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綱領

  盧象升與劉文興聊了很久,這還是他第一次對流寇的江湖有這樣直觀的了解。

  劉宗敏長於軍略,仇視官紳,性情果毅,在李自成拿不定主意時能一錘定音;田見秀有獨當一面之才,是忠厚長者,仁而近迂;劉芳亮驍勇善攻,為人豪邁,用兵長於迂迴,沖陣長於用騎,在政務上較弱;袁宗第不溫不火,是全能型人物,毫無特點但用在哪都放心;谷可成善野戰,率領重甲兵突陣為闖軍最強,除王瑾和田見秀外,以他最無私弊;李過謙退而深沉,出手狠辣卻無權力欲……

  盧象升深深感到,自己之前靠奏報得出的很多結論都是錯的。雖然之前他也詢問過很多降卒,但其中沒有一個像劉文興這樣在農民軍中身居高位,對整個反王群體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雖說早就知道闖軍在湖南建立官府,可盧象升原本並不太相信這些草莽漢子能成事,他更擔心趙勝、劉國能、郭汝磐這些人。儘管都知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這幾個秀才造反七八年,完成了從秀才到軍閥的轉型,那就非常危險了。

  現在通過劉文興對闖營有了直觀的了解,盧象升的判斷也不同了。最讓盧象升感到不同尋常的,是王瑾在軍營中搞的教育。

  王瑾那套外儒內不知道是什麼玩意的理論體系,雖然非常簡陋,但能夠自圓其說,而且已經足以成為一個政權的指導綱領。概括來說,就是「抗清救國、剷除貪官、清理冤獄、招攬人才、賑災墾荒、限制租債、均平賦稅」這七大綱領。

  讓納敏夫來看的話,一眼就能看出這是「民族、民權、民生」的超級削弱妥協版本。甚至把「均田」解釋成「清丈田地」和「攤丁入畝」,而把實質上的均田稱為「墾荒」。都是些不動搖地主階級統治地位的改良措施而已,一點革命性都沒有。

  但是在盧象升看來,這樣的綱領殺傷力才最大,借闖軍兵強馬壯,不依賴士紳的時機,一舉掃清一批弊政。限制而不徹底剝奪士紳的權利,甚至讓寒門士子有更多出頭機會,這會拉攏一大批讀書人為其所用。一旦流寇和讀書人合流,天下的根基就要動搖了。

  更要命的是,王瑾對於一般流寇只會拿來當柴燒的儒經興趣濃厚。除了四書五經之外,對於董仲舒以降的其他理論一概不認,對程朱理學更是徹底否定。甚至有「打倒程朱,救出孔孟」「青銅興,禪讓終,鐵器用,始皇出」這樣的狂放之語,對《論語》《孟子》憑著己意解讀一番。

  雖說解得粗陋鄙俗,然而現在王瑾總制兩廣,有權有錢,已經有何吾騶這樣的名士叛明投靠,何愁不能多收買幾個儒學大師,作一套自己的四書五經註解來,甚至強制以此作為科舉內容。以此種教育方式,將闖軍頭領的子弟培養成「武裝儒生」。將孔孟大義、錢糧刑名之術和軍事訓練結合,尋常儒生怎能抵敵。

  如果大約翰知道這件事,倒是很好理解王瑾的想法,這傢伙是想當儒教宗教改革的教主啊。盧象升沒有這種思維,但也能感覺到此人野心非小,精神物質一把抓。

  最可怕的是,這樣的人竟然只是闖營的二把手,而且李自成竟然還這樣信任他。

  盧象升也是六門功課都學全了,上後台能拿整份工資的真儒生,素來支持儒生也該騎射的觀點,也曾經在自己的轄區內推行過,但收效甚微。在現有體制內變革實在是太難了,就算王瑾沒當流寇,而且被崇禎皇上發現並提拔了,他能當兩廣總督嗎?就算當了,就他這個作死的勁,有幾顆腦袋夠砍?

  不過盧象升還是感到很慶幸,高迎恩、劉文興這樣的人能夠成為友軍,已經很值得高興了。國難當頭之際,這些草澤豪士紛紛為朝廷所用,共擊胡虜,足見大明近三百年遺澤人心尚在,忠義之士所在多有……

  盧象升也未必不知道高迎恩、劉文興他們為大明拼命是因為大清的襯托,但他努力不往那方面去想。戰局已經這樣艱危,就別給自己心裡找不自在了。

  就在這時,城外突然又響起了一陣震天徹地的喊殺聲。親兵楊陸凱捧上盧象升的腰刀:「制台,看來今晚又不能睡了。」

  盧象升拿起刀掂了掂,反倒不覺得疲憊了:「來便來,再把他們殺退便是,我這鐵打的大名府,誰也別想進來。」

  「上城!上城!」虎大威招呼著自己的部下。楊國柱瞪著滿是血絲的眼睛:「流寇尚且拼命,我等深受皇恩,豈能後人。」

  「你們只管上城,老子要睡覺去了,大半夜的爬城牆,韃子瘋了嗎?這是騷韃子的疲兵之計,你們這幫傻帽就去陪他們練嗓子吧。」武大定說著風涼話。虎大威和楊國柱都對他怒目而視,雖然他很可能是對的,但也不必說得這麼直白。

  「韃子」這個詞在清朝以前並無貶義,只是對長城外民族的泛稱,女真人和蒙古人自稱「韃子」都很正常,是清朝乾的一系列爛事和文字獄,才把「韃子」這個詞搞臭了。但當著虎大威這個蒙古人的面特意強調「騷韃子」,顯然就是故意找茬了。武大定哈哈大笑,帶著自己的人撤下去了。

  武大定這回倒是說得很對,清軍只是吶喊放炮,並不真的攻擊。盧象升到城頭巡查之後,命令虎大威和楊國柱分派部隊輪流值守,不必驚擾。大名府城戒備森嚴,對於敵人挖掘地道也做了充分的防備。就算清軍真的進攻,短時間內也不會登上城頭,守軍有足夠的時間反應。

  十二月二十五日早上,清軍撤了下去。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盧象升的老對手正在向大名集結。

  「協台,前面遇上一隊和尚,約有數百人,又有俗家隨從數百,稱是奉調進京勤王的少林僧兵。」楊彥昌稟報導。劉國能說:「那就讓他們跟在我們後面……什麼?少林僧兵?」

  明朝有三大僧兵群體:少林、伏牛、五台,而據劉國能所知,除了五台山離京師太近,闖軍不敢下手之外,河南的少室山和伏牛山已經成了闖軍的營盤,怎麼還會有什麼僧兵勤王?

  本來負責對付張獻忠和羅汝才的倪寵、劉良佐、劉國能、馬進忠四部兵馬也奉調勤王,由南直隸戰場趕赴京畿。剛剛招安的劉國能一心精忠報國,走在第一個。這隊突然出現的僧兵,引起了劉國能的注意,恐怕有第三股力量要參與這場明清之間的大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