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拒絕
「大王,陳公台求見!」
就在劉備、糜竺二人愁眉不展之際,有人進來通報。🐚🐠 ☞🐧
劉備急忙收斂了一下自己的情緒,而後喝道:「請先生進來!」
「拜見大王!」
陳宮進來以後,瞟了眼侍立左右的糜竺,直接上前行禮。
劉備急忙扶住了陳宮,略顯責備的說到:「公台何故如此多禮!」
他拉著陳宮進入屋內,命人奉上瓜果茶水,這才問道:「公台此來,所謂何事?」
陳宮嘆道:「自然是為了解徐州之危!」
劉備眼神大亮,急忙問道:「公台有何良策能夠解徐州之危?」
陳宮沉默許久,這才說道:「向楚國求援。」
劉備默然不語。
繞來繞去,終究還是繞不過楚國,只是劉備覺得有愧於周琦,擔心對方未必會出兵相助,這才始終沒有派人前去求援。
看著仍舊猶豫不決的劉備,陳宮問道:「大王可是擔心楚王殿下為此前之事心懷怨恨,不肯出兵相助,擔心派人前去求援自取其辱?」
劉備深深嘆了口氣,道:「孤之心思,終究還是逃不過先生慧眼啊。」
陳宮略微沉吟,隨後問道:「敢問大王,如果徐州為袁紹所得,對於楚國而言是好是壞?」
劉備幾乎沒有絲毫猶豫,直接說道:「徐州若在,對於袁紹而言就好像是如鯁在喉,使其不敢傾盡全力攻打楚國。」
「一旦徐州覆滅,不僅能夠解決袁紹的後顧之憂,徐州境內的數百萬人口,也能壯大袁紹勢力,對於楚國而言自然算不得好事。」
陳宮道:「大王既然知曉這個道理,難道楚王及其麾下眾臣豈會不知?」
「周子異雄才大略,起於微末而能打下如今基業,自然分得清輕重。若吾所料不差,假如大王向楚國求援,周子異必然不會坐視不理。」
劉備仍舊沉默不語。
陳宮見狀有些焦急,問道:「大王可是有什麼憂慮?」
劉備抬頭看向陳宮,問道:「周子異固然未必會坐視徐州覆滅,然公台是否想過,此一時彼一時也。」
「曾經孤與周子異相交傾心,互遣嫡長子為質,雖為不同勢力,實則同心協力。」
「彼時楚國益州未定,北有張魯割據漢中,南有南中諸蠻叛亂,並無餘力顧及中原之地。」
「時至今日,南中已定,張魯已降。益州在擊退曹孟德所率領的關中軍以後,更是宛若銅牆鐵壁,成為了楚國最堅實的後方。」
「值此形勢,周子異未來所圖者,必中原也。」
「徐州雖為四戰之地,卻東臨濱海,物產豐美,土地膏腴。」
「此番孤利益薰心行那背盟之舉,周子異必然心生芥蒂,若其行那假道伐虢之事,先助徐州擊退袁紹,而後又鳩占鵲巢,趁機拿下徐州,又當如何?」
事實上,這才是劉備真正擔心的地方。
他當初之所以選擇接受袁紹的冊封,也是看出了周琦在平定益州以後,下一個目標必然會是中原之地。
那個時候,劉備要麼成為周琦北伐的炮灰,要麼或許就會被直接吞併。
劉備並非杞人憂天。
此前雙方能夠併力合作,除了利益相關以外,也與互相派遣質子脫不開關係。
自從周琦稱王,召回在徐州擔任質子的周繼開始,就為雙方盟約出現裂縫埋下了伏筆。
陳宮略顯詫異的看著劉備,沒想到自家主君居然考慮的如此長遠。
事實上,以陳宮的智謀又怎會看不出這點?
