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李卑的援軍

  「李大哥,兄弟我請罪來了!」張天琳見了李自成便拜倒在地,李自成急忙一瘸一拐地上前將他摻起:「兄弟說哪裡話來,你能到來,真是雪中送炭,愚兄感謝還來不及呢。」

  張天琳其實當初是主張和李自成一起來遼州的,只是因為部下都反對,才最終選擇離開。聽說闖營在遼州受到重創,高傑戰死,自己的好朋友田見秀重傷,張天琳心裡的難受甚至更甚於李自成。畢竟李自成是盡了力的,負傷昏迷才退出戰場,而張天琳卻全程旁觀。接到李自成和焦得名的信後,張天琳第一個趕了過來,既是為了賠罪,也是怕當著劉國能等人的面向李自成謝罪讓他們尷尬。

  很快,劉國能、凌邦文、劉小山、王文臨都到了,只有拓養坤沒來,他托王文臨帶來一封信,向李自成致歉。拓養坤的營地在最西邊,接信最晚,得到消息時,其他人都已經趕往八賦嶺了。此時聯軍的兵力已經足夠反攻遼州,拓營再來,未免有些撿現成便宜的意思。現在他們人最多,如果參戰,分戰利品時必然也分得多。之前有危險的時候他棄闖營而去,現在闖營局面占優了,如果再回來,面子上未免掛不住,所以他藉故推脫,自行往西去了。

  就算拓養坤不來,集結在八賦嶺的七營聯軍也能出動三萬餘人的兵力,四倍於官軍。官軍又不瞎,當然會發現這麼多敵人在自己周邊集結。尤世祿和李卑商量了一下,決定立刻放棄遼州轉移,反正遼州成了一座空城,流寇也不會再來占領這個沒有半點油水的地方,這樣遼州就算「收復」了,他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但他們沒想到,闖軍的速度竟會如此之快。

  李自成根本沒等援兵到齊,就讓王瑾和劉宗敏發起了攻擊,總共五千軍隊對遼州展開了攻擊。這種做法近乎瘋狂,原因有二。一是闖軍的攻擊部隊實力遠不及官軍,一旦遭到反擊,有可能大敗。二是主力盡出之後,八賦嶺的營地就完全暴露在党家面前,如果焦得名起了歹心,所有留守人員,包括李自成本人在內都會被輕易幹掉。

  王瑾信得過焦得名,在另一個時空,當闖軍經過了過草地、爬雪山的艱苦行軍,從四川返回陝西,最虛弱的時候,就是焦得名在關鍵時刻幫了李自成一把,之後又和李自成一起經歷了在青海的鏖戰。雖然洮河大敗之後,焦得名不得不投降了官軍,但是他從來沒有和原來的兄弟為敵過,而且故意縱容黨守素帶著很多党家餘部加入了闖軍。

  至於李自成為什麼信得過此時和他交情還不深的焦得名,那就不得而知了。

  李卑對流寇的行為感到十分迷惑,他從來沒見過剛剛吃了敗仗的流寇會這麼快就回來反擊。如果李自成是糾合了幾萬兵馬來報仇,這倒可以理解,只派幾千人來算什麼意思?

  此時尤世祿傷勢復發,正躺在床上,無力處理事務,李卑全權負責遼州軍務。他判斷,這是流寇的誘敵之計,一定是流寇的大隊主力已經避開官軍的偵察,運動到了遼州附近地帶,一旦官軍對闖營發動反擊,他們便會把官軍引到山中包圍殲滅。於是,李卑下令堅守營壘,不要理會流寇的攻擊,同時一面做轉移準備,一面派人到四周偵察,尋找流寇主力的所在。

  如果是卜從善這樣的將領在指揮,多半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跑再說,而且會扔下尤世祿等傷員自行跑路。可偏偏李卑是個比較有責任感的人,他擔心貿然撤退,受到流寇的襲擊,他和馬科的家丁固然不怕,但傷員們卻容易成為流寇攻擊的對象。相比之下,他寧肯全軍在遼州等一等,反正援軍也快到了,如果流寇大舉攻擊遼州,會遭到官軍的內外夾擊,必敗無疑。

  正是這份責任感,把李卑送上了死路。因為他指望的援軍,是左良玉啊!

  左良玉當然知道遼州發生了激烈的戰鬥,但是他不僅沒有向遼州靠攏,而且還不顧盧象升的阻攔,繼續向河南前進。左良玉自有他的道理,他說從昌平出發的時候,他接到的命令是救援懷慶,這是當今聖上直接下達的最高指令,誰敢違抗?

  左良玉此時的直接上司是宣大總督張宗衡,但張宗衡現在還在部署對王自用的攻擊。遼州戰事發展太快,尤世祿和李卑又剛剛把收復遼州,取得大捷的報告交上去,所以張宗衡也根本沒想到去調動左良玉。

  盧象升只是個兵備道,又和左良玉毫無隸屬關係,當然指揮不動他,只能任由左良玉大搖大擺地向已經沒有流寇主力的豫北進發。盧象升自己的人馬還在和高迎祥戰鬥,也無法抽調。

  就這樣,李卑又在遼州耽擱了兩天時間,他終於找到了流寇的主力。三萬人馬洶湧而來,開始在遼州外圍形成包圍圈。

  直到這時,李卑才意識到闖軍之前的攻擊只是疑兵之計。故意大膽進攻,製造流寇主力就在附近的假象,其實兩天前李卑完全可以從容離去,闖軍根本無力擊破他們的斷後部隊。如果當時李卑發動反擊,甚至還能大獲全勝。

  李卑被流寇耍了一回,固然惱火,但他立刻冷靜下來,分析目前的局勢。很明顯,流寇的意圖就是逼官軍棄城而走,趁著官軍撤退的混亂機會,他們蜂擁殺上,便可以將官軍一舉擊潰。

  在正常情況下,李卑肯定會選擇固守待援,可是現在,軍中只剩數日之糧了。

  攻打遼州的戰鬥傷亡過多而繳獲極少,軍心已經開始浮動。現在突遭數萬流寇的包圍,根本不能指望士兵們堅守。李卑召開軍議討論對策,結果大部分軍官都主張趁著流寇還沒有完全合圍的機會立刻東南撤退。儘管李卑反覆指出這種做法的危險性,但大家的意見依然如此,尤其是馬科和尤人龍也主張趕快突圍。

  李卑只能從眾,雖然他對左良玉的節操還沒有一個很準確的認識,但是當官軍的注意提防友軍是最起碼的安全意識。他怎敢保證左良玉會在他的糧食吃完之前趕到,比較之下,還是突圍相對安全一些,起碼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