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山的這個調子定得很講義氣,換成三百年後的某些人,說不定就要直接來一份秘密報告,大談「階級敵人的破壞」「某些幹部出身不好」了。閱讀sto55.COM呂山將主要責任歸為剿滅匪徒不夠徹底,那麼主要責任當然是他這個軍事主官的。知府在這方面雖然也有些責任,但知府無權指揮於駐防軍隊,要說有責任,頂多也就是對基層不夠了解,沒有及時提醒威武將軍,不是什麼大事。
帶隊的掌旅已經陣亡了,他的指揮的確是有問題,但闖軍也不會追究死人。掌旅水平不行,和威武將軍沒有教導好也是有關係的,責任還是呂山的。康小米也有點責任,他的任務是做基層調查,還負責繪製地圖,沒發現這麼大一股匪徒,也說明他辦事不夠仔細。不過,假如這些匪徒是外來的,不在康小米調查過的範圍內,那就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總之,呂山承擔了最多的責任,王鑑和康小米頂多也就是挨一頓臭罵、罰點俸祿而已。而呂山也不擔心自己會怎麼樣,李自成不是朱由檢,他把責任全攬下,也沒有殺頭的罪過,大不了一擼到底,回家當老百姓去。他更擔心,這起突發事件會不會影響闖軍和順天安民營之間的關係,會不會是某個驚天大陰謀的開端。
可呂山沒想到的是,順天安民營的使者的態度好得出奇。納敏夫派來的人都不是賀蘭部的舊人,都是新投降的明朝官員和剛剛靠科舉選出來的人,正使名叫楊玉林,原本是明朝的潼關兵備道,家鄉在直隸河間,已經淪陷。
楊玉林堅定地表示,這次襲擊一定是明軍或者清軍雇用匪徒策劃的。雖然他受了傷,但他依然急於前往安慶面見闖王,一定要維護好兩營之間的關係。
臨出發前,納敏夫對楊玉林千叮嚀萬囑咐,不管出現什麼情況,都要絕對保證和闖營的和睦,不管李自成提什麼要求,通通答應。
因為此時的納敏夫,已經離開了陝西,甚至不在河套或者青海,和內地的事情相比,他有對他來說更重要的事要處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楊玉林還真說對了。
此時在鄖西縣的縣衙中,三個人正在密謀。
知縣吳大雁,湖北鍾祥人,闖軍入楚後以科舉得官。和他共謀的兩個人是戶官賈我祺和戶科倉司的倉大使李三楚。
七品、八品、九品的三個官,琢磨著造李自成的反,也算膽大至極了。但現在不造反怕是也不成了,這三位合謀貪贓的事情被康小米查得差不多了,恐怕要不了多久就得組團辦一個台北五十年游。
吳大雁眉飛色舞地說道:「小丘大人那裡傳來消息說,朝廷已經和金國汗談定了。金兵過河之後,只打流寇,不打官軍。只待秋後,金國二十萬雄兵攻入河南,關寧鐵騎亦從旁夾擊,曹賊、王賊灰飛煙滅,大明江山重光,我等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反正功臣……」
賈我祺嘆了口氣:「只可惜,誰能想到納敏夫竟是如此窩囊之人,使團被襲,竟毫不追究,使團依舊去謁見李闖,還獻上馬匹。闖兵之中,多有精通騎戰之技的老革,之前在南方只有桂馬可用,故不成氣候,而今可以源源不斷購入青海良馬,關寧鐵騎怕是指望不上了,曹文詔、祖大弼、祖寬皆為李闖所破,祖大壽和吳三桂又能強多少。」
就算他們打算背叛闖軍,對於闖軍比明軍強這一點也有充分的認識。當年闖軍是流寇,都能和關寧兵打得有來有回,現在他們軍餉、糧食、武器、鎧甲、彈藥、被服、馬匹、草料通通都不缺,由於沒有經歷另一時空的大敗,那些和明軍戰鬥了十年的老兵大批地活了下來,明軍憑什麼和他們斗?
但是對於清軍,這些人還是有著迷信一般的信任。吳大雁說:「東虜軍勢之強,天下無敵,就算是李闖,也不能與之相抗……」
「闖王能不能和東虜相抗就不勞你們操心了,先想想你們的腿能不能和夾棍相抗吧。」一名哨總帶著二十幾名士兵和衙役沖了進來,當場就讓這三位來了一次cosplay,這三位也很有天賦,演粽子演得惟妙惟肖。
隨後,這三位又和夾棍進行了一場小小的較量。經過一場不太具有觀賞性的比拼,夾棍贏了。
很快案子就查清楚了,幕後主使是襄陽府吏官丘之陶。丘之陶是襄陽府宜城縣人,他的父親是明朝的禮部左侍郎丘瑜,現在正在開封。他們父子倒沒什麼惡名,丘瑜還一直主張減少加派和勞役、優待驛卒。但是對於丘家這種家庭長大的人來說,忠於明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他們和闖軍註定是敵人。
丘之陶策劃這次行動時並不像他另一時空與孫傳庭暗通時那樣堅決。朝廷要收復襄陽,他當然萬死不辭,可朝廷要借東虜之力來收復襄陽,這事可就兩說了。
丘之陶想了很久,最後還是幹了。他在闖營為官,對闖軍實力的了解比他父親更清楚,深層次的東西看不出來,可對於闖軍有多少大炮、有多少糧餉物資還是知道的。如果不借用外力,明軍想戰勝闖軍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借東師,大明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如果被東虜和闖賊兩面夾擊,大明就必死無疑。這就是丘之陶自我催眠之後得出的結論。至於清軍打敗了李自成、羅汝才之後,明朝要怎麼對付清軍的問題,他不敢去想,只是一味地告訴自己會有希望的。
於是,他利用在闖軍接收鄂北時就準備下來的一支武裝,發動了對順天安民營使團的偷襲。這支武裝有丘家的家丁,也有收容的潰兵、雇用的土匪。丘之陶認為,只要能挑動納敏夫和李自成爭鬥,大明朝將來就多了一分指望,打敗李自成之後,或許還可以利用納敏夫制衡皇太極。
和這種用想像力看待天下大事的人也沒什麼好說的,處置起來很簡單,殺人償命,欠債去台灣。但是,最近多次發生的士紳反亂事件,還是帶來了一個信號:明朝必然是向這些人許了什麼希望,而這個希望,很可能是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