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中國小麥雜交之父李振聲
明朝之前的朝代哥。🎄💀 ❻➈𝓼Ĥυ𝔵.ᑕ𝕠𝓂 🐤🐯
各朝帝王都先讓人先記著。
心裡卻覺得無比扎心。
這玉米他們是完全看得見摸不著。
聽著只覺得難受極了。
但還是先記著吧,萬一哪天他們就有玉米了呢。
做人,還是要留些念想的。
【此後數年間,李登海和其團隊仍然不放棄,刻苦研究。
終於,在2005年10月,「登海超試一號」的畝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402.86公斤,是全國當年平均產量的4倍。
刷新了世界夏玉米畝產量的最高紀錄,震驚了世界!】
各朝代眾人:!!!
太厲害了,厲害的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簡直比那個m國人還要厲害。
1402.86公斤啊,他們做夢都不敢這麼做。
如今真實實現了。
……
【寒來暑往,愈久彌堅。李登海每年帶領育種團隊套袋150萬-200萬個,親自在田間選擇20萬-30萬個果穗。他以每年3至4代的速度,相當於完成了在中國北方需要150多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
從畝產不足700公斤,到畝產超過1400公斤,李登海讓中國玉米高產能力翻了一番。
為了「一粒種子」的承諾,李登海創出了兩次世界夏玉米單產紀錄、七次中國夏玉米單產紀錄、一次中國春玉米單產紀錄!】
李登海的經歷,放在任何一本小說里,都可以說是實打實的爽文,還是逆襲流。
在七十年代,一個農民,通過天賦學習和努力,一步步成為被世界仰望敬佩的人。
這樣的人,沒有人會不佩服,不尊重,也沒有人會說,他的那些榮耀頭銜,德不配位。
但敵人卻不會為此手下留情。
……
【如今的李登海,已經74歲高齡,但仍舊還奉獻在第一線。
如今已經年老的李登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還說:「創新無止境,高產無盡頭。我要爭取再干20年,再干出60年至80年的研發創新業績,等於再活一輩子。」
這就是近代李登海的一生。
從最開始的初中畢業的農民,一步步成為倍受人尊敬的李院士。
他是我們時代的英雄,更是人類的英雄。】
說起現代的偉人,主播語氣驕傲極了。
這可是向老祖宗們介紹誒,其中有祖龍,有豬豬,有二鳳,還有黃帝炎帝蚩尤,所有人都看得見。
秦朝。
「彩!」嬴政撫掌,也為後世華夏驕傲。
天幕今日要講三個人,這李登海院士的經歷都如此傳奇。
那剩下兩位呢。
也難怪後世對農業如此重視,給了他們許多榮譽。
如此厲害的農人,別說後世激動了。
祖龍表示,若是他這個時代有如此能人,高官俸祿又何妨。
「記下了嗎。」
旁邊,扶蘇也像是被天幕帶入了李登海的視角,看見了糧食從100公斤到1400公斤的進步,看向筆吏的眼神更是難掩激動。
筆吏聞言,點點頭,把記下來的東西默默朝著扶蘇公子推了推。
扶蘇接過,再次認真看起了資料。
他大秦雖沒有玉米,但這樣的經歷卻是可以給他們啟發。
育種。
就像培養戰馬一樣,讓好馬跟好馬生孩子。
若是成功,只若是增產一點,也是好的。
……
【對了,李登海其實還有一個稱號,「中國最有錢的農民」。
因為他創辦的種子公司上市了,他所研發的種子讓他賺得盆滿缽滿,差不多幾十億的收入。
他也成功憑著自己的能力,登上了中國富豪排行榜。
家族產業,更是達到80-95億之多。】
各朝代眾人:!!!
