僅是開戰半年。
而他大漢呢?從秦末戰亂開始,到他定鼎天下,經過了數年,征伐的範圍囊括了整個國家,中原大地上又是多少個三萬變三千?
【竇建德來了嗎?來了。
竇建德北上打完占據曹、戴一地的孟海公後,留下部將范願守衛曹州,帶領孟海公和投靠他的徐圓朗的全部人馬來援救王世充。
而他攻克孟海公的時候,正好是唐軍拿下虎牢關的時候。
到滑州,王世充的行台僕射韓洪打開城門迎接,於是竇建德就此攻破元州、梁州、管州,最後駐紮在滎陽,而糧草則用船隻通過黃河運送。
但留給竇建德的選擇不多,最順暢的一路而上的水路,河陽和懷州已經被唐軍掌控,這條路差不多走不通了;而南面的關隘太過費時,又無法利用水路運輸糧草。離得最近的,就只有虎牢關。
但虎牢關此時也已經在唐軍手中,也不好搞。
於是,竇建德就暫時屯兵,和王世充的弟弟王世辯手下將領郭衡合兵一處,整肅軍隊,準備緩兩天再去打虎牢關。】
漢朝,元狩四年。
霍去病簡直恨鐵不成鋼:「到達一地後整肅軍隊是沒錯,但是兵貴神速啊!情況差不多,就來個奇襲不是正好?等的時間長了,你的情報信息都傳到唐軍中帳了,唐軍怎會不做出反應?」以李世民的風格,肯定會發揮他在戰爭上的想像力,給你重重一擊。
衛青搖頭:「時間太不巧了,對唐太宗來說倒是正巧。」竇建德要是早來點,虎牢關還沒有被唐軍據守,他還能直通虎牢關,一路直奔洛陽東邊,就好打多了;要是在早一點,唐軍還沒有完全收復河陽和懷州,那就更好了。
但他打那個孟海公,正好把時機錯過去了。
劉徹懶洋洋道:「關中一系的將領肯定會再次建議撤兵,而李世民和後來投唐的那些瓦崗、尉遲敬德他們大約還會堅持打。」
【面對竇建德十餘萬人的援兵,唐軍中蕭瑀、屈突通、封德彝皆建議李世民暫時退兵到谷州,看看情況再做決定。他們認為,竇建德這麼一來,唐軍很容易陷入腹背受敵的情況,不若先退出這個可能會被包圍的地方。
而李世勣的副將郭孝恪則認為王世充已經不足為慮,正好「據武牢之險以拒之,伺間而動」,消滅竇建德。
李世民同樣想打,他贊同郭孝恪的觀點,並認為王世充糧食斷絕,已經內外離心,唐軍完全可以「坐收其敝」;而竇建德「將驕卒惰」,只要唐軍據守虎牢關,必然能夠攻破賊軍。
但是,必須要守住虎牢關!要是虎牢關失守,這些州縣必定會紛紛投降,而等竇建德和王世充合兵,唐軍才是真正的無計可施。
見李世民心意已決,屈突通只好請求先停止對洛陽的圍攻,解除圍城,到旁邊駐守,等待洛陽城自行崩潰。】
宋朝,開寶元年。
趙光美難得與唐軍將領、就是蕭瑀、屈突通他們感同身受:「其實吧,突然聽到竇建德帶領十萬大軍來援王世充,而且已經到了虎牢關下,自己這邊又多日圍攻洛陽而未果——雖然王世充也要堅持不住了、士卒疲敝,我想到的第一個要做的大約也是先帶兵退守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雖然他接下來再想想大約能夠想到據守虎牢關,但耐不住心慌啊。
「所以才說唐太宗的雄才偉略。」趙德昭認真道,但他不覺得蕭瑀這些人建議先撤軍是沒有想到去據守虎牢,「蕭瑀等將領未必想不到拒收虎牢、伺機而動,但他們不願意冒這個險罷了,何況,還是那個關中系有功勞有退路的問題,郭孝恪和後面的薛收不也認為應當守虎牢嗎?」
「那倒是。」趙光美同意這一點。將領們分屬不同派系、對同一功勞和冒險的看法不同,大宋這樣的事兒可不少。
「屈突通等人擔心圍攻洛陽失敗,所以才會建議先解除包圍……」趙匡胤悠悠嘆了一口氣,「他們大概以為,唐太宗為了守住虎牢關,會帶走相當一部分士卒。」
這倒是真的,誰能想到李世民居然帶著那麼一點人就跑去虎牢關了!
