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個配享文廟的,是孔子的八世孫孔鮒。閱讀sto55.COM
孔鮒,字子魚,他的父親孔謙曾經是魏國的相國,魏國滅亡之後,秦始皇封其為文通君,與魏國遺民張耳、陳余相善。
陳余得知秦始皇焚書之議後,急忙通知了孔鮒。孔鮒冒著生命危險,將《論語》《孝經》《尚書》《禮經》等書籍藏在了孔子故居的牆壁中,使其躲過了這場浩劫。孔鮒自己則藏身嵩山之中,教授弟子百餘人,以求傳續儒家學脈。
大澤鄉起義之後,孔鮒在曹咎的引薦下帶著禮器投奔了張楚,被任命為太師。孔鮒建議陳勝封二王三恪和六國後人為王,又認為周文能力不足,過於冒進。後來的周文之死和項梁立熊心為號召,證明孔鮒的想法是對的。遺憾的是,陳勝認為孔鮒這樣的儒者「可與守成,難與進取」,雖然對待他很客氣,但只讓他主管文教、禮樂、祭祀,對他的計策一條也沒有採納。
後來,周文為章邯所破,陳勝被叛徒刺殺,張楚滅亡,雖然陳勝沒能讓孔鮒實現理想,但孔鮒還是決定以身殉之,他遣散了自己的弟子,讓他們去魯地避難,自己留在了陳縣,終為秦兵所殺。
陳勝雖死,其志不滅,陳勝侍從出身的呂臣組織「蒼頭軍」,很快收復陳縣,處決殺害陳勝的叛徒莊賈,另一個張楚舊部召平則請來了項梁。孔鮒的侄子孔藂投奔劉邦,南征北戰多年,最終跟著劉邦占領咸陽,滅亡秦朝,後來成為西漢的開國功臣之一。
孔鮒犧牲之後,沒人知道他所藏書籍的下落。於是這些古書塵封數十年,直到漢武帝時期,封在曲阜的魯王劉余要擴建王府,拆除孔子故居,這才在夾壁中發現了這些書。
闖軍是不可能拋棄「儒」的旗號的,如果要在儒者中選一個人來推崇,孔鮒顯然是最合適的人選。他是歷代帝王都祭祀的正面人物,有孔氏嫡派傳人的身份,祭祀他不會有太大的阻力,而他為對抗暴秦投奔農民軍,最終身殉張楚,也正合「忠於一姓者小義也,忠於天下者大義也」的價值觀。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領導者,陳勝死後的待遇也和後輩同行們大大不同。他沒有被視為亂臣賊子,而是被劉邦正式追諡為「隱王」。「隱」這個諡號不算很好,有德行不明而空占君位的意思。陳勝並非完人,有坐視田臧殺害吳廣、因小故殺舊友、信用奸臣、待人嚴苛、不聽勸諫等污點,對於張楚的失敗負有很大責任,所以「隱」這個諡號倒也並不算污衊他。
不管是美諡還是惡諡,有這個諡號,就說明他是官方承認的合法君王。劉邦安排人為陳勝守冢,以禮祭祀,待遇同於六國諸侯。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甚至使用張楚紀年,不用秦二世紀年。漢朝的官方儘管批評陳勝才薄德寡,但從未否認陳勝、吳廣反秦有功。
陳勝、吳廣的名字也成了歷代統治者的夢魘,每當他們又產生老百姓好欺負的錯覺時,就會有人提醒他們,就算強橫如秦,戍卒一怒,也是三年而亡。最近的一次提醒發生在萬曆年間,禮部尚書郭正域在勸阻萬曆皇帝的橫徵暴斂時說:「自古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秦之強盛,兼併六國,卒之擾亂天下者,非六國也,乃陳勝、吳廣一二小民也。」
事實證明他說對了一半,明朝的小民依舊很能打,驛卒奮臂,九州幅裂,但時代和秦朝不一樣了,四夷也很能打。
就這樣,孔鮒也配享大成殿,至聖孔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後聖荀子、繼聖子魚,合稱「儒家七聖」。
孔鮒配享還帶來了一個變化,那就是所有年代比他晚的儒者都不能再在文廟供奉。新的文廟取消了十二哲、七十二賢的區別,所有先秦的儒家代表人物都一起在偏殿供奉。也就是說,董仲舒、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蔡沈、呂祖謙、陸九淵等人通通被以年齡不夠為由清退了。闖軍當然也允許祭祀他們,但是要祭祀就在家鄉或者曾經任官的地方祭祀,不會在天下文廟裡全都供奉了。
這一波動作著實大,連諸葛亮、李綱、文天祥、陸秀夫都被請出去了。但是這些人的待遇是不同的,將這些人請出文廟的同時,闖軍也在襄陽、成都大修武侯祠,在李綱的祖籍地邵武、文天祥的家鄉廬陵,以及崖山等地,都立廟紀念這些英雄。像董仲舒、朱熹這種闖軍不待見的,舊有的祭祀不會廢除,但也不許再立新廟。
經歷過明末恐怖的大饑荒的闖軍眾人尤其厭惡董仲舒對「災異說」的解釋。皇帝犯了錯,老天爺就降災弄死老百姓來嚇唬皇帝,皇帝要是不改,老天爺就降更多的災,弄死更多的老百姓。真到了皇帝徹底失去天命,要換皇帝,還得老百姓自己動手。照這麼說,合著老天爺只會弄死老百姓?怪不得皇帝叫天子呢,老天爺真他娘的是皇帝親爹。
明末清初的艾衲居士的《豆棚閒話》中記載了一首歌謠:
「老天爺,你年紀大,耳又聾來眼又花。
你看不見人,聽不見話。
殺人放火的享著榮華,吃素看經的活活餓殺。
老天爺,你不會做天,你塌了罷!
你不會做天,你塌了罷!」
這首歌闖軍兄弟們也多曾唱過,對於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從小到大就沒見老天爺開過眼,越是勤勞善良,越是窮困、餓死,越是貪婪無恥,就越是富足。但隨著闖軍的不斷勝利,大家的心態也開始轉變了,覺得這世上還是有天道的,所以才會有「奉天倡義」的旗號。
李自成終究還是要做天子的,他支持的官方價值觀總不能像謝遜一樣說老天爺是混蛋。老天爺不能是混蛋,那就只能是董仲舒扯淡。所以闖軍推崇司馬遷,反對陰陽五行那一套,還推崇荀子的主張:「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口水戰當然是少不了的,不過這會兒的闖軍還有「我流寇也」的優勢,不用太在意輿論。闖軍在尊孔尊儒這一點上咬得很死,所以也得到了不少儒生的支持。北邊有張獻忠、羅汝才、納敏夫做屏障,闖軍控制區和清統區不接壤,得罪一部分士紳也沒什麼。何況那些真正有能力叛亂的士紳也不見得在乎這個,只要闖軍還是做出尊重名教、禮賢下士的態度,尊古儒還是尊宋儒都可以接受。
還有一件事震動更大,那就是闖軍修了一部《後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