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股份制公司
今年開春,太子代皇帝渡津北巡。
前首輔王禮病重。
前次輔梁文煊病重。
楊恭因為封王回京,正式卸任北直隸中軍大都督銜。韓侯傅運生從太原遷調北京,接管北方軍務。
朱怡炅今年剛過50歲。
前一年,漠北、北海大戰,朝廷投入軍費白銀千萬兩,而同年的全國歲入,再度突破八千萬兩大關,且去掉了地方財政截留部分。
其中,農業稅收比率,已經下降到60%,商業稅與關稅比率,同比增漲到了37%,呂宋、椰城等海外領土賦稅比率增漲到了3%。
椰城總督府終於不用朝廷再繼續往裡頭砸銀子了,雖然主要盈利的都是舊港、馬六甲兩大港口海關稅收,但椰城港也已經被康子斐的皇家船隊,還有朝廷的政策激勵帶動,正在逐步走向正軌。
這一年,不僅是海外領土有了盈餘,可以為朝廷國庫和內帑賺取財政稅收,而且原先占據絕對優勢,甚至可以為國之根本的農業稅,相比往年已經有了大幅度下降。
從一開始的幾乎占據九成,到如今只能堪堪占據全國六成的財政稅收。
而且還是統合了各種可以併入農業稅的雜稅,並非原來純粹的田稅貢賦,老實說現在的大明已經沒有賦了,只有稅。
就算稅也有不同,比如棉田稅收就比稻田更高,這農業稅裡頭,有不少都是來自棉田的稅。
誰讓現今中國的棉紡工業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蒸汽棉紡機帶來的效率不是人力可比的,僅靠原來的棉田產量,根本滿足不了,必須擴大種植面積。
即便朝廷推行棉稻輪耕,也只是對棉田種植規範化,已經有江南以外地區的官員上奏,說有農民為了謀利,私自將稻田毀作棉田,請求朝廷下令管控。
管控的確得管控,不可能百姓都吃棉花,但不能硬來,得循循引導,了解百姓需要什麼。
百姓改種棉田,一方面是為了銀子,另一方面也是糧食實在賺不到銀子。別看外面糧價在漲,但百姓賣糧給商人的錢卻一直在壓。
這就得配合巡查御史,到地方狠狠處罰,甚至流放一批。
大明科學院的新型蒸汽機,說實在的已經在中國初步開啟了工業革命,雖然進度很緩慢,甚至利用到戰艦上也還是很遙遠的事。
但目前為止,蒸汽機的運用早已不再局限於紡織,還有採礦、冶鐵等等重工業,都已經在利用蒸汽動力。
雖然整體上,蒸汽動力都是輔助居多,可這一步邁出去,後面無非就是繼續完善。
也得益於蒸汽機的廣泛運用,大明新朝的工商關稅年年都在增漲,到現在已經漲到了全國財政歲入的三分之一還要多。
就按目前這個比率,不出二十年,中國的農業稅恐怕就無法再壓得住工商業和海關貿易。
這也不光是蒸汽機的功勞,還在於全國人口的增漲,人口變多了,勞動力自然也就增加了。
從朱皇帝起兵至今,第一批新生兒都已經成年,可以在外做工賺錢,貼補家用了。
而且《女誡》的改革,也為進一步解放女性勞動力,提供了輿論上的依據和支持。
隨著第一家蒸汽工廠在沿海城市建立……不是作坊,而是真正的工廠。雖然規模還很小,但卻是正兒八經全面利用到了蒸汽棉紡機。
越來越多的民間女子,開始拋頭露面,甚至乾脆進廠做工,女子也能成為家裡的頂樑柱了。
當然,這個情況目前只在沿海省份出現,因為沿海有著海貿之利,商業發達,所以允許出現蒸汽棉紡工廠,越往內地省份,蒸汽機就越罕見。
尤其川西南這些省份,完全看不見蒸汽機,依舊維持著傳統的男耕女織,耕讀傳家的生活方式。
沿海城市出現工廠,也意味著工商業的產量迅速增長。
產品一多,就得賣出去,變為利潤。
日本、南韓、南洋群島、東南亞、西域的市場,已經完全被中國商賈壟斷。
就連荷蘭人在南洋僅剩下把持的香料群島貿易,也在中國商人的瘋狂擠兌下,在去年就已宣告破產,香料群島雖然還在荷蘭人手中控制,但所有香料的收購專營渠道,早已被中國商人侵吞了乾淨。
要是換作以前,荷蘭人保不齊就得發動大屠殺,但現在嘛……只要他們敢這麼幹,都不用朝廷發兵,光是這些件結社出海的海商,自己就能拉起一支臨時艦隊,跟荷蘭人拼一拼,到底誰更船堅炮利。
這年頭,沒點傢伙傍身,誰好意思出海做生意?
