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論無恥的下限

  一個人如果長期脫離實際,生活在自以為富貴,但完全不世事的環境中,就非常容易被忽悠和欺騙。

  就比如現在,第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病重不能理事,孔家上下就去慫孔昭煥的長子孔憲培來出頭。

  而完全不知道孔家生態位已經變幻的孔憲培,不但被忽悠,還主動跳出來說要領導孔家向光中皇帝抗爭。

  當然,孔憲培這麼積極,並不全是被忽悠,他也有現實上需要出頭的理由。

  這個理由就是,孔憲培今年二十四歲了,妻妾三四個,卻沒有一子半女。

  這在此時是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和隱患,孔憲培非常擔心其他人會抓住他這個缺陷,阻止他繼任第七十二代衍聖公。

  所以孔憲培很需要孔家族人的支持,更需要通過向光中皇帝抗爭這一表現,抬高自己的聲望,甚至直接獲得光中皇帝的讓步,繼承衍聖公的爵位。

  嗯,真是不知道死活!

  孔憲培還以為莫子布是乾隆那種需要孔家名頭,來穩住天下讀書人的皇帝,竟然還妄想著在莫光中的身上刷聲望。

  同時孔憲培還真是個孝順兒子,他爹孔昭煥現在只是病重快要死了,而不是已經死了。

  孔憲培不擔心他爹的病情,卻已經把夢做到繼承衍聖公的爵位上去了。

  孔昭煥全身無力起不了床,身體虛弱連大聲說話都做不到,他直挺挺躺在藥味瀰漫的屋子裡面,痛苦的看著自己長子被族人忽悠著去頂雷。

  這一切,就像是二十年前,這些人慫漁他去找乾隆皇帝要民戶一般,當時害的他差點被乾隆奪衍聖公的爵位。

  當然,孔憲培也沒傻到非要以激烈的手段,去跟皇帝頂牛的地步。

  他想了兩招,第一是以孔子後裔的名號,親自上書向皇帝說明衍聖公的重要性,勸說皇帝不要把這當成一個普通的爵位。

  另一方面以他父親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的名義,給山東乃至江南、嶺南的士林領袖寫信,號召他們上書勸諫皇帝,保衛名教。

  只是,第一步就遇到了問題,錦衣衛殿前司和刑名司的緹騎在一個內廷課稅督監大使的帶領下,堵住出衍聖公府的要道,截獲了他的上書。

  這讓孔憲培大為光火,你們二三十人就敢在曲阜撒野,是不是有些太猖狂了!

  被激怒的孔憲培暗中讓衍聖公府的護衛首領調集人手,準備讓這些人武裝護衛他的下一次上書,還有人敢阻攔,那就全部捆起來。

  不過他的第二步走的很順利,書信很快傳了出去,得到了大量不樂意交出部分家產的山東豪強士紳響應。

  連原本組織他們交出家產投靠大虞的焦橋袁家,都表示了對孔憲培的支持。

  袁氏二房長子袁煦甚至親自趕來,表達了對聖裔的尊重,還稱衍聖公府是齊魯大地的一面旗幟。

  這讓孔憲培極為興奮,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權力的飄飄然。

  而後,孔憲培就好似忘了上書莫子布一般,興奮的在衍聖公府一撥又一撥接待各方士紳名流,過足了癮。

  然後此時,一直沒去衍聖公府的內廷轉運司課稅督監吳大使見時機成熟了,於是對周圍的同僚說道:

  「皇上派我們來,就是來殺殺衍聖公府的氣焰,把他們投靠逆清面目暴露給其他人的。

  咱們就趁現在人多的時候去,狠狠打孔家的臉,孔家要是害了咱們,那就立大功了,子子孫孫都有好日子過了!」

  「對,就這麼幹,不死加官進爵,死了子孫受益。」

  能進錦衣衛的,自然不會是什麼老實人,他們聽到吳大使這麼說,全部都興奮起來了。

  這邊,孔憲培還在正殿接待膠東來的士紳,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士紳過來做陪客。

  正是高朋滿座的時候,錦衣衛上門來了,還要求第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出來接旨。

  孔憲培極為憤怒,這些人早就來了卻一直不上門,偏偏選在今天,顯然是精心設計的。

  「衍聖公病重,這些常廠衛不是不知道,此時故意指名道姓,顯然是早就密謀好了的,簡直不把衍聖公府,把咱們山東士人放在眼裡!」

  人群中有人在大聲的拱火,若是換一個老練的,肯定不能上當,這可是在孔府啊,不管出什麼事,孔家都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但孔憲培沒有,他覺得這是大家都在支持他,於是怒氣沖沖的就搶先抬腳走了出去。

