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建築垃圾和殘肢斷臂漫天飛舞,火藥燃燒的臭味伴隨著硝煙飄蕩在韓城的上空。
如今闖軍對於城牆爆破已經運用得很純熟了,以往由於火藥有限,不能輕用。但是耀州之戰時從官軍手中繳獲了大量的火藥,這麼多火藥,隨軍攜帶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正好拿來破城。
雖說在這方面的經驗已經很多,但每一座城牆、每一批火藥的具體數據都不一樣,所以爆破位置的選擇、裝藥多少還是得看手感,很可能炸不開。好在闖軍在肉搏戰中有絕對優勢,不擔心守軍堵住缺口,可以儘量多裝藥,部隊集結位置放得遠一些,以免被爆炸波及。
左懋第打仗的天賦很高,但土木工程不會就是不會,沒法用天賦彌補,所以無法掘坑道反擊。
左懋第確實有一套,鄉勇們雖然被炸得七葷八素,又在闖軍隨後的衝擊下被突破了第二道防線,但還是退到了第三道防線死守。第三道防線以幾座財主大院的磚石建築為核心,互相支援,用拒馬乃至各種雜物將道路全部堵死,保護裡面的倉廩等建築。鄉勇手中沒有多少鳥銃,火炮也都扔在城牆和第二道防線了,不過弓箭、三眼銃、快槍還比較充足。
吳汝義命人將一門繳獲的將軍炮拖過來,這門炮鑄造得不錯,雖然在正規軍中已經是應該被淘汰的裝備了,但用來轟擊鄉勇草草布就的掩體和財主家的院牆,那也是一炮一個窟窿。
可是李自成卻制止了他,李自成下令,圍住第三道防線不打,只管抄檢城內豪紳的家產,徵調木板和稻草。
李自成沒指望招降左懋第,這些日子自己和郭汝磐、高汝利這幫人為伍,雖然自己沒讓他們進城,但混滿二營的人馬在周邊鄉鎮四處劫掠,還是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李自成頂多規勸他們只搶糧食,儘量少殺人,不可能阻止他們,洪承疇的堅壁清野政策讓各路反王都缺少糧食,闖營要不是在耀州之戰中繳獲了官軍的糧草,說不定也得跟著搶了。就憑這樣的軍紀,想說服左懋第,自己都覺得理虧。
李自成從王瑾的描述中能感覺到,王瑾很佩服這個人。當年王瑾對張道濬的評價也不過就是「人還不壞,有些用處」,而對左懋第的評價卻是「本領很大,是個英雄」。這樣的人殺了未免可惜,區區一個縣令,留著他也不會成為闖軍的威脅。倘若城裡被困的是盧象升,李自成會更加佩服,卻也不能手下留情了。
據外圍戰中擒獲的鄉勇交代,縣內大倉中還存著上千石糧食。如果是別的縣,李自成就直接搶了,老子是反賊,從貪官污吏手中搶糧天經地義。他搶了縣城府庫,還能把帶不走的糧食留給老百姓,否則那些糧食要麼是進了官吏的腰包,要麼是變成官軍的軍糧,老百姓連一根糧食毛也得不到。可韓城縣不同,等聯軍去了山西,左懋第是有意願也有能力拿這些糧食賑濟難民的。
混滿二營收了太多的饑民,餓得急了,辦事也沒了底線,這些天把韓城縣著實禍害得不輕。雖然他們不是闖軍,卻是李自成邀請來的。要是先製造百姓的苦難,再拿他們本來就吃得到的糧食賣好,那和洪承疇還有什麼區別呢?只搶奪那些豪紳的存糧也就夠了。
於是,李自成製造了一個「左縣令死保城池不失,官軍援兵趕到,流寇遁往山西」的假象。韓城鄉勇死傷慘重,已經沒有出擊阻撓闖軍的能力,所以留著他們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山西官軍原本想鑿開禹門口的冰面,以阻止聯軍渡河,然而,他們怎麼也沒想到三年來在各路反王的攻擊下巋然不動的韓城就這樣輕易地被攻下了。當劉芳亮帶著闖軍騎兵衝過黃河,他們別說鑿冰了,連作戰準備都沒做好。
山西巡撫吳甡明顯被闖軍之前大兜圈子時使用的假動作迷惑了,他把戰鬥力最強的虎大威部放在了和陝西的宜川縣隔河相對的吉州,而韓城縣對面的河津縣卻並無重兵,河津、榮河、臨晉、蒲州這四個州縣只有賀震彝一部防守,而賀震彝本人居然在蒲州東邊根本不挨著陝西的芮城縣。得知韓城遭襲的消息,吳甡忙令原本駐紮在鄉寧縣的陳國威、薛敏忠、黃家佐三部人馬火速南下。
陳國威有五百人,薛敏忠有三百人,黃家佐有六百人,都是戰鬥力不錯的正規營兵,楊嗣昌做宣大總督的時候,剛剛給他們補充了糧餉軍械,這一千四五百人馬只要運用得當,打垮幾千普通農民軍不成問題。但首先,他們面對的是李自成親自指揮的闖軍精銳,一點都不普通;其次,他們得知情報之後倉促移營,失去了以逸待勞的優勢;最要命的是,因為運送火炮耽誤了時間,他們居然沒有一起趕到戰場。
第一批接觸闖軍的是陳國威部,迎頭撞上了劉芳亮。陳國威部以鳥銃手居多,沒有預設陣地,又沒有足夠的長矛手掩護,在凍成通途大道的黃河岸邊遭遇騎兵,這還打個六?