中國商賈不僅擠兌荷蘭、西班牙等國的市場份額,同時自己內部也在瘋狂內卷。
這些傢伙為了壟斷更多的市場份額,甚至不惜聯手砸錢,不斷抬高棉花、香料這些原料貨物的收購價,利用財力去擠垮別國以及敵對商社。
荷蘭人先是失去了香料群島貿易專營權力,如今又接連在棉紡織業受到巨大衝擊,他們的東印度公司好不容易之前與英國人聯手,稍微喘了口氣。
現在又被中國商賈瘋狂內卷擠兌,甚至他們還是被誤殺的,中國商賈也不需要專門砸錢,來對付弱小的荷蘭人。
今年年初,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價再創新低,許多荷蘭股民對公司失望,紛紛拋售手裡的股票。
與此同時,印度孟加拉地區,自從英國人將這裡的殖民地,打包賣給了大明中國。原本尚處於萌芽期的孟加拉工業,迅速被來到這裡的中國商人衝垮,所有工業城市不是被中國商品占領,就是乾脆被中國商人控制收購。
從表面上看,孟加拉上下全部沉溺於中國商品,還有中國工廠帶來的巨額利潤,他們似乎也變得更有錢了。但這都是表象,實際上整個孟加拉從軍事到國家財政,已經完全依託於孟加拉總督府。
孟加拉總督府已經在去年,與吉大港總督正式合併,孟加拉總督遷調回國,而吉大港總督轉為孟加拉總督。
張廣泗這傢伙運氣不錯,原來的孟加拉總督回國了,而他正好頂上空缺,總督是做不了了,但卻提調到了都督府主官,還是皇帝親下的聖旨。
他也明白皇帝給他這個任命是什麼意思,要不了幾年,孟加拉總督府與孟加拉本土貴族,必有一戰,就算沒有戰爭,也要強行找理由發動戰爭,完全控制這裡。
這裡的土地肥沃,河流水系豐富,還有好幾個天然良港,說一句老天爺賞飯吃都不為過。
如此好地,怎麼可能讓這群愚昧無知的孟加拉人獨占?
在遠東亞洲的海貿市場,中國商人瘋狂內卷擠兌之下,終於有內地省份的商社按捺不住,他們鬥不過最早吃螃蟹的閩浙粵海商。
於是乎,這些鬥爭失利的南方內地商人,陸續選擇加入殷洲遠洋貿易的行列,這條航路太遠,真沒多少沿海商人願意走。
雖然利潤很大,但對比亞洲市場,還是讓他們覺得划不來,也是風險很大。
風險確實有,但利潤也高,那些加入遠洋貿易的內地商人,僅僅第一年,刨去各項成本和船員水手的高薪,也還是賺取了幾倍的利潤。
而且全程只沉默一艘船,風暴天氣船艙進水,壞了兩船貨物。
這可激勵了其他商人,越來越多商人選擇前往殷洲探險,到最後不僅有南方商人,連北方商人也加入其中,而且一加入往往都是一群商人抱團前往。
這樣便可以分攤遠洋有可能帶來的損失,所有商人共同進退,賺了就一起賺,賠了就一起賠,有錢了也能將生意進一步做大,甚至與那些壟斷市場的大商社競爭。
朱怡炅不知不覺間,這個時代的商人,居然自己就無師自通,慢慢琢磨出了股份制公司的雛形。
還只是雛形,而且僅限於遠洋殷洲的海貿。
即便抱團了,這些商人也還是以籍貫為紐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