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託回到皇宮向皇太極復命,崇政殿上只有皇太極、豪格、范文程三人,連侍立之人都沒有,好在頭頂上也沒有袁承志。
皇太極的身材高大壯碩,但絲毫不見粗笨,一副成竹在胸的表情,顯得十分輕鬆:「他們果然不肯答應借兵是吧。」岳託說:「皇上所料不錯,南朝未到山窮水盡之時,果然不肯借兵。」
皇太極說:「這些日子你多有委屈,待此事一成,便可復你王爵了。」岳託感激道:「爵位者,身外之物,只求為皇上效力。」
是不是真感激不知道,反正氣氛是挺和諧。
岳託將入塞清軍帶回之後,立刻遭到了代善、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等人的圍攻,指責他作戰不利,以致將士多有損折,對多爾袞之死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說來也奇怪,另一時空病死在濟南的是岳託,但是多爾袞返回瀋陽之後被群起彈劾的還是岳託。
皇太極當即表示,岳託的罪雖然還沒到殺全家那麼嚴重,但還是要處罰的,他決定褫奪岳託鑲紅旗旗主之位。
但誰也沒想到,皇太極又藉機對八旗體制進行了一次大調整。
首先,皇太極宣布鑲紅旗的旗主改由岳託的弟弟碩託擔任,岳託和他所轄的佐領全部從鑲紅旗調出,編入正藍旗。
其次,皇太極將正藍旗的旗主改為饒余郡王阿巴泰。阿巴泰也參加了此次入塞之役,但一直負責帶領一支偏師到處劫掠,所有大戰都沒趕上。但正因為如此,他指揮的軍隊陣亡人數很少,又沒感染瘟疫,而且搶到了占戰利品總數一半的人口牲畜。本來他就是皇太極的哥哥,雖然母親出身低微,但戰功多,現在做旗主已經很晚了,他剛剛立功,誰也不能提出異議。
而原本正藍旗的旗主豪格及其所轄佐領則單立一旗,稱為正黑旗。
最後,就是多爾袞死後所留佐領的分配問題了。鑲白旗旗主之位當然得交給阿濟格,但皇太極提出,因為多爾袞無子,他把自己的第五子碩塞過繼給多爾袞為嗣。
碩塞的母親葉赫那拉氏地位極低,低到皇太極竟然在她生下碩塞之後不久就把她賜給大臣為妻了。因此,碩塞絕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可以放心地作為豪格的輔弼。碩塞今年已經十一歲,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參與議政了。
兩白旗當然反對這種安排,他們主張將阿濟格的次子傅勒赫過繼給多爾袞。但是經過幾次換旗,皇太極一系的優勢已經非常明顯,反對無效。
碩塞繼承了多爾袞的兵馬,從鑲白旗中分離出來另立一旗,是為鑲黑旗。
皇太極還重新編制了各牛錄,最近從北方搜括來的東海女真、索倫、錫伯、卦爾察丁口全部編入滿洲佐領。丁口不足的,靠抬旗來補足。有朝鮮包衣在作戰中救護主子,直接被抬成滿洲人。
最終,新的十旗共有三百個滿洲佐領、一百個蒙古佐領、一百個漢軍佐領,各旗除原有滿洲都統之外,再增設一個蒙古都統,一個漢軍都統,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的設置雖然在納敏夫的攪和之下有些波折,但最終還是設立了。
皇太極自領的正黃旗有七十一個佐領,鑲黃旗有七十二個佐領,豪格的正黑旗有四十個佐領,碩塞的鑲黑旗有三十一個佐領。皇太極父子直接控制的兵力,占到了全軍總數的四成還多。
多鐸的正白旗有六十一個佐領,阿濟格的鑲白旗有三十一個佐領,雖然仍是實力派,但在全軍中所占比例已經不到兩成。
