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要是明軍的話

  在中央戰場和清軍的火銃隊對射的,是後營後標賀蘭所部。

  後營後標的三千人有一半是火繩槍手,人數只有清軍火銃手的一半,但是因為火繩槍手必須站得分散,他們的陣列寬度和清軍是一樣的。

  即便有了紙包定裝彈,一個熟練的闖軍老兵也做不到在一分鐘內打出兩發子彈。然而,燧發槍更簡便的操作讓清軍的火銃手能夠達到這個速度。在火力密度和射速上,闖軍都不如對手,這讓他們受到了十分巨大的損失。

  然而,後營後標依然頂在戰場上,在他們左邊是張能的後營左標,右邊是馬重僖的後營右標,都在不斷向前推進。清軍多次向闖軍衝鋒,可均未奏效。

  在初次見到燧發槍陣齊射的火力時,清軍諸將都認為這一仗已經穩贏了,沒有任何人扛得住這樣密集而且發射速度如此之快的火力。在方陣的正面對射中,對手被射崩是必然的。

  然而,闖軍出現了清軍預料中的傷亡,卻沒有出現清軍預料中的崩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闖軍和清軍是非常相似的軍隊。清軍的火銃手的主力是漢軍旗的旗丁,在最近的圈地運動中,他們或多或少都分到了一些土地。而闖軍的主要成員,則是在均田運動中被授予土地的士兵,以及自耕農、永佃農家庭的余丁。

  好些個穿越者以為,學習一下歐洲的軍事科技,修幾座棱堡,造一批穆什克特,在明末就可以天下無敵了,這樣的人如果真穿越了,那只能死得要多慘有多慘。他們沒弄明白,軍事科技是否落後,和軍隊是否能打,根本就是兩碼事,至少在十七世紀的東亞,肯定是兩碼事。

  軍事科技的作用當然是巨大的,要是清軍有馬克沁,後營後標這三千人就算個個是大無畏的共產主義戰士,該崩潰還得崩潰,但清軍的初級燧發槍可沒有這樣的威力。

  在十七世紀,任何讓對手一擊而潰的戰役都絕不是因為勝利方的武器、戰術有多先進,一定是因為失敗方的先天問題,或紀律不嚴,或補給不足,或極度疲憊。

  在十七世紀的東亞,軍事問題的根源其實是土地問題。土地問題決定了國家財政對軍隊的投入,決定了士兵在這個國家的地位。就像大明的失敗,難道是因為他們不學習軍事科技嗎?當然不是,是因為明軍士兵已經從國家機器的一部分變成了需要被國家機器鎮壓的一方。

  而清軍和闖軍的士兵,他們或者是統治階級最底層的成員,或者是朝代變革的受益者。這樣的軍隊只要訓練嚴格,補給充足,就算拿燒火棍也有戰鬥力。武器戰術當然重要,但是沒刺刀的燧發槍對火繩槍的代差,還不足以形成決定性的優勢,不足以超越政治問題對軍事的影響。

  要是換北洋軍來,李自成就算真的全面均田,拿火繩槍也是打不過的。但是在這個時代,無論闖軍還是清軍,憑藉他們軍隊紮實的經濟基礎,都已經站在這個世界的巔峰了。哪怕另一時空山海關下的闖軍,就憑他們能從那樣的環境下整建制撤退,也勝過許多所謂「歐洲強國」的軍隊。不過,偌大的中國才養出幾萬這種軍隊,也不露臉。

  除非武器進步到靠火力就能射崩敵人的程度,那另當別論。而現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正規野戰軍都不能放棄長矛肉搏,放棄騎兵衝鋒。因此,嚴格的日常訓練、密切的協同配合,以及將軍士兵後顧無憂,才是制勝的關鍵,至於武器、戰術,只要不具有特別巨大的劣勢,就可以靠前面幾項優勢來彌補。

  理論是如此,但是實際操作起來,不管是哪一項,闖軍對於清軍都沒有形成什麼明顯優勢。

  從整體來說,闖軍的確對老百姓更好,但是具體到這幾萬軍隊上,皇太極給軍人的待遇可一點都不比李自成低。

  但是,再不打勝仗,這份待遇可就要維持不住了。

  「皇上,賊軍尚未露出破綻,是否再等一等?」范文程有些擔憂,闖軍的堅韌遠超清軍預料,賀蘭所部竟然頂著巨大的傷亡,死戰不退,而兩翼的張能和馬重僖所部卻在不斷進攻,照這樣下去,就算能將賀蘭所部徹底打垮,清軍在步兵對戰中也很難打開局面。

  清軍原本的計劃是用壓倒性的火力迅速打垮闖軍的中路,以騎兵和重步兵的突擊直接切入,另闖軍東西不能相顧,再出動主力騎兵,在闖軍兩翼之中擇一擊潰,可獲大勝,即便不能陣斬李自成,也可以使一個營的闖軍徹底失去戰鬥力,沒有一兩年不能恢復。然後清軍便可以從背後攻擊張獻忠。隨後南下五河,渡淮河,攻鳳陽,塗山大營的闖軍孤立無援,也無法再守。這樣一場勝利,就算沒有取下李自成或者張獻忠的首級,也可以將鳳陽、廬州、淮安、揚州四個府都收入囊中,將局面完全打開。

  但是這個計劃第一步就卡殼了,清軍怎麼也沒想到,從開戰到現在,後營後標已經倒下三分之一的人,為什麼還保持著陣型?甚至還有長矛手撿起火繩槍接著射擊,這幫流寇就真不怕死?要是明軍的話,除非是決心和主帥共存亡的家丁,否則早就全都落荒而逃了。

  殊不知,闖軍此時也很佩服清軍,不是佩服他們的火力,而是佩服他們兩翼受到威脅,還能毫不慌亂地繼續攻擊正面之敵。要是明軍的話,最怕側翼被包抄,非後退到和友軍在同一水平線不可,否則的話,絕不相信友軍能掩護自己。

  明軍:你們打你們的,我們招誰惹誰了?

  「賊軍既然沒有破綻,那就殺出破綻來!大清命運,在此一戰,不能再等了。」皇太極堅毅地說道,「馬隊出動,擊垮流賊右翼!」

  尼堪和自己的堂叔,舒爾哈齊的第八子費揚武一起引領這次衝鋒。在步兵對射開始之前,尼堪已經指揮騎兵與闖軍進行了多次前哨戰,還受了一點輕傷,不過此時的他依舊意氣風發。一隊隊清軍騎兵從步兵和炮兵的空隙中前出,正在以小隊和闖軍交戰的清軍重甲兵開始收縮集中,完成了整隊的清軍騎兵開始快步前進。

  尼堪能感覺到許多炮口對準了自己,不過他並不在乎,他堅信,沒有任何軍隊能抵擋這樣的雷霆一擊,最終的勝利者一定是大清,就像之前無數次大清取得了勝利的戰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