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闖軍三個炮標炮擊武昌城頭,唯恐火力不猛,現在修復起來,又嫌當初打得太猛了。不過反正也不是炮標的人修,讓丁可澤、李明義他們頭疼去吧。
湖廣初定,闖軍暫時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洪承疇部逃到了安慶,一時半會兒恢復不了行動能力,現在面前需要提防的敵人只剩下了尚可喜部。
尚可喜部的處境現在非常危險。劉體純部占領了仙霞嶺,威脅江西和浙江之間的交通,而一旦闖軍攻下九江、湖口,尚可喜部和洪承疇部之間的聯繫也就被切斷了。到那時,他們就只能放棄水師,從陸路翻山越嶺撤向徽州、池州。在撤退途中遭到闖軍追擊的話,必然像洪承疇部那樣損失很大。
尚可喜不是那種連打都不敢打,只想著逃的慫人,因為只是個總兵,所以南京丟了也和他沒什麼關係,不像洪承疇那樣不得不撤。駐兵江西這段時間,他打著楊嗣昌的旗號竭力地刮地皮,「幫助」楊嗣昌重建了五千人的標營,士兵皆為本地新募,軍官則都是東江老兵。嫡系陸師的規模沒有擴大,但訓練和裝備有了很大的提高,又組建了水師。此時他的實力足以與闖軍一較高下,他讓楊嗣昌留守南昌,自己親自坐鎮九江,保障後路。
楊嗣昌名義上是五省總理,實際上連自己的標營也指揮不動,權力沒比南昌知府大多少。尚可喜甚至派出一千嫡系軍隊去「幫助」解學龍整編部隊,把解學龍的三千標營也接手了,和這一千老兵混編,同樣擴編到五千人。只有黃斌卿的兵馬他沒動,一來是黃斌卿的人最少,只有兩千來人,二來他們都是福建兵,一旦逼急了,很可能向劉體純投降。這樣一來,尚可喜手上就掌握了總數約兩萬的陸師和五千人左右的水師,實力與之前南方明軍中的最大軍閥左良玉不相上下。
這也是贛北六府(明軍控制贛北七府,但建昌府是黃斌卿的地盤,尚可喜無力插手)百姓供養能力的極限了,自尚可喜入贛以來,贛北各地的農民起義數量暴增。張普薇被鎮壓了,但各地零星的反抗始終連綿不絕。只是尚可喜有絕對的武力優勢,這些反抗全都不能取得什麼效果,袁宗第只能儘量引導他們入山立寨或者逃入闖軍控制區。
與尚可喜正面對抗的袁宗第部儘管在人數上頗有不及,但是尚可喜部已經陷入三面包圍,絕不敢主力盡出與袁宗第決戰,所以現在反而是袁宗第在猛攻。可是尚可喜的防禦滴水不漏,袁宗第的攻擊始終收不到什麼效果。谷可成、劉希堯試圖攻擊九江,但尚可喜部的水師攔在江面上,劉希堯的水師沖不過去,陸師也就不方便再進攻,雙方只能這樣僵持。
在僵持期間,士氣是最容易下降的,所以,現在得找點事幹了。
攻下武昌之後沒多久,李自成便下了命令,將奉天倡義營的中樞從衡州遷至武昌,所有沒有分配土地的家屬也全部隨行。
高桂英此時又懷孕了,預計在秋天生產,實在不宜在暑熱天氣出遠門,因此她留在了衡州,家眷隊伍由李自敬統領。李自敬至今也沒有被正式封授官職,只是擔任帥府總管,負責帥府庶務。
初代楚王是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楨,楚藩宗室在武昌繁衍二百多年,有大量的房屋。闖軍占領武昌之後,以楚王府為帥府,各郡王府安置家眷,再加上那些被清算流放之人的房屋,遷來的闖軍家眷雖然人多,卻也差不多夠住了。
衡州偏在一隅,並不適合安置一個志在全國的政權的統治中樞,相比之下,武昌的水路陸路都很便利,無論是東下江南、西進秦蜀還是北上中原都方便得多,南方的資源則可以通過湘江和長江源源不斷地輸送過來。雖然此時嚴格來說武昌還算前線,但闖軍將領們並沒有誰覺得洪承疇能再打回來。
闖軍在武昌周邊遭遇的士紳反抗比當初入湘時要少。宋一鶴為了籌措軍費,想盡辦法聚斂,得罪了許多人,也消耗了士紳的財力,而洪承疇勞師無功,又極大地打擊了士紳們的信心。在這個天下局面快速崩壞的時期,除了極少數真的對大明特別忠誠的人之外,絕大部分人都選擇明哲保身。
谷可成在富池口前線,劉芳亮在四川,袁宗第在江西,都趕不過來,李過索性也不回來了,跑到襄陽去和左光先對峙,而田見秀則從長沙趕到了武昌。
闖軍馬上要定下一件大事:封爵。
既然已經到了割據地盤、爭奪天下的階段,就不能再拿兄弟義氣來維繫政權了,得有遠景規劃才行。一個能傳之子孫的爵位,無疑是團結軍官階層的最好方式。
闖軍的爵位與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大不相同。爵位和官位一樣共分九品,每一品的俸祿都和對應的官位是一樣的。一品為公爵,二品為侯爵,三品為伯爵,四品為子爵,五品為男爵,六品為輕車都尉,七品為騎都尉,八品為雲騎尉,九品為恩騎尉。
更奇特的是,連開國爵位都採取降等襲爵制度,襲一次降一等。
無論是和明朝相比,還是和另一時空的清朝甚至另一時空的大順相比,闖軍爵位的含金量都大大下降,但也正因為含金量下降,所以可以發放得更多。就連一個小小的哨總,只要上過戰場,也能受封恩騎尉。
對於劉宗敏、田見秀這些高級勛貴來說,這種方式肯定是吃虧了,但對於中下級軍官來說,他們的待遇大大提高了。
更重要的是附帶的教育制度。無爵的軍官,兒子可以接受五年義務教育,畢業後等同於童生;有輕車都尉及以下爵位者,兒子可接受十年義務教育,畢業後等同於秀才;有男爵及以上爵位者,兒子可接受十五年義務教育,畢業後等同於舉人。
闖軍現在官員數量不少了,因此對科舉也重新進行了的制度設定,分為縣試、府試、省試、會試四級。通過縣試為童生,通過府試為秀才,通過省試為舉人,通過會試為進士。有童生身份,方可擔任無品級的吏員,秀才可任九品官,舉人可任八品官,中了進士,才能直接從七品正堂做起。在晉升時,學歷越高越優先。
這種開國元勛都降等襲爵的方式比明朝乃至清朝對勛貴的態度都要苛刻,但是,教育上的特權可比爵位重要得多了。只要不作死,每一代都能穩定地出一個軍事貴族和幾個候補官員,這是何其可怕的勢力。
而且作為軍中元老,他們還有龐大的關係網,子孫立軍功、仕官都比普通人甚至普通士紳容易不知多少倍。說是降等襲爵,實際操作中隨便找個什麼理由就加爵了。以闖軍的科舉制度,這些勛貴子弟所接受的教育在戶、兵、刑、工四科都有優勢,這比一個空頭爵位更能長保家族富貴,而且能比較均衡地照顧更多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