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俄羅斯帝國的總動員

  第341章 俄羅斯帝國的總動員

  「什麼,波爾塔瓦也丟了?」俄羅斯帝國秘密刑偵事務衙門總監恩斯特·約翰·比隆公爵攥著手中的文書,失聲驚呼道。

  內閣參政大臣安德烈·伊萬諾維奇·奧斯特爾曼伯爵(此君就是後期搞政變讓伊六他媽在家剝花生的人)也是一臉愁容,長嘆一聲,並沒有回應比隆公爵的驚呼聲。

  十幾天前,從伏爾加河流域傳來消息,卡爾梅克人(即土爾扈特部)於4月25日集結數千兵力,再度圍攻察里津要塞。

  原本以為,憑藉察里津要塞堅固的城防和守軍犀利的火器,可以讓那些野蠻的卡爾梅克人再次碰個頭破血流,然後遭遇可恥的失敗。

  卻未曾想到,5月9日這天,卡爾梅克人集中了三十多門火炮,並且還有四艘小型風帆炮艇趕來,駛至伏爾加河西岸,抵近炮擊。一時間,炮火轟鳴,整個要塞彈如雨下,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守軍傷亡慘重。

  是的,敵人在炮擊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開花彈,將城中無數木製建築物引燃,從而造成了全城大火。

  更讓守軍恐怖的是,敵人的火炮射擊速度不僅非常快,而且異常精準,僅半天時間的火炮對轟,察里津要塞便損失了十五門城防炮。

  據前線軍官報告,敵人的火炮之所以射擊如此精準,可能跟城外升起的一個熱氣球有關。在熱氣球下方吊掛的籃子裡,不時打出連串的旗語,仿佛在為火炮提供精確的校準射擊。

  炮擊持續三日,城頭火炮被毀大半,城牆也出現多處裂口,甚至部分城牆端有隱隱垮塌的跡象。

  很明顯,城破之日已為時不遠。

  就在伏爾加要塞司令加瓦里耶將軍準備擇日率兵突圍時,5月14日夜,城外的卡爾梅克人偷偷在城牆下埋設了數百磅炸藥,一舉將城牆炸開了數十米長的缺口,隨後便蜂擁而入,殺入城中。

  說來也是唏噓不已,整個要塞一千八百多名士兵,最終逃回後方的不足百人,剩下的皆被敵人屠戮一空,城中四千餘居民盡數淪為俘虜,等待他們的命運將可能是一輩子的奴隸。

  莫斯科收到這個噩耗,已是5月21日,頓時震動了整個帝國高層。

  沙皇安娜一世當即責成南方軍團司令彼得·拉西陸軍中將率近衛軍八千趕赴沃羅涅日,相機擊退卡爾梅克人的進攻,阻止對方繼續深入帝國腹地。

  然而,伏爾加-頓河流域的軍事危機還未解除,帝國西南方又傳來警訊,克里米亞汗國以兩萬餘步騎突襲了波爾塔瓦,殲滅當地守軍三千餘,使得帝國西南邊疆防禦洞開。

  哎呀,怎麼一時間,卡爾梅克人和韃靼人都突然雄起了,而且還以最為凌厲的攻勢,分別擊中了帝國最為柔軟也是最為致命的兩處要點。

  卡爾梅克人奪取了察里津要塞,不僅在伏爾加河西岸打下了一個鍥子,還能據此為基,召喚隱匿於西岸草原深處的部族同胞,從而增加其人口規模。同時,他們還籍此打開了頓河下游的通道,與克里米亞韃靼人連成一片,將位於南岸地區的俄軍和居民點徹底隔絕開來,成為他們瓮中捉鱉的對象。

