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第111章 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在天幕暗下去的數天後,又亮了起來。💎😂 ➅➈ร𝐇𝕦𝔁.𝕔𝓸м 😡😝

  【叮咚——歡迎收看歷史直播】

  【本期我們的主角中國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秦漢時期,依舊根據自己的需求穩步前行;而唐朝之後的王朝,則是更加關注朝政治理,每一個自認為正統的王朝都不想背負那個沒有有聲色、沒有崇重欣羨的朝代的帽子。

  天幕上出現後世之人的身影。

  【我國海南三亞的水稻國家公園。

  我們今天,來談談我國近現代的農業發展。

  我國建國初期時候啥都要發展,是真的窮,百姓吃飽都費勁。

  我就不只一次聽老一輩說他們那個時候,吃不飽飯,餓的時候就喝水,喝得肚皮都鼓起來了。】

  生在現代社會,又基本在縣城裡面長大,主播根本就沒法想像那個時候到底是什麼樣子。

  長大了在網上看到那個時期的圖片,才知道老一輩人說的話到底什麼意思。

  各朝各代的百姓卻感同身受。

  可不是嘛,他們就是這樣子。

  吃飽穿暖,太困難了。

  也不知道他們的後代,會不會碰到那個好時代。

  【但大家知道嘛,現在我國這個時候,雜交水稻的雙季畝產能達到3000斤。

  高產田的畝產量在1000-1200斤左右。

  低產田的畝產量在600-700斤左右。

  小麥畝產量一般在800至1100斤。

  玉米畝產量一般在800-1200斤。

  只說這幾個,大家可能還沒什麼概念。

  說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吧,小米,也就是粟,在秦朝時,它的畝產是150斤,在現代,能夠達到300-400斤。

  我國,去年糧食的總產量達13908.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這資料一出,等於是在鬥地主的時候,直接上來就王炸,直接把各朝代給炸懵了。

  甭管哪個朝代,等把天幕的話往腦袋裡過完,都忍不住倒吸一口氣。

  不敢相信自己耳朵聽見了什麼。

  秦朝。

  扶蘇更是難以置信,激動的連筆都快拿不穩了。

  朝臣們也是,心臟砰砰跳著,用天幕給的換算公式,換成秦朝的重量單位。

  相應的,一畝地的大小也有所調整。

  但無論怎樣,這也實在是太驚人。

  他們就沒見過能畝產400斤的粟。

  漢朝。

  豬豬更是直接捂心臟了。

  這後世的計量單位著實太豪橫了。

  萬億!

  就,迫不及待想聽聽,後世是如何做到增產的。

  明朝。

  百姓們聚在一起,激動的搓了搓手。

  天幕是快要講了吧,是吧,是吧。

  前面天幕講的真的對他們的並沒有什麼都用。

  最多是讓他們學到了一些知識。

  但今天,不一樣了,完全不一樣了。

  天幕要講他們從未接觸過的領域了。

  ……

  【但畝產能到這麼高,卻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們今天,就通過講述幾個現代農業重要領軍人,來講講我國的畝產,是如何能在短短75年間,畝產提升怎麼快的。

  在我國,最重要的主糧有三樣,水稻、小麥、玉米。

  而這,同樣也是世界的三大主糧。

  其中,水稻的原產地是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小麥的原產地是西亞,玉米的原產地美洲。】

