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皇阿瑪與父皇

  「皇阿瑪,以往我朝用兵,向來兵貴神速,為何此番如此遲滯?」碩塞問道。他今年只有十一歲,但此次皇太極也讓他從軍歷練。作為母親出身低微的庶子,碩塞頗為早熟,並展露出文武全才的潛質,他喜讀漢書,習武之餘,還練習書法和繪畫,能作詩,而且頗有天分。因為他的表現,皇太極對他也漸漸喜愛起來。有一個能力出眾,按出身卻不可能做皇帝的近支宗室,乃是宗族之福。

  就像皇太極的哥哥阿巴泰,很能打,但因為母親出身低微,威脅不到皇太極的地位,因此皇太極可以放心用他。但阿巴泰只是個武夫,管理政務的本領差勁得很,如果碩塞將來能既能武又能文,無疑會成為大清的棟樑。

  至於另一時空的碩塞二十七歲就死了,就不是皇太極預料得到的了。

  皇太極已經四十八歲了,作為一個年近半百的人,他也得為身後之事考慮。他的兒子中現在只有豪格一個成年了,豪格的母親烏拉那拉氏雖然因為忤逆努爾哈赤被廢,但畢竟是烏拉部貝勒博克鐸之女,出身名門,豪格在這個問題上不算太吃虧。論戰功,論親貴大將們的支持,豪格都是最合適的人選。原本多爾袞還有實力競爭一下,但現在多爾袞已死,他的佐領又被碩塞繼承,豪格的繼承人地位基本上無憂了。

  但是,豪格儘管能征慣戰,卻也有很明顯的缺點。他的政治頭腦過於簡單,關鍵時刻往往下不了決斷。之前殺妻的時候,卻又顯得過於狠辣。作為一個皇帝,他是遠遠不如皇太極的。

  這也沒辦法,皇太極這樣的人,想找個和自己一樣水平的接班人哪有那麼容易,有豪格這個水平的就很不錯了。想想看自己的三個哥哥,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不禁感到慶幸,當年若不是自己繼承了汗位,這三個蠢貨恐怕會直接把女真人折騰得亡國滅種。

  皇太極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對碩塞說:「明朝的皇帝是很好面子的人。我們攻進京城,如果能捉住他,讓他投降,那自然最好,可他如果自殺了,我們就成了明朝的仇人,流寇們會以此為藉口,鼓動人與我大清對抗。雖然該投降的人還是會投降,但終究有些麻煩。可我們放走了崇禎,情況就不同了。崇禎的威望經過這些事情,已經很低了,下面的人不會聽他的,可偏偏他又是皇帝,臣子名義上必須服從他,這樣一來,明軍就會自己亂起來,不會對我們構成威脅。有崇禎在,明軍和流寇也沒那麼容易聯合。到時候,我們先擊破流寇,再滅明朝,便易如反掌。倘若殺了崇禎,讓祖大壽、吳三桂這些人投降了流寇,那反倒不好辦。」

  碩塞點了點頭:「皇阿瑪又怎麼知道崇禎一定會逃呢?」皇太極笑道:「就算是我坐在他的位置上,我也會逃的,好生惡死,人之常情,只要既覺得打不贏我們,又覺得自己逃得掉,怎麼會不逃呢。」

  「皇上,前面就是定興縣了,要進城歇息嗎?」新樂侯劉文炳問道。他是崇禎的表弟,其父劉效祖是崇禎的親舅舅,二人是真正的骨肉至親。

  崇禎是庶出,五歲時母親劉氏就被喜怒無常父親朱常洛杖殺,當時正在鬧國本之爭,朱常洛唯恐此事威脅自己的太子之位,對外聲稱劉氏是病死,悄悄埋了。消息封鎖得十分嚴格,崇禎連母親葬在哪裡都不知道,更不敢祭祀,直到做了皇帝,才敢光明正大地祭奠母親。

  因為從小就生活在缺乏親情的環境裡,崇禎格外重視與舅舅、表弟一家的關係。而劉文炳也是勛貴群體中比較像樣的人,對崇禎很是忠心,並不依仗崇禎的寵信為非作歹。崇禎對他的感情,比對那些不怎麼熟的親兄弟要深得多。