講真的,他們無法理解,甚至覺得匪夷所思。
他最後怎麼就成了個商人呢。
看看,好幾期天幕下來,天幕都說了啥,對士人一頓噴,對農工階級非常友好。
現在,平日裡隱形的商人也出現了。
後世真就不講究個士農工商是吧。
唐朝。
李世民看著那個80-95億,若不是礙於帝王威儀,都想掰著手指頭算了。
他忍不住想,他國庫里有這麼多銀錢嗎。
有嗎,沒有吧。
就,突然也很想研究一下那什麼種子,充盈一下國庫。
另一邊。
商人聚在一起,看著天幕,也十分疑惑。
李登海有了這麼些成就,不想著當上士人,咋就專心賺錢了呢。
後世到底怎麼回事?
……
【無論對於他育種領域上的成就,還是對於他成為富豪這件事,有羨慕和祝福兩種情緒就足夠了。
因為這本就是他應得的。
不說他把中國玉米的主權牢牢抓在手裡。
就說他只要按時繳稅,不偷稅漏稅,他開個公司怎麼了。
他有能力,還有如此成就,就該他賺錢好嘛。】
主播說這話,是想起自己打開抖音,看見的那些視頻
【大家可能會疑惑我為什麼突然說這個,這裡先留個鉤子,講到袁爺爺的時候,大家應該就能明白了。
本期第二個主角。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他還被譽為「當代后稷」。
是「中國小麥雜交之父」。
他更是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
他是誰呢——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先生。】
「哇?!」百姓們都有些震驚了。
這人怎麼又是一長串的榮譽。
關鍵,他居然被稱為「當代后稷」誒。
那可是后稷!
后稷,周族始祖。
為童時,好種麻﹑菽。
成人後,有相地之宜,善種穀物稼穡,教民耕種。
后稷更是第一個建立糧食儲備庫和畎畝法。
還放糧救飢,賜百姓種子,被認為是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
當然,最重要,在古代社會,他更是被尊為稷王、稷神、農神、耕神、穀神。農耕始祖,五穀之神。
百姓認識后稷,卻不認識李院士,這也難怪百姓們驚訝了。
就非常難以相信,天幕接下來要講的一位,這得是有多高的成就,才能被稱為「當代后稷」啊。
總感覺一定很厲害的樣子。
……
在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里,能當上院士的,有哪個不厲害的。
【說起李振聲,就要先說起他成長的時代了。
1931年,李振聲出生於山東淄博。剛剛出生便經歷戰火,隨後經歷百年難遇的饑荒,李振聲的童年生活,也在艱難與窮苦中度過。
1942年,山東大旱,6月開始才降雨,秋季早早地下了霜,高粱受凍,幾乎顆粒無收。
與此同時,其他農作物也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糧食產量大大降低。1943年,山東饑荒十分嚴重,百姓們幾乎無糧可吃。
為了生存下去,人們不得不將自己的兒子、女兒變賣。街上乞討的人越來越多,有的人甚至餓死街頭。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山東已經處在戰火之中,天災人禍迭加,山東百姓們痛不欲生。那年,10幾歲的李振聲對外界事物還沒有成熟的認知,卻對「饑荒」一詞印象深刻。
「那一年過了年,老天還是不下雨,家裡的米缸卻早早見了底。」李振聲如是說。
李振聲至今依舊記得,幾年災害過後,山東漫山的榆樹葉和樹皮都已經被人們吃光。對於窮苦人家來說,大蔥葉子、蒜皮都是十分珍貴的食物。
日後回憶起此事,李振聲感慨地說道:「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明白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義。」
李振聲的家庭十分貧窮,父母卻十分重視對李振聲的教育。李振聲的父親東拼西湊,好不容易湊齊了學費,李振聲才得到了在農村上私塾的機會。遺憾的是,13歲的那一年,李振聲的父親溘然長逝,李家家中突然失去了頂樑柱。李振聲與其他三個兄弟姐妹,均由李振聲的母親孤身一人撫養,原本困難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為了支撐起整個家庭,李振聲的哥哥來到濟南的店鋪當夥計,勉強讀完了高中二年級。李振聲的學習成績優異,天賦極高,然而家庭生活的貧窮已經無力支撐他繼續完成學業。為了補貼家用,李振聲只能輟學打工。