代善的正紅旗有五十五個佐領,碩託和杜度的鑲紅旗有三十九個佐領,阿巴泰和岳託的正藍旗有四十二個佐領,濟爾哈朗的鑲藍旗有五十八個佐領。其中,阿巴泰、濟爾哈朗、岳託、碩託四人都比較傾向於皇太極。碩託原本和多爾袞走得比較近,現在多爾袞死了,皇太極也可以放心大膽地用他了。這樣算下來,皇太極已經對清軍中近七成的兵力有了比較強的掌控力。
豪格問道:「父親常說,伐明如伐大樹,當先翦其枝葉,從兩邊砍斫,其樹自仆,為何此番如此焦急,連索倫、朝鮮之事都擱下了?」
皇太極說:「索倫博穆博果爾,亦一英雄,然索倫乃窮困之小族,地廣人稀,濟得甚事,早晚為大清之馬前卒。至於朝鮮,總不至為幾個奴僕所滅。國家之事,以農、工為本。農興則糧足,工興則兵戈利。若是以往,伐明當緩。南朝農事廢弛,工匠流亡,我國日強一分,敵日弱一分,此消彼長,自可勝之。可今日之情勢,又不同了。」
范文程說:「聖上所言極是。蓋以為明勁敵者我國也,抑則流寇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今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三賊各自割據,設立官府。李闖若為只知燒殺搶掠之尋常盜賊,則守土不流乃自取滅亡,洪承疇一戰可擒之。既遷延至今,定是因李闖張官設吏,開科屯田,以致防禦堅固。趁其賊性未除,根基不穩,人心不附,以我大清軍勢之強,尚可一戰破之,若待其養成勢力,恐為長久之禍。」
范文程的說法還是比較客氣的,皇太極則可以說得直白些:「若是讓李闖在南方經營數年,甚至兼併獻、曹二賊,據南方半壁,北收秦晉之兵,撫中原流民,其勢將更盛於洪武元年之明朝。殘明可當其一擊乎?我國以遼東一隅之地,可與其持久抗衡乎?我國所恃者,兵強馬壯,南朝所恃者,地大人多。我國小而窮,卻能以舉國之財力養旗人,故兵強馬壯;南朝地大人多,卻以錢糧供貴胄豪門揮霍,故其軍羸弱。李闖拷掠富戶,已得巨資,若再能均平賦稅,首重軍事,其兵糧餉既足,縱一時不強,久後必強。若李闖無能為此,自不足為慮,然我國之氣運,怎能寄希望於李闖的無能呢?」
岳託、豪格一齊點了點頭。皇太極說:「雖然這般背棄盟約,以強力取之,定有罵名,但只要我兵長勝不敗,降我者必多。自錦州至偏關,兩千裡邊塞之明軍,皆為我之前驅。憑此天下無敵之軍勢,一鼓蕩平中原。李、張、羅三人縱有竇建德、張士誠,甚至漢高明祖之資,割據時日如此之短,也不及築牆積糧,終非我大清二十年經營之敵手。憑此一舉,可立我大清數百年不拔之基業。若遷延時日,待流寇養成羽翼,與官紳一同以華滿之辨抗我,恐欲歸興京為土司亦不可得。」
皇太極說的這些話,每一句都切中要害,清朝不能再等了。在這個時代,個人武力的作用越來越小,一個政權只要沒像明朝這樣腐朽到家,只要有錢有糧,就會有強大的軍隊。倘若中原被一個新興王朝統一,清軍以區區一個遼東所產的錢糧,無論如何也不能和這樣的龐然大物拼消耗。那樣的話,結果必然是走向滅亡。
因此,清朝唯一的辦法就是趁著明朝已經堅持不住,新政權又尚未穩固這個舊力已盡、新力未生的時機,一舉將二者同時擊垮。只此一途,別無他法。
皇太極算準了一切,卻唯獨沒算到一點。他的計劃中,流寇是正常的流寇,就算再厲害,個人能力的上限也絕不會超過劉邦和朱元璋。然而現在,有了王瑾這個不正常的流寇。他當然沒有劉邦和朱元璋的能力,但他卻有參考答案。闖軍省略了大部分的試錯步驟,直接朝著迎戰清軍的終極目標狂飆猛進。皇太極以為的時機正好,其實已經晚了。
但即便如此,皇太極給中華文明帶來的,也是一場前無古人,在這個時空甚至可能後無來者的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