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穩定皇位
漢朝初年。🐳✋ 6❾ˢ𝔥ỮX.𝔠𝐎爪 🎈👮
劉邦哼笑一聲:「心眼倒是挺多。」說的倒不是劉恆,而是太尉周勃等人。
想要單獨會面?為什麼要單獨會面?有什麼是不能大庭廣眾下直接說的?你是臣子,你面前是選定的天子,想要單獨會見,無非是想要嘗試控制罷了。
而從隨後周勃跪而獻璽的行為來看,保不齊就是想要私下獻上玉璽——而玉璽這個關鍵東西,眾人見證和私下相交區別還是很大的。
心眼不少,但是都錯在了壓根不了解劉恆到底是個什麼人上。
劉邦難得開始回憶這個兒子,嗯,這個兒子平時是什麼樣來著?想不起來。
不管了,不愧是乃公的兒子,就是這樣出色!都是乃公的種好啊!
呂雉翻了一個白眼,她一看劉邦,就知道這男人到底在想什麼。劉恆確實不錯,但那是因為你嗎?你連人家長什麼樣怕是都想不起來了。
能有這樣的性格,怕是還是因為薄姬——薄姬,她眯了眯眼,對這個女人倒也沒什麼負面印象,因為印象本來就不多,不過倒和劉恆一樣的謹慎小心。
至於說周勃等人的遭遇?呂雉只能說是嘲笑和幸災樂禍了。她對劉恆確實沒什麼負面印象,畢竟這些年劉恆都沒有惹出什麼事情,天幕中登基也是因為劉盈和自己都死了;但是周勃這些人就不一樣了。
她確實清楚明白自己死後,呂家人一定沒有好下場,但對於帶頭幹這些事的人也同樣不可能有什麼好看法就是了。
明朝,永樂年間。
永樂帝朱棣不由回憶起自己的登基過程:確實,哪怕是藩王造反登基,也已經有了一整套完善的流程了,一點不用過多費心,大家都知道該怎麼做,很快就將登基過程處理的盡善盡美。
至於說其他登基方式,也同樣有著完整的方法,准皇帝應該做什麼,大臣們面見的時候應該先幹什麼、再幹什麼……套路一清二楚。
想到這裡,朱棣不由感嘆:「漢文帝實乃天縱之才!」
在面對沒有先例的大臣的套路,自己也沒有參考的情況下,卻走出了最正確的道路,避過了所有的坑,乾乾淨淨地登上了皇位,這不是天縱之才,還有什麼是天縱之才?
太孫朱瞻基突然生了玩笑之心,笑道:「這流程的完善,還要多多感謝唐朝啊。」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打了個噴嚏,渾身一抖。
【既然劉恆都這麼說了,大臣們就跟著劉恆的車駕到了長安的代王官邸。
到了以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御史大夫張蒼等人都再次跪拜並進言,讓劉恆繼承皇位,這是他們和王侯宗室、兩千石以上的大臣共同商議的結果。
劉恆繼續推辭,最後面向西謙讓了三次,面向南又謙讓了兩次,陳平等人一直勸說。
最後,劉恆才「寡人不敢辭」,繼位為天子。】
明朝,洪武年間。
皇子們又聚在了一起開小會,畢竟這是他們知曉的歷史,此時更多的就是交流觀點、聚眾吐槽。
朱柏道:「這陳平等人當時說了那麼多,就是為了向文帝證明他繼位的正當性嗎?」他總覺得還有其他。
朱樉搖頭晃腦:「怎麼可能?分明還有警告文帝的成分,」他摸摸下巴,「或者說,是在展示力量。」
朱棣等人都點頭。
天幕有一點沒有說,那就是這些人跪拜進言的時候,還說了少帝幾人都不是惠帝的兒子,而這再加上後面的宗室、諸王、列侯、兩千石以上的大臣,不就是在說自己一方獲得了諸多支持、力量強大嗎?
你看,這麼多力量,現在都是支持你的,所以你就放心大膽地登基吧,不會有任何問題的!
但,這麼多力量,根本上目前到底是歸誰掌控呢?他們是你的嗎?
