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城下,正進行著一場並不激烈的戰鬥,偏沅官軍抵達武岡後,嘗試性地攻擊了一下,但發現城防部署十分嚴密,便不再強行攻打。
官軍的總兵力有近七千之多,幾乎是偏沅巡撫麾下的全部主力,在湖南地區,這樣的武力用於鎮壓一般的農民、礦工暴動已經綽綽有餘。就算是現在的湖南闖軍,也沒辦法直接和他們對抗。
王瑾將田虎和張虎山兩隊分別派往井岡山和寶慶之後,又從湘鄉農民軍中揀選精壯,與原來的部隊混編,以江長子、李大用二人擔任老管隊,總兵力還在五千之數。王瑾一直注意,不要大規模盲目擴軍,而是要保持以老帶新,將野戰軍隊的數量一點點提高上去。
「偏沅兵的戰鬥力是不錯的,不過也不用太把他們當回事。兩年前我們闖軍返回陝西的時候,第一仗就全殲了楊正芳、張上達麾下的偏沅兵。要不是楊正芳死了,現在這個尹先民還當不成副將呢。楊張所部被殲滅之後,偏沅兵補上了不少新人,這些新人的素質就低得很了,有些原本乾脆是地痞流氓。這兩年來,偏沅兵都沒怎麼訓練,只有在打湘西的苗人時,得到了一些實戰鍛鍊。他們的武藝和技戰術水平都比我們好,但是我們的紀律性和戰鬥意志都優於他們。雖然他們是本地人,我們是外來戶,可本地的民心已經向著我們了。官軍不積極主動地尋找我們決戰,反而頓兵於武岡城下,已經證明他們在戰略上是一群蠢材。」
王瑾其實不太習慣這樣指揮作戰,他更擅長的還是率領幾百人的精銳部隊進行運動戰、突襲戰,給李自成當了這麼久的副手,指揮幾千人的本領他自然是有的,但是現在沒有李過那種水平的助手,就有些吃力了。至於指揮數萬軍隊,王瑾自認為還沒有這樣的本事,如果是在南方,靠同行的襯托,他或許能打贏,但如果是在北方對戰洪承疇、盧象升,他肯定是不成的。這也是他不願迅速擴大隊伍的原因之一,一旦人數增加得過快,平均素質又不是很高,他自己的指揮能力是跟不上的。
其實王瑾當初南下之前也想過,要不要讓北方闖軍的某個老管隊到湖南來協助自己,但他最後還是決定算了,北方戰局非常嚴峻,李自成那裡更危險。湖南戰局對王瑾來說只是難而已,還不至於應付不來。
「沅敵分為四部,這是他們最大的弱點,而我們闖軍卻是一個整體。他們四部加在一起比我們強,可每一部都比我們弱。」理論很簡單,但執行起來卻難辦,雖然這四部兵馬之間沒什麼義氣,但是他們都聚在武岡城下,想各個擊破,難度還是不小的。
從戰略上來說,闖軍放棄城市,收縮防禦的方針是正確的,但是對於很多個人來說,就是一場災難了。
劉承胤的軍營門前,掛著幾張血淋淋的人皮,都是從他們捉到的曾經給闖軍帶路打土豪的本地鄉民身上剝下來的。沅兵各部將領中,以劉承胤最為殘暴,他的副手陳友龍也不遑多讓。若論謀略,劉承胤是半點沒有的,但是他武功驚人,鑽營的本領也驚人,能被他收買的人自然說他的好話,沒被收買的人也被他的武功忽悠了,以為他是個將才,是以升官很快。劉承胤擅使一條鐵棍,故而有「劉鐵棍」的綽號,對此最為不滿的自然是有相同綽號的劉文炳,一直揚言要把劉承胤的腦袋砸碎。
劉承胤的大營他暫時打不進去,但就在昨天,一隊劉承胤的部下下鄉劫掠,被劉文炳伏擊了。二百多人的隊伍只跑回二十多人,還有十幾個俘虜被當地田兵割掉耳鼻送了回來。王瑾一直反對這種肉刑,但是僅限於闖軍的野戰部隊,這種比較細緻的規章不能約束隸屬闖軍的地方武裝,他們沒有接受過王瑾的訓練,王瑾自不能不教而罰。