陳國威和他的部下們還是很對得起大明朝的,他們決定就地還擊。這不是完全出於領了軍餉就要幹活的責任感,還因為如果直接落荒而逃,把後背賣給敵人,那就和引頸就戮無異。馬蹄在冰面上會打滑,岸上也有很多積雪,闖軍騎兵的衝擊能力不會太強,官軍覺得或許能打退闖軍一兩次攻勢再趁機退走。
劉芳亮久經沙場,又怎會這樣直接迎著彈雨衝上去,他和張洪各領一隊騎兵,分從左右兩側向官軍的背後包抄。陳國威雖然知道這對自己非常不利,但他沒有騎兵和炮兵掩護,闖軍騎兵只要不進入他們的射程,就可以為所欲為。
闖軍這邊的兵種很齊全,用弓箭和火銃與官軍對射會吃虧,但長矛手和刀牌手配合的近戰兵遠強於眼前這隊官軍。冰面凍得瓷實,多站上些人也不至於破裂,闖軍可以隨意排布自己的陣型,甚至能抬著小炮來加強步兵的火力。陳國威的人馬既然是精兵,自然一看就知道這仗根本打不贏,沒放幾銃便落荒而逃,但劉芳亮和張洪指揮的騎兵既已登岸,扛著火繩槍的步兵的機動性又怎麼比得過輕騎兵。全軍僅跑出不到一百人,以陳國威為首的少數人被殺,其餘人都做了俘虜,楊嗣昌配發給他們沒多久的西洋銃也被繳獲了二百多支。
西洋銃在明末一般是指那種裝藥和彈重都只有一錢的超輕型火繩槍,作為自衛武器以及山地戰、治安戰武器是很不錯的,但是在大型會戰中面對重裝正規軍,其威力不足的問題就很明顯了。
楊嗣昌這次配發部隊的西洋銃則不然,是在孫元化的建議下,通過兩廣總督熊文燦的關係從福建訂購的,是兩年前料羅灣海戰中繳獲的荷蘭火繩槍的仿製品,鄭芝龍的軍隊已經開始裝備這種火銃。槍身直而長,輕型的可以直接抵肩射擊,重型的則需要支架,口徑能達到大型斑鳩銃的三分之二,比從十六世紀開始就廣泛流行於東亞的,槍身短、槍托彎曲、貼腮射擊的葡萄牙式火繩槍要更好用。
值得一提的是,俄國人對荷蘭的學習可不是從彼得一世開始的,此時的俄軍裝備的就是這種荷蘭式的火繩槍,即將來到黑龍江流域的哥薩克們使用的也是這種武器,所以在另一時空,清朝在和鄭氏以及哥薩克的戰鬥中也發現了它的優勢,並進行了仿製。
鄭芝龍、孫元化這種看別人的銃好就要仿造的思路自然是對的,可問題是,武器裝備的改進抵消不了瞎指揮造成的劣勢。吳甡賑災得力,有惠於民,可以稱得上好官,可讓他指揮戰鬥,甚至直接命令這種幾百人的小部隊到哪個渡口去駐紮,不出事才有鬼呢。武器再好,不以正確的方法運用,那也只能白送給對手。
薛敏忠和黃家佐得知闖軍大舉渡河、陳國威部覆滅的消息,哪裡還敢再打,直接丟棄火炮,掉頭北返,被闖軍一路追擊,也損失了二三百人。劉宗敏、谷可成指揮的另外兩路闖軍早就約好要來韓城與李自成會合,此時也迅速趕來。一旬時間,聯軍主力渡過黃河,比當年的太行山三十六營更強的十萬大軍,再度殺入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