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宋太宗(完)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出生時離那個暮靄沉沉的晚唐已經有一段時間,黃巢的張狂威名也只是存於人們口耳相傳,而那些在先前朝代盛極一時的世家貴族們也只有寥寥餘音流傳。畢竟,五代早已是手握軍權的軍閥們的天下了。
但儘管如此,從史書、詩歌的隻言片語中,也能窺到當時在黃巢的利刃下,那些曾經富貴榮華的高門們的慘烈結果。
「天街踏盡公卿骨啊!」但若沒了這些公卿們的屍骨做底,現在大宋又如何能夠在那些普通士子們中間推行科舉制度呢?
確實。從這個角度上看,黃巢還是辦了件好事兒呢。
唐朝,貞觀三年。
所有人的心神都被這一段話衝擊得七零八落。
昔時繁盛、皆埋沒……天街踏盡、公卿骨!
縱使在場的諸多重臣盡皆為當今陛下的擁躉,忠心耿耿,願意追隨今上的所有決定——包括推行科舉制這一損害世家門閥利益的決定,但他們中的不少畢竟和世家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他們的設想中,固然科舉制會對世家產生動搖,但以世家的底蘊,未嘗不能慢慢沉澱下去,再識趣一些,就可以和陛下你好我好大家好。
他們也想過宋朝的科舉是如何擺脫世家門閥的勢力影響的——或許是經過五代烽火,但世家們總也能撈到一些軍隊力量用以保全自身。
可眼前這個結果,太過赤裸裸,也太過殘酷了!殘酷到當下的這些名臣們也有些不願意接受。
雖然,這種物理消滅,確實是最徹底也最有效的方法。
唐朝,武德年。
比貞觀年間的眾人更心梗的,就是武德年的君臣了。
畢竟,和李世民登基後不同,李淵在位時,世家大族特別是關隴貴族們的力量更要龐大幾分,在殿中的群臣中所占人數也更多一些。
自然,看到黃巢幹的事情那幾句詩後所受到的打擊也就更加嚴重。一時間,不乏有些年紀大了的老臣一口氣喘不上來暈過去的情況發生。
漢朝,元狩四年。
諸位軍功列侯們坐在位置上,莫名有些感同身受,可能是因為那「公卿」一詞吧。
畢竟他們也清楚,黃巢所消滅的這些世家門閥和他們並不是一回事兒。
也有不少人目露唏噓之意:「太慘烈了,這黃巢實在是個狠人。」這麼狠,怪不得能夠轉戰大江南北,掀起巨大波濤。
【除了這些擴大文官基層的措施,在扶持文官群體上,趙光義也是不遺餘力。
首先,趙光義自己以身作則,展現出好書重文的傾向。他曾指出:「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政。」同時還鼓勵武將們也要讀書。
接著就是之前提到過的文臣統兵,以文馭武。趙匡胤雖然也約束武將,但文臣一般只擔任內地知州,邊境的州郡往往還是多用武將擔任。
但趙光義並不如此行事,他不但大量任用文臣擔任邊境知州,還把文臣派往軍中任職,自他以後,文臣出任安撫使、經略安撫使或兼任駐泊一方的馬步軍都總管督帥武將漸成慣例。
不論這種行為的負面影響,單論對文臣權力的擴大和扶持,確實是起到了作用。
最後就是重用文官,優先從詞臣中選拔人才擔任宰執。詞臣是指為皇帝起草內製的翰林學士和起草外製的加知制誥,趙光義的宰執中有七個都是從翰林學士升任的。
同時,縱觀趙光義整個在位期間,宰相九人,全部是文官,有科舉出身者六人;正副樞密使三十五人,文官出身的有二十一人,占百分之六十;參知政事十八人,全部是文官。】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略略皺眉:「讀書是件好事,確實應該多讀書,扶持文臣力量也沒什麼,畢竟武將驕橫之風尚未消除,文臣需要有力量與他們相抗衡。」他頓了頓,「但是,對於文官給了這麼大的傾向,是否有些過了?」
以文馭武帶來的負面影響之前就罵過一輪了,這時就算了。但宰相、樞密使、參知政事的人選上,也對文官這麼傾斜,有些過頭了吧?