雖然王瑾知道劉文炳肯定沒有阻攔,說不定還煽風點火來著,但是他既然沒看見,也就裝不知道。劉承胤部民憤極大,田兵要報復在情理之中。就像北方被闖軍俘虜的清兵往往一天要挨三頓打一樣,畢竟這是農民起義隊伍,要求做到徹底的不虐待俘虜不現實。
閔一麟和尹先民得知消息之後,都命令自己的部下向武岡靠攏,最近不要隨便外出。然而劉承胤卻咽不下這口氣,當他得知伏擊自己部下的只有數百闖軍和幾十個本地鄉民時,他立刻決定出兵報復。
劉承胤也不傻,從明軍現在了解的情報來看,闖賊剛剛放棄長沙,應該正在向湘南老巢轉移的路上。所以,武岡周圍不可能有闖賊主力。
然而,王瑾指揮的闖軍主力已經悄然通過長沙以西的山區,來到武岡以北了,所以結果也就可想而知。
劉承胤和陳友龍帶著最後數百殘兵退到了一處山頭上,只見山下的闖軍打著五色旗號,將山頭團團圍住。闖軍的軍事組織模式與官軍是一脈相承的,很好理解,劉承胤是個乖覺的人,剛一和闖軍接觸就發現情況不對,立刻逃跑。但是闖軍在本地百姓的帶路之下,行軍速度極快,死死咬住劉承胤,又截斷了他返回營地的退路,最終成功困住了他。
劉承胤的部隊和左良玉部、賀人龍部一樣是血債纍纍,但在困境之中的表現卻大不相同。左鎮、賀鎮在遭遇圍困時,因為知道落在闖軍手中也難以活命,一定會組織起來狗急跳牆,拼死突圍。可劉承胤手下的這群人在進攻的時候耀武揚威、兇猛無比,一旦處境不利就立刻泄了氣,士氣低迷。儘管估計兵敗之後多半活不了,可他們卻鼓不起鬥志來。
這座山頭也不算很險要,王瑾擔心其餘明軍來增援,也不願意再拖延,直接強攻。劉承胤和陳友龍的家丁在山口抵抗了一陣,正好讓闖軍試驗一下新裝備。
自從進兵湘南以來,王瑾就在琢磨小約翰送他的那本書中的裝備有什麼可以造了。他認為造槍炮的條件還不太成熟,只是安排工匠進行試製。但是有一種武器可以量產了——手榴彈。
手榴彈古已有之,宋朝時就已經有了類似的東西,並被西征的蒙古人帶到了中亞、西亞,進一步傳播到歐洲,現在在明軍中也有部分裝備。但是這東西的安全性很難保證,主要是導火索不穩定,說不定還沒扔出去,直接在手裡就炸了。所以,明軍一般都用它來守城,點著了引信之後立刻往城下一扔,炸早炸晚都能殺傷敵人,想來城下也不會有哪個開了掛的人能撿起炸彈再扔回城頭上。
湖南多礦,金屬加工技術很成熟,鑄造手榴彈的彈體沒有問題。王瑾找幾個給官軍造過火器的匠戶鞭炮匠人研究了一下,他們都說大約翰設計的引信很好。湖南明軍過去也曾經用過鐵殼爆炸彈,但是引信和火藥的質量都不穩定,後來就放棄了,唯一一個知道怎麼做的匠人居然是小時候聽他爺爺講過。湖南畢竟是內地,既不靠海,又不是戰爭頻繁的邊塞,軍事科技的傳播速度很慢。
過去明軍所用的火藥也不夠科學,硝黃炭的比例過於隨意,加工也做得馬馬虎虎。王瑾發現,竟然有些作坊連一硝二黃三木炭的配方都不用,理由是硝太少了。不過更讓王瑾驚訝的是,明軍根本沒有試圖去切斷闖軍的貿易線。長江、湘江上,官軍不斷強征民船,闖軍不能再走了,不過卻可以打著三譚的旗號走小港汊,穿過洞庭湖一帶的水網繼續送硝石、硫黃和大黃到湖南,沿途的一些衛所和巡檢司只管收賄賂,根本不管是哪家的船,運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