【既然劉恆繼位了,那一應待遇自然改變。
大臣們按禮,依位秩高下列侍,又用天子的規格禮法去代王官邸迎接劉恆,當天晚上劉恆就入住了未央宮。
但是入住了未央宮後的劉恆並沒有立刻休息。
夜晚,他先是將宋昌任命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又把張武任命為郎中令,在殿中巡行。
隨後,又到前殿下詔,先是感謝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滅了呂氏、匡扶大漢社稷;又說自己即位,大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允許相聚宴飲五日。
十月二日,劉恆正是即位,拜謁高祖廟。
隨後,他改任陳平為左丞相,太尉周勃為右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將之前呂氏奪取的齊國、楚國舊地歸還兩國;接下來,又加封了在誅滅呂氏中出力的大臣和列侯,包括周勃、陳平、灌嬰、劉章等人,獲得不等的食邑和黃金。】
漢朝初年。
劉邦滿意點頭,不愧是頭腦清醒的好兒子,「最關鍵的事當然是將自己的人身安危握在自己手裡,長安和宮城必須在皇帝手中才行。」其他事情都可以緩一緩,就這件事情絕對不能緩。
而且,後面的事情劉恆做得也很完美了,感謝誅滅呂氏——就是表示了自己的態度,給了這些人定心丸,還給披上了他們光輝的外衣;大赦天下同樣是一種態度,同時還宣告了自己的存在。
而正式登基後的人員調動和封賞,還是一種加恩拉攏。
呂雉看著劉恆的每一步,心中暗自嘆息,若是劉盈有這一兩分,自己都能少操些心。
況且,她不覺得自己既然對呂家的未來不看好,還不會給呂家留下保命的東西——軍權!劉恆都知道一定要先把長安握在手中,呂家的那些人,不會是自己放棄了兵權吧?
明朝,洪武年間。
朱元璋感嘆:「文帝是好意,是感謝這些人匡扶社稷、為漢家盡忠,但,」他似是可惜地搖了搖頭,「這些人卻不念天恩,自以為自己扶持登基、有從龍之功,開始狂妄自大了啊!」倒是文帝,最後還給了人一個體面收場。
不愧是仁君賢君!
雖然朱元璋並不會採取同樣的做法,但他還是覺得自己能夠對劉恆感同身受——臣子有些心大了,不能理解皇帝的好意,這是多麼讓人唏噓的事情啊!而自己手下,同樣也有這樣不能理解好意的臣子,反而只覺得自己的功績滔天。
在場的文臣武將們都眼皮一跳,紛紛小心繃住自己的表情,換上一副「啊對對對對,萬歲您說的都對」「都是這些人不知好歹,不明白萬歲的恩德」的表情。
等朱元璋抒發完內心的感慨,眼神從他們身上掃過一遍,又重新回到天幕上之後,眾人才微微鬆了口氣。
一旁的皇子小團體則是緊緊團結在大哥朱標的身後,默默地看著自己爹和大臣們的互動。
宋朝,開寶元年。
趙德昭道:「接下來就是立太子了吧。」通過冊立太子,也能給皇位的穩固性加上一層保險。
【接下來,劉恆又面臨一個新的事情:立太子。
對於一個皇帝、一個王朝來說,立太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起碼大部分時候是這樣。
而此時的漢朝也不例外,不論是對劉恆本人,還是對於群臣而言,有一個太子,都是這一代王朝穩定的代表。
於是,群臣開始進諫劉恆立太子,劉恆並沒有立刻答應。
他先是說這件事很重要,所以要緩緩圖之、不可輕舉;隨後又把吳王、淮南王、以及其他王侯宗室大臣拉了出來,說這些人都是賢明之人;其後,在群臣再次勸說,並舉出了商周和劉邦傳位子嗣的例子後,劉恆答應了。】
秦朝。
嬴政下了定論:「這些大臣根本無法掌控劉恆,大約來個幾年,朝政就會落入劉恆手中。」變成了劉恆能夠左右的東西。
當然,這不意味著功臣集團就失去朝堂上的一席之地了,這不可能。但是,更多的力量將會為劉恆所掌控是真的,他可以推行自己所想的政策和制度。
就像這次立太子的事情,劉恆還是讓大臣多次勸說才決定,這是真實的嗎?他或許不是很想太早立太子、想要觀察觀察兒子,但後面把吳王、淮南王等人拉出來作為「賢明之人」的例子,就絕不是這個意思了。
後面,還讓大臣們再三舉例子嗣傳承的例子……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和太子劉啟對視一眼,神色淡然。
他當初確實並沒有對這個兒子有太多寵愛,立這個兒子也是因為時局需要、以及他是當時的長子——不過,經過這些年來的觀察,劉恆倒是對於劉啟的天分和能力頗為驚喜:這是個好苗子!