  跟在後面的是崇禎的三個妹夫。五妹夫劉有福,其妻寧德公主已經去世,無子女;六妹夫齊贊元,其妻遂平公主也已經去世了,有四個女兒,都隨在車隊之中;八妹夫鞏永固,他的妻子樂安公主是崇禎所有兄弟姐妹中唯一一個還活著的,二人育有五個子女,也都隨在車隊中。

  https://

  此外,隊伍中還有崇禎的皇后和妃子們,崇禎的四個兒子、兩個女兒,當年移宮案的主角李康妃、天啟的皇后張氏等後宮女眷,以及劉文炳全族滿門老幼。崇禎挑選了一些信得過的太監和錦衣衛,再加上劉文炳和三個駙馬家可靠的奴婢,整個隊伍有三百多人。

  崇禎低聲說:「不進城,我們就宿在野外,倘若找不到地方借宿,就睡在車裡。」

  另一時空的崇禎最後之所以上吊而不是逃跑,不是因為他不想跑,而是因為他逃跑水平太低。由於不了解基層情況,他一直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軍事實力,起初他以為李建泰出征督師能打贏李自成,結果李建泰出了京城就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宣大軍隊投降速度快到大順軍受降的速度都快跟不上了。

  此時,劉芳亮已經逼近大運河了,崇禎擔心沿運河南下會被逮個正著。當時正是春季,盛行東南風,乘船出海也很危險。而且崇禎還盼著吳三桂能來救自己,所以最後直到大順軍攻城才想起逃跑,結果已經來不及了。即便殺死妻女之後,他還帶著一群太監像沒頭蒼蠅一樣滿城亂竄,試圖逃走。最後實在逃不掉了,太監們四散而去,崇禎徹底絕望,這才去煤山找歪脖子樹。

  而現在,情況大不相同了,由於崇禎自己的神操作,孫傳庭一開始就被困住了。陳新甲一死,崇禎就知道,沒人能來救自己了。

  高起潛所督各軍已經過了黃河,根本趕不回來。就算他們離得近,崇禎也不太相信祖大壽能來救自己,十年前的事情,皇上還在記仇呢。

  對於闖軍,崇禎總有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覺得某場戰役打贏了就能翻盤,但對於清軍,崇禎早就有了深深的恐懼,知道自己一定打不贏。

  就像皇太極說的,既然明知打不贏,為什麼不逃?

  崇禎信不過文武百官,他知道,自己一旦提出放棄北京,必然引起激烈的反對。有些人是沽名釣譽,自己明明想逃,卻在那裡裝蒜,有些人則是真的認為應該在京城和建州決一死戰。

  比如說大理寺少卿衛景瑗,皇太極的勸降信一到,這位大哥連自家房子都賣了,請崇禎拿去當軍餉和清軍決一死戰。問題是,他還真是個清官,所以他賣了房之後也才湊出不到一千兩銀子。崇禎哭笑不得,忠心倒是可嘉,有什麼用?

  戶科給事中左懋第提議組織京畿鄉勇為兵,但崇禎也沒理會。這些鄉勇倒是願意自帶乾糧保衛國家,可是之前清軍三次劫掠京畿,鄉勇們哪次沒反抗?哪次打贏了?

  所以,崇禎乾脆不和他們商量,被衛景瑗、左懋第這樣的人指著鼻子罵一頓有意思嗎?而且罵得肯定句句在理,無可辯駁。他從之前議和的事情得到了經驗,別什麼事都走外廷,自己私下辦了就是了。於是,他便安排王承恩、方正化二內侍部署此事,除了表弟和三個妹夫之外,其他臣子統統沒有通知。另一時空的崇禎把自己老婆孩子殺了之後才想起這個辦法來,現在由於皇太極的威名比李自成大得多,嚇得崇禎提前開竅了。

  崇禎一再精簡隊伍,把人數壓縮到了三百多人,這樣不容易被發現。他連周奎、田弘遇這兩個岳父都沒帶上,不光平民百姓家女婿和老丈人關係不好,皇上家裡也是一樣。至於文武百官,誰想繼續追隨他就自己南下,不來拉倒,偌大的大明朝,就算國土丟了大半,最不缺的也是官。

  所有人換成平民服色,混在絡繹不絕的逃難者中離開了京城。崇禎的目標是開封,他對於高起潛還是信得過的,只要到了高起潛軍中,親自掌握軍隊,那就什麼都不用怕了。

  然而,崇禎忘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身在軍中」和「掌握軍隊」根本就是兩碼事。就像他以為邊防軍主力離開一下沒關係一樣,他生活在一個自己想像出來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