漢朝初年。
聯想自己當時在成皋城守城的時候,劉邦認為,李世民不一定會帶太多人前往虎牢關,畢竟,守虎牢關的關鍵還是一個「守」!只要能夠守住,那就沒有問題,堅持到洛陽崩潰投降,唐軍也就解放出來了。
像他當年,成皋城的守軍人數其實不算太多,起碼沒有項羽的人數多,但就是成功守住了成皋城、牽制住了楚軍。
像李世民這次,帶的人馬其實也不用過多,但也確實需要考慮一下。
他挑了挑眉:「你們說,這唐太宗這次會不會又來個奇襲,再守在虎牢關消耗竇建德?」
【對於這個想法,李世民當然沒有答應,於是唐軍繼續包圍洛陽城。
而既然要留一部分唐軍包圍洛陽,要走一部分唐軍據守虎牢,那究竟該怎麼分配兵力呢?兩支隊伍又由誰來總管?
兩隊大軍由誰帶領還是比較好說的,李世民自己必然會前往虎牢關,而唐軍此時除了李世民外,還有一個人在,那就是李淵的四子齊王李元吉,讓李元吉來做這個總領人、屈突通他們輔助就可以了。
那兵力又該怎麼劃分呢?
在這裡,李世民做了一個決定:他親自帶了三千五百騎兵奔赴虎牢關。】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有些迷茫,他看向了他的兩位帝國將領:「三千五百騎兵?這夠嗎?」
按照廣大人士對作戰的樸素認知,想要保證守住城池和關隘,守城方的人數可以比攻城方要少,但也要保證一定的數量。而此時,竇建德號稱帶兵十餘萬,而虎牢關原本的守軍絕對人數不是非常多,那李世民這三千騎兵……
霍去病想了一下,點頭:「是可以的。唐太宗此次帶領的三千五百騎兵大約都是唐軍中的精銳騎兵,這些人的主要作用也是充當一把尖刀,或者說就是在關鍵時刻突入敵陣、尋機斬殺賊首。」
其實和李世民以往的作戰方式整體上是差不太多的,只不過,每場戰役的細節部署不同罷了。
劉徹對這點還是了解的:「那看來唐太宗的打法還是一貫的風格。不過,這唐朝的精銳騎兵不知與朕的大漢有何不同,畢竟後世王朝,應當有大漢能夠借鑑的地方。」
別的不說,他們的鎧甲武器、馬匹等等,總有發展吧。
唐朝,武德八年。
李元吉不太高興,這什麼意思?為什麼之前提都不提自己,現在說起自己,也是個捎帶?他明明早就在軍中了!
【三月二十五,李世民帶領三千五百精騎直奔虎牢。
到了虎牢,還有另一個問題:唐軍的士氣,以及,戰場的節奏。
想要撤回關中的可不止幾個高級將領,其實唐軍因久戰,想要暫時回去的有不少,而此時竇建德來襲,更是加劇了這種撤退心理。同樣,虎牢關一帶的戰場節奏還沒有掌握在唐軍手中。
李世民自然要提振軍心,掌握節奏,而辦法也只有一個:打一個漂亮的勝仗。
三月二十六,也就是第二天,李世民帶著五百騎兵,到虎牢關城東二十里處去探知竇建德營地的消息,但他的目標並不止於獲知情報。
沿途,他就把五百騎兵分別讓李世勣、程知節、秦瓊率領,埋伏在路旁,身邊只剩下了四名騎兵和尉遲敬德。
面對這種好像又是一次要衝入敵營的樣子,尉遲敬德自然感覺不妙,但李世民表示:「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並一再保證,要是敵軍發現自己就立刻返回,絕不逗留。】
唐朝,貞觀三年。
尉遲敬德臉色微妙地看著皇帝,那微妙的神情充分說明了他對皇帝這種保證的不信任。
——說好的一經發現立刻返回呢?雖然之前看見陛下您安排騎兵和李世勣他們埋伏在路旁,就已經知道您想要來殺上一波,但您也沒說您這麼來啊!
