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微光中,急促的喇叭聲擊碎了黑暗。
「明軍來了!」「快迎敵!」清軍迅速動員了起來,準備迎戰,然而在他們的背後,又燃起了熊熊大火。
「貝勒爺,朝鮮人譁變了!」「慌什麼,朝鮮人那點本領,還想譁變?一千人就殺光他們。」
杜度不慌不忙地穿上鎧甲。皇太極兩次侵朝他都參加了,殺朝鮮兵如刈草,他根本不把朝鮮人放在眼裡。
但是他錯了,朝鮮的鳥銃手用木料堆成了一道防線,已經打退了清軍的幾次進攻,這一次,可沒有狗官剋扣他們的彈藥了。
朝鮮也不是坐在那裡等著鄰居輪番來刷的NPC,壬辰一役,被日本打得險些亡國,但凡朝鮮的統治者稍有一點腦子,怎能不反省。從那之後,朝鮮一直在學習日本的鳥銃。
但朝鮮不愧是大明最忠實的藩屬,大明有的毛病朝鮮一條不落全都有,大明沒有的毛病它也有。自然,朝鮮的鳥銃隊也就和關寧軍的家丁差不多,能打倒是能打,在清軍和自家朝廷的兩面夾擊下照樣挨揍。
碩託和杜度對朝鮮兵的壓榨雖狠,但還沒到要命的程度,本來是沒那麼容易組織朝鮮兵譁變的。經過兩次侵朝戰爭,清軍已經打出了威名,大部分朝鮮兵都是敢怒不敢言,能捨生忘死不顧強弱懸殊進行反抗的人,在哪個國家都是少數。
可是柳琳不反不行了,他老家的父親來信了,說奴僕起義軍打到了他的家鄉。柳家對奴僕還算厚道,沒受牽連,但是柳琳的兄弟和其他許多親戚都「從賊」了。
要是按照吳三桂的思路,肯定是把信一撕,說這是假信,自己爹已經死了。帶著自己的一萬兵馬投降大清,然後帶著清軍直搗濟州「為父報仇」。清軍到處被朝鮮義軍襲擊,於是「以朝制朝」,封柳琳為平東王,讓他鎮守全羅、忠清、慶尚三道……
但柳琳是個正常人,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自己的政治生涯完蛋了。本來自己領的就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跟著清軍來打大明,不管打贏打輸,回國之後都會被政敵攻訐。現在自己家裡出了這樣的事,回去之後能不能保住性命都難說。
既然如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你們李朝起家是當年威化島回軍,奪了王氏的王位,你做得初一,我就做得十五。你家祖先作為王氏高麗的將領,出征在外可以殺回來奪王氏的江山,我作為李朝將領出征在外,當然可以殺回去奪李氏的江山,天公地道。如今你李朝朝內黨政不斷,百姓民不聊生,對外還投降了清朝,反你有什麼大不了的?贏了我就是英雄,說不定有帝王之分;只要我打出抗清、廢奴兩大旗號,就算我輸了,說不定在史書上還得是英雄。
於是,柳琳便偷偷克減清軍分給朝鮮兵的糧食,並派心腹不斷煽動。給有血海深仇的「北虜」賣命,還受歧視,朝鮮兵本就大大不滿,煽動他們根本不費多大力氣。
最終,因為朝鮮士兵盜竊清軍的食物,發生了一次雙方士兵的群毆,朝鮮兵打死了兩個清軍,自己也被殺了五個人,其餘參與此事的四十多名朝鮮兵都被清軍關了起來。其中兩個受傷的不給醫治,很快就死了,杜度說,要把其餘的人全部活埋,以儆效尤。
於是柳琳就說了,杜度要把我們其餘的朝鮮人全部活埋,大家干他娘的吧!
以清軍在朝鮮的所作所為,別說柳琳只是造謠說他們要幹活埋一萬朝鮮人這種「小事」,就算柳琳說清軍要把這一萬朝鮮人都殺了吃肉,扒下皮做衣裳,煉出油來點燈,最後再拿骨頭去餵狗,朝鮮兵也是信的。林慶業的船隊已經到山海關好幾天了,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林慶業一度被朝鮮朝野寄予厚望,被視為當代小岳武穆,結果就被出賣到瀋陽去當人質了。現在他都反了,別人還猶豫什麼,李朝的氣數也就這樣了,大家各憑本事當亂世群雄吧。柳琳決定帶著自己的部下去忠清道,理論上聽濟州的義軍總部指揮,實際上自成一軍,這樣不管將來是什麼結果,都能有迴旋餘地。
在塔爾摩的指示下,朝鮮義軍也同意了這種做法,柳琳過去抗清有功,也不是那種殘害百姓奴僕的贓官,他主動脫離清軍投奔義軍,這是應該大力宣揚、樹為標杆的事情,如果上來就解除他的兵權,以後還怎麼勸降其他將領。
而且塔爾摩也絲毫不擔心朝鮮出現軍閥,就算將來朝鮮群雄並立,還有闖軍兜底,李自成說誰是國王,誰就是國王。以王瑾的為人,除非朝鮮遭到外來侵略,否則他應該絕不會允許一兵一卒進入朝鮮,但即便如此,等闖軍打到遼東,恐怕也沒人敢不給李自成這個面子。朝鮮可不像日本有大海為屏障,絕不能招惹天下第一的陸軍。李自成以天子之信譽保證朝鮮軍閥們的生命安全,杯酒釋兵權是做得到的。畢竟這些人也就在朝鮮算軍閥,放在大順只能叫土司,還是小土司。
不過,單憑朝鮮軍隊自己譁變,那只有被清軍剿滅的份,這就需要明軍的幫助了。這便是林慶業和孫傳庭商議的事情:「我幫你的族人南下,你幫我的族人回家。」
清軍早就知道明軍要跑,畢竟要運走這麼多人,得動員大量民船,前後近千條船在山海關靠泊,只要不瞎都看得到。但豪格決定,不要趁機進攻,放他們走,等到山海關明軍數量進一步削減,再發動總攻。明軍已經窮途末路,逼急了就會殊死一搏,沒必要和他們硬碰硬損耗兵力。
正常撤軍都是撤走精銳留下老弱,但山海關明軍正好相反,家眷先走,留下的都是有必死之心的。誰都知道,當關內守軍人數過少,清軍一定會發動進攻。但是能堅持到現在還沒降清的人中,畢竟還是有許多不怕死的硬漢的。他們已經看開了,按照抽籤決定的順序,能走則走,不能走就留在這裡點燃帶不走的火藥,和清軍同歸於盡。那些抽籤順序在最後的人,知道自己肯定走不了,對於為配合朝鮮兵逃走而出擊非常樂意,衝出去砍殺一番,死也好活也好,總比在城裡等死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