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晉使

  第103章 晉使

  「主公,大陽縣苟威軍主遣人,言有要事稟報,正於堂外等候召見!」在府中當值巡察的鄭權,走進堂來,打破原本的氣氛,稟道。

  『召上堂來!」聞之,苟政來了些興趣「諾!」

  很快,一名看起來精悍敏捷的漢子步上堂來,見著苟政便行禮參拜。苟政抬手示意,乾脆地問道:「苟威遣你來報何事?可是大河一線出了狀況?」

  來人道:「啟稟主公,苟范參軍自江東回來了,隨行還有一名朝廷使者!」

  原本還有些漫不經心的苟政,聽此消息,興趣陡增,收斂的形容就仿若一朵花綻開,語帶驚喜:「苟范人在何處?」

  「苟參軍急於北歸復命,軍主已遣兵護送其北上安邑,特命小人先行一步報告主公!」

  「你話里提到,隨行還有一名朝廷使者?」苟政盯著來人道。

  「正是!」

  苟政眉毛一揚一揚地跳躍了幾下,而後偏過頭,沖郭毅、楊閭等人道:「苟范不負使命,辛苦歸來,還成功帶回一名朝廷使者!你們說說看,晉使此來,所謂何事啊?」

  苟政言罷,郭毅立即起身,眉開眼笑,賀道:「恭喜主公,如在下所料不錯,定是朝廷感主公心向晉室之誠,特遣使招撫,以表重視。使者之來,必不失朝廷正授官爵!」

  楊閭因為投效相對較晚,對此事此情並不知曉,但僅從對話,也能明白是怎麼回事了。眉宇間也同樣跳躍著些許振奮的色彩,說道:

  「時下羯趙分崩,北方大亂,晉室正尋圖北伐恢復中原,此用兵之時,恰逢主公這樣的英雄豪傑,心向晉室,主動聯絡,朝廷又怎能不欣喜感動?

  以在下愚見,晉使之來,除了封官許爵,只怕還冀望於主公舉兵,配合朝廷北伐,哪怕能牽制北方群雄一二路兵馬,也是好的.....

  「看來二位,對晉使之來,都很樂觀啊!」聽完二人的見解,苟政笑了笑,道:「說得我都滿懷期待了!」

  苟政這話,多少帶著點陰陽怪氣,讓郭、楊二人面面相,主公對晉使之來,似乎並沒有他們想像中的期待與興奮。

  不過這一點疑惑,也很容易就想明白,似苟氏這樣的北方豪傑,艱難掙扎於亂世,默默忍受於胡羯,早已吃盡世間疾苦,看慣人情冷暖。

  忠義與他們而言,並不是完全絕緣,但至少不可能對司馬氏與健康朝廷,所謂心向晉室,不過是打個勉強能夠聚攏人心的旗號罷了,還能當真?

  就是郭毅、楊間本身,對晉室又能有多深的感情呢?頂多在北方實在待不下去的時候,舉著「一面旗」,方便南遷投靠罷了。

  而苟政,雖然一向開明寬仁,但絕不遷腐,骨子裡可狠著、傲著,這是真正熟悉的人才能察覺一二。有鑑於此,他表現出這種疏離的態度,也就不那麼讓人奇怪了。

  楊閭思之,斟酌幾許,又拱手道:「主公,不論如何,晉使之來,於我河東軍民而言,都稱得上一樁喜事!至少,主公及魔下士民今後將名正言順,一切行動,可師出有名了!」

  楊閭此言,自是說到了重點,苟政也收起來了他那微帶不屑的表情。想想當初遣人南下的目的,苟政伸手吩咐道:「朝廷遣使,千里迢迢而來,我們也不能失了禮數,探好行程,我當親臨南門,爾等同我一起迎接!」

  「諾!」

  過吳山,趨安邑,那條在苟政治下依舊沒能得到修的坎坷道路上,來自建康的「使團」在一隊苟軍將士的護送下,緩緩北行中。

  說是使團,但著實簡陋得很,連人帶馬,也不超過十人,這其中,還包括去年秋奉命南下的苟范。

  苟范,上數兩代,也是苟氏庶出,因此,在姓苟人中,還是比較靠近苟政兄弟。前者奉命前往建康,替苟政表獻「忠誠」、求取認可,前後歷經半年,終於回來了。

  這一路,自然不平靜,也吃盡了苦頭,不過,能夠安全返回,就是最大的幸運了。自茅津北渡,重新踏上河東都的土地,被那些苟氏旗下的兵士護衛著,他那高度緊繃的神經,才有所緩解。

  實在是,在這兵荒馬亂、烽火連天的世道,使節往來,風險實在太大,尤其是,南下之時還需要穿梭大片「敵占區」。所幸,自晉廷再啟北伐之後,中原各州郡雖然更加混亂,但打著「晉旗」通行,還是能夠省減不少危險與麻煩。