  主播風曦調出世界地圖,分別在三個地方做上標記,這才繼續說道。

  【我們就先講離我們最遠的玉米。

  它是從明朝時期傳入我國。

  玉米的營養價值高,又好養活,在山區也能種植。

  是以與清朝「康乾盛世」出現人口激增有密不可分的聯繫,至此玉米大放光彩】

  風曦從去廚房拿出自己煮的玉米。隨著風曦的動作,各朝代眾人的視線也自然而然被吸引走。

  【真香,水裡煮一煮,或者蒸一蒸,熟了就能直接吃。

  我手裡這根是甜玉米,一口下去又香又甜,完全可以不用配菜的。】

  除了清朝、明朝後期,不少百姓根本就沒見過玉米這個主食。

  如今看天幕上人吃的那麼香,肚子忍不住咕嚕嚕。

  救命,這一大早的,要不要這麼饞人。

  而且,看起來好像真的很好吃。

  百姓們在想著吃,還幻想著,自己什麼時候,也能種植這個玉米。

  朝廷卻在認認真真畫著玉米的模樣。

  雖上一期也有圖片。

  但多畫幾張總沒錯。

  明朝。

  朱棣看著天幕吃著香噴噴的玉米。

  心中下定決心,鄭和,他的鄭和呢。

  趕緊把這個玉米給朕弄回來。

  無論怎樣,他一定要把這個玉米弄到手。

  【在建國初,玉米的產量是並沒有今日這麼高的,畝產大概也只有200-300公斤。

  但我們剛才說,現在玉米的畝產一般在800-1200斤。

  大家肯定好奇,是發生了什麼,才讓我國的玉米有了今日的產量。

  這我們就要說一個人了。

  他名叫李登海,是我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

  同時,他也是「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之一,與袁隆平並稱為「南袁北李」。

  又是世界玉米栽培史上夏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

  還是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用40年完成了120多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

  這些可是他靠著自己,實實在在獲得的榮譽。]

  伴隨著風曦的聲音,天幕配上照片的同時,也噠噠噠的同步跟進信息。

  看得各朝代眾人目瞪口呆。

  南北朝,北魏。

  賈思勰都有些恍惚了,忍不住想,這真的是在介紹一個農學家嗎。

  又是「十大功勳人物」,又是感動中國人物,不敢置信。

  就想想他們,寫個農書,都要說一聲,「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

  想想就一把辛酸淚。

  特別是看看他現在這個時代,再看看天幕。

  更酸了。

  ……

  事實上,對於封建王朝那種「學者不農,農者不學」什麼的,是真的不能理解。

  弄不清楚明明是一群狗熊,居然還看不起英雄。

  【大家看到這一系列的成就,是不是覺得,他一定有一個較大多數人更為深厚的背景,淵博的知識。

  他才能做成這樣的成就。】

  「難道不是嗎?」在他們的認知中,能夠這麼厲害的,或者能夠寫書的,能夠被認可的,不都是那些士人嗎。

  哪真的有他們這些普通百姓什麼事。

  吧書69新

  就算有,不也連個名字都沒有留下嗎?

  他們心中懷疑,但也期待。

  這要真的是農民出身,那真的太厲害了。

  無法想像的厲害。

  秦朝。

  嬴政看看那個100斤,再看看那個700斤,陷入沉思。

  有能力的人是什麼出身,他並不是十分在意。

  就像他大秦,朝堂上真正的秦人可沒多少。

  但他統一六國後,誰敢說自己不是秦人。

  祖龍就是忍不住想,他大秦的粟畝產150斤,後世畝產300-400斤

  看來還得重用農家人,讓他們好好研究一下,後世如何做到的。

  百姓們更是激動搓手手。

  想著,玉米他們期待不了,但水稻和小麥可以期待一下。

  ……

  【說起李登海的出身,只是農民出生。

  1966年,李登海初中畢業後,回到山東掖縣後鄧村務農

  1972年,時任農科隊隊長的李登海在報告上看到,m國農民春玉米畝產量達1250公斤的消息,十分震驚。

  畢竟,山東地區當時的玉米畝產量也就100-200公斤。】

  各朝代眾人:!!!

  這個劇本怎麼這麼熟悉。

  這不就是他們這個時期的畝產量,跟現代的畝產量的差距嗎。

  然後呢,然後呢?

  他們感覺自己好像在聽一個很傳奇的故事。

  有點遙遠,但又因為主人公的身份跟面對的環境都與他們相似。

  就莫名,非常有帶入感。

  ……

  【李登海看到國外這麼高產量的情況的時候,就是自己覺得要立志發奮要使我們中華民族有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m國農民可以干到的,我們中國農民也能幹。

  豪言壯語立下,他也不是光說不練空把式,很快也開始他的學習之路。

  由於缺乏基礎理論,李登海不分晝夜地啃書本,向內行人求教。

  帶領隊員種植了10多快實驗田,探索玉米高產的道路。

  當年,後鄧大隊的夏玉米畝產量就提高到500多公斤,比一年前的夏玉米畝產量翻了兩倍多。

  1974年,李登海到萊陽農學院進修。

  進入學校後,李登海沒有因此懈怠,反而廢寢忘食,用一年時間,就把原本要用四年學完的課程全部學習完畢!

