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三個目的

  李自成在宴會上沒怎麼說話,主要是他也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和這幫老夫子交流。這還是他生平第一次和士紳同桌吃飯,自然渾身不自在。

  以大明官紳的角度來看,這場「宴會」實在是太簡陋了。像那些古畫上的場景一樣,用的是分食制,每人四菜一湯,一碗米飯。能被叫到這裡來的都是有能力捐款的,平時的飲食享受自然比如此簡單的招待不知好多少倍。

  但是跟著李自成一起來到衡州的這些人知道,這可比李自成平時吃的好多了。行軍打仗期間,李自成也和普通士兵一樣,以一碗雜糧飯、一勺大燴菜作為一餐的口糧。如今進了城,因為軍餉制度未定,所以大鍋飯制度也沒有取消。今天早餐的時候,他們還和李自成一起喝粥呢。

  傳說朱元璋曾經規定,官員宴請最多四菜一湯,也不知此事是真是假,反正現在大明的高官豪紳們吃飯四十菜都不稀奇。對於幾乎每個人都有差點餓死經歷的闖軍將領們來說,吃四菜一湯就和天下大同差不多,現在占領了城市,難免會有公務宴請,所以宴請標準不得超過四菜一湯這一條剛剛被寫進軍規。

  明末豪紳富商之中奢侈之風大行,即便在災年也毫不收斂,即便是士大夫之中,也有很多人對此不滿。哪怕是另一時空清朝修的《明史》,也得承認李自成節儉是對的,現在當然更不會有任何人提出反對意見。還有不少讀書人拍手叫好,認為早就該這樣「正習俗,肅風氣」。

  宴會上主要是徐以顯在說話,他先大談了一番「教育對華夏文明的重大意義」,然後終於進入了正題——要錢。

  集資修書院一貫被認為是鄉紳的義務之一,徐以顯表示帥府帶頭出五百兩銀子,剩下的部分就要本地父老解囊相助了。

  災年人工便宜,所以修書院的開銷也不大,一千多兩銀子也就夠了。李自成為了要幾百兩銀子特意擺個宴席,再不識相可就是給臉不要了。衡州鄉紳們都見過自己的鄰居被追贓助餉的場景,幾十個紳商湊幾百兩銀子是小事一樁,要是連這都不答應,說不定下次李自成手裡的兩根筷子就變成兩根夾棍了。

  眾大戶少的拿五兩十兩,多的拿二三十兩,一共湊了六百八十兩銀子。李自成對大家的配合很滿意,畢竟衡州士紳被王瑾打擊過一次,又被田虎和孫可望打擊過一次,能鐵了心不配合的都去陪朱元璋吃四菜一湯了。

  隨後又從本地的鄉紳中選了幾個院董,書院是民間機構,在書院任職算不得從賊,這件事大家倒不忌諱。山長人選未定,李自成讓鄉紳們自己推選,他不過問,不過他委任了副山長和掌事。

  副山長是個年近五旬的老童生,屬於讀書人里混得最慘的那種,當了一輩子老光棍,家無餘財,最後實在餓得沒轍,當了流寇的文書。這個鄉紳們還能接受,此人雖然學問不高,好歹也是滿口子曰詩云,像那麼回事,是個正經讀書人的樣子。那個掌事就不同了,又黑又瘦,目光兇悍,瘸了一條腿,左手少了三根手指頭,怎麼看都是個純正的匪類。

  但是想不答應也不可能,即便在過去。書院的掌事也往往是由破靴黨甚至大戶人家的豪奴擔任,這種掌握書院財權的差事,肯定得讓親近人做。何況闖軍現在控制整個湖南,這相當於從巡撫衙門空降一個掌事下來,誰敢不答應?

  於是石鼓書院的修繕計劃就這樣愉快地決定了。李自成自然不是真想資助衡州的名教事業,他這麼幹除了宣示一下他今後要作為本地的統治者之外,主要是三個目的。

  第一,書院是讀書人讀書的地方,也是他們議政的地方。就算豪門勢族的子弟嫌這裡有闖賊的眼線不肯來,那些家境不富裕的讀書人要是想學習就必須來書院,有的人甚至要指望書院的補貼生活。這樣一來,就方便闖軍了解這個對於他們來說很陌生的群體的思想動態。只要不發動叛亂,可以由得他們隨便議論,沒必要干預,但不能不了解。

  第二,其實就是要給傷殘或年老的兄弟們找個工作。米脂起義至今已經六年了,很多兄弟都不適合繼續在軍中服役。不管是指望靠財政給他們養老,還是每人分幾家佃戶當地主,都不現實。安排到書院來掃地做飯,乃至管理書院名下的產業,可以讓他們以此度過晚年。雖然安排不了多少,但安排一個是一個。

  軍人流血拼命多年,丟胳膊斷腿,最後只能打更看門,除了管吃住以外,每個月只有二百文錢,這在二十一世紀是件難以理喻的事情。但是在十七世紀,甚至直到二十世紀,這都是再平常不過的,能做好這種安置的,都算是很優秀的軍隊。很多人拼死拼活地造反,就是為了有口飯吃,能一輩子平平安安地當雜役,但就連這種要求都經常得不到滿足。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另一時空某支軍隊能勇猛頑強到超乎想像的程度。闖軍是不指望達到那種水平了,三百年的時代差距是無法彌補的,不過現在保證退伍兵晚年別被餓死還是可以的。

  就像此時在地球另一面,不少加勒比海盜會讓殘疾的同伴繼續留在船上做飯、打掃衛生。畢竟以這個時代船上的醫療條件,缺胳膊少腿還能活下來的海盜實在是少數,所以船上有這麼幾個殘疾人也並不是很累贅。而有的黑心的商船主卻會把受傷的水手趁夜扔進海里,等到打起仗來的時候,雙方意志力的差別可想而知。

  需要這樣安置的,都是沒有什麼技能的傷殘士兵。但闖軍六年來的「不務正業」,使得很多士兵能做到簡單的識字算數。對於這些人,李自成另有安排,會給他們找與那個書院掌事類似的職務。

  第三,就是李自成覺得書院教的東西也該改改了。孔老夫子傳下君子六藝,洪武年間還規定儒生要學射箭,學《九章算術》,現在這些規定都成了擺設了。就算不要求現在的儒生開弓放銃、馳馬飆車,好歹得知道稅收是怎麼回事、法律是怎麼回事吧,否則當哪門子官。如果把這些具體工作都交給胥吏和師爺來做,那還要官幹什麼呢?

  轉戰天下這六年來,李自成見過太多沒用的官,他們並不是不想做事,可實在是除了八股文章以外什麼都不會。既然闖軍必須要用這些讀書人當官,李自成也希望他們能更有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