  而克里米亞韃靼人在攻占了波爾塔瓦後,向東可以威脅哈爾科夫重鎮,往西北可以側擊基輔,往西南可以與第聶伯河南岸的韃靼部隊夾擊第聶伯羅要塞,奪回第二次俄土戰爭期間占領的西岸領土。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波爾塔瓦對俄羅斯帝國極具政治意義。當年,大北方戰爭期間,偉大的彼得大帝就是在此殲滅了瑞典軍隊主力,一舉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局勢,並為最終為戰勝瑞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繼而初步確立了帝國在波羅地海地區的霸權。

  現在可倒好,韃靼人竟然趁帝國不備之際,奪取了這座重要的據點,讓整個帝國陷入極為被動的局面。

  「米尼赫元帥,摩爾達維亞方向有什麼動靜?」比隆公爵穩定了一下心神,轉頭朝陸軍院院長、軍政首席大臣布爾哈爾德·克里斯托夫·米尼赫元帥問道。

  「摩爾達維亞方向的奧斯曼人沒有任何動靜。」米尼赫元帥搖搖頭說道:「公爵閣下認為,奧斯曼人會向帝國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回顧帝國與奧斯曼人的幾次戰爭,都是在克里米亞和摩爾達維亞兩個方向展開的。」比隆公爵憂心忡忡地說道:「現在,韃靼人從克里米亞方向進軍,突襲攻占了波爾塔瓦要塞,那麼奧斯曼人是不是正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從摩爾達維亞方向殺出來,與韃靼人遙相呼應,奪取第聶伯羅或者基輔。」

  「公爵閣下,你的推論是極有可能發生的。」米尼赫元帥點了點頭,認同他的觀點,「為今之計,我們需要向陛下共同發出建議,立即在帝國境內實施軍事總動員,以應對奧斯曼人的大舉進攻。」

  「軍事總動員?」樞密院首席大臣戈羅金公爵怔了一下,猶豫道:「奧斯曼人至今為止,尚未向帝國正式宣戰,他們的軍隊也未越過摩爾達維亞邊境,我們就立即實施軍事總動員,是不是有些冒失了?」

  「公爵閣下,克里米亞韃靼人一直都是奧斯曼人的附屬國,更是他們發動擴張戰爭的急先鋒,若是此次大舉偷襲,是他們自行組織並發起的軍事行動,而沒有得到奧斯曼人的授意,這是很難讓人信服的。」米尼赫元帥鄭重地說道:「所以,面對韃靼人的迅猛攻勢,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奧斯曼帝國對我們俄羅斯帝國策劃的一次正式入侵。是的,我們兩國之間的戰爭已經開始了。此時,我們應該不容任何質疑,立即展開全面的軍事總動員,以強大的力量擊退敵人的進攻。」

  戈羅金公爵聞言,陷入了沉默,他內心深處是不太相信奧斯曼人會貿然撕毀二十年前所簽訂的《普魯特和約》,然後不宣而戰,對帝國展開大規模的軍事進攻。

  這個時候,奧斯曼因為與齊國生隙,被人家斷了經濟援助,整個國家財政陷入極度惡化之中,哪裡還有多餘的精力對我們俄羅斯帝國發起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而且,近年來,奧斯曼人因為鎮壓波士尼亞天主教徒叛亂一事,正跟奧地利人在邊界地區劍拔弩張,進行緊張的武裝對峙,怎麼會有「閒情雅致」地在烏克蘭地區再開一局?

  戈羅金隱隱覺得克里米亞韃靼人的進攻,以及伏爾加河流域卡爾梅克人的暴起,很有可能是齊國人在搗鬼,疑似針對正在爆發的波蘭王位繼承危機,試圖通過兩場局部的短促突襲戰,將帝國的注意力從波蘭的身上轉移過去。

  4月21日,彼得·彼得羅維奇·拉西元帥(愛爾蘭人)率領一萬二千餘俄軍在波蘭境內與六千瑞典軍糾纏數月後,最終在數千波蘭軍隊的配合下,於沃姆扎小鎮一舉將其擊潰,隨後便堅定地朝華沙挺進,被選為波蘭國王的列琴斯基逃往但澤,受到當地波蘭眾多貴族的庇護。