況且,他還生了武帝這個好孫子,漢家三代已經是可以預見的輝煌。
既然如此,他還有什麼不滿的呢?
劉啟也像他父皇一樣非常平靜,他早知道自己這個太子之位的由來。不過這又有什麼問題?
反正,成為太子的是他,他也會一直穩穩噹噹地在太子之位上坐著,直到他也登基稱帝。——劉啟是很自信的,這一點倒是和他的好兒子頗為相似;他也很清楚,只要自己的能力夠強,父皇絕對不可能改變太子、日後的天子人選。
他們大漢就是這樣。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康熙莫名其妙,他立太子當然是國朝一等一的大事了!這有什麼可爭辯的?
他開始回憶歷史上的諸多王朝,是哪個王朝和皇帝把立太子當做兒戲了?
【那麼,立的這個太子是誰呢?
是劉啟,劉恆的「中子」,文景之治中的漢景帝;他的母親是竇姬,也就是日後的竇皇后、太后、太皇太后。
為什麼沒有立嫡子或者長子?因為他們都已經死了。
在劉恆進京前,代王后和她所生的三個或者四個兒子都已經過世——沒錯,代王后,至於這位代王后姓甚名誰、誰家女子、何日生何日死一概不知,她的兒子的誕生和去世時間也毫無記載,同樣不為人知的,還有他們的墳墓所在。
立了劉啟為太子後,劉恆就把太子之母竇氏立為了皇后,又將將軍薄昭封為軹侯。】
漢朝初年。
劉邦對此毫不在意,反正劉恆立了太子,這個太子看起來還是好的——不管是文景之治,還是「景」的諡號,都不錯。
至於什麼代王后和子嗣的事情,很明顯,就是陰謀沒錯,王后和子嗣死亡本身沒有什麼,這並不奇怪,但死後居然對她和子嗣都毫無記載,這才是問題所在。
不過,這並不重要,況且,這和他有什麼關係呢?
劉邦懷揣著看到自己的兒子立了一個好孫子的快樂心情,拿起杯盞快活飲酒。
呂雉同樣看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陰謀,而且,能夠讓史冊上都避之不及、全無記載的,還能是誰家女子?只能是呂家。
但是,那樣的情況下又有什麼辦法?她搖頭,讓諸王娶妻呂氏的辦法,其實也不過是儘可能去拉攏一些力量,若說當真指望自己都死了以後,劉家的諸王能夠發揮什么正面作用,那是必不可能的。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對於自己的過往並不在意,倒是關於竇皇后的內容讓他略微有些驚訝:「皇后壽命如此之久?」
皇后自不必說,太后也可以,但太皇太后……
他開始思考,皇后能夠成為太皇太后,到底是她的壽命實在悠久,還是他和太子、日後的景帝壽數短暫?
若是皇后自己壽命悠久倒無妨,但是若是自己和太子壽數過短,情況可不怎麼樂觀。
上一個壽數過短的例子是誰?是劉盈。劉盈一死,縱使呂后眼光和手段都極為出眾,也難以挽大廈將傾。
【劉恆已經正式登基、昭告天下,現在太子已立,皇后也已經冊封,長安的南北軍也在自己的手中,那麼,有些事情就應當動一動了。
其實,先動一動的不是劉恆,或者說不只是劉恆,還有陳平。
陳平以「智」聞名,也以善於謀身流傳史冊,此時他也並沒有辜負這一特點。
相較於其他為除去呂氏而驕傲不已、又為自己擁立劉恆繼位而有些狂妄自大的同僚們,陳平雖然也是選定劉恆繼位的人之一,但從劉恆從代地來到長安的種種行為中,陳平也已經發現了一件事:劉恆,不是他們所設想的那樣。
於是,在劉恆登基封賞功臣的時候,陳平以周勃功高,將右丞相之位讓給了周勃,自己退居次一等的左丞相。
對於陳平的這番行為,劉恆當然是滿意的,有一個懂得體察上意、不居功自傲的臣子,當然很好。
但是,等到劉恆穩定了基本情況後,他就需要處理這些尾大不掉的功臣集團了。既然陳平退讓,那麼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周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