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會戰

  「流賊來了!」

  正午已過,日頭開始偏西,聯軍就在這個時候出現在了戰場上。

  明軍的陣型是一個九宮八卦陣,朱大典的督標居中,東為劉澤清,南為牟文綬,西為倪寵,北為劉良佐,東北為王光恩,東南為張一川,西南為惠登相,西北為李萬慶。

  倒不是朱大典有意cos宋江,而是因為他對這八位哪位都信不過,最後只好擺出了這樣一個刺蝟一般的陣勢,縮成一團,尖刺向外。

  王瑾派人射書入營,勸朱大典「停止內戰,一致抗清」,雖然肯定沒有用,但該走的程序還是要走的。

  聯軍一直推進到接近紅夷大炮的射程,才開始布陣,這種打法已經算得上十分囂張了。如果明軍主動出擊,聯軍將在行軍隊形中遭遇攻擊。然而,明軍西側的李萬慶、倪寵、惠登相三部毫無動靜,只有一些小規模的探騎偵察襲擾,很快就被王得仁部下的輕騎兵驅趕開了。

  儘管在王瑾看來這只能算是練手,但畢竟是闖軍南下湖廣之後,第一次和明軍進行大規模主力會戰。之前闖軍雖然也取得了不少勝利,但更多是靠把明軍逼到不得不撤退的地步,然後在追擊中消滅敵人,像這樣當面鑼對面鼓地用平野上的正面進攻來打垮近五萬敵人,還是頭一次。此戰參戰總人數超過八萬,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值得記一筆的戰役。

  王瑾盼著敵人弱一點,然而中營的將士們卻盼著敵人強一點,這樣才能讓他們的勝利變得有榮譽,有榮譽,自然就有更多的爵位和賞金。要是朱大典也和洪承疇一樣直接逃跑,他們能得到的封賞也就很有限了。

  沒人懷疑是否能打敗朱大典,對面的敵人有一半曾經是闖軍的友軍,闖軍老兄弟們對於王光恩、惠登相他們實在太熟悉了,如今闖軍已經今非昔比,而這些人,至少外表看起來並沒有什麼進步。

  其實他們也的確沒有什麼進步,自從當了官軍之後,整日裡就忙著到處搶糧食,打一打小股的綠林人物,和鄉勇衝突,和友軍火併。既沒有穩定的駐地和糧餉供給,也沒有正規的武器裝備供應和訓練體系,偶爾鬧瘟疫死幾百人,就抓壯丁補上,這種生存方式,能讓他們有什麼進步?

  朱大典的中軍帳點起號炮,惠登相、李萬慶、倪寵三營兵馬也出營列陣了,朱大典不是光杆司令,有督標在手,實力不輸一個總兵,而且他也會帶兵打仗,實力加上總督的權威,使得他的命令還能執行下去。

  謝應龍將九門十二磅炮部署在陣地上控制戰場,自己指揮著十八門六磅炮跟隨步兵向前推進,此外,步兵每個隊各配屬一門三磅炮,總計三十六門。從火力上來說,闖軍有著巨大優勢,但也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炮,闖軍的補給壓力變得非常大,行動也變得遲緩了,否則的話,洪承疇、尚可喜也未必能那麼容易逃掉。

  朱大典的部隊很缺乏火炮,大型火炮的分量都太重了,難以機動,只能架設在軍營的寨牆上,能跟隨步兵的都是虎蹲炮之類的輕炮。明軍的步兵和闖軍一樣,以火繩槍和長矛為主要武器,這年頭,但凡是個會用火器的國家,都知道火繩槍和長矛組成的方陣是厲害的,但知道歸知道,執行起來就是另一回事了。明軍還裝備了大量的雜式火器,這就使得他們的陣型變得更加臃腫複雜。

  王瑾注意到,倪寵的部隊還裝備了一些帶支架的斑鳩銃,倪寵部出身京營,後來調到山東,所以當年徐光啟和孫元化主張的軍事改革的成果在他們身上也有些體現。很多年前,京師和登州的工匠就已經能仿造斑鳩銃了,但是產量一直提不上來。現在清軍占領了京師,估計清軍馬上也要掌握這門技術了。

  明軍從來也不是不知學習的傻子,看見別人有好銃好炮,自然會想仿製,可他們的速度實在太慢了。一個王朝到了中後期,就會變得反應遲鈍,處處生鏽,技術革新得輔以相應的行政效率才能發揮成效,而明朝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王瑾從明軍的部署判斷,他們拿這些斑鳩銃當成利器,準備在聯軍用騎兵衝鋒的時候集中火力射殺披甲騎士。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當初在寧遠做明軍的時候,面對金軍衝鋒時的情景。那時參與寧遠守城的孫元化,已經在試圖引進西洋火器抗金了。同時王瑾也慶幸,自己在十年前就認清了這種裱糊匠的手藝救不了這個國家,走了現在這條路。

  聯軍這邊,闖軍已經全面裝備火繩槍了,但曹營、回營、革營依然有大量的三眼銃和快槍,乃至土銃。闖軍現在還沒能全面換裝新的「捷克式」火繩槍,還有一半的人在用鳥銃。不過基礎已經打下了,所缺的就是時間。過不了多久,步兵全面換裝,馬匹到位,擴大騎兵編制,闖軍的戰鬥力還能更上一個台階。

  出征之前,士兵的軍餉已經漲到了每月三元。來到軍中之後,王瑾又開始吃大鍋飯,可以明顯發現,米飯中大米的比例在提高,湯菜中的肉末變多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西營、曹營這些友軍也在進步。而眼前的明軍呢?他們和當年在太行山和闖軍交手的時候毫無分別,甚至可能更差勁了。

  只是不知道,闖軍能用來積蓄力量的時間還有多少。

  隨著炮聲的打響,戰鬥開始了。

  敵人的素質還是可以的,他們能夠頂著六磅炮的炮擊前進,當三磅炮開始轟鳴,明軍出現了混亂,而當雙方的距離拉進到步兵可以對射的位置,黨守素急急忙忙下令發動了一輪齊射。不能再等了,再等怕他們跑了。明軍幾乎是同時燃放了一輪銃炮,緊接著,辛思忠和李友的部隊也開始射擊。

  火繩槍手為了防止火繩點燃身旁的人的火藥包,不能像燧發槍手那樣肩並肩地站著,所以闖軍的齊射火力也並沒有那種山崩地裂的效果。但明軍還是撤退了,銃不夠,炮來湊,明軍在闖軍的炮擊下早就想退了,與其說是齊射打崩了他們,倒不如說闖軍的齊射是他們撤退的信號。

  王瑾的中軍令旗搖動,馬昆、王得仁、馬惟興三將率領騎兵出動了。明軍在撤退方面一向是短板,李萬慶和惠登相畢竟是做過流寇的人,逃跑經驗豐富,尚能保持有序撤退,而倪寵的部隊從來沒有和清軍或者農民軍主力打過硬仗,敵前撤退撤得一塌糊塗,火器拋擲滿地。在聯軍騎兵的追擊之下,大量明軍開始丟盔棄甲,不顧一切地向營寨狂奔。

  王瑾從望遠鏡里看見了那些被明軍扔在地上,馬上要成為自己戰利品的斑鳩銃。希望二百年後的人也能從今天的戰鬥中吸取些教訓,光靠引進洋槍洋炮是救不了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