其他大臣們眼觀鼻鼻觀心,什麼都不說。但所有人都清楚,這位皇帝陛下可真不是什麼能夠保證自己不會看到合適的機會就趁機衝上去的,與其相信他不會沖陣然後被騙、心驚膽戰,不如乾脆讓他不要有什麼上前線的機會才是真理。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見到李世民這一次的舉動,開始教育孫兒:「雄英,看到了嗎,當你想要打一場仗的時候,必須要看到軍心、要保證自己能夠調動起士卒們戰鬥的意願,否則,臨場譁變的事情可不少。」他頓了頓,又道,「當然,祖父的意思不是讓你以身犯險,唐太宗的做法不適合所有人。」
朱雄英乖乖點頭,他雖然年歲尚小,但作為太子的嫡長子,簡單的一些事情早已了解。
另一邊,皇子們也在聊這個問題。
朱棣信誓旦旦:「只要有了足夠威力和數量的火器,什麼都不是問題!」他對火器興致勃勃,還建議朱標,「大哥,不若我們多建立幾個火器營吧!」雖然普通軍中也有一定比例的火器數量,但當然還是多建幾個專業的最好。
【李世民兌現他的話了嗎?兌現了。
在竇建德的營地三里外,李世民幾人與游兵相遇,李世民確實沒有逗留,他即可準備返身,但他走之前,還說了一句:「我秦王也」,又搭弓射箭,射死一員將領。竇建德的兵卒大驚,又或許抱著生擒唐軍最高統帥的心思,急忙調來了五六千騎兵追擊李世民。
李世民讓其餘幾人先走,自己和尉遲敬德殿後。
不得不說,李世民和尉遲敬德實在勇武過人。面對五六千騎兵,兩人殿後,按轡徐行,每次快要追上的時候,兩人就挽弓搭箭,射殺敵軍,然後竇建德的兵馬就會因為恐懼而暫時放緩腳步。
「止而復來,如是再三,每來必有斃者,世民前後射殺數人,敬德殺十許人,追者不敢復逼」。
終於,差不多到了先前五百騎兵埋伏的地方,李世民開始走位,拉扯著敵軍不知不覺步入了埋伏圈。然後,四面人馬衝出,對著這五六千人就是一陣衝殺,殺聲震天。
追出來的這五六千人大約之前就被磨滅了不少作戰欲望,此時又猝不及防,最終被唐軍斬首三百餘級,還被俘虜了將領殷秋、石瓚。】
唐朝,貞觀三年。
被神跡這麼一說,李世民也笑了,笑容誠懇:「眾卿,朕的承諾可是兌現了,朕絕對不是什麼說話不算話之人。」
「……」重臣們神色有一瞬間的扭曲,又迅速變回同樣真誠的面容:「臣知陛下心意,怎會有此想法?」
失策了!萬萬沒想到,陛下他還能這麼解釋自己的話,偏偏這還真見鬼的能夠解釋過去——被發現就撤退,陛下確實撤退了;我執弓矢,公執槊,百萬眾也無礙,這也兌現了……
漢朝,元狩四年。
「吸引敵軍也不用這麼來吧,」劉徹眼角抽抽,他再次深刻體會到了李世民的自信和敢於一賭的心理,雖然他自己其實也沒差多少。
「不過,朕記得,現在軍中似乎是沒有『槊』這一兵器名稱的?」劉徹看向他的兩位將軍。
衛青和霍去病都搖頭,確實沒有這個名字,不過,類似形制的武器還是有的。這一點,劉徹也知道,畢竟他對軍事還是相當上心的。
他們神跡中看到了尉遲敬德手中武器的大致模樣,在仔細回想後,對照大漢此時的種種兵器,發現這個「槊」倒是與此時的「鈹」「矟」有所類似。
但唐朝的槊,明顯要比大漢的看起來要好用一些,根據外在形制進行一些改良也不錯,還有唐朝的弓箭、馬甲等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