  這眼見著,隨著俄軍攻占華沙,就能立馬將符合俄羅斯帝國利益的奧古斯都二世扶立為新的波蘭國王,卻總不能因為要應對奧斯曼帝國的大舉入侵就半途而廢,將提供給拉西元帥的後續物資支持轉向西南,從而白白浪費了這般大好時機。

  再者而言,瑞典王國在波蘭境內吃了大虧後,已經開始將更多的兵力調往卡累利阿和芬蘭,隱有入侵俄羅斯帝國本土的架勢。

  萬一,克里米亞韃靼人的入侵行動純屬他們例行的「打草谷」,是其自發組織的,而帝國卻要為此進行軍事總動員,集結大軍開往奧斯曼邊境,會不會給對方造成一種誤判,繼而真的引發一場兩國之間的大規模戰爭。

  「要不,這樣如何?」樞密院內政大臣伊萬諾維奇·奧斯特曼伯爵看了一眼比隆公爵,小心地說道:「軍事總動員仍舊要進行,各地的軍隊也要予以必要的調動,但儘量不要搞得大張旗鼓,讓周邊國家產生誤判。同時,我們派出兩隊使者,分別前往克里米亞汗國和奧斯曼帝國,嚴厲斥責他們的此次軍事入侵行為,質問他們是否要與帝國正式進入戰爭狀態。若是,奧斯曼人否認挑起戰爭的責任,那帝國便可要求其嚴厲制止克里米亞韃靼人的軍事行動,勿要升級雙方的軍事衝突。待波蘭事務了結後,帝國便可將所有的精力都騰出來,對克里米亞實施猛烈的報復。」

  奧斯特曼伯爵話音一落,眾人紛紛點頭附和,然後齊齊將目光望向比隆公爵。

  說來也是尷尬,在殿內聚集的官員中不乏皇室成員、樞密院首席大臣、帝國元帥、將軍等帝國諸多重臣、要員,但所有人在討論議事過程中卻都要看著比隆公爵的眼色行事,輕易不敢在言語和行為上得罪這位沙皇的寵臣(情夫)。

  因為沙皇陛下對這位公爵是無比信任,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雖然,這位公爵大人不在樞密院任職,僅為秘密刑偵事務衙門總監。

  但恰恰就是這個秘密刑偵事務衙門,才是俄羅斯帝國最有權勢、也是最為恐怖的部門。

  自四年前安娜一世繼位沙皇后,時刻提心弔膽有人會陰謀推翻她,便利用秘密刑偵事務衙門對莫斯科的貴族們進行了大規模清洗。

  秘密刑偵事務衙門大肆濫用職權,為了討取女皇歡心,以各種藉口大量逮捕關押了很多人,甚至不惜採取捕風捉影的手段,歪曲他人言論,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立案和逮捕,有人甚至因為做出某個手勢招致懷疑,也被抓進刑偵事務衙門。

  這一時期通過秘密刑偵事務衙門被陸續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有一萬五千多人,四千多人被捕後下落不明,被公開處死的就達一千多人,這還不包括在流放和關押途中死掉的人。

  彼得二世生前的玩伴和好友伊萬·多爾哥魯基公爵被刑偵衙門判處車裂極刑,還有另兩名多爾哥魯基家族要員被砍頭,家族長老也死在流放西伯利亞的途中。比隆在她的支持下,羅列各種罪名,將那些曾經反對安娜一世的貴族或者得罪他的大臣,統統都投入監獄。這些人要麼無聲無息地死在陰暗的牢房之中,要麼被流放至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去砍木頭,搞得整個帝國貴族階層皆惶惶不可終日。

  也不是沒有人為此抗爭過,有不忿比隆行徑的貴族和大臣向安娜一世具呈他的種種不法之事,控告他以權謀私、收受賄賂以及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請求沙皇陛下對其進行嚴厲的懲罰。

