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自己也不太清楚為什麼這麼受重視。駐守瑞州的闖軍甚至突襲了南昌府奉新縣,把宋應星全族幾百口都抓來了。宋應星對此倒是不反對,他哥哥宋應升在廣東當知縣,也降闖了,說不定家人會受牽連,都到這邊來,倒還能暫時安全。
宋氏族人被捉到瑞州,離開了土地,無以為生。為稻粱謀,很多人都做了闖軍的官吏。這回宋應星是徹底跑不了了,全族從賊,滿門有幾十個「偽官」,造反造得徹徹底底。
宋應星猜測,自己的特殊待遇可能是因為《天工開物》這本書。自己投降的時候,那位吳將軍根本不搭理縣令大人,只是追問這本書,讓自己在戰事平息之後帶著書稿起身去衡州。到了衡州之後,還沒來得及見李自成,就有一群書商找上門來。
他這才知道,闖軍在第一次科舉之後,公布了下一次科舉的參考書,自己這本《天工開物》便是工科的參考書目之一,與《幾何原本》《九章算術》等並列。
本來這份書單上還應該有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但是《農政全書》現在還沒印出來。這本書會在崇禎十二年,也就是徐光啟死後六年出版,徐光啟身為閣老,出版一本書都這樣費勁,宋應星這樣的中層讀書人就更不用說了。
這下子,宋應星一下子體會到了一夜暴富的感覺。按照闖軍的規定,書商只要出版這本書,就要向宋應星支付報酬,直到他死亡五十年後,而天下最好賣的書莫過於教材。
另一時空,宋應星在晚年窮困潦倒的情況下還活了八十歲,不出意外的話,宋家可以吃這本書八十年。就算既無土地也無俸祿,宋應星及其近親也能靠這本書保證士紳的生活水平。
不過他掙得還是沒有書商多,一般的書商又不如那些提前得到內幕消息搶先準備的書商掙得多。《天工開物》的書稿沒到,沒法提前準備,而其他戶、兵、刑、工四科新增的教材和考策論需要的史書都有人提前印好,等書目一公布就搶占市場。
就算改朝換代了,這種事該有還是得有,賣情報的既有新加入的文官,也有闖軍的老兄弟。這算不得什麼嚴重的事,李自成也沒追究。
靠內幕消息賺錢的行為是根本禁不了的,而且闖軍自己也不是不幹這種事。衡州城有一家闖軍投資與商人合營的書坊,把《天工開物》的印刷發行權買斷了,還有王瑾寫的書,也只能由這家書坊印,其他書坊的都是盜版。
這個「著作」當然不是指《新水滸》《聊齋志異》《儒林外史》,而是王瑾所編的那些中小學的教材。雖然現在還不是科舉的參考書目,但未來都會陸續加進去。
還有現在何吾騶等人正在編撰的新版的《十三經註疏》,未來也會作為科舉教材。這套書有選擇地抄襲了胡瑗、張載、范仲淹、王安石、葉適、陳亮、呂祖謙、張栻、王守仁、李贄、徐光啟、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唐甄、費密、顏元、李塨等人部分觀點,再加上王瑾的解釋。
想在儒學上開宗立派,何其艱難,目前闖軍治下儒學水平最高的人是王夫之,但他又不肯合作,只接受一些私人的學術探討。何吾騶等人水平有限,這套書弄得很不完善,但反正科舉就考這個,你愛學不學。
這家書坊壟斷了這些書的發行權,利潤可想而知。闖軍連這種錢都掙,也引來了不少非議,但現在事事用錢,處處吃緊,能掙一點就是一點。
宋應星倒不太在乎這個,本來他甚至都打算自費印書,能有收入已經是意外之喜了。對於這種有理想的正經讀書人來說,錢還是次要的。一個文人竟然能在活著的時候就看到自己的著作和《論語》《孟子》一樣成為天下讀書人學習的科舉教材,就算是被大部分人視為「小道」的工科,這一榮譽也足以讓宋應星有了此生無憾的感覺。
多年來,他的所學因為過於超前,始終難得師友認可,甚至很多人抱以惋惜的態度,認為他如果不是如此「不務正業」,早就該考上進士了。沒想到這些反賊倒識貨,直接把他當成徐光啟、利瑪竇一樣的人物。