  即便如此,當初隨他出發,有十五名部下,如今能夠完好歸來的,只剩下五人了。一路沿著當初兵進安邑的線路北上,苟范的心中,自是充滿感慨,然而時不時瞟著隊伍中那個百無聊賴、昏昏欲睡的青年時,心中有著說不出的彆扭。

  這名青年,留著三短須,看起來實在年輕,皮膚白嫩,一身青袍有些狼狽,但眉宇之間自帶一種「高深莫測」的氣息。

  他叫王楊之(誰要的角色,自己認領),是苟范千辛萬苦南下一趟的收穫,也是此番代表東晉朝廷北上招撫河東苟氏集團的使者。

  看其名字就知道此人出身了,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王楊之祖父乃是東晉大臣王舒(王導從弟),三十多年前隨司馬睿的南渡的第一批衣冠士人。

  王氏的名望自不必多說,雖然王導死後,逐漸滑落,但其依舊是東晉朝廷數得著的大士族。不過,家族盛大,人口眾多,這競爭壓力也大,尤其是王氏享用的政治資源,被其他家族、門閥不斷擠占的情況下。

  而王楊之,算是王氏後輩子孫中,比較有上進心的人之一了,當然得在保證藝術、文化修養的前提之上,再談志向與進取。

  他現年,也不過二十五,才思很是敏捷,善書畫,尤長於畫仕女圖,好清談,此前在吳郡當個屬。去年的時候,羯趙內亂,朝廷以褚衷北伐,王楊之聽說後,忽然覺得每書畫談玄,與美人為伴,醉生夢死,有些太頹廢了。

  大丈夫,還是應該建立功業,為國家黎民做些有益的事情,於是心血來潮之下,王楊之主動上書請命,希望加入到北伐的事業中去。

  王楊之雖是庶出,但畢竟是王氏子孫,他的請命,還是引發了一些關注。畢竟,建康朝廷決定北伐,實在是被桓溫的上表給逼到那個份上了,衣冠士族,避之尚且不及,哪有主動請纓的。

  而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本就是個喜歡清談的主,多重因素加持下,對王楊之這樣的青年俊傑,

  自是讚賞有加,於是調他至褚衷魔下任從事。

  也不知是幸與不幸,王楊之在北上之後,還沒做什麼,便逢代陂之戰,晉軍大敗,三千精銳盡喪,晉軍全線後退,連累二十多萬南投的中原丁口死亡略盡。

  王楊之也糊裡糊塗地,隨著褚衷自彭城南歸,不過,經過這麼一場經歷,他也打消了建功立業的妄想,那玩意真不是那般容易的,他在徐揚經歷見識的一切,實在是太慘烈了。

  代陂之戰的慘敗,意味著由建康朝廷組織的第一次北伐,宣告破產,所有的聲討與質疑,湧向褚衷,倒也沒人在意那個主動請纓的青年俊傑的心理變化。

  王楊之原本想,待這股風頭過去,再另想辦法調離淮南,江北太危險,還是回江東作畫吟詩,

  風花雪月舒服。但是,褚衷於去歲冬病死,荊州那邊的桓元子氣勢洶洶,不斷要求北伐中原。

  建康朝廷沒辦法,把大名士殷浩抬了出來,這下王楊之來精神了,這可是近十來年東晉這邊「裝逼界」的魁首,簡直是偶像啊!

  有殷公統帥,北伐大業豈能無成?北伐還有希望!

  王楊之往見,初履職的殷浩,是見獵欣喜,考校之,結果對這個後生,甚是滿意,雖然處事稚嫩了些,學問匱乏了些,境界低了些,但勇氣壯志可嘉,何況還是王氏子孫。

  而王楊之的感觸,也是大有益,論見識,論玄學,論境界,與殷公相比,實屬米粒之光與皓月爭暉。只可惜,王楊之並沒有更多時間與機會向殷浩請教。

  或許是表現得太過出眾,讓殷浩記憶深刻,他很快就給他派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代表朝廷,準確的講是代表他殷浩,北上河東郡,招撫苟政為己用......