  然後,他就看到了讓他血灌瞳仁的一幕,來的錦衣衛舉著兩幅人物繪。

  一副做大明衣冠打扮,身穿大紅鬥牛服,一副則是滿清的九蟒四爪袍。

  這本來沒什麼,但偏偏這兩幅畫上的人,長相非常相似,

  「賊子何敢,賊子何敢!」孔憲培只覺得臉上好似眶眶被人打了幾個大耳光一般,整張臉迅速漲紅了起來。

  因為這兩幅畫上的人,確實是一個人,還是第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

  他在位與明清之交的時候,天啟二年受封衍聖公,然後滿清一入關,立刻就迅速滑跪。

  這速度有多快呢,崇禎帝三月十九在煤山自縊,四月二十九李自成敗退北京,然後九月初一孔胤植就向滿清順治帝上《初進表文》,表示願意歸順滿清。

  而之後的十月,滿清才攻破太原,距離李自成死在九宮山,都還有一年你就說這畜生有多無恥,動作有多快,真真沒有一點點的氣節和良心。

  然後這還不算完,滿清1645年7月下達剃髮易服令,孔胤植連八月都沒等到,就完成了孔家的剃髮易服,並恬不知恥的上《剃頭奏摺》,向滿清表忠心和請功。

  由於這些事做的實在是太沒氣節,太豬狗不如,連孔家人都多看不起孔胤植。

  所以課稅吳大使等人把孔胤植身穿明清兩朝賜服的人物繪像拿出來,那簡直就是好比騎到孔家頭上眶眶拉屎。

  周圍的山東士紳,面面相又有點羞愧,孔家人則大多破防,孔憲培憑著最後一點理智,沒有讓護衛們衝上去。

  然後吳大使等人一看,喲,你還扛得住是吧,於是他拿出一捲紙,搖頭晃腦、抑揚頓挫的讀了起來。

  「萬國仰維新之治,乾綱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率土歸程,普天稱慶。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極。」

  吳大使讀的這表文不是別的,正是孔胤植寫給滿清的《初進表文》。

  當年在滿清僅僅有北京城的情況下,孔胤植就肉麻的寫上普天稱慶,承天御極,這份無恥,也是沒誰了。

  「畜生啊!辱我太甚,左右,拿下他們,拿下他們!」孔憲培終於破防了,嗷叫著讓孔府護衛出手了。

  一切終於向著莫子布預想的方向奔去,收拾孔家的藉口,終於有了。

  而就在莫子布派出的錦衣衛,頗有大漢使者風範般完成任務的時候,莫子布還在開封府處理一些在外人看來並不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高產糧食的推廣。

  因為傳說中仿佛一出現就能解決溫飽問題的玉米、紅薯、土豆三件套早就傳到中國一百多年了,但實際上種植面積非常小。

  其中紅薯大約要在二十年後,也就是1800年上下,才開始成為窮人的主要副食和渡過饑荒的主要備選。

  玉米差不多到了共和國時期,才逐漸成為主要的粗糧之一。

  而在此時,種植面積不超過百分之五,民間除了稻麥以外,主要的粗糧還是高梁等。

  土豆同樣推廣的也很慢,1710年左右才有相對成規模的種植,大規模鋪開之時,清朝都要滅亡了。

  而之所以當西方早就開始種植這三樣,特別是土豆成了歐洲人口大爆炸最關鍵推動者的時候,滿清還沒多少人種植,就是缺少了來自官方的推動。

  而沒有官方的推動,民間老百姓是很難主動去種植這種新作物的。

  因為在此時落後的生產力下,貿然換一種作物的風險不是像後世那樣大不了虧錢,而是會面臨全家餓死的局面,

  這不像是後世米飯吃膩了換口味吃玉米這麼簡單,這時候種新的作物,

  就是拿全家的命在賭。

  這就導致很少人敢賭,賭贏了的,也不會往外傳播,偷偷地發財,張揚的不要嘛。

  而且,此時這三種農作物對畝產的提升,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大。

  玉米大約能提升三成的產量,紅薯是產量高,但完全不頂飽。

  土豆兼具二者優點,但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種,且毒性還很大,一個處理不好就能把人吃中毒。

  所以縱觀種植歷史,真正要吃飽飯,靠玉米、紅薯、土豆很難,真正靠得住的,還是科技進步帶來的化肥。

  不過呢,就算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好處也很明顯,哪怕只提高三成也能養活不少人。

  在目前這個河南人去陝西,闖關東都不現實的階段,引進新作物,提高畝產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朕依稀記得,玉米種植要用人畜糞製作營養包,土豆是切塊之後播種,紅薯藤也可以用來栽種。」

  莫子布召集了一大批分管農業的戶部官員和應天、承天兩府太學的農學院學生,在研討種植方法。

  因為此時不但種植面積沒鋪開,長江以北連會種的都沒幾個。

  急的我莫皇帝為了回憶後世的種植技術,差點把腦子都給燒了,

  而他憑藉著記憶說的這一點點的技術,竟然還算是此時比較先進的。

  當然嘛,他小時候見過的玉米、紅薯、土豆種植技術那都是幾百年總結的結果。

  一邊回憶,一邊研討,莫子布甚至還在開封郊外親自種了幾畝看看效果。

  「先給開封郊外的百姓均田,然後讓拿到均田的所有百姓,都給我種這三樣,讓他們替全河南的百姓,把種植技術給摸透。」

  莫子布下令了,要在今年就開始進行一定規模的試驗,他清楚這三種農作物的高產,但不確定現在的種子能不能高產。

  武英殿大學士陳太理有些遲疑的問道:「此等作物,百姓大多沒有種過,貿然要他們來種,一定會怨聲載道,有些甚至敢陽奉陰違的。」

  「那就讓開封府的官員下面說明,種好了朝廷重重有賞,甚至可以免他們半年的地丁糧,陽奉陰違的全給我抓到衙門號示眾。

  若是真仔細耕種了,產量還是比種麥子和高粱低,那老子就賠他們,差了多少,我賠多少。」

  莫子布下定決心了,要趁著這個戰時,用強硬的戰時命令,把這事給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