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得功坐在行宮門前,盯著宮門,默然無語。
他當然不是那種因為皇上殺了幾個老百姓就灰心失望的人,但是眼前的局勢確實足夠令他灰心失望。
若是在平時,官兵殺了幾個秀才,著實不算事情,可是現在辦這種事,無異於授天下以柄。
就算是黃得功,也不得不承認,大明朝不可能再興了,可是,這些反賊連個好死都不肯給大明嗎?
如果現在四大反王直接衝進來,崇禎尚有可能掙一個「死社稷」的名聲。然而,儘管城內百姓群情洶洶,甚至有人試圖攻擊黃得功的部下,想打開城門,聯軍卻不急著進城。
而且,聯軍只駐紮在城南,根本不圍城,這是生怕崇禎不跑啊。
可崇禎若是跑了,能跑到哪裡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李成棟一樣,北渡黃河。可那樣一來,朱家列祖列宗的臉,可就丟得一乾二淨了。
黃得功是絕對忠於大明,忠於朱氏,忠於朱由檢本人的。但是他理解的忠,恐怕和崇禎理解的不太一樣。
劉文炳、鞏永固二人出了行宮,看著門前滿地的血跡,不由得打了個哆嗦。黃得功問道:「聖上主意定否?」
劉文炳說:「聖上欲行,請靖南伯點兵護衛。」黃得功點了點頭:「那二位欲行否?」劉文炳和鞏永固互相看了看,鞏永固頗為尷尬地說:「聖命難違。」
劉文炳和鞏永固當然是不願意逃跑的,他們都有一大家子人,一旦離城出逃,兵荒馬亂之中,誰知道能活下幾個。而留下投降,不過就是發配到江西去和桂王他們一起種地罷了。這年頭,能安安心心做自耕農,根本不能算懲罰,是優待還差不多。
另一時空的劉鞏二人在闖軍進京時都一死以殉崇禎,但那是有對闖軍不了解的因素在內的。而且在這個時空,經過從京城出逃的這段經歷,他二人那種忠君報國的銳氣被大大消磨。困守開封的這段日子裡,他們看遍了各種大明要完的預兆,實在是提不起精神了。
黃得功一言不發,轉身離開了。
此時跪在崇禎面前的,是他最信任的兩個人:楊嗣昌和高起潛。
當初祖大壽投降西營的時候,也沒為難楊嗣昌,楊嗣昌帶著幾個親信跑路回了開封。如今開封朝廷已經卷堂大散,崇禎信得過的人不剩幾個了,但他對楊嗣昌和高起潛的信任還是一如既往。
高起潛說:「流賊得意忘形,在城北沒有防備,有新衛營護送,可保護皇上離開。只是,隨行人員不宜太多,新樂侯和駙馬兩家人,若盡數隨行,恐怕行動遲緩。」崇禎猶豫了一下:「那就讓他們留下吧,流賊獲桂王而不殺,想來也不會為難他們。」
高起潛是崇禎朝所有太監中最「知兵」的,但這個「知兵」也僅限於他不會作大死而已,了解基本的軍事常識。真要是指望他打仗,那只能打出「絕不中圍城打援之計」的戰績,不過要是指揮逃跑,他還做得來。
楊嗣昌作為文官,則要多考慮政治上的問題:「若是到了河北,則朝廷權威再不能行,一旦落入東虜之手,必成傀儡,是以渡河之後絕不能前往封丘縣城,應向東走朱家寨,至長垣縣黃河泛道一帶,該地屬大名府轄下,盧九台在此經營多年,民心仍在,長垣以北,乃是袁時中家鄉滑縣,有袁部零星兵馬活動,可往依之,再做打算。」
所謂袁時中部的零星兵馬,其實就是大名本地的反清義軍,有那麼幾個袁時中的故舊參與其中,因為袁時中的名氣大,所以很多隊伍都打他的旗號。其實這些隊伍和山西義軍的關係更密切,接受援助也主要是從曹營那裡接收。在大清的襯托下,有不少讀書人加入了義軍的隊伍,所以在開封朝廷看來,他們還算好打交道。
崇禎是經過了長期的考慮,才做出了逃亡的決定。其實現在的崇禎,已經不認為四大反王抓住他之後是要殺了他了。自明廷南遷開封以來,四大反王始終保持克制,不來開封端了這個朝廷,哪怕是中牟之戰中,明軍和清軍一同與闖曹聯軍作戰,他們都沒有報復明廷。而現在的情況,明軍為了籌措糧餉,已經無計可施,開始搶劫縉紳,是如果再不取締開封朝廷,開封就得人吃人了。
但是崇禎確信,自己投降之後一定會遭到一番羞辱,甚至被送去種地。雖說崇禎是以節儉著稱的皇帝,但他的節儉也只不過是和其他皇帝比起來節儉罷了,他的日常開銷和真正的窮人比起來還是差著十萬八千里,這些日子在開封,銀錢短缺,崇禎已經覺得日子極苦了。真讓他去種地,還不如殺了他。當然,這麼說的人雖多,但真到了要殺頭的時候,基本上都會選種地。
不過,崇禎也不是因為吃不了苦就不肯投降,去找大名義軍,日子只有更苦。但是,在他看來,即便那樣,自己也還依然是一個皇帝,而不是一個任人羞辱、處置的失敗者。
崇禎的這個決定,離譜程度與張獻忠的人頭選舉法不相上下,古往今來,哪個皇帝能在把國土丟得一寸不剩之後靠幾百衛隊翻盤?但是崇禎有勇氣去逃亡,卻沒有勇氣面對失敗。
這些天,崇禎一遍遍地問自己,為什麼自己的勤政、節儉都遠勝父兄、祖父,可為什麼大明在自己的手上卻衰敗日甚一日,甚至自己還招致了比那三個昏君更多的罵名?
崇禎當然是不肯承認自己也是昏君,只是昏的方向不同的這個事實的。所以他只能得出「群臣誤我」「難道天命厭棄我家」這樣的結論。
崇禎緩緩走向後宮,到底帶不帶自己的家人走,他至今還猶豫未定。
此時在行宮門外,黃得功已經集結好了隊伍。
「一旦皇上落在東虜手中,大明和皇上的聲名都將萬劫不復。對君王之過不加勸諫,但知唯唯否否,非忠君也,實害君也。既然勸諫無用,本爵只得效鬻拳之兵諫,挽救皇上。」
黃得功拔出劍來:「沖入行宮,有敢反抗者,格殺勿論。如遇皇上,不得猶豫,立送皇上殯天,焚燒龍體,宣稱皇上自焚。唯有如此,才能令皇上不落千古罵名。」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