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們還是按照慣例,在講袁爺爺的經歷之前,先帶大家回憶一下他的過往履歷。
袁隆平院士,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
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除此之外,他還在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業獎。
2006年4月當選m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7年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2008年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2009年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3年獲得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終身成就獎。
2015年第十四屆世界傑出華人獎。
2018年當選中國發明協會首屆會士。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2018年12月18日,國家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2020年11月28日,當選2020中國經濟新聞人物。】
隨著天幕同步跟進一系列履歷。
一連串的榮譽,看過去還是相當壯觀的。
各朝代眾人簡直目瞪口呆。
雖然不知道這些獎項都意味著什麼。
但不妨礙他們知道,這位袁隆平院士,超乎人想像的厲害。
「好厲害。」
「就是說啊,也太厲害了吧。」
「好想見一面啊,遠遠看看也行。」
被後世人那麼尊敬,獲得那麼多榮譽,為天下百姓造福,這樣偉大的人,真的好想見見啊。
……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於北京協和醫院。
童年和少年處於動盪的戰爭年代,戰亂,饑荒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縮影。
在一次採訪中,袁隆平說,「你們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饑荒,不知道糧食的重要性,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
袁隆平也提到自己研究雜交水稻的初心。上個世紀 50年代末到 60年代初,我國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那時有的地方糧食不夠吃,許多人吃野菜、樹皮、樹葉充飢,有的甚至因為飢餓倒在路邊和田埂邊,這些景象袁隆平院士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他決心要用農業科技戰勝飢錢。讓所有人遠離飢餓,這是袁隆平院士的初心,也是他畢生的理想追求,為了這樣一個當時看來遙不可及的夢想,他用盡一生堅守和踐行。主動到民生一線去、到發展一線去,在接續奮平、躬身為民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1931年至1936年,隨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贛州、湖北漢口等地也在不斷的求學。
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在重慶北碚夏壩的相輝學院農學系讀書。
1949.08—1953.08西南農學院農學系農作物專業學習。
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院系調整,併入重慶新建的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續讀3年至畢業。
1953年8月,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服從全國統一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這樣的平靜,一直維持到1959年。
在這一年,三年的自然災害時期到來,中國餓死了很多人。
因為糧食匱乏的緣故,學校里也是一樣,那時的他們會放上蘇打把飯再蒸一次,讓米粒膨脹得特別大。
但這樣其實並不管飽,餓的更快。
但沒辦法,那個時候,想要吃飽實在太難了。】
「是啊。」百姓們感同身受。
可不就是這麼回事嘛,每日在地里刨食,一年下來,養活自己一大家子都有些困難。
……
【在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袁隆平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1960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天然雜交稻」。袁隆平當時是一個安江民校的教師,但面對當時嚴重饑荒,袁隆平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威脅,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
1964年7月5日,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並在此後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並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他與科研小組在稻田進行雜交育種試驗。後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在大學畢業工作12年左右的他,發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學通報》上。
1965年7月,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5月,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獲悉袁隆平發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後,引起高度重視,以科委九局名義致函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指出這項研究的意義重大,如果成功,將使水稻大幅度增產。
69🅂🄷🅄🅇.🄲🄾🄼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農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選育計劃」,呈報省科委與黔陽地區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黔陽地區農校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將珍貴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裡,面積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盤7號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毀壞,成為未破的謎案。袁隆平心痛欲絕。事發後第4天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裡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堅持試驗。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等到雲南省元江縣加速繁殖不育材料。
1970年夏,袁隆平從雲南引進野生稻,擬在靖縣做雜交,後因沒有進行短光照處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帶領科研小組李必湖、尹華奇來到海南島崖縣南江農場進行三季水稻實驗條件良好的海南,進行研究試驗,向該場技術員與工人調查野生稻分布情況。
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
1973年,協作組通過測交找到了恢復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難關。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種關」,摸索總結制種技術成功。
1977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
2017年9月,在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上,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近期我們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乾淨了,種子自然就乾淨了。」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又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
各朝各代羨慕兩個字都在腦門上了。
【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就是雜交水稻。
一般雜交水稻僅指由兩個遺傳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復系雜交後形成的第一代雜交種。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為遺傳工具。
雜交水稻具有個體高度雜合性,雜種後代出現性狀分離,故需年年制種。和雜交水稻相對應的是常規水稻。】
明朝。
記錄的人更是痛苦面具,整個人都迷迷瞪瞪的。
但不管了,先記上再說。
朱棣也頭疼,這件事情果然還是他大明人才做比較合適。
他這個好不容易登上皇位的,還是安安心心當自己的皇帝吧。
聽不懂,實在聽不懂。
……
【這裡說一下袁隆平的趣事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因為在1952年,政府就組織學生報名參軍。
那個時候的袁隆平,就憑著那一腔愛國的熱情,報名參加了空軍。
然後,被錄取了!
都這樣了,袁爺爺本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名軍人。
但又沒過多久,前方局勢好轉了。
於是,所有參軍的大學生均被退回,袁爺爺也不例外。
看這張圖,青年時候的袁爺爺那健壯的體格子,被錄取好像也不是很例外哈。
但大概實在是他的農業天賦太過耀眼,還有八億老百姓等著他去拯救呢。
於是,他被退了,老天都讓他乖乖學農業去。
但青年時期的袁爺爺卻覺得,不能當兵是吧,那我去游泳。
於是,在同年,袁爺爺又去參加了西南區游泳選拔賽。
這次比賽的含金量有多重呢,只要在此次比賽的前三名,就有望進入國家隊。
而不巧,以他的游泳水平,進國家隊是綽綽有餘。
然而,誰也沒想到,上學時候的袁爺爺,能夠因為貪戀成都的小吃,一不小心吃壞了肚子,最後以第四名的成績被淘汰了。
這一年,沒當成空軍和運動員的他,只能開始踏踏實實,兢兢業業的從事農業研究。
最後,畢業後,成功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各朝還以為袁隆平這樣研究「雜交水稻」的,十幾年如一日執著,覺得他一定是那種十分嚴謹的,嚴肅不苟言笑的人。
結果完全不沾邊好吧。
【袁爺爺的故事就在這裡告一段落了,其實後面還有很多能說的,比如他研發的海水稻,讓在鹽鹼地種田變成有可為的事情。
再比如說,成功達成了在杜拜沙漠種水稻成就,畝產達到500公斤。
其實在新中國,除了這幾位之外,還有幾位相當優秀的農學家。
比如,華夏稻作科學的奠基人——丁穎。
華夏棉作科學的奠基人——馮澤芳。
華夏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化學的奠基人——李慶逵。
華夏農業昆蟲學科的創始人——楊惟義。
中國土壤學學科的創始人——李連捷。
華夏農業科技事業的開拓者——陳鳳桐
華夏小麥科學的奠基人——金善寶。
華夏林業的開拓者——鄭萬鈞
華夏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
華夏家蠶育種的奠基人之——孫本忠
華夏柑桔學科的奠基人——章文才
甜瓜女神——吳明珠。
都在這條富國強民的農業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腳步。
「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這是新中國的路,也是農業人的路。】
天幕出現黑白照片跟彩色照片混在一起,年老的面孔與年輕人交接,莫名就讓人想到了傳承。
誰也沒想到,後世的農學家能這麼多,還無論男女。
突然就明白了,天幕怎麼就挑著三大主食的農學家講解了。
實在是,優秀的人,有那麼一點點多。
憑著風曦一個人,跟本講不完。
【本期直播到此結束,我們下期在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