朕知道你是形成了文官治理系統,但看到你形成的過程,果然還是不爽。
唐朝,貞觀三年。
感到不太妙的不只有趙匡胤,唐朝的諸位君臣也是如此。
「這文武力量對比,失衡了吧?」尉遲敬德有些鬱悶道,況且看起來,宋朝的文武官員、文人武人好像相當涇渭分明,不像他們唐朝和再往前的時候,有時候好像分的沒有那麼開。
此時,長孫無忌突然不知道怎麼的想到了之前那個「東華門唱名」一話的兩個主人公:「那先前那個狄青,不會是個武將吧?或者說,還是一個頗有些功勞的武將?」
「……」他這麼一說,眾人一想,還真的很有可能!
那句話就是對什麼是「好兒」的註解,韓琦——是個文官說東華門唱名才能算好兒,那他為什麼要對狄青說這句話?八成是因為狄青對好兒的註解不同。
那麼在宋朝這麼個文武涇渭分明、又嚴重崇文抑武的環境下,對好兒的註解還能有什麼不同呢?只能是文武分歧了。
尉遲敬德更鬱悶了:「重臣宰執們都沒有武將的份,連好兒,都不能算武將武人了……」
【當然,這些是官場上面的舉措,除了這些,趙光義在搞文化上也頗為努力。
太平興國九年,趙光義命令三館將現存藏書與唐代《開元四部書目》進行核對,將闕目公布中外,凡獻書三百卷以上者,酌情授官或另行安排。
至道元年,趙光義又專程派人前往江南、兩浙購求圖書。
這些舉措都帶動了宋朝重視書籍的風潮,推動了藏書、讀書的盛行,也對後世的文化傳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時趙光義在位期間,還編纂了《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三部書,後來與《冊府元龜》並稱為「宋朝四大書」。
除此之外,趙光義在位期間還編纂了醫學類書《神醫普救方》一千卷、《太平聖惠方》一百卷、《雍熙廣韻》一百卷、《太平寰宇記》二百卷。
這些也是趙光義心中「文德致治」的體現,是他所治理的「太平盛世」的一部分。】
宋朝,淳化四年。
趙光義聽的心滿意足,覺得自己所作所為都得到了肯定。沒錯,這些就是他的以文德治理天下的表現,也是他的文德帶來的太平盛世的體現!
宋朝四大書,他的就有三部,這些都是他的文治功績啊!
群臣恭賀:「官家以明繼聖,而能廣文之聲,卒其成功,乃大一統。於時北自常、碣,南極嶺表,東際海岱,西接洮、隴,宋之威德,斯為盛矣!」
「官家閔農考績,講學勸諫,彬彬至治,成康文景,亦曷尚茲?」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聽完還是點了點頭,別的雖然不行,但趙光義在文治方面確實做得不錯。宋朝的文治也確實有他的一份功勞在。
但是想讓朕因此給他鬆綁,這是不可能的,趙光義還是繼續綁著吧,畢竟他對外實在是太拉跨了。
文治武功,趙光義就像是瘸了一條腿一樣,只有文治,沒有武功。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評價道:「這點倒是沒錯,宋太宗搞文治確實有一手,宋朝的文官就是他帶起來的,就是對外實在不行。」
朱柏悄悄道:「我感覺他就是知道自己武功不行,所以才在文治上使勁下功夫,這樣才能說自己治理的好,是個太平盛世了。」
其他兄長們對他的話都表示贊同,紛紛覺得就是如此。
「我感覺,宋太宗太追求一個好名聲了,之前想要攻打遼國是這樣,後來屢次失敗,轉向文治也是出於這種原因,不然,這文武之間也太過失衡了。」
【至道三年正月二日,趙光義早年所中箭傷的病情加劇,無法上朝,只得改在便殿決事。二十三日,皇太子、諸王、文武群臣因趙炅病重,都到佛寺修齋祈福。三月二十八日,趙炅病危,已不能視朝。
三月二十九日,趙炅駕崩於萬歲殿,終年五十九歲。諡號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
宋朝,淳化四年。
趙光義對自己的諡號和廟號還算滿意,只是決定要提早尋訪名醫,好延長自己的壽命。
而先前朝代的人對他的諡號都頗有幾分疑惑,這諡號為何如此繁瑣?沒有重點?
