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無價而無用的知識

  第二天,王瑾見到了這份禮物。

  這是一本手抄書,不用問,肯定是大約翰的著作,除了穿越者之外,這年頭沒有哪個捷克人會吃飽了撐的用英文寫書。

  小約翰說的沒錯,知識是無價的。不過不同知識的變現能力還是不一樣的,大約翰這本書就相當值錢,和它相比,那點賄賂確確實實算不得什麼。

  「前半部分,是我們學習瑞典軍隊總結的陸軍操典,後半部分都是圖紙。」小約翰頗為得意,雖然他根本看不懂這本書,但是從王瑾凝重的神情來看,他知道這本書的確是價值連城。

  王瑾對書的前半部分翻閱得非常快,古斯塔夫的軍事體系很有借鑑意義,但是闖軍和瑞典軍隊在兵員構成、軍官團隊、後勤補給、地形條件和面對的敵人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別,生搬硬套必吃大虧。王瑾打了十幾年的仗,早就仔細考慮過同時期的歐洲軍隊有什麼戰術和軍隊組織模式是可以借鑑的,能用的早就用了,用不了的就算書上寫了也是白饒。不過這本書補充了很多王瑾不了解的細節,還是很有意義的。

  看到那幾份圖紙的時候,王瑾仔細了起來。

  「第一份圖紙是大約翰最得意的作品。他的父親,已故的弗蘭茲先生是布拉格最有名的火槍工匠,大約翰也繼承了他的衣缽。這是瑞典人使用的一六三零蘇爾式火繩槍的改進型。這個單位我不知道是什麼,但是大約翰說你們這些和他學過一樣知識的人肯定能看懂。整支槍的長度是一百零七……森提米特;口徑是十九……米里米特。你們中國人使用的輕型火繩槍,最好的是土耳其式的,你們叫它羅馬槍,最重的超過十磅,發射的彈丸重量大約是四十分之一磅,比較普遍的是葡萄牙人的馬六甲式火繩槍,彈重只有土耳其火繩槍的三分之二,荷蘭式的火繩槍介於二者之間。我看到中國軍隊也仿製了西班牙式的大型火繩槍,這種穆什克特火繩槍雖然彈重是土耳其火繩槍的五倍,但是整支槍的重量超過二十一磅,必須搭配支架才能使用,這對步兵是很大的負擔。而大約翰設計的這款火繩槍,重量只有九磅,不需要支架就能發射,它的口徑只比穆什克特小一點點,在靈活性和威力之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在近距離上可以擊穿一般的四分之三甲。大約翰認為,這種火槍比歐洲的現有技術先進二十年……」

  這款槍確實很好,大約翰並沒有吹牛,他的作品的確達到了十七世紀五十年代的先進水平,用到燧發槍普及之前沒問題,但是王瑾也就是看看而已。

  此時在廣東,一支比較精良的鳥銃的造價大約是五兩銀子,經過了多年的研究,大明的工匠打造火繩槍的手藝一點都不比歐洲的同行差。只不過官府的採購價實在太坑爹了,甚至能壓到一兩銀子左右,所以工匠在給官府造槍時大多習慣偷工減料,甚至用打四五次就會炸膛的次品交差,真正的好槍只有在私下採購給家丁的裝備時才能見到,廣東產的火繩槍還能出口。

  這也是明軍到現在還沒淘汰三眼銃的原因之一,七錢銀子一支的玩意,再偷工減料還能差到哪去,所以三眼銃的發揮要比鳥銃穩定。

  不過王瑾現在也沒法笑話大明朝廷,他別說造火繩槍了,自製彈藥都困難。技術革新可不是拿了份圖紙照貓畫虎就能做到的,得一環套一環地用每一項微小的進步促成最終的大規模革新。而且在這個時代,不管什麼樣的技術,都得靠手工業者一點一點來研究和執行,在擁有大片地盤,有穩定的、成規模的手工業生產之前,革新軍工技術純屬做夢。

  果然,翻到這本書的最後,大約翰還列舉了一大堆配套技術。高爐、水力鼓風機、鐵礦的通風和排水設備、木炭加工、煤炭煉焦、火藥製造、煉鋼法……居然還有鐘錶技術,每一項他都指出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了改進意見。少數是他已經嘗試過的,證明可行,大部分只是思路而已。這些內容大大超出了王瑾的知識範疇,好些單詞他都不認識。不論東亞的還是歐洲的,現有技術王瑾也一竅不通,更別說改進了。