  前者,苟范奉命南下,他一路隱姓埋名、小心翼翼,走的是荊漢縣,從桓溫的地盤,乘船東下。輾轉流離,等趕到建康時,已形同難民,差點連城都沒法進,還是苟范在建康城外搶了幾件乾淨衣裳與一些錢財,整理儀容之後,方才混進城中。

  他找到官署,表明身份,欲求見晉帝,遞上苟政的「陳情表」。然而,第一步就碰了壁,他能找到所見有司,但沒有誰搭理他,建康的士族官僚們,只把他當個笑話,哪來的「野人」,竟然到帝都來自取其辱。

  梁犢當初聲勢那般龐大時,建康尚且無動於衷,何況區區一個「梁犢餘孽」的苟政。不過,隨著苟范含羞忍辱,不斷拜訪,北方有個羯趙叛臣遣人來投的消息,逐漸傳開了,但時人多引為笑談。

  後來,還是丹陽尹劉聽說此事後,有些看不下去,將之上報會稽王司馬昱。劉也是有名的名士、清談家,不過,此人雖然也是好玄弄虛的主,但見識還是有一些的,至少早早地便看出桓溫的不凡與野心,在桓溫上位之初,便建議司馬昱對他多加防備。

  劉是司馬昱輔政之後,重要的名士之一,雖然聽聞苟范的情況後,只覺好笑、有趣,但看在劉的面子上,還是接見了苟范,

  當時,苟范差點沒哭出來,太不容易了,若非使命在身,他豈能受那等無視與屈辱,早就離開那座全是異樣目光與嘲笑的城市了。

  可以說是,拜遍建康的「諸天神佛」之後,苟范見到了司馬昱,並將苟政手書的那封信遞上。

  而司馬昱只瞟了兩眼,便讓苟范退下,等候消息,當然這回可以住賓館了,食宿都包了,這點闊氣建康朝廷還是有的。

  然後,一等就是好幾天,毫無回音,以至於館吏將苟范直接趕了出去,當時,苟范差點拔劍斬了奚落、嘲諷他的小吏。

  而苟范到離開建康時,都不明白,他明明遞上了苟政陳情表忠表,為何朝廷一點反應都沒有,

  就仿佛石沉大海一般。

  卻是司馬昱見到苟政那一手「爛字」,就知道這是一個粗鄙匹夫,當時就瞧不上,雖然苟政自認情真意切、發自肺腑,但所陳皆白話,毫無文采可言。

  這樣的鄙夫,又深陷羯趙包圍,能成什麼氣候,只當是一個無名賤賊的痴心妄想罷了。苟政追憶的先輩事跡,表的那些忠誠,只當是求取官爵的藉口罷了,略陽苟氏,一個小土豪罷了,朝廷的名爵,豈可輕授?

  至於苟政所提,中原大亂,邀請朝廷北伐,則像戳到了司馬昱的痛點,十分厭惡,朝廷的軍國大事,豈容得一個無名之輩噪?

  當然,苟政那封信,倒也不是全無作用,至少被司馬昱拿來同在場名士大臣們,作為取笑的談資......

  這件事,後來傳到殷浩耳中,他也覺有趣,但已然身為北伐統師的他,自不能完全掉以輕心。

  會徐州刺史荀羨入朝,在他的建議下,殷浩又召見苟范。

  又是一番周折,苟范得至殷浩幕府,終於勉強得到一個使者的待遇,好吃好喝一番,然後被要求將苟政與苟氏集團的經歷細細講解一番。

  而臨行前,苟政交待過,他們那點事,不怕被人知道,只怕傳得不夠廣。因而,對殷浩的詢問,苟范一一作答,自然避免不了一些誇大之處,兵往多了講,勢往大了說。

  這一場問對,效果是很好的,至少徐州刺史荀羨聽了,覺得苟政是忠良,當然他更看重的,是苟政占據河東郡的利處。

  於是,荀羨向殷浩建議,如欲北伐建功,還需招攬北方豪傑,以為助力。苟政勢力或許不強,

  但所處位置卻很特殊,在那裡若能樹起一支「晉」字頭的大旗,也能振奮北伐士眾之心。

  而殷浩雖然履任,但他的重心,還在桓溫那邊,但對北伐,又不能毫無表示,正苦惱突破點,

  於是接受了荀羨的建議,遣使招撫,

  要知道,連符洪那家子都能賜爵封號,再多一個苟政,實在不算得什麼,東晉的名爵,可沒有司馬昱所自矜的那般珍貴。

  而有殷浩出面,建康朝廷自不會設阻,於是,出類拔萃的王楊之,便被差遣,隨苟范一道,返回河東宣撫,不情不願的......

  這一路,王楊之也是吃盡了苦頭,中原板蕩,盜賊蜂起,出發前有幾十個隨從,等進入弘農郡後,就只剩下三個了,逃的逃,散的散,死的死。

  若不是苟范一路護從,就王楊之那細皮嫩肉,被那些餓昏了眼的中原流民抓來吃了,都不奇怪。而這一路的經歷下來,對這個誇誇其談的貴公子,苟范既厭惡,且無奈。

  安邑已然在望,他甚至志忑,辛苦半年,也死了那麼多弟兄,就帶回這樣的人,這樣的結果,

  該如何面對苟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