要按照找重點來說,簡略一下,趙光義就是文武皇帝?
【隨後太子趙恆繼位,是為宋真宗。
不過我們在這裡還是要提一個人,也是我們的老熟人了,王繼恩。】
趙光義眉頭一跳,王繼恩?在這個時候,他離世太子繼位的時候,專門提一下王繼恩?
他可沒有忘記上一次趙匡胤離世的時候王繼恩為什麼會被提起。
難道,這個王繼恩又想行擁立之功?他可待他不薄!
趙匡胤嗤笑出聲,這種習慣了搞從龍之功並從中獲利的小人,嘗過了一次甜頭,自然會想要再來第二次,你待他再好又怎麼樣?朕待他難道就好嗎?
趙光義啊趙光義,終日打雁,叫雁啄了眼吧。
【李皇后內心更偏向於趙光義的另一個兒子趙元佐,想要扶持他繼承皇位。
恰逢王繼恩也有意動,畢竟太子順當繼位他也只是平平淡淡而已,並沒有什麼額外的好處。可要是擁立趙元佐,那就是把被遺棄的人扶上了皇位,其功甚大。
於是李皇后就和王繼恩、參知政事李昌齡、翰林學士胡旦結成了擁立趙元佐的聯盟。
但是趙光義託付身後重任的宰相呂端早已想到了可能有人會密謀作亂的問題。
趙光義駕崩當天,李皇后讓王繼恩到中書去召呂端。呂端知道王繼恩要故伎重演,就誆騙他去詔書閣取太宗詔書,把他鎖在了裡面,讓人看住他,自己立即進宮。
隨後,呂端奉皇太子即位。即位儀式上,太子垂簾召見群臣。呂端立殿下不行君臣跪拜之禮,請捲簾相見,他親自升殿審視,見確是太子,才下階與群臣拜呼萬歲,真宗終於順利登位。】
宋朝,淳化四年。
趙光義鬆了口氣,還好還好,不管這個太子趙恆到底是自己的哪個兒子,但他總歸是自己立下的太子,指定的繼承人,而自己顯然又沒有打算廢掉他另立新君的意圖。
既然如此,當然還是太子繼位最為妥當。
嗯,不過還是排除了一個人選,元佐顯然不是太子。
還好有呂端!呂端現在是參知政事,等過段時間,朕就把他升任宰相。現在的宰相呂蒙正,確實不是一個託付後事的好人選。
倒是這個王繼恩,真是辜負了他這麼多年來的信任和託付。又是給他信任,又還放給他兵權,就連他清掃蜀地動亂時一直停留在益州尋歡作樂自己也沒有追究他……
算了,抹了他的權力,讓他該滾哪滾哪兒去自己養老吧。
【宋太宗趙光義一生剪輯————公元939年:趙光義出生於開封府
公元954年:因趙匡胤在後周將帥中露頭角,趙炅亦補為右班殿直,不久遷供奉官。
公元960年:周恭帝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北上抵禦契丹,翌日發生陳橋兵變,回師開封,自立為帝,建立宋朝。宋朝開國後,趙炅就被拜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並由「匡義」改名「光義」。
同年五月,趙匡胤出征在潞州起兵的李筠,趙炅被任命為大內都檢點,留守開封。八月,趙炅領泰寧軍節度使。十月,趙匡胤南征在揚州起兵的李重進,趙炅任大內都部署,留守開封。通過完成兩次留守京城的任務,趙炅進一步獲得兄長的信任,取得一定的兵權。與此同時,杜太后要求趙炅外出時必與「趙書記」(趙普)同行,以鍛鍊其處理事務的能力。】
對於這位大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教員頗不以為然,多次給予否定性的評價。
「不擇手段,急於登台」「但無能」
按照封建帝制的嫡長子繼承制度,趙光義與大宋皇位根本無緣,但最後他居然繼承了他哥哥的皇位,遂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最撲朔迷離的一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