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馬邑之謀

  你們以為這章要說王瑾了?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大同城下的激戰仍在繼續,豪格已經開始不計代價地強行猛攻。要是再打不下來,清軍的聲威真是要徹底掃地了。

  兩天前,姜琳被清軍炮火打死,清軍趁機登上了大同城牆,然而在守軍的拼死反擊下,清軍又被趕了下來,死傷甚多。

  攻城戰一旦不能速勝,就會陷入十分枯燥且經常十分慘烈的拉鋸中,為了保持士氣,清軍只能想點別的辦法。

  大同東北的白登山下,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市場,大量的隨軍商人如同臭肉上的蒼蠅一樣聚在這裡。清軍搶掠到的各種財物都在這裡交易,最重要的有兩種——牲口和人。

  幾乎每天都有新的貨色送到,量大價廉。皇太極雖然強調不許私掠,但是以清軍現在的狀況,不私掠是不行了,軍餉僅能保證生存,士兵都指著在戰場上搶東西來補貼家用。然而戰場搶劫,從來都是誰帶的包衣和騾馬多,誰能搶到戰利品就多,就算現在豪格不約束士兵去搶掠,普通士兵所得還是有限。

  大同是明軍、清軍、農民軍三方多次交戰的地方,縉紳大戶非死即逃。有骨氣的,在當初皇太極劫掠晉北的時候和大同淪陷的時候奮起抵抗,死得差不多了,沒骨氣的,納敏夫打回來之後不管他們是否曾經為非作歹,只要有功名在身,清軍來的時候沒死沒逃就是罪名,除非有反正表現,否則通通抄家發配。

  普通的清軍士兵,如果搶不到體積小价值高的財物,就很難在劫掠中獲利了。不過,這是過去入關劫掠,無後方作戰的經驗,現在則情況不同,有大量商人隨軍,解決了這個問題。

  人口和牲畜成了最有價值的目標,只要帶到白登山下,就能換成銀子。和大明朝一樣,能在這裡做生意的都是有後台的,包括皇太極自己的包衣。反正禁不住,既然大家都從這裡賺錢,那皇太極也不賺白不賺,多賺點錢,也能多做點事,彌補一下這幫人的愚蠢造成的後果。

  人口的收購價都壓得很低,估計當初阿賈伊被賣換來的錢至少能在這裡買十個人。山西前線有一條穩固的貿易線,把擄來的人口送到直隸各田莊乃至遼東。

  直隸本不是缺人口的地方,隨著圈地的開展,原本土地上的居民不斷淪為農奴,但是清朝田莊裡的待遇實在是太差了,逃亡之事接連不斷。

  另一時空的清朝推出了嚴酷的逃人法來追捕逃奴,可現在逃奴實在沒法追,華北各地都是農民起義,到處都有人占山為王。在大體剿滅這些農民軍之前,追捕逃奴很難奏效。

  節流節不了,那就只能開源,清軍在擄掠人口上加大力度,遼東人口不足的問題,也只能靠前線擄掠來解決。

  包營多次試圖為大同解圍,不斷向大同外圍的清軍發起攻擊,可賀珍只有三萬餘人,足以自保,卻根本無法解圍。

  陝西當然有更多的軍隊,但其中最能打的那部分被羅汝才收編了,納敏夫又帶走了一萬,而且如果動員的軍隊太多,軍隊的待遇和補給就難以保證,賀珍要是帶著十萬大軍渡河東征,很有可能被豪格一戰擊潰,還不如像現在這樣,集中財力,帶著三萬保障較好的軍隊出戰,反而更有勝算。

  圍困大同的清軍已經增加到了五萬餘人,目前來看,僅憑包營的兵力是根本無法為大同解圍的。

  大同守軍還在堅持,清軍成天在城外擄掠人口,在這種局勢下誰敢投降?就算能活命,也是被抓去遼東做奴隸,未必能活幾年,還不如拼一拼。

  「包營還在持續滋擾我們,連保安堡、鎮河堡一帶都出現了他們的游騎,哪怕有一千人抵達孤店,渡河威脅白登山,後果大家都清楚吧。」豪格掃視了一下帳中諸將。

  大家當然都清楚,所有人的生意都在那裡呢。

  「目前寧武在包營的控制之下,根據之前的偵察,賀珍的主力應該集結在馬邑。雁門關尚在我們的控制之下,山陰縣現在是無人控制,敵人已經攻擊應州兩次了,如果應州守不住,我們和太原方向的聯繫就要被切斷了。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決定直接攻擊馬邑。請叔父繼續坐鎮大同,我和七伯同行。」豪格的情緒不是太好,這些天看起來沒好好睡覺。

  大家自然不會有什麼意見,反正你是主帥,你說了算。要說打闖營,大家心裡得打個突,但是對於包營,清軍還是很有優越感的,什麼包從胥,一個蒙古人而已,之前打過幾次,也不見他如何厲害。

  清軍出動了約三萬兵力,清軍還沒慫到認為自己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都打不贏包營的程度。大同到馬邑的路程大約是二百四十里,清軍計劃三天走完,直接打賀珍一個措手不及。

  此時的馬邑城中,賀珍的情緒也不太好。這段時間他和清軍交戰,始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賀珍之前只是個中層軍官,讓他指揮三千人,他手拿把攥,讓他指揮三萬人,他真有些心裡沒底。

  他倒是想到了一個很古老的故事:馬邑之謀。

  馬邑之謀是怎麼設計的,怎麼失敗的,賀珍倒是不關心,但有一點他記得很清楚:最後漢武帝殺了提出馬邑之謀的王恢背鍋。

  在殺大臣背鍋方面,漢武帝和崇禎倒是很有共同語言。賀珍想的是,如果自己打輸了這一仗,又活了下來,那麼結果會是什麼呢?

  納敏夫會親統大軍來救大同,如果還不能解圍,他會集結精銳,對清軍營地進行決死突擊,要是決死突擊失敗了之後他還沒死,他會到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那裡求爺爺告奶奶地搬救兵。

  有這個預判做基礎,賀珍心裡就有底得多了。

  「探馬回報,清軍已經在今天早上出城,以他們的速度,少則兩天,多則四天,就該到了。賀某本是一無名之輩,和諸位相比,無非投靠大元帥投靠得早一些。承蒙大元帥信重,眾家同僚抬愛,今日執掌將印,說實話,賀某實無此能耐。故賀某有個主意,請各位同僚參詳。」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