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隆聖帝的問題,徐平早已經料到。
朝中勢力雖然盤根錯節,不過自打涼州回來,他便已經對這幾人的背景做了一定了解。
有了自己的了解,加之陸錚所提供的信息,對於這幾人,沒有太大問題。
張士傑的父親乃城建司司丞,位高,權弱,並且隸屬於天政府。與司徒文和蕭如諱沒有太多關聯。
郭子韜的父親則是戍京司副統領,不在內府任職,屬武政府下轄,背景同樣比較乾淨。
而李慶就更簡單了,其父雖在布政府掌吏司任職,不過四品宣政令。論及職權,還不如自己。且為官清廉,口碑不差。
除了許陽的關係複雜一些,其他人都不是問題。不過,其父雖為戍邊司司首,但各司司首、司丞均為內職,並不直接領兵。同時,還受韓忠節制,應當也沒有大問題。
「皇伯父既然要整頓朝綱,侄兒自當為您分憂。這些人的背景,侄兒清楚,當不會有什麼意外。若是真有問題,那便是罪有應得。」言罷,徐平躬身以禮。
隆聖帝平淡的看了他一眼,而後微微頷首。「這幾人可以調給你用。」徐平正欲拜謝,隆聖帝抬手制止了他。「聽朕把話說完在謝恩。」
徐平點了點頭。
「朕授你先決之權,凡不涉及二品以上的官員,你可以便宜行事。除了玄甲衛,剩下的兩千豹營精騎,就是朕給你的底氣。你可明白?」說著,隆聖帝於案台上拿出一塊令牌,丟給了徐平。
接過令牌,徐平反掌一看,上面鏨刻著四個大字:如朕親臨。
拿到此令,徐平眉頭一緊。如今,他的身上已有了兩塊令牌,一塊上刻:靖北王府;一塊上刻:如朕親臨。
一塊代表軍權,一塊代表政權。論及權勢,除去四大柱國,朝內已然無人可望其項背。
徐平看著令牌,想起了徐滄回北境之前所說的話。他已經大致猜到了老爺子和皇帝之間達成了什麼協議。
如若所料不錯,隆聖帝助徐滄興兵北蠻,徐滄助他重整朝綱,想必薛維民一案就是丟給蠻子的魚餌。而且這個魚餌分量很重,全家死的死,流放的流放。下那麼大的決心,看來是薛維民自己毛遂自薦,難怪徐滄說薛家不容易。
「皇伯父,我雖任巡察使,可只限武政府與其下轄的各司營,並不涉及其他各府各司的巡察……」
隆聖帝嘆口氣。「徐平啊,這已經是朕能做的極限了。就這,還是讓你父王一起出面的結果。你去過涼州,該知道那裡是怎樣的民生。」
徐平點了點頭。涼州一行,給他的感觸極深。
「瑜州營馳援定平,你也在場。他們是什麼情況,你比朕更清楚。如今朝中滿是尸位素餐,爭權奪利之輩。
大周各地更是災禍頻發,民不聊生。境內匪軍四起,境外大敵環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你說的吧。」
「回陛下,是微臣所言。」話題愈發沉重,徐平已經沒有了先前的嬉笑之色。
「說得很對。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是一切禍亂之始。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自然也就天下大亂。
先從各地的外營開始,你好好琢磨。下去吧。」言罷,隆聖帝揮了揮手。
「微臣告退。」徐平作揖以禮,轉身離開了文德殿。
行至天政殿前,徐平抬頭看了眼巍峨的大殿。這裡,本該是為天下興的地方,什麼時候卻變成了藏污納垢之處。
就目前來看,一切都沒有頭緒,但瑜州營的糧餉之事,他還歷歷在目。
這些千里之外趕來的步卒,年輕時,奔赴北境,以拒蠻人南下。待到年老體衰,又馳援西境,抵抗元武入侵。
想到此處,徐平長嘆了一口氣。他們吃著糙糧,拿著陳舊不堪的兵器,十餘年風風雨雨,四方征戰,保家衛國。結果卻是落得一身傷殘,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這樣的國家,何以報效?這樣的朝堂,正該清洗。
「對大周而言,隆聖帝是個好皇帝。但他不可信,你要切記。」徐滄的話迴蕩在徐平腦海中。儘管如此,他依舊想改變大周的現狀,不為皇權富貴,只為百姓活得像個人樣。
徐平一路低頭沉思,腳步走得越來越快,沒過多時,便已來到了宣正門前。
他正欲轉身,卻見一女子從不遠處緩步而來。「徐巡使,一品以下官員不得從宣正門進出,此舉有違禮法,走偏門吧。」(注釋:古代皇宮正大門不可隨意進出,除了皇帝以外,皇后也不能從正門進出。)
聞聲,徐平側目一看,正是那日請旨重判時,身旁跪著的長公主紀妃魚。
雖說他本就打算改道,不過聽到走偏門這幾個字,心中頓時有些不悅。一般大家都會稱呼為側門,或者直接稱呼門稱。走偏門可是極其不禮貌的說法,甚至是一種侮辱。
徐平瞥了對方一眼。「怎麼,我靖北王府不配?」
「你現在還不是靖北王。就算是靖北王徐滄,也得講規矩,講朝制。」對於先前之事,紀妃魚一直耿耿於懷,徐平的肆意妄為和無所顧忌,讓她這個自幼生長在皇城內的長公主很不舒服。一個兩個都不尊皇權,不敬天子,雖然知道隆聖帝動不了北境,但她還是想給徐平一個下馬威。
「呵呵!」紀妃魚這話一出,徐平當場就樂了。「你是在教訓我,還是教訓我父王?」
意識到話說得不妥,紀妃魚趕忙開口辯解。「本宮只是就事論事。自然沒有話責靖北王之意。」
徐平眯著眼睛看了對方一眼,隨後轉身朝著側門而去。「你最好沒有。否則,我拔了你的舌頭。」
「你……你狂妄!」紀妃魚滿臉的不可置信。
聞言,徐平掏出了一塊令牌。「你要是沒瞎的話,應該看得見吧。便是本世子要走這宣正門,又有何不可?」
紀妃魚定睛一看,如朕親臨四個字,在日輝下閃著金芒。
待徐平走後,她眉頭緊鎖,今日這件事,兩人梁子算是結下了。
硬要說對錯,其實也沒有對錯,身處的立場不同罷了。在她看來,自己的父皇是君主,就算皇權勢弱,那也只是相對於司徒文這類人物。
徐平只是個晚輩。一無官職,二無權利,便敢擅自調兵,藐視皇權。若他成了靖北王,那時候還了得?
隆聖帝那日對她的說教,她並非不懂。可她不信,她不覺得徐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起兵犯上。何況,徐州、湘州、吳州、幽州、乃至青州、黔州,加起來各鎮兵馬不下數十萬。
在她看來,是隆聖帝一再容忍才會有如今這樣的局面。
可惜,紀妃魚雖有一定的政治見解,卻並不懂打仗。戰爭,很多時候看的不光是兵力。