有那麼一瞬間,宋應星甚至已經在幻想闖軍打進京城,詔定天下學制的場景了。隨後他又感到自責,自己畢竟也是受過大明皇恩的人,改換門庭已然不對,怎麼還能盼著老東家滅亡呢?但新東家又有知遇之恩,能讓自己的學問通行天下,一時間,他也不知道該盼著誰贏了。好在他只是個教書的,又在遠離前線的廣東,不想這些也就是了。
到了廣州之後,宋應星和王瑾已經見過很多次了。最讓宋應星吃驚的就是,他剛到廣州,王瑾就來找他商量,要為《天工開物》作注。王瑾的效率很高,這會兒已經寫好了,篇幅不長,分為物理、化學、生物、哲學四部分。
宋應星有些哭笑不得,自己能在還活著的時候就被作注,這種經歷也是古今罕有了。王瑾的觀點和宋應星不見得全都一致,但宋應星也爭不過他,你官大你有理。
宋應星有很多符合科學的觀點,但是和系統性的現代科學還是有差距的。畢竟記載物種變異和提出進化論是不同的,分析化學反應前後各種物質成份之間的關係和發現質量守恆定律是不同的,在哲學理論上,宋應星所持的也是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作為一部十七世紀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非常偉大,但要是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代表新政權未來對科學的態度,還是需要這篇注來解讀的。
王瑾有時也很無奈,他知道的僅僅是原理,對於具體技術一竅不通。他能做的只有指路而已,未來到底能把科學發展成什麼樣子,全靠後人。
王瑾今天來倒不是為了《天工開物》的問題,而是因為有人給他送的「賄賂」到了。
二十多年前,耶穌會的傳教士們認為,單純傳教無法說動中國的知識分子,醫術、藝術這些東西,現在歐洲人和中國人比起來也不占優勢,要想讓中國人接受天主教,只能以科學技術為引。
於是,他們花費數年時間,在全歐洲募集資金,搜集了七千餘部書籍和一批天文、數學儀器,總價值高達一萬多枚金幣。七千餘部這個數字,還是去掉了重複的或者篇幅過短的書籍之後統計出來的,把這些都加上的話,則有上萬部。他們希望能夠在明朝的京城建立一座圖書館,借科學知識傳播教義。
萬曆四十六年,以比利時人金尼閣、德國人湯若望為首的二十二名傳教士從葡萄牙里斯本出發,攜帶這批圖書和儀器前往中國。經過兩年的艱苦航行,其中十四人死於疾病、海難和海盜襲擊,只有八人活著抵達澳門,但這些圖書和儀器被傳教士們拼死保護,完好無損。
由於南京教案的影響,最終只有不到七百部書被送到了京城。當時正逢薩爾滸大敗,遼瀋淪陷,廣寧淪陷,明朝官方主要精力都放在打仗上。只要是不能用來造大炮的學問,朝廷都不放在心上,對於翻譯這些書籍毫無興趣,因此這些書籍只是由傳教士在少數官員中傳播。
餘下近萬部圖書和儀器,就這樣塵封在澳門。耶穌會很看重這些書籍和儀器,時時維護保養,但苦無用武之地。當他們得知新任的廣東最高軍政長官不歡迎傳教士之後,他們便想方設法打聽這位官員喜歡什麼。
探聽到的結果令他們大喜過望,這位權將軍最大的愛好是收藏書籍,而且還專門派人到澳門來搜羅市面上的圖書,並設法翻譯成中文版。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位在自然科學和歷史學上頗有造詣的人,還主管教育、學術研究、軍工、航海這些與科學密切相關的工作。
香山縣衙已經向澳門派駐官員了,耶穌會十分擔心這個新政權將來會全面驅逐外國人。於是,他們決定嘗試以這些圖書和儀器作為敲門磚,贏得新的當權者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