正是因為陳宮知道徐州所存在的隱憂,當初才力勸劉備接受袁紹的封賞,而後坐山觀虎鬥,再尋求機會得漁翁之利。
只是事情的發展,遠遠超過了陳宮的預料罷了。
他也沒想到,袁紹居然會使用這種瞞天過海的計策,直接讓徐州陷入了極其被動的局面。
陳宮之所以沒有把事情挑明了告知劉備,也是擔心會影響劉備的判斷,繼而越加不願向楚國求援。
可事已至此,徐州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除了向楚國求援以外,已經沒有了其餘退路。
如果說向楚國求援可能是引狼入室、飲鴆止渴,至少也能解決徐州現有的困境,能夠給徐州爭取到足夠的生存時間。
只要徐州不滅,終究能夠想到法子應對以後的危機。
更何況,以上都只是劉備與陳宮的猜測罷了,究竟會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倒也未必。
陳宮看著劉備,輕聲說道:「大王的擔心或許沒錯。只是若不向楚國求援,又能如何?」
「更何況,袁軍勢大,此番鐵了心想要覆滅徐州。就算周子異派兵馳援,在失去了漢江天險以後,想要擊退袁軍必然也會傷亡慘重。」
「彼時,楚國未必有能力繼續吞併徐州。」
劉備聽到這裡,才略微舒了口氣,而後說道:「既然公台與元龍、子瑜都建議向楚國求援,那麼就依你們所言行事吧。」
「不過此番前往楚國求援的使者,恐怕會備受嘲諷與刁難,不知何人能夠擔此大任?」
陳宮幾乎沒有絲毫猶豫,直接說道:「諸葛子瑜弟弟諸葛孔明深受楚王殿下器重,又多次出使楚國,也深得楚王殿下喜愛。此番出使人選,唯有諸葛子瑜能夠擔此大任!」
劉備覺得陳宮的分析頗有道理,當即不再猶豫,直接派遣諸葛瑾出使楚國,向周琦求援。
由於南方諸郡大多被袁軍占據,為了保護諸葛瑾的安全,劉備還特意讓孫策帶著兵馬喬裝打扮護送諸葛瑾前往楚國。
就在諸葛瑾、孫策千辛萬苦突破袁軍的沖沖防線,前往揚州境內的時候,趙雲所派的騎兵終於抵達郯縣,告知了在沛國與彭城縣所發生的事情。
當劉備得知趙雲尚在,不由大喜過望。
當他聽聞趙雲以兩千大破五千袁軍步騎,並且斬殺了袁軍大將韓猛以後,更是忍不住贊道:「若別人在腹背受敵,隨時都可能被圍殲的情況下,恐怕早就肝膽欲裂,只想著率軍突圍。」
「唯有子龍,哪怕形勢危急,仍舊敢以寡擊眾,以弱勝強,真乃渾身是膽也!」
徐州諸將聽到了趙雲的事跡,也都敬佩不已。
劉備環顧眾人,問道:「彭城既然尚未失陷,需不需要發兵前去馳援?」
糜竺率先說道:「彭城縣雖未失陷,卻也已經成為一座孤城,恐怕難守。此時徐州兵力緊張,守備東海郡尚且有些不足,如果再分兵馳援彭城,恐怕非但守不住彭城,就連東海郡也會陷入危險之中。」
「依我之見,不若讓趙將軍棄城而走,撤回郯縣,共抗袁紹。」
糜竺的話,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關羽、張飛等人卻是極力反對。
身為武將,不能禦敵守疆,反而要棄城而走,絕對是奇恥大辱。
然而袁軍那龐大的包圍圈仍舊每日都在縮小,若不儘快把分散各地的兵馬都召集回來,集中力量抵禦袁軍。
等到袁軍完成了了合圍之勢,彼時趙雲想要返回郯縣恐怕都難。
或許有人會說,讓趙雲死守彭城,成為一顆釘子逼迫袁軍不得不分兵圍彭城,作用不是更大嗎?