濟南解放後,李振聲從淄博來到了濟南,想找一份工作維持生計。後來,李振聲偶然在濟南街頭發現了山東農學院的一個招生通知。只要成為山東農學院的學生,就可以食宿免費。
既能夠讀書又能夠解決溫飽問題,這樣優越的條件深深吸引著李振聲。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李振聲報名參加考試。那時的李振聲沒有想到,自己的人生軌跡就此改變。】
剛剛講一個開頭,各朝代百姓就被牢牢的吸引住了。
他們本以為,天幕這次講的總該是士人家族了吧。
結果……
別說是士人了,衣食無憂都算不上。
還是在戰亂中長大的。
就,啥也不說了,特別有代入感。
都是窮人,都是農人,都不富裕,都想砸鍋賣鐵養孩子。
但一想想自家娃。
不少人嘆氣。
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他家傻大兒啊。
當然,也有不少教育學家被那個「免費食宿」吸引。
後世為了收學生,已經這麼狂野了嗎。
食宿免費什麼的,他們這個時期簡直想也不敢想好嘛。
【李振聲成功通過考試,進入山東農學院。「這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是濟南解放給我提供了這個條件,所以也就對這個機會特別珍惜,學習比較努力。」李振聲如是說。
山東農學院的意外求學經歷,讓李振聲成為了全村第一個大學生,從饑寒交迫中活下來的李振聲,承載了眾人的希望。
後來,在山東農學院,李振聲開始系統地接觸與小麥有關的知識。李振聲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系主任沈壽銓教授和余松烈教授。
從小麥的進化到小麥育種的理論與技術,沈壽銓教授的知識豐富、面面俱到,李振聲也受益匪淺。
與沈教授的不苟言笑不同,余松烈教授的課程生動而活潑。作為李振聲的遺傳學老師,余教授總是將深奧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出來,深入淺出。李振聲對於冬小麥高產的心得體會,正是從余教授處獲得的。
在兩位教授的帶領下,李振聲對小麥的培育技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隨著對小麥育種認識的不斷提高,李振聲的研究之路也更加平順。
大學期間,他學習刻苦,能力也出眾,學習成績更是不用說,也小小做出了一番成就。
經歷過飢餓的師生們深知糧食的重要性,是以,山東農學院開始進行高產小麥的培育。經過多年的研究,山東農學院培養出齊大195、扁穗小麥、魚鱗白等幾個優良品種。農學院師生們對小麥的品種進行改良,糧食產量也大幅度提高。
放假回家時,李振聲將良種帶回老家種植,那年李家的小麥實現了大豐收,產量比其他鄉親們高出一大截。鄉親們十分羨慕,紛紛來到李振聲家交換良種。
第二年,李振聲所在的村子小麥實現了高產,引來了鄰村人羨慕不已。從那時起,李振聲也產生了培養更多高產小麥良種的願望。
1951年,李振聲從山東農學院畢業,前往中國科學院北京遺傳選種實驗館工作。那時中國科學院是中國所有科學研究者的理想殿堂,剛剛得知自己前往中科院工作時,李振聲欣喜若狂。
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個地方有多厲害。
但我如果說,中科院一直都是我國所有科學研究工作者們的理想殿堂。
更是出了無數在各界都了不得的大人物。
我們現在在說的李振聲院士算一個,我們接下來要說的袁隆平院士也在這裡深造過。
袁爺爺可是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
還有就是,在我國03年非典,19年新冠,兩次疫情都挑起大梁的領軍人物,2020年被授予「共和國勳章」鍾南山院士,也在這裡深造過。
還有……】
伴隨著天幕一個個名字說出,各朝代眾人的表情更是逐漸從平靜變成了驚嚇。
這到底是什麼大佬學院,這一個個的,要不要這麼臥虎藏龍。
【李振聲前往中科院報到時,科學院只有200人。領導請中國科學界著名的科學家為新生們作報告,李振聲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華羅庚、錢三強、艾思奇三個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