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挾天子也令不了諸侯

  如今的大明皇上,已經成了「八縣天子」,官僚隊伍當然隨之萎縮了,甚至有跟著崇禎從北京南逃開封的朝臣,竟然潛出開封投奔劉宗敏的營寨,中牟之戰後,還有了一波小高峰,連跑了十幾個。尤其是家在南方的官員,思逃者甚多。

  這些人跑到劉宗敏那裡,迎接他們的可不是夾棍,從北京一路折騰到這裡,他們身上肯定沒什麼錢了,而且基本上原來都是京官,沒什麼貪酷的名聲。更多的官員是從清朝的統治區逃來的,對於這些人,只要過去不是臭名昭著,血債纍纍,闖軍一概既往不咎。其實就是通通既往不咎,人品那麼爛的人怎麼可能來投闖軍,早就像馮銓那樣安享大清的榮華富貴了。

  這些南逃者的代表,是河南道監察御史韓文銓。另一時空的甲申年,積極投靠大順的官員不在少數,但事後證明,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投機者。韓文銓則不然,在山海關大戰之後,他作為山西節度使,依舊忙於平定官紳叛亂,多次拒絕清朝招降,最後與陳永福一同保衛太原,以身殉城。他是個有野心的人,會在改朝換代之際賣力幫著新東家弄死老東家;他同時也是個有底線的人,李自成於他有簡拔其為封疆大吏的私義,又有抗清之大義,他就得以死赴之。

  中牟大戰之後,韓文銓約了幾個交好的同鄉,帶著少數親信僕人潛出開封,逃入了闖軍控制區,反正現在闖軍控制區離開封已經非常近了,逃跑並不困難。他們這一批官員都是陝西人,家眷在老家,宗族兄弟都做了納敏夫的官了,沒有後顧之憂。

  這些南逃的官員有的是對於大明朝廷引狼入室又無能至極的作為失望透頂,有的是覺得大明不行了,天下數李自成最強,及早跳船,還有的只是單純認為除了大清誰都行。不過現在看起來,這三種人俱是一般,而且恐怕也沒什麼機會考驗他們了。

  對於這些人,先由劉宗敏負責給他們定品級,然後再由武昌方面授官。規矩很簡單,來投之人不管是讀書的還是練武的,都授官,如果原本有官,就晉升一級,哪怕做過清朝的官也既往不咎。劉宗敏在太康款待這些人,五日一小宴,十日一大宴,代表李自成賞賜各種金銀綢緞、生活用品。對於闖軍這種新興政權,來投奔的人永遠不嫌多。這些人大部分會被委任為各種副職,至於能不能大用,就得之後再看了。

  不過,還真有人會嫌投奔自己的人太多,那就是崇禎。

  隨著開封朝廷的人數越來越少,崇禎對於朝廷的控制力反倒越來越強,南逃帶來了巨大的人事變動,崇禎有充分的餘地運用各種手段,把自己想提拔的人提拔起來,把自己不喜歡的人晾在一邊。

  以崇禎的識人水平,換上來的人也不見得好到哪去。但不管換的是誰,能通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考上來的人總不至於是傻子,反正朝廷就剩八個縣的工作要處理了,這點事情哪個文官學一段時間都能會。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變動強化了崇禎的集權。這個亡國之君對朝廷的控制力,竟已不亞於朱元璋、朱棣這樣靠武力上台的皇帝。

  至於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嗎,不提也罷。

  這也讓崇禎有了新的幻想,有這樣的基礎,他如果能重整山河,再興大明,豈不是可以像太祖皇帝那樣從頭建立官府,以他現在對朝廷的控制力,若是想均田免糧,似乎也未必不行。

  想法是不錯,但前提是你得打得贏才行,天下六大勢力現在誰最弱你心裡沒點數嗎?

  何況,就算是打贏了某家勢力,吞併了他們的地盤,是你打贏的,還是洪承疇或者祖大壽打贏的?

  之所以現在還沒人來「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挾了天子也令不了諸侯。總共就五個諸侯,一個蠻夷,三個流寇,還有一個蠻夷流寇。不管是誰,就算控制了開封朝廷,也對他們沒有任何影響,反而會使這個控制朝廷的人背上朝廷的沉重包袱。

  就像另一時空的高一功,帶兵到梧州勤王,他要是想當永曆朝廷的曹操,那也容易得很,可他絕不會那麼做,一是因為他人品高尚,二是因為他腦子清楚。就算永曆皇帝給高一功加個九錫,他能號令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嗎?能號令杜永和、張月、李元胤嗎?他連眼皮底下的瞿式耜、焦璉、陳邦傅也號令不了。所以別說高一功了,就連陳邦傅都不去挾天子,因為天子連個圖章的作用都不頂,挾天子只能給別人找一個吞併自己的理由。曹操挾天子可以令諸侯,李傕、郭汜、楊奉、韓暹挾天子有好下場嗎?

  祖大壽和吳三桂不止一次謀划過要不要衝進開封,吞併黃得功等人的兵馬,控制朝政,但最後還是覺得這破朝政控制不控制的有什麼意思。開封的六大總兵總不能全殺了,至少得團結其中半數,還要和洪承疇談好權力劃分的問題,可除了一個控制朝廷的名頭,還能有什麼實際收益呢?朝廷沒兵沒錢沒糧,控制了朝廷之後,反倒要用關寧軍現在控制的歸德九縣的地盤去供養朝廷。所以,還不如在歸德靜觀其變。

  朝廷已經混到了軍閥都懶得來搶的份上,崇禎倒是還滿懷希望。他對袁繼鹹的辦法倒是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弊端,認為闖軍、曹軍與清軍的大戰明軍根本插不上手,但是對楊嗣昌計劃中漏洞百出的部分就全都視而不見了,積極謀劃和尚可喜裡應外合打垮張獻忠。雖然心裡對老百姓暗暗許諾要均田免糧,但實際行動上還是猛刮地皮不止。在崇禎看來,他做的一切都是「不得已」,都是「暫苦百姓」,都是為了將來的「天下太平」。

  崇禎十三年就這樣過去了,天下紛爭不休,卻有粗安之相,除了前線戰區,就連清軍治下,很多地方的社會秩序都在恢復。

  當然,這和大明沒有關係,明統區全境都是戰區。

  這場決定未來數百年歷史的戰爭,只不過剛剛開頭。參賽選手都已經就位,秦已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第十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