  算了,王瑾認清了自己是個武夫的現實,翻回去看槍炮。看到第二份圖紙,他就知道為什麼要提鐘錶技術了。大約翰的第二件作品是騎兵用手槍,分為簧輪式和燧髮式兩種。這東西的結構很複雜,和鐘錶頗有共通之處。按照小約翰的介紹,大約翰的設計與現行版本差別不算很大,主要是在簡化結構和壓低成本兩方面下功夫。這個版本的手槍依然很貴,不過用來裝備重騎兵這種本來就貴得嚇人的兵種還是划得來的。其實就算敞開了砸錢,想大規模生產也做不到,因為只有熟練工匠才能做。

  第三件作品,大約翰特意強調這是半成品。燧發步槍,在另一時空的各種穿越明末小說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拿它作為終極神器。不過,有的小說里主角是斥巨資搞了近二十年科研攻關,最後換裝燧發槍還是比較合理的,至於那種一張嘴就有燧發槍的,就接近於玄幻小說了。

  大約翰有三個問題沒能解決。第一和手槍一樣,是簧片的問題,憑他的手藝,能製造出合格的簧片,可是成本太高,生產周期太長。如果簧片的強度不夠,就不能有效地打出火星來,而簧片強度又和冶煉技術密切相關。其他精密零件的難度沒有這麼大,但也有類似的問題。

  第二是火藥的問題。燧發槍所用的火藥需要沾上一點火星就迅速燃燒,因此除了配方的改進之外,還需要精細的研磨、造粒過程。這樣一來,量產的難度就很大了,成本會大大提高,生產速度更是極慢。

  如果不解決這兩個問題,燧發槍的發火率就是個大坑。燧石本來就是非常容易磨損的東西,打出的火星引火的成功率肯定不如直接用火繩懟上去。

  第三是刺刀不能量產。火器的換裝居然卡在了冷兵器的技術水平上,這也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在另一時空,刺刀技術成熟的時間遠晚於燧發槍技術成熟的時間。

  製造腰刀和長矛的難度都比刺刀低得多,一般的鐵匠都能打出來,最重要的是,這兩種武器就算有些誤差也無所謂,尺寸基本一致就可以了。而刺刀則不然,卡座式刺刀差上一分就有可能裝不到槍上。塞入式刺刀倒是簡單,可是裝上它之後就不能開槍了。

  如果在刺刀製作工藝沒有取得重大進步時就貿然大批列裝部隊,很可能產生兩種畫面。一種是敵人的騎兵都衝上來了,士兵還在手忙腳亂地裝不上刺刀,另一種是裝上刺刀之後,敵人的火器部隊上前,開槍將失去遠程攻擊能力的燧發槍手射崩。

  而且刺刀只有一尺來長,寬不過寸,要是和厚背大砍刀採用同樣的材料製造,一旦發生磕碰,自然是扛不住的。所以,刺刀就要採用強度更高的材料,民間鐵匠鋪的產品一般達不到這樣的要求,經常會成為一場戰鬥之後就報廢的一次性產品。抗戰時期,八路軍自製的刺刀就經常出現質量問題,合格產品則成本很高,相當於六十發子彈。之所以當時的中國軍隊常用大刀,實在是刺刀生產能力跟不上導致的無奈。

  卡座式刺刀是一六八三年發明的,在西歐全面列裝用了二十年,俄國人和西歐軍隊經常打交道,普及燧發槍和刺刀卻又晚了二十年,非是不懂,實是不能。只有國家手工業水平全面提高,又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才能實現這種變革。

  綜上所述,現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還做不到普及燧發槍。給擲彈兵這樣的精銳部隊配備倒是可以,畢竟他們身上掛著手榴彈,再背一支帶明火的火繩槍未免太危險。

  因此,還是大約翰研究的那款火繩槍適合批量生產。這款火繩槍差不多是火繩槍技術的巔峰,又與明軍仿自西班牙重火繩槍的斑鳩銃差別不算太大。廣東的工匠有製作斑鳩銃的經驗,可以比較容易地仿製這款火繩槍,造價也還可以接受。

  可是,這些和王瑾有什麼關係呢?就憑井岡山的一萬多人口和河南、夔東的那些山寨,造哪門子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