  但是,這些控告無一例外地遭到了安娜一世的駁回,並且還將這些舉報信轉交給比隆。

  不出意外,這些試圖扳倒比隆的貴族和大臣都遭到了酷烈的報復,一個個全都身死族滅,累世的家產也落到了比隆的口袋中。

  也無怪乎安娜一世這般信任比隆,實在是因為這位情人太能幹,太討她的歡心。

  在安娜一世任庫爾蘭女公爵期間,比隆就頗得她賞識,被任命為庫爾蘭財政首席大臣,為其管理當地錢糧等事務。

  據傳,比隆的小兒子卡爾就是他和安娜一世所生,由此可見,兩人關係是何等的親密。

  1727年,第二次俄瑞戰爭爆發,瑞軍大舉攻入庫爾蘭,又是比隆帶著一隊衛士死命護著安娜一世逃回俄羅斯帝國,對女皇有救命之恩。

  當安娜一世在莫斯科遭受眾多貴族百般奚落和刁難而落魄至極時,又是比隆不離不棄,周旋於皇室和貴族大臣之間,為安娜一世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庇護。

  四年前,彼得二世病逝,最高七人秘密委員會以安娜一世沒有任何國內政治背景為由,選定她繼位新任沙皇,並且還逼著她簽署一份極為苛刻的約束協議,要求她將帝國所有一切權力賦予最高委員會,安心地當一個虛擬君主。

  面對此番情形,又是比隆挺身而出,在他一番周密策劃下,召集了八百多名近衛軍,一舉包圍了樞密院,逼迫最高委員會宣布此前與安娜一世所簽訂的協議作廢無效,將權力重新收回到女皇的手裡。

  情人太有才,傀儡變獨裁。權力既然握在了安娜一世手上,那自然要與這位能幹的情人共享,因而女皇陛下對這位情人言聽計從,極盡信任。

  比隆也仗著女皇對他無以復加的獨寵,在帝國呼風喚雨、不可一世,成為當今之世赫赫有名的軟飯大王。

  比隆自己是德意志人,他的執政班子成員大多數也是他的老鄉,被世人稱為「德意志宮廷黨」,其中包括比隆、安德烈、奧斯特曼等人。

  曾有失意的貴族私下腹誹,說整個俄羅斯帝國都是由德意志人在管理,說得也不無道理。

  可能正是因為包括比隆在內「德意志宮廷黨」存在,這幾年,俄羅斯帝國與普魯士和奧地利都走得很近,在諸多歐洲事務方面,都保持著步調一致,隱隱有建立所謂「德意志聯盟」的趨勢。

  此次波蘭王位繼承危機,俄羅斯帝國很快就與奧地利、普魯士兩國達成一致性意見,堅決反對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列琴斯基為新任波蘭國王,但也不同意奧古斯特二世隨意變更波蘭王位繼承法(因為此時的波蘭是貴族民主制,也就是以自由選王制和自由否決權為支柱,其中的自由選王制就限制了王位的世襲和父死子繼)。

  正是由於得到奧地利和普魯士的鼎力支持,俄羅斯帝國才敢於不顧瑞典和法國的警告,在第一時間調集軍隊進入波蘭境內,積極干預波蘭王位繼承。

  如今,俄軍擊退了瑞典干涉軍,眼瞧著就要實現帝國的預期目標,扶持一個親俄的波蘭國王,卻沒想到,南方的兩個小角色卻突然跳出來要來扯帝國的後腿,讓人委實不痛快。

  在面對波蘭事務和西北方向瑞典的入侵威脅,帝國除了進行軍事總動員,徵召更多的軍隊,好像還真的一時間無法應對幾個方向的軍事威脅。

  「既然諸位都竭力主張帝國立即實施軍事總動員,那麼我便呈請陛下發布此項喻令吧!」比隆看著在場的大臣和將軍,深深吸了一口氣,沉聲說道:「在未來一段時間裡,讓我們齊心協力,去擊敗我們所有的敵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