  然而無論李登海怎樣艱苦嘗試,始終無法突破畝產660公斤這個瓶頸。

  由於氣候原因,在北方一年只能生產一季玉米,嚴重製約了李登海的育種時間,當得知由於海南島的氣候環境,可以讓玉米的繁殖次數從每年的一次增加到三次。

  李登海決定南下海南島,加快自己育種實驗的速度。

  1978年,李登海背著乾糧和玉米種艱辛跋涉八天八夜終於到打海南荔枝溝,開啟了南繁育種的歷程。

  在日復一日地忙碌在田埂間,從種植、除草、施肥、噴藥,到發芽、長葉、結穗,每個環節他都嚴格把關,從不缺席。終於艱辛的付出得到了回報。

  在1979年終於經過無數次地試驗,李登海終於培育出了玉米品種「掖單2號」。

  創下了新中國單產780公斤的最高紀錄轟動了一個時代。】

  聞言,各朝代百姓瞪大了眼睛。

  成功了,居然真的成功了。

  太厲害了吧。

  「還不是運氣,聽起來也沒那麼難嘛。」有讀書人小聲嘀咕。

  卻很快被身邊的人一頓噴。

  「呵,你說不難,那你去做啊,在這裡說什麼。」

  「就是啊,你也不看看天幕剛才說了什麼,一年內學完四年的東西,觀察了上百萬粒種子,做了無數次實驗,你看你自己能做到什麼。

  別說觀察了,你長這麼大有見過上百萬粒種子嗎。」

  小聲嘀咕的人沒想到自己的話能被聽見,還被旁人懟了回去,漲紅一張臉,最終也訥訥說不出一句話來。

  最終以袖遮面,跑了。

  明朝。

  相信自己在未來不久一定會得到玉米的朱棣,命人認真記錄,不可漏掉一個字。

  【1979年春季,李登海將在三亞市育種基地南繁選育的「掖單2號」「掖單3號」,7公斤多種子帶回山東掖縣試種。

  那時,稱出來的畝產分別為776.9公斤和774.9公斤。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緊湊型高產玉米雜交種,第一次突破了平展型玉米雜交種在夏玉米區的高產能力不到700公斤的高限。

  在我國整個玉米栽培界引起極大轟動。

  大家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最起碼,在我們這個時代,意味著,在此後的時間,我國將緊湊型雜交玉米高產品種,確定為提高雜交玉米高產能力的有效途徑和主要發展方向。

  說簡單點,就是雜交玉米這一方面,從此以緊湊型為主。

  這是多大的成就啊。

  但李登海卻說,「我們雖然打破了我國玉米畝產量最高紀錄,但這還是遠遠不夠,我們必須超過m國,向世界證明我們中國人的實力!」

  顯然,他並不滿足700公斤的畝產,他還要再往前沖。

  講到這裡先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平展型」,什麼又是「緊湊型」。

  區分這兩種玉米,主要是看葉片,大家看天幕上的圖。

  平展型玉米的葉片是平展的,種起來就需要給每株留點空間,不能太密。

  因為當密度增大時,田間透光不良,就會導致禿尖長、穗粒數減少、空稈率增加、千粒重下降。

  甚至,有的品種會出現倒伏,導致明顯減產。

  而緊湊型玉米,玉米穗部以上葉片上沖的,這樣玉米的通風透風性就會較好,種植也能更加密集。

  天幕上的圖左邊是平展型,右邊是緊湊型,仔細觀察是能觀察出來的。】

  面對吃的東西,沒有一個人能表現得不認真。

  明朝,某個村莊。

  村民們聚在一起,一會兒看看左邊圖片,一會兒看看右邊圖片,再把兩個做對比。

  「真的誒,感覺還挺明顯的。」會寫字的文化人在紙上記錄,會畫畫的趕緊照葫蘆畫瓢。

  真的,平日裡只會種地的他們,都沒想到,他們身邊居然還有會畫畫這種技能的。

  會畫畫的那人一手執筆,認真勾勒形狀,嘴裡卻說著,「我這平日裡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拿著樹枝在地上畫畫,沒想到還有用的上的時候。」

  村長拍了拍這人的肩,再次稱讚。

  開玩笑,他們可早就把玉米當成他大明的作物了。

  他可是聽說,他們這個陛下沒少出海。

  以前不知道要幹啥子用,只覺得浪費錢。

  現在,陛下快衝,陛下真有先見之明,陛下一定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

  他們的玉米,近在眼前。

  這不趕緊先研究明白了,這高產作物怎麼種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