事實上,這種想法根本行不通,袁軍要麼集中兵力率先攻克彭城,要麼索性直接繞城而走。
要知道,彭城可不是袁軍的必經之路。
以如今的形勢,袁軍完全能夠從兗州、青州直接進入徐州,這也就代表著彭城的戰略意義沒有那麼重要。
無論是袁軍兵馬還是糧草輜重,都沒必要從那裡走。
此時就體現出了四戰之地徐州的無奈。
若是換做那種易守難攻,只有一個進攻方向的區域,只要後方有一座城池沒有被攻克,袁軍就不敢繼續深入,會擔心自己的糧道是否安全。
面對如此殘酷的現狀,劉備思來想去,終究還是命令趙雲與彭城國國相棄城而走,趁早返回郯縣。
卻說諸葛瑾、孫策一路假扮躲避戰亂的百姓,小心翼翼避過袁軍,經歷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進入了丹陽郡,而後直接前去拜會丹陽太守黃祖以及丹陽郡都尉史渙,並且說明了來意,希望史渙能夠派兵護送使團前往襄陽。
因為現在的楚國乃是戰爭期間,對於外來者的行程限制非常嚴格,如果沒有史渙派兵沿途護送,諸葛瑾等人就會寸步難行。
黃祖、史渙雖然不齒劉備的背盟之舉,卻也知道此事關乎國家戰略,他們根本做不了決定,只能派兵護送諸葛瑾等人前往襄陽。
唯有孫策,在返回了久違的故鄉以後,卻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他年僅十七八歲就跟隨父親孫堅征戰沙場,親眼目睹了父親因為袁術的猜忌、偷襲而命喪黃泉,讓孫策不得不帶著僅存的部將前去投奔劉備。
如果按照原本歷史,孫堅死後孫策找准機會南下,並且在周瑜以及廬江周氏的幫助下打下了江東,最終為東吳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只不過,歷史早就已經改變,揚州被周琦牢牢控制在手中,根本水潑不進,孫策手下缺兵少糧,又怎麼可能再拿下江東?
他投靠劉備以後,也的確備受禮遇,只是因為有自己部將的緣故,始終很難融入到劉備麾下,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眼看年齡越來越大,卻仍舊一事無成,孫策每日也感到心中鬱郁。
此前留在徐州,這種感覺尚不強烈。
可是返回故鄉吳郡,看著已經破敗的家門以後,孫策不知為何,忽然感覺心中有些酸楚。
好在他終究意志力遠超常人,很快就調整好了情緒,而後跟隨諸葛瑾繼續朝著襄陽趕去。
等到徐州使團抵達襄陽以後,本來被劉備寄予厚望的諸葛瑾,卻是被人冷落了下來,就連諸葛瑾想要前去見見自己的弟弟諸葛亮,都未能如願。
他數次給楚王府遞去拜帖,最後卻都仿佛石入大海,根本沒有絲毫回應。
這也並非周琦刻意為之,只因諸葛亮此時仍在樊城協調軍務,不可能在這種關頭為了見諸葛瑾一面就擅離職守。
只是讓諸葛瑾沒想到的是,本來只有護衛之責的孫策,卻是忽然被楚王殿下召見了。
楚王府。
周琦看著已經快要到而立之年的孫策,卻是有些唏噓。
他拉著孫策的雙手,感嘆的說道:「距離孤與伯符初次相見,已經過去了有十年吧。」
孫策沉默半晌,而後說道:「已經有十四年了。」
周琦聞言,也不免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他與孫策初次相見,還是在董卓亂政的時候,周琦帶兵進入壽春,以孫堅妄殺南陽郡守為名派人捉拿了孫堅家眷。
那個時候,周琦其實已經起了殺心,不想放孫策、孫權兄弟離去。
不過周琦隨後思來想去,終究還是沒有為難他們,在孫堅請求袁術從幫忙解救家眷以後,也順勢賣了袁術一個面子,把孫策等人都送了袁術。
未曾想,袁術趁機要挾孫堅,讓對方拿出了在雒陽得到的傳國玉璽。
在時間的長河之中,以前的些許恩怨,根本算不得什麼。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促時勢。
歷史上的孫策能夠打下江東此等基業,除了自身的確有非凡能力以外,也是趕上了好時候。
那個時候南方諸侯勢力較弱,袁術無暇南顧,又有周瑜與孫策舅舅的鼎力支持,孫策最後才能打下江東。
可是現在,天下格局已定。
莫說是如今略顯落魄的孫策,就算是割據一方已經稱王的劉備劉玄德,幾乎也沒有什麼發展的空間了。
周琦看著成熟了許多的孫策,忍不住嘆道:「想當年,孤與伯符父親在汝南共討黃巾,在戰場上還有著過命交情。可惜天妒英才,文台兄如此豪傑,最後卻死於小人之手。」
他看著孫策,滿臉真誠的說道:「算起來,孤也算伯符的長輩,吳郡又是伯符故鄉。若伯符在外面乏了,想要回家發展,楚國歡迎你!」
「孤亦相信,以伯符的才能,想要在楚國博出一份前程並不困難。」
孫策起身對著周琦深深一拜,道:「多謝楚王殿下賞識,策心覺慚愧。然齊王殿下待我不薄,豈忍背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